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9日下午,三中录播室展出一场历史、地理学科融合课,这是继2021年年末音乐英语学科融合课以来的又一次教学盛宴。一方面我们为年轻老师敢于创新而感动,在她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学改革的未来和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为学共体理念浸润下的学生素养的形成而感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够从容挑战融合两个学科内容的高难度问题,在问题解决中闪现着智慧火花,让每个观察员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一、以大问题实现多元融合</p><p class="ql-block"> 学科融合,不是做拼盘,需要把两个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此,尹蕾、史文杰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两个任务:</p><p class="ql-block"> 任务1:根据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过的学科知识,从地理和历史角度分析回答“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任务2:通过认识台湾经济发展历程特点(地理课本69—70页),分析祖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联系(历史课本70—74页)。试展望两岸关系趋势,推想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学生从地理和历史两个视角去思考。解决任务1,学生需要阅读台湾地图、台湾历史变革图,需要阅读资料,从资料获取信息。解决任务2,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把图与理、图与史有机融合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本质。这两个问题,既涉及学生的背景性知识,也锻炼学生的获取信息、批判思维能力。如在解决问题2时,我的焦点学生韩镪同学,阅读完问题后,迅速从地理、历史教材中搜集信息,还要把两科信息进行匹配,有条理地写在学单上。这两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知识提取,而是指向学科情感,两岸关系趋势的推想,让学生作出理性思考,既充满着对台湾回归的无限期盼,又从现实思考了若干影响因素,理智感是本节课学习的深化。大问题,具有挑战性,把知识、技能与情感融合,体现融合的多元性、立体式。</p> <p class="ql-block"> 二、以大探究实现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学生围绕挑战性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对话交流,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同学习自然,无斧凿之痕。</p><p class="ql-block"> 1.以问引话</p><p class="ql-block"> 在解决问题1时,学生自主探究10分钟后,进入小组交流。我的焦点学生韩镪同学与小组的姚力琪同学就这一问题展开对话。</p><p class="ql-block"> 韩铿:通过读台湾沿革图知道,明朝在台湾设置了,那个叫什么,由此知道从古代台湾就是我国领土。</p><p class="ql-block"> 姚力琪:在古代,台湾被称为“流求”,那时台湾还是流放之地,后来,人们认识到台湾是一个风水宝地,又名“琉球”。从三国经明清,台湾一直都是在中国的版图中。</p><p class="ql-block"> 韩铿:我们看资料第一句,明清以来,有很多从广东、福建迁居台湾的居民,因此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来自大陆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姚力琪:台湾居民不但有着很多来自大陆的人民,而且台湾人的节日、文字、语言也和祖国大陆一样,这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韩铿与姚力琪在小组交流时,是以自己对历史沿革的具体情况不明确而发起话题的,作为同组的姚力琪同学根据自己所知进行回应。我想到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学习是相互的,因有问题的学生发问而开启,不是会的学生主动去教不会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说,小组协同学习是真实有效的,离开真实学习,谈论深度学习是无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 2.倾听在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选取在分享解决问题1时一个对话片断,看看师生倾听状态:</p><p class="ql-block"> 齐鹏飞:因为汉族是我国主要且人数最多的民族,而台湾汉族人约占97%,说明台湾跟大陆民族相同;台湾人使用汉语,汉语是我国通用语言。这说明台湾是我国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张子齐:齐鹏飞同学是从地理角度,就民族和语言方面说明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要从节日相同的角度来说明……”</p><p class="ql-block"> 夏恺璐:我是从历史角度来说明,毛泽东主席的和平统一方针,还有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制度为争取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尹蕾老师: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担任过国家主席。</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子齐同学认真倾听了齐鹏飞发言,听他说了什么,并进行概括提炼,然后说明自己要从哪方面与同伴分享。尹蕾老师听出了夏恺璐表述的语言的不准确,及时纠正。在这个分享过程中,师生全身心倾听,倾听在场,是学习走向深度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3.思维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踊跃回答的课堂,给人一种积极参与的感觉,但你过后仔细思忖,发现这些回答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如同在湖面上打水漂,留下几圈速生速灭的涟漪。今天,我们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样态,捕捉到言语背后思维的动态。</p><p class="ql-block"> 张博宇:我从历史角度给辛明遥同学补充一下。我们知道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一条规定了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有“割”这个字,日本夺取了我们国家的台湾,间接说明了台湾是我国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张博宇同学表达背后的逻辑思维,他能串联起历史知识,抓住关键字“割”进行分析,割的意思为从整体上切下,台湾是我国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思考的深度是深度学习的本质。我们选取了辛明遥同学的学习单为例,运用SOLO理论,分析思维结构。</p><p class="ql-block"> 地理角度:北临东海,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多用汉语,繁体中文;97%为汉族。辛明遥同学从地理视角,通过三个维度描述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体现了多点结构;在学习单上,她又从历史视角描述了台湾历史沿革,指出国家从未放弃收复台湾,把地理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体现了关联结构。我们再看她在推想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时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两岸关系复杂,两岸人民要和平,但台湾地理位置重要,国外虎视眈眈,一直挑拨两岸关系,两岸关系矛盾复杂,所以迟迟不能统一。我想到俄乌战争,乌克兰与台湾性质基本相同,美国挑唆乌克兰加入北约,国外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加之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已久,这些因素影响台湾与大陆关系。</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清晰地看到辛明遥同学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外国势力、俄乌战争等进行有机关联,已经超越了关联结构,达到了拓展结构,这样的学习才能被称之为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三、以大概念实现学习增值</p><p class="ql-block"> 这节90分钟的史地学科融合课,始终围绕着一个情感线----台湾神圣不可分割,一个知能线----对台政策影响台湾经济,一明一暗,双线组课。其中“政策影响经济”这个大概念统摄两个学科学习内容,成为本课探究的核心。在理解大概念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增值。</p><p class="ql-block"> 1.获得兴趣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本次课程历经90分钟,学生明确任务、读图探究、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组伴对话、倾听反思,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在场、情感在场,无置身于外者。我们查阅了学单完成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势,感受到孩子积极的学习热情,他们将会持续地进行史地学习。</p> <p class="ql-block"> 2.获得知识知技能</p><p class="ql-block"> 通过查阅学单,并统计学生自主学习阶段问题解决情况,如表所示:</p> <p class="ql-block"> 通过分析统计表数据,对于任务1,班级学生全部完成;对于任务2,有70%学生能够总结出各阶段台湾经济发展特点,60%的学生能够分析出对台政策影响台湾经济发展。通过巩固作业和课服方式,提高任务2学习达标率。</p> <p class="ql-block"> 3.获得方法和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将地理位置、语言、民族、地形、气候、经济等因素进行关联,学会了要素关联的地理学习方法。学生在一个更深层的背景下认识两岸关系,领会不同时期对台政策,以及政策对台湾经济的影响,领悟了大概念“政策影响经济”。</p><p class="ql-block"> 4.获得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多元思考、批判思维,对两岸关系,学生有了更清醒地认识,达到站在地理基础、从历史视角、以政治眼光看台湾、看中国、看世界,这也正是这次史地融合课所达成的效果,让我们看到1+1>2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学习共同体解放了教师思想,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造;学习共同体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由想象和创造。让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造者,是我们推进学习共同体的终极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