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了内丘乔红丽老师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也引起了思考。</p><p class="ql-block">先谈谈启发吧,乔老师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时,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平民亦英雄。乔老师就是通过培训,加入了家庭教育这个大团体中,然后站到了讲台上。从乔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只要努力,舞台也能属于自己。</p><p class="ql-block">说心里话,我一直认为专家都比较高大上,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以致于老觉得自卑,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虽然自己比较喜欢家庭教育,但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喜欢上,没有深度地思考过如果自己去为家长讲课,该讲什么。</p><p class="ql-block">每逢培训的时候,拿到培训手册的时候,我总愿意设想一下:专家会怎么讲?如果换作是我的话,该如何导入,该讲一些什么。多数专家的课我都猜不准,因为积淀不够,见识太短。</p><p class="ql-block">但乔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去模仿,去改进。所以边听边思考,感觉有些地方可以适当调整一些,特意将思考的东西写出来,充实一下自己的库存。</p><p class="ql-block">乔老师导入的时候,引用了三句话:“家庭教育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种导入有些牵强,不如用一个视频导入或者事例导入更吸引人。</p><p class="ql-block">导入后引出了“父辈育儿法”:喊;打;恐吓;唠叨;比较;冤枉;讽刺。乔老师称为这七种方法为“七把刀”,当说到这种育儿法的时候,我就回想自己的父母对我的教育,好像“一把刀”都没有,我觉得如此界定“父辈育儿法”是不是有些牵强,给人一种以偏概全的感觉。确实有些家庭的教育方法是有欠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我觉得应该微调一下,改成“错误育儿法”,这样,那些做的对的就不会心生不满了。</p><p class="ql-block">然后乔老师播放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有关家庭教育的视频,这一环节挺好,名人效应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当乔老师讲到教育孩子的八个方法时,我立刻猜测乔老师应该是教小学生的,“翘一翘”“点一点”“鼓一鼓”“笑一笑”“抱一抱”“亲一亲”“听一听”“电一电”,极具小学特色。另外还从最开始让大家坐好、大声念,能看出小学教学的烙印比较深刻。</p><p class="ql-block">比较让我疑惑的地方就是八种方法中的“电一电”,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特意在笔记本上打了一个问号,想私下问问:“怎么电一电?”结果没捞着机会,只能空留遗憾。</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乔老师讲了教育的四种金句、三为法则,我个人觉得这里应该重点讲,但讲的不太多,举的例子也有些牵强。最后讲完了,掌也鼓了,乔老师又讲了不少,给人的感觉就是补充的比讲的多,有些地方重复了,后来看培训手册才知道乔老师在说课。</p><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个人觉得再改进一些会更好,比如:在征得别人认同的时候,有种强迫回答的感觉,“是不是”“对不对”“真的”“还有一次”这类语言对于培训者来说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当问到问题时,最好留给听众充足的思考时间,没有经过思考过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乔老师的语速并不快,声音也很好听,但听的时间长了,给人一种疲惫感,抑扬顿挫略欠缺一些。</p><p class="ql-block">收到群里发的课件后,再一次打开乔老师的课件认真研究了一遍,老觉得有些乱,就像写文章一样不知道主线是什么。我自己觉得既然题目是《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一种岗位》,按照一般套路来说,应该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乔老师在前半部分讲解中很透彻地解释了学的原因,但怎么学没解决。整体下来,厚重感欠缺一些。</p><p class="ql-block">反观自己,或许站上去还不如乔老师呢!纯属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但我相信,不敢站出来亮自己缺点的,就永远没有机会改正,乔老师肯定会讲的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学习乔老师的长处,增长自己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只有不停地观摩、学习、反思,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