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文豪奇葩

王世梅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眼中,文化大家应该更沉稳深邃,特别在文学创作方面,不会轻薄草率。</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文豪郭沫若并不这样。别的作品且不论,近期我看了他的组诗《百花齐放》中的部分作品,颇为感慨,于是想就这朵大文豪的奇葩之作说道说道。</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夏天,郭沫若有感于当时活跃开放的政坛文坛新风,想选出100种花,创作100首诗予以赞颂。他的初衷,是想做一次聪明的政治表态。可是他刚发表了《牡丹》、《芍药》和《春兰》3首,就搁置了。他在一篇文章中解释说,搁置的主要原因,是我所熟悉的花不多,有的知其实而不知其名;有的知其名而不知其实;有的名实不符,资料也难获取等等。</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的解释既合情又合理。可是这种解释是真诚的吗?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使他暂时搁笔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逐渐紧张的大环境,让他嗅到了一些异味。后来有人评价,即使他的初衷是积极向上的,但最初这3首诗里的句子,如果挑剔起来,也有不合时宜的地方。这一点,郭老本人当然很清楚,所以只能把自己创作百首颂花诗的想法先冷处理。</p> <p class="ql-block">  他再次拾起《百花齐放》组诗,已是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此时他的亢奋激情被再度唤起,迸发出更高涨的创作欲望。他不但自己积极创作,而且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创作中,他说大跃进的热潮和人民的劳动创造热情,可谓“遍地是诗写不赢”,须“跨上火箭往前赶”。</p><p class="ql-block"> 这个期间以花为主题的诗,连上前面3首,他一共写了105首。1958年春天开始,在《人民日报》陆续发表,后来又出版了《百花齐放》诗集,共收入101首诗。第101首很有意思,郭老自己说,不能生硬地为对应“百花齐放”概念,就只赞美100种花,所以第101首的标题叫做《其他一切花》。</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这些诗的创作,颇能体现大跃进时代的快节奏。百余首诗一共只花费了10余天时间便生产出来,这种作诗速度在中外诗歌史上罕见。此前他曾说过,担心对花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暂时搁笔,而1958年的他没有这种顾虑了。他说自己翻阅了很多书籍,各地朋友也帮忙,给他寄来相关书画作品;还有的甚至给他送花或标本种子。他还到天坛、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的花园去访问观察,甚至北京市的卖花郎,他都去请教过。</p><p class="ql-block"> 总之,按他的说法,大跃进的东风给了他信心,“东风一吹,便使百花齐放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当时被大跃进的热火朝天、群情振奋激荡起来的,何止郭“文豪”一人。中国作家协会就向全国作家发出了《作家们,跃进,大跃进》的倡议,号召文化界要奋笔疾书,讴歌大好形势;而此时许多知名作家纷纷宣布自己的创作计划,巴金提出一年内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和3个中篇,还要再搞些翻译作品;田汉宣布将写10个舞台剧本和10个电影剧本。不过,这些计划没有一个完成。</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国还有一句关于郭沫若的口号:“县县出个梅兰芳,县县出个郭沫若,”可见他的积极亢奋表现在全国已成样板。</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大文豪,萝卜快了也不能不洗泥。郭老已60多岁,且身兼国家多个要职,哪一个职务都不是闲差,他哪有时间在诗歌创作上精雕细刻、做出精品呢?如果做不出精品,还要随意发表,当时看近水楼台,事后却如猪八戒照镜子。</p><p class="ql-block"> 《百花齐放》诗,不乏丰富的想象、奇丽的比喻,每种花都被他赋以昂扬的生命和性格,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形式上,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均为四句,句式长短大致相同,但并非格律诗,而是以白话述之。这些诗在结构上,表现为“形象描述+政治概念”的公式,从对花的形态、肌理特征的描述,上升为对政治命题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如今很难将《百花齐放》1O1首诗找全。我在自己的存书《沫若诗词选》中找到10首,又在网上搜出了一些,读了大约有二三十首吧。我相信能选入书中和上网的,应该是好一些的,但这些相对好的诗,现在看起来也不像诗。限于篇幅,我摘录一首如下:</p><p class="ql-block"> 《昙花》</p><p class="ql-block">是的,我们的花时实在太短,</p><p class="ql-block">我们只知有今宵,不知有明天。</p><p class="ql-block">要牺牲睡眠才能和我们见面,</p><p class="ql-block">落得形成一个成语“昙花一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而不多,好而不省,是大缺点,</p><p class="ql-block">人们偏爱,却把缺点当成美满,</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办法把这生性改变,</p><p class="ql-block">受着人们重视,不免感到羞惭。</p> <p class="ql-block">  而下边这首《郁金香》,是粉碎四人帮后,郭老在世时自己审定出版的《沫若诗词选》中的一首。我读后感觉写得有点随意,胡拉乱扯。</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过去那些年,有人很推崇郭老的《百花齐放》,今天,我们从网上可以搜到网友所发其长辈当年抄录并配图的《百花齐放》诗作。</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业界怎么看待郭沫若《百花齐放》前后的诗歌创作呢?</p><p class="ql-block"> 文艺评论家谢冕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他诧异于1949年以后,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诗坛骁将,仿佛都不会写诗了,典型的便是郭沫若与何其芳。与他有同样感觉的还有文怀沙,他也认为郭沫若解放以后所写的诗,远远赶不上他创作《女神》时代的诗歌水平。</p><p class="ql-block"> 还有评论文章直言不讳地说,郭沫若等一大批人曾经是白话诗的拓荒者,他们写诗水平的下降并不是艺术能力下滑,而是出于对权力美学的依附。有评论家认为,郭沫若在写《女神》时,体现出了某种“狂飙突进”式的时代精神,而写《百花齐放》时,却已成为一只不折不扣的高音喇叭。当时诗集获得过高度的评价,但现在看来,它不但开了简单化比附咏物诗的先河,而且修辞手法和意境表现上也乏善可陈。</p> <p class="ql-block">  其实郭沫若很快便对自己的创作后悔了。1959年,他在致年轻文友陈明远的两封信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悔意。他说:“我的《百花齐放》是一场大失败!尽管有人作些表面文章吹捧,但我是深以为憾的。”他又说:“尽管《百花齐放》发表后博得一片溢美之誉,但我还没有糊涂到丧失自知之明的地步。那样单调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接连101首都用的同一尺寸,确实削足适履,像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的花盆架子,装在植物园里,勉强地插上规格统一的标签。”“现在我自己重读一遍也赧然汗颜,悔不该当初硬着头皮赶这个时髦。”(郭陈二人交往书信真伪存争议,但未见颠覆性结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下半叶,文艺界还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郭老,郭老,诗多不好。换了名字,发表不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网上搜到的郭沫若《百花齐放》旧书封面木刻插图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刘岘、黄永玉、马克、沃渣、李桦等配图</p> <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如人生一样,没有后悔药,作品一旦问世,你就得永远被别人说三道四。激昂奋进的年代,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但作家还要保持相对的沉稳及独立思考能力,否则其出产的作品就难免奇葩怪胎。</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引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