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0年前的1992年,中国《经济日报》</p><p class="ql-block">在头版,《北人南行记》栏目刊发题为</p><p class="ql-block">《“可怕”的顺德人》祥细报道顺德改革开放以来,以“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质和精神,勇于改革创新,顺德人低调务实,制造出一个个民族自主品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镜头回放到上世纪的70年代初,“可怕的顺德人”早就敢为天下先了,在物质短缺的年代,顺德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顺德智造”,从设计、施工、制造到安装,自行建造了全国首个低水位的潮水发电站——甘竹滩水电站,为全国树立了广东乡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从此拉开顺德从农业县迈向工业巨城的帷幕。如今再次走近甘竹滩水电站,但见其雄姿屹立依旧,光环不退,令人肃然起敬,倍感亲切!用《流逝的岁月》作音乐背景,抒发对甘竹滩水电站的今昔情怀,褒奖其功成名就的光辉历程,日新月异的喜悦景象亦随之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甘竹滩水电站现在改为主题公园了,公园入口是一个玫瑰园,我们错过玫瑰花期,眼前的玫瑰园大多已花瓣凋谢,期待来年喜遇百花齐放景象,但主题公园里面有精彩故事,往前走将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 一群“钓鱼发烧友”逍遥自在,享受着大自然和心灵中的宁静,岸边的郁郁葱葱接壤平静的水面,听着鸟语、闻着花香、观远方薄雾与一叶轻舟、呼吸新鲜空气……,顿觉心旷神怡!无论钓到与否,清风吹拂惬意依然。</p> <p class="ql-block"> 旧机房的外墙布满沧桑,榕树气根下半开半掩的窗户告诉人们:它毕生甘于奉献,功勋卓著!那个“甘做孺子牛”的甘字依然醒目,与无数敬佩的眼光相迎,彰显伟大,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榕树,相伴机房几十年,见证着甘竹滩水电站的发展、造福家乡、建功立业的辉煌历史,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 甘竹滩位于顺德龙江的左滩,自船闸竣工、水电站发电通航,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的历程,视频带你感受船闸的一隅景观。昔日这里潮起潮落,船闸肩挑大任频繁劳作,如今已成休闲观光之地,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江水,静静的船闸,悠悠的渔翁,如此反差告知人们:这里有过轰轰烈烈,这里有励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近静静的江面,恰逢绿荫低垂,小船静候,别有一番景致!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好诗句: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p> <p class="ql-block"> 根据低水位发电原理的要求,甘竹滩发电站需要在滩口右侧开凿出一条长330多米的人工河,建造一个孔宽12米多的船闸,令所有往来广州与西江的船只安全通航。目睹330多米的船闸水道,河水至今静静流淌,几十年花开花落、春去冬来,数不清有多少船只往来穿梭,静静的水面,让人看到蓄势待发,历史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让人有更多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航运水闸东端的机房,醒目挂着“文华路”标志。</p> <p class="ql-block">船闸管理处走过半个世纪,一代一代的“看闸人”为保一闸平安,在这里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 醒目的“甘竹电站.船闸管理所”招牌悬挂在水闸西侧机房门口,我有幸看到机房仍在正常运作中,赞宝刀未老!</p> <p class="ql-block">出自1988保护水电站的条例,依然有效。</p> <p class="ql-block"> 走近微电影《左滩》的取景点,眼前萧煞的场景显然与昔日的热闹不相符,物是人非,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 水电站职工宿舍走廊,人去楼空往事烟云散,旧电表、旧电线作证,这里曾经有热闹,也有爱情。</p> <p class="ql-block">最佳位置,精彩视频……</p> <p class="ql-block"> 家乡水电站,能源送光明。</p><p class="ql-block"> 养育家乡人,辉煌被点燃。</p><p class="ql-block"> 万木高耸立,一坝通两岸。</p><p class="ql-block"> 美景遥千里,电站话当年。</p> <p class="ql-block"> “甘竹大道”与二层旧楼相依相伴,共同见证甘竹滩电站的历史进程,至今似乎仍有话说。</p> <p class="ql-block"> 建于上世纪70年代,坐落于“甘竹大道”的旧商店门可罗雀,昔日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景象荡然无存,我们成了新来客、探秘者。</p> <p class="ql-block"> 1200天12000人120000立方米300多名500多名40年一连串的数字请你仔细阅读,牢记心中,顺德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先锋带头作用,水电站工程不负众望成功运作、造福家乡、竖起先进标杆、成为惠及家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令人感动,深受教育!重温历史,感恩前辈建功立业。</p> <p class="ql-block"> 将“龙江博物馆”与“红色教育基地”有机结合,用甘竹滩水电站的建设历史,弘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教育后人,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新景点,一举多得,为当地政府点赞!</p> <p class="ql-block"> 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长洲村”在启程……。</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等着游子归。</p> <p class="ql-block"> 西江水绕过重峦叠嶂,与美丽的甘竹滩相会,于是诞生了长达半个世纪,顺德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章回故事,如今还在讲述下一回。</p> <p class="ql-block"> 回看甘竹滩水电站清澈的江水、刚强的闸坝、半个世纪运作不息的闸口工程、葱茏的大树、老机房、旧宿舍,还有那充满人情味的老物件、潺潺水声伴着淡淡花香……,仿佛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一幕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画面闪耀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西江的舟楫南来北望,</p><p class="ql-block">千折百回来到甘竹滩,</p><p class="ql-block">左右滩两岸古渡交往,</p><p class="ql-block">看不尽满眼故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 站在甘竹滩水电站大坝上,想起歌曲《归乡》的部分歌词:南来的风东去的水,浮云伴着游子归,西窗的雨归来的你,醉在故乡斜月里……此刻,平静的心在翻滚。</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我太太的家就在风景如画的甘竹滩江边,回去无数次了,但甘竹滩水电站虽近在咫尺、近水楼台,却一直保持低调、深藏不露,最近太太的弟弟告诉我,甘竹滩水电站改为主题公园了,建议抽空去看看,才引起我的兴趣,像这样全面关注甘竹滩水电站还是第一次,这一去灵感来了,好想写点心得,寄托乡音乡情,抒发对顺德人民的感恩之情,还有对劳动创造世界的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好友刘志山观后感:</p><p class="ql-block">美篇图文并茂,深受教育,超赞![强]</p><p class="ql-block">透过美篇作品,看到一段会说话的历史,看到甘竹滩水电站几十年如一日造福社会、为顺德人民争光、有口皆碑、功德无量!看到令人敬佩、值得颂扬的开拓创新精神,看到党群一心、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历程,看到科学与智慧的成果和掷地有声的骄傲,看到一代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地方,看到水电站工程至今仍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光发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