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绵山游记(四)介公庙 正果寺

周锐

<p class="ql-block">从水涛沟出来,我按预定的目标到索道站,买单程的索道票上介公岭。索道票35元一人,约十分钟。我们在索道车上向下眺望,绵山尽收眼底,如果在下面走还感觉不到绵山的宏伟,延绵几公里的景观真的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有好些游客是放弃介公岭的,同上介公岭的人很少,从上面下来我才理解,很多游客放弃去介子推墓地是可以理解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从介子推墓去介公庙这条下山路太累了,如果不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直接去了介公庙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介公岭的山脚有个比较大的平台,景区在这里造起很多的建筑,一般游客是可以直接搭车入住这里的旅馆,如果在这里住一个晚上,行程会更轻松完整一点。而且这里配套的服务点也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索道旁边有步行道,走过的游客发文说,从下面到达介子推的墓约有1580级石级,这是个什么概念,一层楼梯一般是14-16级,那可是50层楼的高度。我坐在索道车上望着下面的路,感叹古代贤人祭拜介子推陵的艰难,感叹要做成贤人的真诚和付出。</p> <p class="ql-block">有两条登山步道直达介公墓,也可以同时通向介公庙,于是介子推的墓地和介公庙构成一个圈。</p><p class="ql-block">介公墓是一个圆形山丘,位于介公岭峰顶,海拔1800米。上有苍天为盖,后有青山为屏,前有苍莽为帐,介公墓四周松柏环绕,簇拥介公墓于其中。介公墓是晋文公为怀念介之推而敕令修建的衣冠冢,希望以此寄托深深的哀思。登临介公墓后,才能发现,原来远处瞭望到的介公岭的峰顶,竟然就是介公墓高高隆起的陵寝顶端。介公墓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静静地铺到石制供桌前。</p> <p class="ql-block">我是从索道口往上爬的,估计也就150多米,就看见了介子推的墓。这个衣冠冢很大,估计是历次修缮的结果,墓前碑不大,小篆体,上有“介子推墓”四个字,墓前左右各有两块碑,字体已经不辨,还有男女石童各一个。</p><p class="ql-block">我在介子推的墓前默哀,也在思考人生,“曲则全”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看来很有哲理,但在群雄纷争的社会有谁会在乎你的曲,在乎你的少,在乎你的“夫唯不争”。时代不同了,说穿了,有人希望你的不争,你的委曲求全。想想鸦片战争时的清政府,想想日本侵华,不争能带来和平吗,夫唯不争在朋友之间尚可议,在大事大非之前就是投降哲学。对先秦时代的哲学我历来不认可,况且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中根本行不通。</p><p class="ql-block">安息吧,我的先哲。</p><p class="ql-block">介子推的为人之道在古代社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成为绵山道教的旨意,你可以在每一个景点感受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不起眼的小石碑,在介子推墓前的平台外,竟是晋文公立的碑。</p><p class="ql-block">上面有5个字“晋文公平植”。什么是“平植”,我不懂,是不是晋文公以平等的身份来立这块碑,故称“平植”,以表示患难之时与介子推结下的友情。所以故意将碑做得很小。我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是自己的猜测而已。</p><p class="ql-block">我理解介子推躲进深山的苦衷,作为臣,当然知道只能与君谋这个道理,他是个聪明人,淡然名利也是他的初衷。想当初,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回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p> <p class="ql-block">墓的两侧各有真人大小的石人两个,本认为是旧存的,但走近看是新做的,明显有机械加工的痕迹,有点失望。</p> <p class="ql-block">重修介子推墓碑记</p><p class="ql-block">余观左氏春秋至僖公二十四年,未尝不临文嗟悼,慨然而叹矣。当此之时,晋候遭家难出奔,狐赵等从之。过卫乞食于野人,野人戏之土块,晋候嗔之。狐偃曰:土地,国之基也,此乃得国之兆也。又何怒焉。晋候依之。复困于道时,介子割股以啖晋候。晋侯曰:亡人累子甚矣,将何以报。越十九载,晋候复国,赏从亡,未及介子。介子不言禄,禄亦弗及。介母曰:盍而求之,以死谁()。对曰:尤而效之,罪尤甚焉。其母又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又曰:能如是乎,与汝俱隐。介子遂负母隐于绵上。晋候寤而求之,不获。曰:孤闻介子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出之矣。乃周围放火,三日而息。然介子终未出。呜呼,人之所谓清烈者,有如介子乎?孔子曰:仁人志士,汨罗之忠,首阳之清,四皓之高,子陵之节。介子可谓皆得之矣。</p><p class="ql-block">稽夫,介子之()田无可考矣,盖时人伤之,依山而窆焉。墓甚漏,年湮日久,畜牧樵採,()败不堪,似断千年之享祀也。乡人目睹心伤,鸠工而葺,克日而竣。旋复旧观。又置香案祭器,以为蒸尝焉。翌年,余自京归,故人索文以记其事,余仰介子之高风久也,夫复何言,欣然应之。草成此篇,是以为记。</p><p class="ql-block">大清顺治十六年岁次乙亥杏月吉旦</p><p class="ql-block">国子监监臣 董亦光敬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述碑文是张钟麟先生在2003年抄录的,发表于网上,他说时游绵山景区,一为了却多年之夙愿;二为仰介子之高风,至介公墓抄碑文如上,我见过那碑,字迹模糊,阅读多有困难,放弃了。</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左侧的碑,字迹完全看不清,也应该为明清代的碑。</p> <p class="ql-block">墓区甬道的两侧还有不少石碑,大多也已看不清碑文和立碑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甬道两侧的石羊、石马等,历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甬道两侧的灯具。</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介子推墓区下山,去介公庙,但一路下去不容易,台级太窄,太高,我们走下近1200 级石阶的柏树岭,终于到达了介神庙。</p><p class="ql-block">这是介神庙,嵌在介公岭的半山腰。这里也被称为“鱼龟山”,谐音“于归”,是介子推的归隐处。不远的思烟台记载了晋文公焚山,有白鸦绕烟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又有哀号坡、足下亭,讲述着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用烧剩的木头制成木屐穿在脚上口呼“足下”,顿足哀号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个像泰国寺庙一样的建筑,就能够见到介公庙。</p> <p class="ql-block">介神庙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庙。 介神庙始建于周襄王二十四年,介子推焚身,晋文公在其草庐西侧立庙奉祀。晋太和二年,后赵皇帝石勒降诏:“帝乡之神,多有灵验。”遂凿窟造像。宋元丰二年春,神宗皇帝祈雨得甘霖,敕封介神“洁惠侯”爵,大兴土木进行扩修。明万历十四年,在庙内配祀介母、 解张。清乾隆年间,屡加修葺。1940年遭日军焚毁化为焦土。1998年在原址扩建。</p><p class="ql-block">步入大殿,殿内的彩塑确实让我吃了一惊,造型和色彩都十分艳丽,完全不似别的寺庙泥塑的景象。中间是介之推的塑像,旁边的女性是和他一起结庐隐居的母亲。两边立柱上的浮雕讲述了围绕介之推发生的系列故事,非常生动逼真,就是太新了。</p> <p class="ql-block">在介子庙附近有很多可去的景点,包括哀号坡、绵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莲叶泉、白鸦山、如意泉、鱼龟山、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慑神石等,每一个景点都于介子推的故事相关。特别可看的有子母石,思烟台、足下亭、碑苑等,均为介神庙近处的几个景点,碑苑由三道抄手游廊和两道随山廊构成,以中间长廊作为隔断,分为两宅庭院,上院雅称“翰墨流香”,下院名为“道法自然”。院内各长廊首尾都有四角亭连接,相互贯通。中央高台上耸立巨碑一通,上书“高山仰止”,碑额为二龙戏珠,两侧精雕以升降龙拱围。碑座为四头屭屃,举世无双。碑高 8 米。</p><p class="ql-block">此处为八犬捧鹿泉,在介神庙的左侧,但没有见到泉水。此泉筑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由介子推弟子郭泰所建。郭泰,东汉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崇尚介公高风亮节。郭泰前往介祠祈福礼拜后小忝,恍惚间见介神偕一神鹿及八犬飘至眼前。八犬捧鹿意为神灵赐福赐禄、全福全禄、福禄祯祥。尔可依泉筑景福佑天下。郭泰醒后,方知介公点化,遂在此构建八犬捧鹿泉。</p> <p class="ql-block">窟高22米,宽40米,深25米,由两根长半径4.5米,短半径3米的椭圆体大柱擎起,3尊塑像均为11米高,神态端庄,古朴凝重。明代嘉靖间进士杨巍谒拜介之推后曾感叹云:“龙蛇寂寞一祠存,浊世谁知处士尊。漫向绵山寻旧迹。”</p> <p class="ql-block">介公庙正中供介子推神像,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西汉刘向《列仙传》载:“介之推者,姓王 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文公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及返,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后赵皇帝石勒敕建“介神庙”,称其为“威烈天神”,专事兴云布雨,视察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p> <p class="ql-block">在介神庙前有“忠孝礼义柱8柱,每根柱子正反2字,共16字,注释一字。“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慈俭温良、谨让谦和”16字箴言教化。始建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建。意在告诫世人遵循,也在这里诠释了介子推的大道之理,或者在诠释道家的道德规范。例如在“廉”字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上恶贪则下耻多,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只是告诫而已,自古至今,廉者有几何?贪者何其多?。</p> <p class="ql-block">哀号坡位于介公岭山脚下。史载介之推跟随晋文公出亡19年,曾割股啖君。文公返国后封赏功臣,“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偕母归隐绵山。文公为迫使其出山,竟三面举火。而介之推宁肯烧死也不改初衷,母子相抱被焚于大柳树下。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不禁顿足哀嚎。随从们争相效法,哀嚎坡之名即由来于此。屈原《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可谓这段历史的生动记述。</p> <p class="ql-block">在介公庙的右侧下山道有介公岭碑苑,碑苑由三道抄手游廊和两道随山廊构成,以中间长廊作为隔断,分为两宅庭院,各长廊首尾都有四角亭连接,相互贯通。各廊下均整齐地排列着规制统一的石碑,碑高约丈许,碑文是三佳公司邀海内学者、书法名家题写的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题咏介之推及绵山的诗篇,共有上百块之多。中央高台上耸立巨碑一通,上书“高山仰止”,碑额为二龙戏珠,两侧精雕以升降龙拱围。碑苑内立有数座六面碑亭,一画一诗,设计新颖,其中“唐亭”镌刻着唐太宗为大兴国寺即回銮寺题的五言古诗,世传此诗有二种,均刻于碑上,字是从其传世的墨迹中摹刻的,是货真价实的“御书”,只是诗作是否为“御制”,有待商榷。碑苑之碑虽是今人所刻,但均为名家、方家之手笔,艺术水准很高,是临摹书法的福地,而诗文多于绵山有关,对了解绵山历史也极有益。上百块石碑中,就只细看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南出雀鼠谷答张说》和北宋宰相张商英的《游绵山》两碑:李诗为“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张诗为“夕阳返照影流东,点点寒鸦过远峰。 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秋风。 日光隐隐见苍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p> <p class="ql-block">从介公岭上走下来,我们直奔正果寺,因为那里有真身菩萨可以瞻仰,是绵山三绝之一,是每一个来绵山必去的景点。图片上就是正果寺和灵应塔。我们乘坐电梯上达正果寺的平台,绕着山形走向正果寺。这是正果寺的山门,门上有“敕建正果寺”5个大字,门口的左右有铁铸对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应塔,宝塔采取古代佛塔的传统结构,地宫一层为藏宝镇塔层,中间奉安着唐太宗所赐的"空王灵应塔",是镇山之宝。还有古代流传的《空王佛经卷》和《空王宝卷》,正门两侧为护</p><p class="ql-block">法金刚,四周是空王佛成道前普渡众生使用过的钟、钵、铃、棋、磨、勺、锡杖、砚等八件宝物的浮雕,神秘华贵,充满灵气。</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老的正果寺,依旧在原来的位置上,我进去看了,至今还供奉着各位菩萨,只是空间不大,虽已经修缮,无法容纳更多的香客和游人。老的正果寺一些主要的庙门也还依然受着香火,约有7间面积不大的空间,无正殿和副殿之分,图中那间有介绍,称为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是绵山景区三绝之一,历史悠久,上方院最早可查到北魏时期,是很多人修道的地方。现因为庙中有12尊真身高僧的肉身,真身菩萨已成为游客必到的景点。来参拜真身菩萨,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以前只是听说,现在能够见到肉身菩萨还真有点兴奋。这两个殿里都供奉着真身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至正十四年立的重修正果寺记碑,是研究正果寺历史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进正果寺,遇见老主持,老主持很面善,待我们很客气,带着我们一个一个菩萨介绍,他让我们靠近看,甚至让我爬上去拍一张,仔细看,我提出和他合个影,他同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2个真身菩萨之一,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高僧,老主持见我很想观看真身舍利,就对我说,你进到里面去看,那里面游客本不能进去的,但他让我们俩都进去看,还一一作了介绍,他说你爬上去,可以照一张像,于是我就大胆靠近,翻上石台,对着舍利的位置拍了照,从照片来看,露出来的是脚骨,有四个脚指骨。我第一次如此大胆靠近真身,第一次见到这样全骨架的真身菩萨,很难得的。据说正果寺中供奉唐、宋、元各朝代真人修成正果打坐真身包泥而塑的包骨真身像十二尊,分三个殿室。这12尊得道高僧高道,生前历经红尘劫难,顿悟不二法门,普渡苍生,济</p><p class="ql-block">世救民,修炼成为正果,</p><p class="ql-block">老主持请我望对面的绵山,开始我没有看出来,但慢慢的我意识到了,那对面的绵山就是一座躺着的巨大的佛像,这有点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经专家鉴定,绵山包骨真身数量为全国之最,绵山包骨真身成形原因为佛道两家修行中罕见的修行境界――胎息坐化,因此虽然有人将绵山包骨真身比作“东方木乃伊”,但其成形的原因与埃及木乃伊进行防腐处理的手法相比,要神秘难测很多。最为奇异的是,包骨真身舍利像历经千百年,寺院几毁几修,包裹真身的泥坯多次修补,但真身真骨修到金刚舍利不坏的境界,筋骨不断,身形不朽,灵气不散,是个谜团。</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将真身菩萨进行X光照射的图片,体现了高僧舍利骨架的完整形态。没有任何欺骗性,在正果寺有12个这样的真身菩萨或称为真神。</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对面的山是卧佛,开始并没有悟到,经老主持指点才悟到。</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前山壁上的浮雕,它的精致引起我的注意。看见下面的五条龙顿时醒悟。绵山原为五龙母子所有,志超来山后,龙母将绵山以下棋的方式让给志超,后来成为空王佛的志超讲法,五龙常在说法台下听空王佛说法,五龙皈依佛,后来,五龙功力大增,飞升跃过对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沟壑,故名五龙躔。这个雕塑是将五龙和志超的故事形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唐太宗为谢绵山活佛志超赐雨长安,御驾亲往绵山礼佛谢雨,行至抱腹岩下,志超之徒银空迎驾奏道:师父已圆寂西归矣!时天空忽现“空王古佛"四个金字,太宗遂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命建塔一座,以便奉安御赐鎏金“空王宝塔"。时志超弟子银空等请赐塔名,魏征略思奏道;“绵山空王佛有祷必应,庇佑苍生。拟命灵应塔,意为空王佛永佑大唐。”太宗欣喜应允,始有“灵应塔”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此塔年代久远,屡毁屡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炮轰毁坏。2003年在原址上修旧如旧,形成现状。此塔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为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灵应塔位于正果寺的右侧,明看是七层但暗里是九层,高达69米,高出云霄,巍峨壮观,它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更兼这里地势险峻,松柏参天,成为绵山极具特色的景点。我们本来就要去登宝塔的,但不见塔上有人,所以看完一楼,也没有上二楼、三楼,但我们来灵应塔,更多的是要看地宫,从上面下去看地宫好像有点神秘,但实际上在地宫的外面有平台,所以也算不得地宫。地宫只是一个新开发的景点,比较失望。</p> <p class="ql-block">中间奉安着唐太宗所赐的“空王灵应塔”,是镇山之宝。还有古代流传的《空王佛经卷》和《空王宝卷》,正门两侧为护法金刚,四周是空王佛成道前普渡众生使用过的钟、钵、铃、棋、磨、勺、锡杖、砚等八件宝物的浮雕,神秘华贵,充满灵气。</p> <p class="ql-block">正一层内容是空王古佛应化转世:中间的圆雕是空王佛托化人间后转世到榆次源涡田员外家,俗名田善生,正在灯下苦读经文的情形。周围墙壁浮雕是田员外绵山求子,窦氏夫人感梦怀孕,分娩时梵音和香花在空中飘响的异征,取名善生等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内容是志超礼佛:中间圆雕是善生皈依佛门后(取法号志超),正向太原蒙山开华寺慧瓒法师讨教法理。周围墙壁的浮雕是志超苦读经文、迎亲逃婚、为民请命、县令诬打、三虎霸产、辞母出奔等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内容是志超脱凡成道:中间圆雕为观音指路,周围的浮雕是田志超来到介休后先做善友、罗汉赐钵、南寺学道、脱凡出俗等传奇经历。</p><p class="ql-block">第四层内容是活佛显灵:中间的圆雕是志超作法请二十八宿同时帮助介休城内二十八家农户干活,周围墙壁上的浮雕是志超在义棠虹霁寺命神鹿神兔深夜抬水、班头窥视、鹿兔受惊、大钟滚坡等场面。</p><p class="ql-block">第五层内容是志超择地绵山:中间的圆雕是志超与龙母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前对奕的情形,周围浮雕是龙母让山后的五龙摧岩、志超托顶、感化五龙、皈依佛门、五龙听法等神奇故事。</p><p class="ql-block">第六层内容是志超在绵山创聚禅林:中间的圆雕是志超聚徒弘法的场景,周围的浮雕是随同空王古佛下凡的张摩斯、李银空受观音点化到绵山寻师,以及志超用泔水降雨,太谷县百姓感恩等生动场面。</p><p class="ql-block">第七层内容是太宗敕封:中间的圆雕是空王佛金身像,周围的圆雕是贞观十四年(640)长安大旱太宗祈雨,志超命摩斯向西南拨洒淘米泔水后长安降雨。次年春太宗绵山礼佛谢雨,志超圆寂,太宗敕封“空王佛”,并敕建空王佛殿,弟子银空、摩斯“包容金身”等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宫一层的内容是佛地说法。绵山自古就是空王佛的道场,正中圆雕是空王古佛邀请威音王佛、日月灯明佛、妙光佛、燃灯佛在绵山说法台上说法讲经。周围墙壁上的浮雕是众佛、众菩萨、众罗汉、神兔神鹿、孔雀等在祥云缭绕的花草树木中虔诚听法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正果寺,还是乘电梯下了山,等电梯的时候看见有块指示牌,说可以走这个方向去栖贤谷,我走了几步,不知道它会通向何处,也没有地图告诉我能不能去走,结果放弃了。乘了电梯下去了,我们在正果寺那站上了交通车,到栖贤谷那站下来,才明白,自己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如果我们从正果寺的指示牌走栖贤谷下来,不正好是这里吗,这里也是栖贤谷的入口,往上走总不比往下走容易。后悔不及。后来大家聊起来才知道,这一段下山路正是绵山最为精彩的最危险的索链条路,我有点后悔。</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找到的栖贤谷的图片,像勇敢者的道路,看起来很危险,我不知道没有去走这段路是幸运,还是遗憾,真的去走未必走不下来,但不走就失去了体验过程。</p> <p class="ql-block">下了正果寺,我要去云峰寺,这也是绵山最重要的景点,也有真身菩萨。我们好不容易走到云峰寺的标牌那里,望着眼前的台阶有点犹豫。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是绵山重要景点。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经营始建,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志超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的田志超的包骨真身。</p><p class="ql-block">那台阶几次逼着我停下脚步,往着高高在上的云峰寺,犹豫不决,但最终是好奇战胜了自己,坚持爬到上面。</p> <p class="ql-block">上云峰寺这里的台阶是最近的路,又说这里的台阶有120级,我没有数,只知道台阶太陡,每一步都累,但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进云峰寺的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上了云峰寺最重要的就是朝拜林志超的真身,据史料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陕中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唯有介休(即绵山)境内,风调雨顺,人们都说是因为志超和尚在此修行,威德普照,才使此地避免灾难。于是太宗亲自来到绵山拜见大师祈雨,志超于是命正在做饭的弟子莫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泼去,长安一带即刻普降甘霖,大旱解除,万民欢腾,感谢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志超和尚也被人称为“绵山活佛”。太宗召见志超和尚进宫,志超不就。第二年,太宗率众臣赶来绵山朝拜志超和尚,以谢雨恩。但志超已经圆寂。太宗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也。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古佛”四个金字和志超和尚的轮廓。此太宗和世人才知道志超和尚乃是空王佛转世,唐太宗敕封志超为“空王佛”。</p> <p class="ql-block">空王殿后60级石阶上有石佛殿三间,所有斗拱、梁枋、窗棂均为石雕,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大明正德十三年重修空王佛殿碑记》介绍,殿内所祀空王佛像为包骨真身。</p> <p class="ql-block">这是空王菩萨真身。</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的一块石碑,至正十年,渤海游客拜祭了空王活佛,立下此碑,碑上刻有诗一首:“金色身不灭,成真坐舟楫,浮图留遗像,虚空集禅理,仁心次第修,法为因缘立,凭栏感今古,风景无朝夕。”</p><p class="ql-block">碑上所言代吾意也。</p> <p class="ql-block">至这就是抱腹岩的腹,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故得此名。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60米,深50米,长180米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梁殿”,路四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数千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p> <p class="ql-block">这是抱腹岩山洞最深处的五龙殿。殿中供奉五龙,而五龙为绵山之神龙,此殿为明代建筑。殿内除五条龙外还有龙母,但被挤到一边,还有其中两条龙的爪里抓着人头。这里的故事是从前有两个拦路抢劫财物的歹人,吓得百姓们不敢上山。后来,有人从后山拜见空王佛。空王佛得知后,便命已皈依佛门的二龙去捉拿,二龙奉命将两人捉拿到此。此殿不大,像一个小屋,但是这里香火最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云峰寺走出,我没有去走“之”字形栈道,就匆匆从原路下了山。按照正常的路径,从正果寺就应该走去抱腹岩的道,通过山上的景点,从“之”字栈道下到云峰寺,这样就比较完整的将景点走完。但“之”字路很危险,我从山下望去那路,悬崖上的栈道像天上云梯,充满很多不可知,没有去体验总是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坐车到这里站,叫栖贤谷。绵山栖贤谷是25亿年前形成的天然大峡谷,传说当年介子推归隐,便是背着母亲沿此山谷进山,这也是栖贤谷名称的由来。栖贤谷以幽静,险要著称。峡谷之中溪水川流,岩高壁陡,要攀登十多架天梯才能通过,站在谷中仰望一线蓝天,耳畔有幽谷涛声绵绵而来,如临仙境。</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完全可以从正果寺直接下来,可能有点冒险,但我估计一个人的话能够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栖贤谷景区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峡谷之中溪水川流,岩高壁陡,要攀登十多架天梯才能通过,站在谷中仰望一线蓝天,耳畔有幽谷涛声绵绵而来,如临仙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家凹景区,是与朱元璋相关的景点,故名“朱家凹。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曾在这里修行,拜灵宝天尊。朱元璋称帝后,认为他当皇帝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偕堂妹上绵山祭拜。一阵清风将其妹头上的芙蓉花吹落,地上便长出了至今仍生长旺盛的芙蓉松。后来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权(号涵虚子)上绵山修复灵宝殿。</p> <p class="ql-block">要登上灵宝殿,需要登上一百多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洞玄洞是在原址上扩建的,为灵宝君的道场。主要供奉灵宝天尊和十方天尊,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师、陈抟老祖、三丰祖师。灵宝天尊像高5米,塑于石窟内,古朴典雅,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十二世孙、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绵山祭祖时敕建醮斋法坛。此处还有神龛、盘龙梯、迎仙松等景观。古迹遍地,蔚为大观。大殿内正面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头罩圆光,目蕴玄机,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初开,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两侧金童手捧如意,两侧左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p><p class="ql-block">大殿顶部是悬塑。左为夸父追日。我们的祖先是一个热爱光明,崇拜太阳的部落,部落中的一位巨人叫夸父。一日清晨,他拄着桃木拐杖追赶太阳,因为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追到函谷关,太阳即将落山,夸父一急,便仍掉拐杖,扑向太阳即被溶化。他的拐杖变成桃林,骨骼化作山川大地,毛发胡须生成草木,血脉汇为江河湖海,五脏成了五岳。右为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瑶池金母为奖励他护佑下界苍生的永世之功,赏赐他一粒金丹,一人食之上天成仙,二人食之长生不老。后羿与嫦娥约好分食仙丹,以求共同长生。嫦娥好奇,独自吃掉仙丹。当她飘然升天时,一只玉兔衔住她的衣襟,随她一同升天。嫦娥觉得有负后羿,羞见众仙,便住进了广寒宫。”</p> <p class="ql-block">灵宝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急匆匆的来,又急匆匆的走,终于走完了绵山景区,可能是由于时间的紧迫,不得不放弃一些景点,也可能是缺乏自信,没有下定决心去完成每一个可以去的景点。当我终于坐在下山的交通车上,就回顾着自己那些没有去的景点,例如龙头寺景区的李姑岩,例如水帘洞,例如“之”字路,例如栖贤谷,例如天桥。所以可以确定,绵山之途需要更多的时间,我算了一下,龙头寺需要一个小时,大罗宫需要一个小时,水涛沟需要一个半小时多点,介公墓和介公庙需要一个小时,正果寺需要半个小时,云峰寺和“之”字路需要一个小时,栖贤谷需要二个多小时,午饭半个小时,朱家凹半个小时,统计下来约九个小时。</p><p class="ql-block">绵山是个综合的大景点,是配得上5A景点的称号的,不仅仅是游览区域广,景点多,人文景观复杂,可领悟的东西也特别多,是个值得去的地方,我想对绵山说,一定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