<p class="ql-block"> 矶,字典解释:“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如燕子矶、采石矶等。”</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南京各大报纸曾发表了一则新闻: ”经过整治的古赤石矶遗址登山步道建成开放啦。”并用图片显示,这个赤石矶遗址就在南京城南的新景点老门东旁的雨花门城墙下,通过这条登山步道,就可以登上巍峨的明城墙。</p><p class="ql-block"> 我曾住在老门东景区旁边,报纸上说的这个地方,我快走锻炼时经常路过。沿老门东大牌坊走到明城墙前的出口,顺指示牌朝江宁路方向左拐,距离“金陵戏坊”约100米处,有一条登山小路,偶尔有人晨练攀登,但并没引起我的注意。看到报纸刊登的新闻后,我便捷足先登,沿着刚建成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这里树木葱绿,环境静谧,步道两侧散布的硕大石块透出铁锈般的红色。步道末端通往城墙的售票亭前,蓝底白字牌子上写有“赤石矶”字样。</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又不靠江边,为什么叫“赤石矶”呢?这里怎么会有丹霞地貌的特征呢?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很快摸清了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赤石矶”地处古城金陵的东南隅,是雨花台的余脉。南京地质研究所专家说:“雨花台砂砾层距今已有1000万年左右的历史,对研究南京雨花石的形成价值重大。原来雨花台砂砾层的标准地点有两个,一个在雨花台,一个在菊花台,也就是现在安德门外菊花台附近的雨花台砂砾层自然保护区。可惜雨花台的砂砾层已经彻底在历史上消失了,南京雨花台的砂砾层原来有12-13米厚,里面包含了大量雨花石,非常壮观,很多人去挖,导致现在这个标准地点已经没有了。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但外秦淮一带的养虎巷、雨花路、宝塔根等雨花台沙砾层余脉等地,仍可以见到丹霞地貌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的外秦淮河远比现在宽阔,“长河东来,绕城而过,有石枕流,可坐十许人”,故名赤石矶。六朝时期,赤石矶是金陵南郊的军防要地,且是六朝士大夫聚集之所。五代时期拓城,将赤石矶分隔为二。围入城内的赤石矶俯临娄湖,其后湖涸变为陆地,即今天的“老虎头”。明清时期,赤石矶一带是醉人的风景名胜区,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赤石片矶”之称。</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江南通志》卷11:赤石矶“在江宁县东南城外,长河东来有采石枕中流,居人竞种石榴花,每盛夏时缘堤岸灿若霞锦,为画舫欢游之所”。</p><p class="ql-block"> 清末,赤石矶的概念被放大,因其旁的周处台(紫岩)、石观音寺以及芥子园等与赤石矶地脉相连,赤石矶成为和周处台、芥子园等广泛通称的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时易世变,沧海桑田,古金陵赤石矶风景区早已不复存在,很多南京人,包括我这个老城南人都不知道南京城南还有一个“赤石矶”。但随着老门东景区的开发建设,老城南不少文物古迹开始在遗址基础上修复或重建,古赤石矶景点的修建也逐步开始进行。</p><p class="ql-block"> 赤石矶登城步道在遗址上建成开放,裸露在外的大片赤色岩石已被有效保护。</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石阶路向上攀登,是一条和城墙平行且隐藏在杜鹃花丛中的栈道,这是俯瞰老门东杜鹃花的绝佳观景点。登临此处,置身于灿若红霞的花海中,才真正感到惊叹!</p> <p class="ql-block"> 古赤石矶另一个著名景点是“周处台”。说到周处,我们这一代人都不陌生,因为当年我们读初中时,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曾收入过语文课本。 </p><p class="ql-block"> 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述曰: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后来迁居金陵。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p><p class="ql-block"> 周处年少时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曾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颇令邻舍不安。乡人将其与“南山白额猛兽(虎)、长桥下蛟(龙)”,并称为“三害”。他得知后十分羞愧,开始幡然悔悟,决意弃恶从良,遂“入山求虎射杀之”,将凶猛的老虎头砍下来悬挂于邻里;又投身水中三天三夜搏杀蛟龙,一举为民除害,令人刮目相看。周处从此笃志读书,苦练武艺,曾任东吴东观左丞,西晋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建威将军等,最终成为一代文臣武将。周处后来战死疆场,谥号为“孝侯”。昔人以“不死东吴死西晋,城南可惜孝侯台”诗云,深表内心惋惜。千百年来,周处浪子回头、终成大器的故事,成了历史上改邪励志的经典范例。周处台亦因此人气显露,后人寻踪观瞻、络绎不绝,并尊称此处为“周处读书”。 </p><p class="ql-block"> 我在老虎头一带四处打听,几次找寻未果,后来还是在一位坐在老旧屋檐下的晒太阳老人的指引下才找到了周处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周处台仅剩下一道石门,成为残破的居民大杂院,上面镌刻着“周处读书台”五字,门边钉着一块南京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告诉人们这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听说周处台也要修缮,将恢复历史原貌,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周处台所在的那条小巷叫“小心桥”,我快走锻炼顺道去三七八巷时都要经过它。每每看到这条巷名,我总觉得会有什么来历。果不其然,后来得知,小心桥与周处故事有关,当年周处正是在此桥上遇见高人,让其“小心三害传言”之后,他才顿悟而求改过的!如今桥以无存,只留下了一条略显破旧的小巷阅尽人间沧桑…</p> <p class="ql-block"> 在周处台旁边还有一座小小的石观音寺,居然是六朝时期梁朝皇帝萧衍的出生地。这位梁武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以佛教治国,导致误国,86岁被叛将侯景囚入深宫饿死。梁武帝是中国大乘佛教素食运动的始作俑者。当年梁武帝读《楞伽经》,佛说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深受感动,于是自己带头断除肉食。皇帝提倡素食,不吃肉食,四百八十寺的佛家弟子立即积极响应,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此寺所在“同夏里”,原为梁家老宅,因为诞生了一位皇帝,那自然拥有“上天之光”,所以,后来当了皇帝的萧衍,舍宅为寺,取名光宅寺,百姓则称“萧帝寺”。 南朝光宅寺构造豪华,规模宏大。至南唐更名“法光寺”,宋更名为“鹿苑寺”。《景定建康志》记载:“殿有圣像,即山而成,雕琢之功极其精妙,不知从昔之名,但后人以帝氏目之”。宋代以后,此寺频遭兵火战乱洗劫,规模逐渐缩小。明永乐年间重建。寺名以摩崖石刻观音雕像而命名“石观音寺”。 </p> <p class="ql-block"> 我仍是几经找寻,好不容易问询到了一位坐在老旧的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才找到了这座曾大名鼎鼎的石观音寺。</p><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后,小寺几经毁葺,如今仅存正殿、后堂各一座,因平常没有人气,所以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才会有点佛事活动。我去时正殿大门紧锁,只有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后堂转悠了一会。第二次顺路去石观音寺,仍然是殿门铁将军把门。第三次路过,见有香客前往,便相随跟上。大殿里烧香、拜菩萨的香客不多,主要是求观音菩萨送子,和保佑平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门东景区的定位是“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景区内已有极具传奇色彩的芥子园、蒋寿山(蒋百万)故居、明朝抗倭名将张大可的府衙张家衙、供安徽秀才来南京参加乡试的预考考场上江考棚、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故居等历史古迹相继修复,有的已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随着周处读书台、石观音寺历史古迹的进一步修复开放,老门东景区的文化氛围将会益发浓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