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寻古系列之二:古村落

牛仔

<p class="ql-block">海南岛的古村落同样历史悠久。尽管海南岛气候炎热潮湿,但海南先民利用当地特有的火山岩修建房屋和道路,给我们留下了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成为海南岛建筑的发展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蔡家宅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鰲镇留客村,是当年印尼侨领蔡家森兴建,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有大大小小的房间五十多间,建筑物布局犹如进入迷宫一样,从外观来看更像一座古城堡。蔡家宅的历史并不长,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宅建筑,因结合了南洋风格而有了“侨乡第一宅”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有四兄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蔡家森带着两个弟弟跟随“去番”的热潮,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事橡胶种植和船务航运,经过多年奋力打拼,蔡家兄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和印尼“番客”中的侨领。像很多从海南出去的“番客”一样,发家致富的蔡家兄弟心中牵挂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园盖祖屋,衣锦还乡,耀祖光宗。1934年,蔡家森回到琼海留客村,和兄弟们一起盖起了蔡宅。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中,包涵着浓郁的南洋风格。屋宅的前檐雕刻着飞翘的龙头,门窗木雕是精致的传统技艺。立柱花栏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飞檐翘脊,又有机地揉合西方的方、圆、孤形线的图案浮雕。院内前、后庭和上、下楼都有走廊楼梯相连,遇到下雨天,足不湿鞋可以走遍宅院内的每一个角落。紧密衔接的环廊具有挡风遮光蔽雨的功能,因此一年四季,大宅内清爽宜人,和煦如春。此外,蔡家宅是个固若金汤的安全建筑。大门外侧的楼梯间暗藏着射击孔,可有效地防止盗匪侵袭,屋内的人无后顾之忧。蔡家宅的厅堂和庭院内,嵌铺着彩色花纹地板砖,虽然历经70多年的岁月沧桑,依然光鲜如新,完全可与现代的瓷砖媲美。这些精美耐磨的地板砖都是建屋的主人从南洋用船运回来的。片片瓷砖,都是从异国他乡远渡重洋而抵达留客村的,凝聚着主人的一腔心血。</p> <p class="ql-block">蔡家宅外景</p> <p class="ql-block">高墙壁垒易守难攻</p> <p class="ql-block">走到近处更看出高宅大院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四周看过去,房屋的细节里充满了南洋甚至是“西洋”建筑的味道,记载了蔡家兄弟的开放胸怀。</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赶上蔡家宅内部在维修,不对外开放,很遗憾没有看见宅子的内景。不过,这给下次再来留下个理由。</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p><p class="ql-block">大美村古代属澄迈县永泰乡安宁都,今属金江镇管辖,位于社延岭南麓,金江镇的东北面,距离澄迈县城20公里。大美村古时又称美里、大美里,其所在地域同西汉时的苟中县县治相邻近,今村庄占地1500亩,村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美村的立村始祖是王武功,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王武功从澄邑道面村(已废)迁至今址建村,此后“阖族兄弟团居此里,绵衍数百年不杂以异姓”,是座王姓村庄,现有400余户,2000余人。常住村民有300户,1500余人。2014年,大美村入选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目前澄迈县15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美村以其古石屋民居为最具特色,也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而著称。全村现保存有火山岩石垒砌的一间三格的古石屋204间,占现有居民筑的百分之七十。其中,有12间古石屋建筑工艺精堪,石屋前后墙均用较大的火山岩方石垒叠而成,方石向外一面都是经过精雕细刻,有表面平整,线条划一之直观效果。村子择地东高西低,呈陡坡状,几乎所有民屋依土势坐东朝西而建。村子有12条由石块铺设的东西向的古石道,石屋沿石道左右分布,形成方块状,较为整观。经有关人士考证并肯定:大美村古石屋是我省唯一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口</p> <p class="ql-block">从大美村口向外望去,这里是海南。</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大美村</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里用火山岩修建的房屋街巷,即能防潮防蛀又坚固耐用,也是古村能保存几百年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油画般质感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村里阴阳八卦图案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子,这里曾经豪宅</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雕刻飞脊</p> <p class="ql-block">屋内房梁上鎏金的构件亮丽如新,可以看出昔日房屋主人的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房梁的受力部件都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房屋间的隔断墙上的雕刻图案有几分“卡通”,给人吉祥喜庆的感觉。无论有什么烦心事只要看上一眼就烦恼全无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小街边的小佛龛</p> <p class="ql-block">锃光瓦亮的水缸为古村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压水井还在用</p> <p class="ql-block">祖屋破败了,但祖宗的福荫还在。</p> <p class="ql-block">新贴的对联,古村要添人进口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几百年的石板路,还要继续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包道村</p><p class="ql-block">,包道村,隶属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因精雕细琢的宣德第远近闻名,宣德第本是侯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末、嘉庆年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个大院占地约12000平方米,院内整齐布置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另外大院西南方建成一幢东西向大屋,作为当铺使用。每一排主屋之间还有一些横房,作为厨房或是下人居住,或是堆放杂物。府名宣德第是清朝光绪皇帝赐名,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手书,是为了褒奖包道村侯氏先祖的德行与品质,以供后人传颂与效仿。其雕塑画、绘彩画、花雕、木雕艺术堪称一绝,是海南目前唯一幸存的“比较完整的民间建筑雕刻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包道村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大门</p> <p class="ql-block">从门口望过去,这宅子的规模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外墙</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正厅</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精美的镂空屋脊</p> <p class="ql-block">灵动飘逸的飞脊</p> <p class="ql-block">外墙上窗户的琉璃雕花装饰,历久如新。</p> <p class="ql-block">走进堂屋,意外邂逅了看家的老婆婆。</p> <p class="ql-block">由于语言不通,老婆婆对我们的造访很不高兴。</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留守老人的艰辛,于是决定每人给老人20元钱,这不是“买路钱”,而是一种善意的表达。老人拿着钱竟露出羞涩的表情,用肢体语言表示给的太多了,要只留下20元把多余的退给我们,我们坚持让她收下。老人收下钱,笑容爬上她那饱经沧桑的脸庞,开始用我们无法听懂的语言介绍起她的祖宅。</p> <p class="ql-block">木制隔断墙,上端的花格栅可以通风,以应对海南炎热的夏季。</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的承重柱也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木隔断上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纵向安装的木雕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隔断墙上端的蝙蝠木雕</p> <p class="ql-block">细看可以发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蝙蝠,真有“福从天降”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荷花莲子的浮雕,精美绝伦。与上面的蝙蝠合起来有“多子多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从宣德第出来,老婆婆拄着手杖坚持带我们来到村里的宣传栏来,给我们讲解包道村的概况。其实,她一定知道她的解说我们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离开包道村,忍不住回眸看看村落清净的小街,默默的祝福老婆婆和村里的留守老人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黎族村落:五指山初保村</p><p class="ql-block"> 五指山初保村是保留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p><p class="ql-block"> 初保村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委会,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为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全村58户320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杆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个特例。初保村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依旧保留着黎族人的生活传统,而年轻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还走到了外面去寻求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正在这里猛烈地撞击着。</p><p class="ql-block">黎族吊脚楼</p><p class="ql-block"> 黎族吊脚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与地面隔开,一般是以竹板木板为底板,下层或关养畜牲或堆放柴禾。草顶,木板或竹笆墙,内设一间厨房,有灶火塘,供做饭之用。有的家门口还有个竹笆阳台,供人歇息、晾晒什物或小孩玩耍。长江下游以南的稻作农业区远古的时候都是杆栏式楼房,至今还有傣族、佤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也是居住这种杆栏式建筑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现在,村民已经搬到旁边新村居住,这里每天还有村民来他们承包的土地上耕作劳动,村民放养的鸡鸭自由自在的游荡在它们的“家里”,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不过,不时传来的鸡鸣鸭叫和田地里村民的身影,让这里多少还有些烟火气,成了名副其实的黎族吊脚楼式船型屋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初保村风光给了现代人不同寻常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保村民居的保护现状</p> <p class="ql-block">略显夸张、巨大厚实的茅草屋顶是为了应对海南岛炎热天气。</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楼房”虽然简陋,但帮助世世代代的黎族人克服了这里潮湿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屋子外用石头垒起的猪圈</p> <p class="ql-block">带着小鸡的“鸡婆婆”对我们的来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用搔首弄尾的姿态宣誓着它是这里“主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正在采摘椰枣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卖给游客自产的芭蕉</p> <p class="ql-block">今天开张了</p> <p class="ql-block">在田里劳动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感谢海南岛的黎族同胞。是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以自己承受原始生活状态为代价,为我们留下了这片净土,让我们有幸还能看到这完整的“活化石”,还有机会感受黎族先民生活的艰辛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没有刻意的安排,我们2018年海南古村自驾游竟然是按照从今到古的顺序完成的。从民国时期不足百年历史的蔡家宅到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的初保村。用倒叙的方法,让我们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了解了海南岛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艺术。这些幸存下来的古村落让我们看到了海南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也一定激励今天的海南人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