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合1945.12 於吉林省岔路河<div><br></div> <b>白山黑水 十年浴血</b> (1933年~1945年)<br> 1.少年热血 投笔从戎1933~1935<br>2.拼死抗日 忠贞不渝 1935~1943<br>3.八十八旅 东方亮剑1943~1945<br> <br> <b>新中国战争与和平</b> (1945年~1953年) <br>4.回到八路军1945.11<br>5.东北战场1945.11~1946.6<br>6.南下宜昌1949.6~1949.11<br>7.人民大学外交系1950.2~1950.12<br>8.入朝作战,空联司1950.12~1953.3<br> <br> <b>现代国防的铺路石</b> (1953年~1965年)<br> 9.华北空司1953.3~1954.10<br>10.解放军通讯学院有线系1954.10~1956.11<br>11.军械部~通信兵雷达局1956.11~1963.7<br>12.国防六院1963.7 ~1965.6<br>13.三机部(航空工业部)1965.6~(1985.4.9逝世)<br> <br> <b>跨世纪的追忆反思</b> (1966年~2014年)<br> 14.十年动乱 1966~1976<br>15.写回忆录1981~1982<br>16.回访抗联故地1982~1984<br>17.魂归白山黑水 1985.4.9<br>18.他年应忆旧时人<br>19. 尚志归来<br> <h1>纪念于保合诞辰一百周年</h1> 1953年被授予朝鲜三级国旗勋章<div> 1957年11月于保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div> 《咏东北抗联战友》<br> 君乃松山客,素知凌风雪,<br> 风雪总无情,幸有耐寒节。<br> 保合在德同志嘱正 <br> 陈雷<br> 1981年12月<br> <b> 红星归路远 保合已百年</b><br> 2014年是于保合同志的百年诞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了东北三省。1933年,于保合还是吉林一中19岁的学生,投身抗日加入了共青团,后被派到苏联学习军事无线电。作为抗联电讯事业的先驱,他以共产党员的忠诚、勇气和智慧,全身心投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不畏艰险,始终恪守革命战士的光荣职责,出生入死,经受了历史的考验。<br> 1937年7月在抗联六军北满省委扩大会议期间,经赵尚志和冯仲云的介绍,我和于保合成为终生的革命伴侣。一同结婚的还有我的战友李桂兰和吴玉光。我和吴玉光是朝鲜族,李桂兰是汉族,于保合是满族,被传为中朝友谊的佳话。周保中将军在主持婚礼仪式时,用马克思和燕妮来比喻我们的结合,祝愿我们互相帮助,把革命进行到底。当晚,我和于保合在密营的树林里支起蚊帐当洞房……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战友中许多人都为国家、为民族解放牺牲了。<br> 回想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携手跨过了一道道生死难关;在因“盲目追随赵尚志”而被开除党籍的日子、在小部队侦察断粮20多天同死神搏斗的时候、在文革时被污蔑为“叛徒、特务、杀人犯”的年代,我们互相鼓励,坚定革命信念,想到赵尚志、夏云杰、裴大姐……无数先烈为抗日胜利不屈不挠、视死如归,我们的个人得失微不足道。<br> 1981年,应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要求,保合同志不顾自己身患疾病,坚持把亲身经历的抗联历史写成回忆录。为赵尚志烈士的彻底平反昭雪,为总结抗联斗争的历史经验,为让下一代了解前辈拼死抗战的英雄事迹和斗争精神,他克服困难,在1982年9月完成回忆录《风雪松山客》的写作。1984年在油印第二版的《重印说明》中,保合同志说:“在接受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交给我写回忆录的任务后,我想:一个革命疆场上的幸存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自己亲身体验与耳闻目睹的我们这一代人斗争的史实,真实地记录下来,让那些为革命而捐躯的先烈们的音容笑貌和他们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而永存。把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的革命英雄主义这些精神财富留给后代,这是党交给我们、也是时代赋于我们的重要使命。”我同意他的想法,也为孩子们留下了《松山风雪情》的回忆录。<br> 1982年,在中央的关怀下,黑龙江省委做出决议:“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同时,对因赵尚志同志问题被牵连的陈雷、于保合、李在德、刘凤阳以及其他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都予以平反,恢复名誉。”<br> 今年,我们从俄罗斯解密的苏联二战时期档案中,意外地发现一份珍贵的《授奖报告书》,1943年10月23日于保合同志在88旅被批准授予苏联《红星勋章》。《报告书》中写到:“……在困难的条件下和敌人(日军)围剿的情况下,从事侦察活动中,保证了与上级的无线电联络。在执行侦察任务期间,出色地表现出无线电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无线电工作质量,在困难的条件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对无线电电源进行改进,确保了无线电通讯的畅通。由于他在保障通讯以及在无线电技术上的特别表现,远东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授予他最高奖励,特授予‘红星勋章’。”<br> 可能因为被开除党籍事件的影响,我和于保合一直都不知道授奖的事。但历史是公正的,这颗迟到的“红星”,是对保合同志百年英灵最大的慰藉。当年赵尚志将军被开除党籍仍然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比起来,这枚红星勋章的得失又算什么,重要的是,抗联战士对民族解放事业无限忠诚的一颗“红心”,将永远激励后人去追求真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br>东北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抗战14年,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2015年,就是抗战伟大胜利7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坚决反对美化侵略的日本极右势力集团,努力捍卫世界和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于保合百年诞辰的时候,我更加怀念当年共赴国难、视死如归、藐视日寇、血战到底的抗联战友们!<br> 抗联精神永存!<br> 李在德 <br> 2014年10月21日<br><br> <br> <h3> <b>于保合生平简述 </b>(1914~1985)<br> <br> 于保合,满族,1914年10月21日生于吉林省伊通县。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去苏联学习军事无线电,化名万内。1934年底回国。1935年3月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秘书。1936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春,入伍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秘书;7月,任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校长。1937年2月,任抗联三军留守团政治部主任;7月,任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并参加北满省委扩大会任秘书;12月,任三军四师政治部代主任、兼三十二团政治部主任。1938年冬越境入苏联找赵尚志。<br> 1939年7月随总司令赵尚志回国,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组织科长、电信队长。1940年11月,任抗联二路军特派员、领导二支队党政工作;后因“盲目追随赵尚志”被北满省委开除党籍。1941年5月,任二支队宣传科长兼电台报务主任。1942年2月,恢复党籍。1943年8月入苏,参加抗联教导旅(88旅)任无线电营排长。1943年10月23日,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未达)。1945年8月回国后,任长春卫戍司令部电台主任、吉辽军区机要科长、电台队长。1947年后,历任东满前线指挥所军区独立一师及东北民主联军十纵队三十师三科科长。1948年4月至1949年1月,任十纵(四十七军)司令部三科副科长。6月南下湖北宜昌地区任电信局军代表、局长。<br>1949年12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任班长、外交系总支副书记、党总支执委。1950年抗美援朝加入空军,1951年2月任志愿军空联司通信处副处长,荣获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3年3月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通讯处长。1954年10月,任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电系主任、院党委委员。1956年任军委总军械部雷达局副局长。1957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5月,任通信兵部雷达局副局长。1963年9月,在高等军事学院速五班学习。1964年7月,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副部长。1965年6月,转业任三机部供应局(物资局)副局长。1966年6月,文革迫害。1975年12月,平反,任三机部物资局顾问。1982年9月,撰写完成回忆录《风雪松山客》。1982年6月,离休。1985年4月9日逝世。<br><br><br></h3> 1978年9月5日《他年应忆旧时人》于保合背书<div>1914年10月21日,(如十月廿一是农历,对应的公历是12月7日),于保合出生在吉林省伊通县南青咀子,满族,镶黄旗人,历代务农。祖父于浪(满名札隆阿)、祖母刘氏、父亲于崇礼,三岁时,全家搬到离青咀子只有三里的母亲关氏家的南关屯(关家屯),在姥姥家附近,度过童年。于保合有三个姐姐,菊兰、凤兰和桂兰,还有弟弟于保太和堂弟于保民。<br></div> 南山顶俯瞰伊通满族自治县 王立忠 摄 于崇礼(1891-1952)摄于1947年延吉 1964年6月于保合与弟弟于保太在吉林伊通<div> 当时南关屯只有十几户人家,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南山放猪、放羊。村子西头有棵百年老榆树,相传是棵神树,当时人们迷信,在天旱时就都到“神树”下焚香跪拜,求上天降雨。他6岁时到私塾读书,1922年春入伊通县私立二旗小学读书。<br> 1930年,于保合在长春市自强中学读书时,在李少一老师教诲下,受到鲁迅新文学思潮的启蒙和学生自办刊物《自强半月》的影响,他和许多同学后来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br><br></div> <b>白山黑水 十年浴血 </b> (1933年~1945年)<div> 1.少年热血 投笔从戎 (1933~1935)<br></div> 1931年17岁,吉林一中 吉林一中(早年照片)是于保合最早参加革命实践的地方 吉林一中<br> 1931年“九一八”事变,于保合在吉林一中上高中,在中共吉林市委负责人李世超引导下积极要求参加革命。1933年5月,吉林市委领导团员纪念“五•九”国耻日,他的同学团员郭连郊(郭峰)和金景,在张贴抗日标语时被捕入狱。于保合和于克因为住同一宿舍也被带走讯问,在审讯室相互勉励严守秘密;亲耳听到隔壁审讯室金景叛变和郭连郊在刑讯逼供下坚贞不屈、严守机密的过程,更坚定了于保合找寻党组织参加革命的信念。7月于保合在哈尔滨找到李世超老师,经中共满洲省委冯仲云、李世超和李维民介绍加入共青团,任吉林市团区委书记,发展团组织,秘密开展抗日宣传,去监狱为郭峰及被捕同学送衣物、传消息。<br> 冯仲云(1908~1968),江苏省武进县人。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历任满洲省委秘书长,哈东支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抗联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1942年在苏联参加野营(88旅)训练。1945年东北光复,历任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松江省主席。建国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电部)副部长。文革中受迫害,于1968年3月13日含冤去世。1977年11月23日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恢复名誉。 李世超(1904~1936),原名李云山,吉林省伊通县伊丹乡人。曾在伊通县中、小学任教。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吉林特支书记,1934年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1935年到安东(今丹东)负责党的工作,1936年2月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问、利禄引诱下,凛然正气,坚贞不屈,经受住了最后的考验。同年8月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32岁。 <br> 李维民(1909~1976),原名李馥惠,吉林省吉林市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吉林市特支书记、汤原县反日会负责人,1939年去延安,回吉林做地下工作。1945年光复后任吉林市特支书记、吉林市委副书记等。建国后历任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局长、市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76年3月2日逝世。<br> 理化教室,黑板上“普六 电学实验 7.7.1933” ,背书:于保合、胡明德<br> 于保合回到吉林一中秘密发展共青团组织,介绍王正绪、翟凤鸣等入团。王正绪因家庭困难,在学校实验室做工友,半工半读。1933年“九一八”两周年前夕,于保合接受团省委散发传单任务,和王正绪在一中的理化实验室,利用印讲义的油印机印传单和画报。9月17日夜,他们从河南街到北山公园,张贴了100多张传单和画报,鼓舞市民展示抗日的力量和决心,受到团省委的表扬。<br> <div><br></div><div>吉林一中1931年到1933年同学名册 吉林一中1931年到1933年同学名册:其中郭连郊(郭峰)、常家舂[椿]、于克、于保合、金景(叛变)都是于保合回忆录被捕事件中提到的同学,还有冯玉升,名册上没有找到。王正绪是后来发展的团员,付景连是于保合从小学就在一起的朋友,同情革命,1934年12月帮助于保合联系上李世超老师,找到满洲省委党组织。<br></div> 王正绪(1909~1994),祖籍山东济南,1933年7月在吉林一中经于保合介绍加入共青团,进行秘密反日活动。因于保合被派往苏联失去组织联系;1937年从国立高等师范毕业,先后在依兰县、吉林市任教,曾任省第一高中、省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吉林师范学院副院,1952年加入民盟,任民盟吉林省副主委、吉林市主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吉林省委常委、吉林市副主席。 郭峰(1915~1985)(郭连郊)吉林省德惠县人,1933年4月在吉林一中加入共青团;1936年后在东北军做地下党工作。1938年后历任冀西游击队总队政训部主任、129师第11旅政治部主任,太行一分区政委、地委书记等职。1945年重返东北,历任吉黑边区纵队副政委、辽吉省军分区司令员,辽北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1979年任辽宁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1985年6月离休。2005年4月7日逝世。 于克(1913~2004)吉林省长春市人,1932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东北军地下党工作。1939年6月到山东分局、胶东区党委工作。1945年光复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长春吉合军区副政委、长春市公安局长、吉林省公安厅长。建国后,历任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年6月20日逝世。<br><br> 1933年10月,于保合从吉林一中毕业,当12月接受满洲省委任务,到莫斯科学无线电军事技术时,家里正遭受重大变故,老家的房子被土匪烧了,又因借高利贷土地全部丧失。父亲外逃避难,母亲年迈多病,流落在哈尔滨给工厂做零活,艰难度日,正盼望已长大成人的长子为家分忧!但面对日本鬼子横行,东北河山惨遭蹂躏,在两难选择中,于保合“默默地离开妈妈,与家庭断绝了关系”义无反顾投身抗日,偷越东北国境赴苏联学习,化名万内。<br> 1934年9月万内(于保合)从莫斯科结业被派往上海,由于上海党中央组织被破坏,没有接上头,返回东北找到满洲省委,1935年被派往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十年的抗日戎马生涯中,成长为部队军政指挥员,并成为抗日联军发展电讯事业的先驱。<br><div><br></div><div> <b>2. 拼死抗日 忠贞不渝</b>(1935~1943年)<br><br> (1)1935~1939年 抗联三军<br> 1935年3月,万内(于保合)到珠河(今尚志县)游击根据地,任珠河中心县委秘书。跟随赵一曼带领的游击连,在道北候林乡一带粉碎敌人的“春季讨伐”。<br> 1935年秋,日本进行更残酷的秋季“讨伐”,采取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主力军为了争取主动,撤出了敌人包围圈。县委机关娄家窝棚遭敌袭击,县委周一夫、金凤声同志牺牲,中共满洲省委派到三军任政治部主任的张玉衍(张敬山,曾任磐石游击队总队长、政委),因为三军司令部在江北活动,还没到任就牺牲了,当时在一起的冯仲云和朱新阳幸免。万内(于保合)的印刷助手小贾,也在一次突围时牺牲。<br></div><div><br></div><div> “这年秋天,赵一曼、王惠同、周百学、小郭还有儿童团长小王等被捕后牺牲了。还有王书歧同志在遭敌袭击时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在艰苦的斗争中离开了我们。”(于保合《风雪松山客》)</div> 赵一曼(1905-1936) 中国抗日女英雄,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历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代理书记。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面对严刑拷打坚强不屈。1936年8月于黑龙江省珠河(今尚志)县英勇就义,时年31岁。 ………………1935年3月从哈尔滨乘火车到乌吉密珠河中心县委路线<br> •-•-•-1935年春为粉碎敌人“春季讨伐”与赵一曼去铁道北活动后转移回来 <br> ------1936年初春随珠河中心县委转移从乌吉密上火车到哈尔滨乘船到依兰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div> 秋季,珠河中心县委收到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王明、康生《给吉东特委负责同志的一封秘密指示信》。冯仲云指派万内(于保合)负责刻印送发部队。信中关于“等待大事变”、“打不了时,把枪藏起来”、“劝群众归大屯”等右倾观点受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员赵尚志的抵制。 </div><div><br></div> 2004年12月发现赵尚志生前唯一的留影,是1932年在巴彦抗日游击队时期的照片;前排左四赵尚志(参谋长)、左五于天放(特派员),后排左三张甲洲(总指挥) 赵尚志(1908~1942)辽宁省朝阳县人。九一八事变后任满洲省委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2年任巴彦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36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后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抗联第三军军长、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袭击鹤岗梧桐河警察所被奸细暗枪重伤、壮烈牺牲。苏联称他《民族英雄赵尚志——中国的夏伯阳》。 张甲洲(1907~1937)(张进思)。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30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回黑龙江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任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师长。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 于天放(1908~1967) ,原名于九公,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28年入北平清华大学。1932年任巴彦游击队特派员。历任抗联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六支队政委、抗联第三路军特派员,1944年12月被捕机智越狱。东北光复后历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参议会议长、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司令员、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文革中受迫害,1967年5月3日逝世。1982年9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br> 1936年1月万内(于保合)在中共珠河县委,冯仲云介绍转为中共党员,并随三军司令部活动。珠河中心县委同意赵尚志的建议,搬到汤原地区。1936年9月18日与汤原中心县委、三军党委、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了赵尚志和冯仲云的政治、组织报告,决定不执行王、康指示信而开展积极的抗日游击战争,成立北满临时省委,选举赵尚志任执委会主席、冯仲云任省委书记。会议还决定派朱新阳携带文件去莫斯科,向党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解决王明、康生指示信引起的思想混乱。<br> 朱新阳(1912~2003),黑龙江宁安县人,九一八后,1932任珠河团县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参加珠河游击队,后历任团县委书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青年部部长,1937年到东方殖民地学院学习,1939年到延安任警卫团教员,1945年任齐齐哈尔市市长,1949年后历任旅大市副市长、市委统战部部长、黑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2003年2月6月病逝。 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遗址 卢德峰摄<div><br> 1936年7月受赵尚志委派,万内(于保合)在巴浪河张木匠营子东,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任校长。12月,电信学校转移到伊舂,与政军学校合并,任教官。</div><div><br><div><br></div></div> 伊春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遗址 “一九三五年,东北人民的抗日怒潮更加汹涌澎湃,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也非常之快。面临着这样大发展的新形势,抗联的领导机关迫切地需要和党中央取得联系,迫切地需要加强各部队间作战的协同,可是当时连一部电台也没有。领导上曾多次派人到哈尔滨等城市买机器、购器材,终因敌伪封锁太严,没有结果。<br> 隆冬时节,据侦察员报告:汤旺河上游伊春老钱柜有三、四百伪军,保着几个鬼子和一架电台,要在那里采伐木材。抗联六军领导人选了精兵五十,远距离奔袭,把敌人全部缴了械,连电台也做了“俘虏”。<br> 有了电台就有了培养通信人员的条件,第二年夏天,抗联的第一所电讯学校诞生了。因为我过去学过一点报务技术,就被任命为抗联第三军司令郜电信学校的校长兼教员。<br>七月下旬,我去接受任务,赵尚志司令员一再嘱咐我说:“现在的形势很好,部队发展很快,只是联系困难,再用两条腿跑交通是不行的,必须靠电台来联系。你们一定要很快地培养出一批报务员来。”<br> ——于保合《林海中的电波》“星火燎原第4集424页”<br><div><br></div><div> 1937年春季,为配合主力远征,万内(于保合)作为留守一团政治部主任,与连长王玉生率部在乌云、佛山、萝北一带作战,头两次攻打嘉荫县伪金矿局和金满沟金矿局取得胜利。但第三次攻打老道沟时,因不了解敌情的新变化作战失利,在突围时他亲耳听到身负重伤的王玉生唱着国际歌壮烈牺牲。<br></div> 1937年3~5月留守一团一连三次攻打金矿进军路线图(绿、红、蓝路线) <div> 金满沟金矿围墙遗址 史义军摄影<br></div><div> 于保合是1936年到政军学校当教官时初次见到王玉生:<br>“我和王玉生在这时才开始认识,在一起工作中逐渐了解了他。他是从哈尔滨满洲省委和李天池同志一同来的,当珠河游击队只有11人的时侯,他就和赵尚志在一起,是抗联三军创始人之一,他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是个很好的军事教官。他为人豪爽,能吃苦耐劳,为了抗日,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人物。在海伦的一次战斗中,左手负伤残废,所以人们有时称他‘王坏手’(那时绰号很盛行)。由于他脾气倔强,好喝酒,一次酒喝多了,大白天往天上放枪,被撤掉三军三师师长,调到政军学校任军事教官。” ——于保合回忆录《风雪松山客》<br></div> 2007年“抗联宣传小分队”凭吊王玉生烈士牺牲地萝北老沟兵村遗址<br> 史义军摄影<br> 1937年7月中共北满省委扩大会议会址六军被服厂示意图<div> 1937年7月,万内(于保合)任抗联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中共北满省委扩大会议,负责大会记录。会议对贯彻《王康指示信》而提出“抗日反满不并提”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万内(于保合)与黄成植拿出《八一宣言》、《共产国际》月刊等文件,支持赵尚志“抗日必反满”的主张。<br> 会议期间,经赵尚志、冯仲云介绍,万内(于保合)与六军被服厂战士李在德结婚,同时还有被服厂的李桂兰和六军四师政治部主任吴玉光。周保中主持两对新人婚礼。李在德和吴玉光是朝鲜族,李桂兰是汉族,于保合是满族,被传为中朝友谊的佳话。仪式后,于保合与李在德在会场房子外西北角50米外支起蚊帐当洞房,开始携手共度抗战漫漫风雪长夜。<br></div> 1946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于保合与李在德首张合影 六军四师政治部主任吴玉光和被服厂的李桂兰<div> 吴玉光(1909~1938),朝鲜族,中共党员,朝鲜庆尚北道人。1917年全家迁居到中国吉林省桦甸县,后在珠河县三屯当小学教员,并参加反日活动。1933年末参加汤原反日游击队,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六军四团政治部主任、抗联六军四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在饶河县小佳河战斗中光荣牺牲。<br> 李桂兰(1918-2008)又名李亚洲,辽宁西丰县人。1932 年参加抗日救国会,任妇救会长。1936 年参加抗联 6 军、3 军,在被服厂工作,历任战士、政治主任。1938 年 3 月被捕入狱判刑 10 年。1944 年出狱。抗战胜利后,在鹤岗水暖站工作,2008 年去逝。李在德六军被服厂战友。<br></div><div> 1937年12月,赵尚志任命于保合为三军四师政治部代主任,让他把万内名字改回来,表示在战斗部队抗日到底的决心。1938年底,赵尚志受命到苏联,却遭到不明扣压。<br></div> 1938年初,于保合同四师陆希田师长率队在下江作战,陆师长不幸牺牲;1938年夏,于保合负伤,伤愈后与继任师长陈云升率部西征失利;因陈图谋叛变,于保合与李在德在寻找上级时险被陈暗杀;年底,于保合兼任三十二团政委与李铭顺团长率队在宝清活动,因叛徒告密,密营存粮被毁,在极端困难处境下,1939年1月,率剩下的四五十人过境到苏联找赵尚志。2月,李铭顺和夫人周淑玲结束审查,被苏方派回国内做秘密侦察工作。 李铭顺(1906―1987),原名李田德,别名李明顺,山东省栖霞县人,1929年在东北军当战士,1932年起义报字天德队抗日,1933年在宝清参加游击队,1935年任抗联三军四师八团(后改为三十二团)团长。1939年1月过界去苏联,被派回国小部队侦察。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光复后组织宝清县大同盟、任鸡西县公安局长、宝清县公安局长。建国后历任沈阳汽车厂保卫科长、沈阳北郊农场场长、辽宁省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处长、省人委办公厅处长。1987年6月4日病逝。<div> 周淑玲(1918~)黑龙江省宝清县人。1938年9月参加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妇女队。1939年至1945年在苏联双城子医院学医和做被服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光复后在虎林当苏军翻译,后任宝清县医院指导员、县公安总队指导员。1950年后任东北汽车总厂办公室主任、总支书记、纪委副书记。1980年在沈阳汽压机厂大学任总支书记。1983年7月离休。<br> <br></div> <b> (2)1939~1940年 赵尚志“东北抗联总司令部”</b> <br> 1939年上半年,于保合拒绝苏方提出做秘密情报工作的要求。几经周折,终于见到赵尚志。为随队回国进行准备,和李在德在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学习无线电业务。<br> 1939年7月,随赵尚志返回东北后,任东北抗联总司令部电信队队长和政治部组织科长。李在德任机关党支部副书记。还有陈雷、刘凤阳等支委,随同总司令赵尚志带120人、六挺机枪、一部无线电台,过黑龙江,返回东北抗日前线。在佛山、萝北、汤原一带山地活动。夜袭乌拉嘎金矿缴获步枪百余支,无线电台一部。<br> 7月,部队消灭两支日本测量队,缴获测量仪器数套,实测地图底稿等。派张祥等5人将战利品送往苏联。 位于黑龙江省鹤北林业局西梧桐林场的“抗联袭击日本关东军测量班纪事碑”。 陈 雷(1917-2006 )原名姜士元,龙江省桦川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佳木斯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1938年3月参加东北抗联,历任六军组织科长、三军三师政委,抗联总司令部宣传科科长,三路军一支队政委。1943年2月参加抗联教导旅(88旅)训练。1945年东北光复后,历任绥化县委书记、西满军区副政委、黑龙江省委秘书长。建国后历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省委书记、省长、十二大中央委员、省顾问委员会主任。2006年12月5日逝世。 张 祥(1919~1989),黑龙江省汤原县人。1935年1月参加汤原反日游击连,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抗联十二支队小队长,后到东北抗联教导旅(88旅)训练。1945年东北光复后,历任黑龙江省巴彦县红军司令部副司令员、哈北军分区独立团团长、东北军区四师15团副团长,后到炮兵学校学习。建国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第五大队队长、海军高射炮二团团长、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兵副司令兼高炮司令员、海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海军政治学校副校长。1967年率部队参加抗美援越战争。1977年担任海军政治学校副校长。1989年11月24日病逝。<br> <br> 1939年抗联总司令部活动路线图(粗黑线)<br> 1939年秋,在赵尚志司令等待北满省委负责同志前来开会过程中,10月接苏方来电:刘凤阳被六军一师陈绍宾缴械,注意防备。赵尚志派于保合与李在德、陈雷成功化解陈绍宾阴谋缴械总司令部计划,避免一场内部火并的危机。<br><br> “1939年12月,我随赵尚志过界到苏联,赵尚志去伯力开会,我们20来人在比罗比詹附近一个农庄进行军事训练。训练科目有投弹、劈刺、爆破、单人及排的进攻防御等基本战术,一共学习了3个月。我们的领导是瑞金少校,他住在伯力,教官乌刚中尉同我们住在一个屋子里,学员由政治指导员陈雷领导。后来,刘风阳被派回东北搞侦察工作,一次回苏联过境时误被苏联红军岗哨枪击,因打中腰带上的手榴弹引起爆炸而不幸牺牲。” <br>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刘凤阳长眠在俄罗斯远东红军88旅驻地雅斯克村的无名烈士公墓<br> 刘凤阳(1906~1941),1906年9月13日生,原籍辽宁省盖平县。1936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四军,后任抗联七军警卫团团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东北抗联总司令部支部委员、中队长,1940年初以“盲目追随赵尚志,反对北满省委”为由被开除党籍;后随抗联二支队活动。1941年秋刘凤阳任队长、陈雷任政治委员率小部队到逊克、孙吴侦察,返回时,不幸被苏军哨兵误伤牺牲。 <br> <br> (3)1940年~1943年 二路军二支队<br><br> 1940年,鉴于赵尚志的教训,苏方准备对抗联“以最大的努力进行帮助,但唯一的条件是统一”。赵尚志与周保中、冯仲云通过交流沟通,于1940年1月24日在伯力顺利召开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对“首先实现吉东、北满党组织领导统一,以至全东北的党领导统一”达成了一致意见。遗憾的是,由于赵尚志与北满省委内部对《王康指示信》旧有的分歧裂痕,在奸细挑拨下,会议临近结束时,传来了北满省委永远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议。冯仲云和周保中于3月19日和20日先后写信给北满省委,请求重新审查决议,希望能把赵尚志留在党内,终无结果,给伯力会议开启的抗联发展良好转机蒙上阴影。在周保中提议下赵尚志到二路军任副总指挥。<br>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白族,云南省大理县人。1917年参加云南陆军、护国军。1925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团长、副师长、少将军事参议。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苏联学习。1932年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五军军长、抗联五军军长、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1945年光复后历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辽军区司令员。1950年后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府副主席、省政协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主任。1953年8月在北京治病,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4年2月22 日病逝。<br> 1940年4月,于保合同李在德一起被调到伯力学习无线电及政治理论。10月,于保合再次拒绝苏方做秘密电台工作的要求,被调到二路军总指挥部,随赵尚志等人从苏联伯力回国,任报务主任。当时听说于保合、陈雷、李在德、刘凤阳等也以“盲目追随赵尚志,反对北满省委”为由被开除党籍。临回国饯行时“赵尚志提出,请联共党给中共吉东省委组织写一个证明信,好安排于保合适当的工作。苏方代表安古金诺夫即以联共的名义给周保中写了信。我听到翻译念如下内容: ‘我们从各方面调查,从历史文件审查,认为于保合同志未犯过什么错误,我们意见认为于保合同志可以做党内负责工作和政治领导工作……。’”“在席间他们祝贺我,因为李在德生了一个小男孩子,是1940年8月9日生的(注,据史义军查证:于根植应为9月28日出生;他和王玉环的孩子王联山,在哈巴罗夫斯基三号农庄1940年10月17日经吴刚同志送至X幼稚园,后失踪),还没取名字。苏联代表远东军区情报部副部长安古金诺夫上校给我的小孩起了一个苏联名字,叫‘瓦列利’他说这是一位苏联英雄的名字。赵尚志说:同时起一个中国名字吧,叫他‘于根植’,因为已经牺牲了的李根植同志是一个作战十分英勇的朝鲜族英雄。”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11月,赵尚志任命于保合为总指挥部特派员,领导二支队党政工作、兼任支队党委书记。但1941年初,收到上级电报:“于保合同志任文化教员及电台主任。前总指挥部决定原任政治特派员及党委书记之职撤销”。<br> 1938年--1943日活动图<div> <font color="#167efb">蓝线</font>:1938年5~12月三军四师西征及率四师三十二团活动路线<br> <font color="#ed2308">红线</font>:1940年随赵尚志去暴(宝)马顶子二路军二支队;1941年9~12月二支队小部队侦察活动路线;1941年12月~1943年7月活动地区;1943年8月越境到苏联88旅路线。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1941年秋,二支队队长王效明、政委姜信泰在饶河暴马顶子宣布组织决定,任于保合为宜传科长兼电台报务主任、李在德为报务员,前往西部地区进行小部队侦察。因为饶力河发水,只好从上游绕道,部队行军40多天,有20多天断粮,李呈祥、李在民和王喜刚等四五名战友牺牲。<br> “我亲眼看到饿倒的四五名同志离开了我们,心情十分难受。我也几次都要倒下去了,可是在最危难的关头我仍背着无线电机器跟着走。有一次倒在水甸子里,我又拄着棍子爬起来,坚持活下来。是什么给我这极虚弱的身体以巨大力量呢?是革命责任心。我想到:我所做的工作无人接替,就会同指挥部失掉联系,就有全队皆亡的危险。这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使我增强了对敌人的仇恨对胜利美景的信心。因此我能支配软弱的身体,背着无线电机器,吃着刺梅果和野葡萄藤,不掉队,坚持行军……”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div><div> “队伍中像我这样的女同志⑴,饭量小,少吃点还顶得住,就把采来的野果、野菜分给饭量大的同志。我们的司务长老王(王喜刚)30多岁,原是个伐木工人,身体高大强壮。他饭量大,平时像我这样的两人的饭量也不够他一个人吃。他为了大家,到处找吃的东西,自己不吃,先给同志们吃。我见他饿得不行,有时省下点吃的给他,可根本解决不了他的需要量。不幸,老王和另一个炊事员同志,有一次倒下以后再也没有起来。人们虚弱得连掩埋战友的力气都没有,只好含着泪,将烈士的遗体安放在树丛里。我心里暗暗发誓,安息吧战友,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为你们报仇!</div> 我们拖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告别了永远长眠在挠力河畔的司务长,又继续踏上征程。越来越多的同志走不动了,休息时,我们都要找一棵树靠着,起来的时候也要相互拉起来,不然蹲下去就站不起来了,走出三五步就得休息一下。部队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小山顶上,在这紧急关头,我们惊喜地看到山沟有冒烟处,一定是有人!但不知是敌人还是老百姓,部队小心向目标靠近。从山上看,冒烟的地方离我们不过二三里路,我们却从下午一直走到黄昏,走了好几个小时。那是一个炭窑,还住着老乡。我们终于得救了。保合同志背着电台,走得很慢,我们几乎是最后到的。老乡拿出高粱米给我们煮饭。大家已经20多天粒米未进,还没有等饭熟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支队长赶紧告诉大家,第一顿千万不能吃得太多,怕把胃撑坏了。虽然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但有了粮食吃以后,没几天,同志们一个个全身都肿起来,脸也肿得变了样,行军也很困难。直到两三个月以后,大家才慢慢恢复了原来的模样。<br> 至今,我还能回想起保合同志背着电台拄着棍子、一步一晃的身影,还有机枪手张红旗扛着机枪、艰难迈步的样子,还有那些背着沉重的电池艰苦行军的战友们。大家把武器装备视为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放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强的革命战士!”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 饶力河<br> 王效明(1909~1991),原名王冠英,辽宁昌图县人,1930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到东北军,1935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历任抗联五军教导队队长、三师政治部主任,抗联二路军参谋处长,七军政治部主任,二支队政委、队长。1942年任东北抗联教导旅(88旅)二营营长。1945年9月任吉林市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吉林铁路警护部部长、永吉军分区司令员、吉林省保安队司令员、吉南军分区司令员兼二十四旅旅长、独立第十一师师长、东北军区第一六四师师长、炮兵第六师师长。1950年7月任海军炮兵学校校长、海军炮兵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岸防部部长、武装力量监察部监察主任、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64年任中央监委驻五机部监察组组长。文革后,任五机部顾问、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1年11月30日在京病逝。 姜信泰(1918~1950)别名姜健,朝鲜庆尚北道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在宁安县参加赤卫队。1934年到宁安反日游击队,编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五团任班长。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历任连指导员、五军三师九团政委、二路军总指挥部警卫队代理政委、二支队政委,后到抗联教导旅(88旅)任二营副营长、党委书记。1945年9月光复后,任中共延边委员会书记、军事部长、延吉军分区司令员、吉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回朝鲜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1950年9月18日牺牲。<div><br> 1941年冬,在宝清、富锦一带活动。侦察卧虎力山一带敌情。姜信泰等过界去苏,带去二支队党委批准恢复于保合党籍的报告及个人请求恢复党籍的信。1942年2月,周保中代表旅党委发来电报,说明一年来于保合在二支队不怕苦、不怕累、艰苦朴素、坚持原则,决定恢复于保合党籍、党龄,并由王效明在支部会上宣布。 <br></div> 李永镐(1910-1978)别名李公律,l910年7月4日生于吉林省汪清县。1932年2月加入共青团,担任团支书。1933年7月任黑龙江省饶河团区委书记,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书记、县委宣传委员。1936年任中共饶河县委书记。1938年任抗联七军师党委委员、七军七团政委。1940年3月任抗联二支队二大队政委,同年11月去苏联参加东北抗联教导旅。1945年 东北光复后回到朝鲜,曾任朝鲜驻中国大使。 <br><br> 1942年春,于保合与王效明、李永镐在富锦一带活动。他们在和姜政委会合后,把一部电台留给李在德,随王支队长活动。于保合和17岁的姜焕周带另一部电台随姜信泰政委去依兰南二道河子铁道线侦察敌情。在依兰境内遭遇敌人袭击, 姜焕周把机器和背包丢了。政委要军法处分他。于保合为他辩解说,他背粮食不比别人少,又背机器背不动,年岁小,没有经验,最终使他幸免。<br> 1943年8月,周保中派夏礼亭接替小部队电台工作,于保合再次从黑龙江越境入苏,加入一年前已经成立的东北抗联教导旅(88旅)。<br> 张红旗(1917~1982),黑龙江宝清县人。1937年3月参加革命,抗联五军二师四团二连战士,后任周保中骑兵队机枪班班长,1938年3月入党。1939冬随周保中转移至苏联,1941年9月随二路军二支队小部队活动,机枪手。1943年加入苏联远东红军国际教导旅(独立88旅),任二营排长。1945年9月任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官,后任骑兵大队长。1947年任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团二营营长。建国后,主要从事情报工作,曾任辽东军区情报站站长等职。1965年离休,副师级待遇,1982年9月在沈阳病逝,享年65岁。 姜焕周(1925-2006)别名赵金福,黑龙江省宝清县人。1937年5月参加东北抗联七军三师、抗联二路军二支队、抗联教导旅交通连,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东北光复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俄语翻译、吉辽军区通讯参谋,长春市公安四分局副局长、鞍山市公安总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公安边防六团政委。1958年转业,历任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副局长,天津市中心医院办公室主任、市干部疗养院总支书记、市工人疗养院院长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等。2006年8月23日病逝。 1961年北京,夏礼亭、李在德与于保合<div> 夏礼亭(1910-1996),别名夏余敬,山东省牟平县人,1934年参加反日会,1936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四军二师,11月在抗联七军一团警卫连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团政委;1940年夏在东北抗联教导旅(88旅)学习报务;1943年,二支队电台工作;1945年东北光复,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电台队长;1949年任沈阳电工局一厂科长、八厂副厂长、局秘书处副处长;1952年先后在罗山县干校、沙河农场劳动;1972年任国家成套局财务处处长;1996年2月27日逝世。</div> <b> 3. 八十八旅 东方亮剑 (1943-1945年)<br></b><br> 东北抗联教导旅又称88旅,“88旅于1942年8月成立旅,1943年11月7日苏联远东军区授予88旅军旗。军旗上绣写的字全称是: ‘苏联红军第88特别独立步兵旅’。旅长,周保中中校;政治副旅长,张寿篯少校。这个旅是个混合旅,一半苏联人,一半中国和朝鲜人(即东北抗联的人),在各部门苏联军官都居要职,而且有直属苏联政府的内务部特派员×少校,参予该旅监督工作,看来苏联对这个特别独立旅控制的是十分严密的”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1943年10月5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野战演习后,部分干部摄于北野营。左起:一排:巴达林(苏籍副旅长)、张寿篯(政治副旅长)、王一知(无线电营二连政治副连长)、周保中、金日成、什林斯基(苏籍副旅长),二排:张光迪(三营五连连长)、冯仲云{政治部情报科科长)、王明贵(三营营长)、王效明(二营营长)、崔石泉(旅副参谋长、中共东北党委员会书记)、彭施鲁(二营三连连长),三排:杨清海(二营三连排长)、徐哲(二营三连排长)、姜信泰(即姜健,二营政治副营长)、金光侠(三营五连连长)、金铁宇(三营五连政治副连长)、隋长青(刘建平,三营六连连长),四排:安吉(一营政治副营长)、朴德山(即金一,一营一连政治副连长)、崔勇进(一营一连连长)、陶雨峰(四营八连连长)、金京石(一营二连政治副连长)<br> [注]:据于保合《风雪松山客》,王一知时任无线电营二连政治指导员[副连长],1943年冬于保合在苏军人中国话训练班做辅导教员,1944年春因入院开刀治疗腿伤,辅导员由王一知代替。<br> 1943年8月到88旅后,于保合职务任命迟迟不下,据周保中1943年日记:“八月二日 接见于保合。”“八月十四日 于保合、王文发请授称号。请求C同志给予步兵部门训练以后,才能授军事称号。因此请求训练大纲。连副命令尚未颁发。若命令延长不发,连副可先占缺空。” “九月二十八日 于保合和王文发的军事称号和一般的称号请给问题。”几乎近两个月的时间仍在研究,不知“问题”在哪。<br> 而稍后的日记:“十二月十日 刘雁来十五人归旅。刘任自动枪营连长。……李永镐十八人归旅,李转中尉。”都是立即得到任命,也不要求“训练”。<br> 任命终于下达,于保合任无线电营中国排少尉排长。与冯仲云、王明贵、陈雷等原三、六军战友相仿,军阶之低连苏联战友也表示不解。但于保合心怀坦荡: <br> “我做革命工作不是给某个人做的事业,……我为党的事业,为革命工作,我可以委曲求全,做到不与领导对立,我仅仅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让我为求个人利益阿谀奉承,我才不干那可耻的勾当。我还爱护我艰苦奋斗的一段历史,爱护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所以,我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与自由,始终工作着,而没有因为我个人利益、职位高低来和组织和领导对立。”(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在后来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于保合屡次面临个人发展受限,都能保持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诚、低调克己的风格。<br> 1940年开始,抗联以苏联野营为根据地,派出许多小部队进行敌后侦察,遇到了通讯上的困难。周保中司令曾在1941年的日记中讲:“因无线电报生不甚熟练,电池携带又极感困难,保存亦多障碍,不能顺利发电报,失去派遣侦察之价值,各队多以此原因而迫不得已返回。”<br> 1940年至1943年在二支队电台工作时,感到最困难的是电池短缺。于保合为克服困难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钻研无线电理论,通过反复修改机器线路,将发报机由15瓦改为5瓦,节省耗电量2/3,而工作效率同样通畅。把3灯收报机改用两灯收报机,也能维持400公里距离的通讯联络。他们所在的二路军二支队小部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后,受到上级的嘉奖。对于他这样一个高中毕业生,学习无线电理论不到一年,在电台技术上的大胆革新,让苏联无线电专家也感到惊异。<br> <b> 于保合红星勋章解密档案</b><div> 1943年10月23日,于保合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没有到达本人)<br><div> 于保合红星勋章苏联二战时期解密档案(1~3)(译文)</div>授奖报告书<br>授奖人:于保合<br>军衔:少尉<br>所属单位及职务: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 无线电技师<br>获奖名称:红星勋章<br><br>1.年龄:1914(注:29岁)<br>2.国籍:中国<br>3.何时参加苏联红军:1943.8<br>4.党籍及入党时间:中共党员1936年<br>5.参加作战时间、地点:1934年~1940年在满洲参加抗日游击活动<br>6.战斗中是否负伤:腿部负伤<br>7.曾接受何等授奖:无<br>8.(?):参加红军是自愿的,并入册在远东方面军的部队<br>9.常驻地点:哈巴州纳奈斯基区雅兹克村<br> <br> 简要的战斗经历和所作的贡献<br> 从卫国战争初到1943年3月期间,他战斗在满洲地区,从事远东军区司令部侦察部门所属的侦察部队,担任无线电通讯技师。在此期间,在困难的条件下和敌人(日军)围剿的情况下,从事侦察活动中,保证了与上级的无线电联络。在执行侦察任务期间,出色地表现出无线电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无线电工作质量,在困难的条件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对无线电电源进行改进,确保了无线电通讯的畅通。由于他在保证保障通讯以及在无线电技术上的特别表现,远东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授予他最高奖励,特授予“红星勋章”。<br>批准日期: 1943年10月23日<br>报告人:远东方面军情报部 签字:斯奥古(上校)<br><br>授奖批准证明<br>同意授予苏联红星勋章<br><br>苏联红军军事委员会 远东军区军事委员会 远东军区司令员<br>(签字)布尔卡耶夫 上将<br><br>远东军区司令部:雅可古列夫 少将<br>远东军区司令部:斯古前奥克<br><br>签署日期:1943.10.28<br><br></div> 有关经历在于保合自传底稿中也有记载:<br> 1952年10月30于保合自传草稿关于1940~1943年的电台工作:<br> “一九四三年夏,从苏联(周保中那里)派来报务主任夏尚华[夏礼亭]接替我的电台工作。于八月中旬我到了苏联伯力。苏联同志非常欢迎我,管密码的同志来和我谈:说我们发出的密码错字极少没有重复过。他们翻出来就懂得了。他对我的工作很满意并征求我对他们的电报密码工作有何意见。最后他表示对我感谢。通讯机关部门的负责首长也来向我感谢,并让我讲解两年多的工作经验,如何修改机器?为什[么]电池领的少而能坚持很长工作没有中断?如何维护电池?……我谈起我的经过他们很赞扬。他给我一个估价:认为在中国同志中间作[做]无线电工作我的工作是最突出的一个,能够克服困难保证联络。向我感谢(表扬)。苏联同志这次访问,对我的鼓励很大。([红笔注]这一段也无必要)”<br> ……“一九四三年冬,决定我到翻译训练队担负中文辅导教员教苏联同志学中国话。一九四五年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部为了训练中国同志学习无线电,决定让我担负主编中文无线电教科书(无线电学)。计划起草两个月,抄写绘图一个月。这一任务完成了,无线电营营长给一书面表扬并请示红军远东军区予以立功。”<br> 这段被红笔勾划的宝贵文字,可能在正式的自传中已被作者删去。于保合直到去逝也不知道,自己获得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最高奖励“红星勋章”,因生前一无所知,回忆录里仅仅写到:“……这样技术上的改革是在不得已的困难环境中进行的,但也是由于我当时高度的革命责任心所推动的,无论任何困难,必须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 <div><br> 1943年冬,于保合与刘铁石一起在苏联军人中国话翻译训练班任辅导员。分两个组,上了3个月的课。<br><div><br></div></div> 刘铁石(1904.1—1992.1.29)原名刘显,山东诸城人。1929年任汤原县教育局局长,1934年春,辞官抗日参加汤原反日游击队(抗联六军),任军需官。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苏学习无线电。1943年到苏联88旅,任无线电教官。1945年光复后任沈阳卫戍区司令员助理、沈阳市政府秘书长、沈阳电台台长、汤原县、勃利县县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东北水利总规划处、地质局财务处处长,辽宁省、吉林省地质局副局长。1979年当选为吉林省政协委员。1980年任吉林省地质局顾问。1981年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常委。1992年1月29日病逝。<br> 通讯营中国排有男女战士 约30人,于保合担任无线电教官、政治教员。“夏天住在半地上,半地下的帐棚里、冬天驻地兵营叫嘎札普马兵营(地窨子),上边盖有一米厚的土,一半在地平面下边”。1943年冬末至1944年春初,他和李在德住在野营的一个“嘎札普马”里,感觉比密林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人”生活不知强多少倍。<br> 苏联远东哈巴州纳奈斯基区雅兹克村88旅营房遗址<div> “1943年8月,我刚到88旅时,金日成是在杨靖宇同志牺牲后负责一路军全面指挥工作的。那时他任北野营88旅第一营长。金日成当时派一部分人(纳纳茨族战士〉打鱼,他听说李在德生一个小女孩,派战士给我们送来二条大马哈鱼。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问我:‘你在吉林念过书吗?’我说:‘念过,我在吉林一中。’他说:‘我也在吉林毓文中学念过书。’我们亲切的谈了一阵子。他是一营营长,我是无线电营的排长,实出于抗联战友之情,这种在东北战场上以鲜血凝成的革命情谊,我是永志不忘的。”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div> 1941年金日成同志与金正淑同志在野营合影 88旅成立后,抗联官兵在苏联接受政治、军事训练,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对日本关东军的秘密侦察也取得了巨大收获,为苏联实施“远东战役”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据(苏)弗诺特钦科著《远东的胜利》一书评价:至1945年夏,日本关东军沿中苏边境苦心修筑了17个筑垒地域,防线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其中大的筑垒地域正面50至100公里,纵深40至45公里。构成这些筑垒地域的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人员住所、弹药库、粮库、供水系统、发电站、飞机场和大小桥梁以及军队人数、番号、调动情况等,都被侦察小部队一一查明。苏军能在远东战场上,在极其艰难的地理条件下和广阔的区域内,顺利击破精锐的日本关东军防线,是与我国抗日联军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分不开的。对此,苏联远东总司令阿巴纳辛克元帅曾经十分激动地对周保中说:“感谢你们用生命和血换来的宝贵情报,佩服中国的英雄们!”(王晓兵提供)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88旅的抗联指战员,经过两年军事训练,素质大大提高。许多88旅抗联干部、战士直接参加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战斗。其中100人到苏联第一方面军,80人到苏联第二方面军参战。 还有100人到后贝加尔湖方面军作先头部队,执行特殊任务。另外,在7月末, 有一部分人(伞兵部队)空降到东北,其中东满55人、松牡(松花江、牡丹江)65人、北满90人、南满80人,潜入敌后进行战前侦察。这些由抗联战士组成的先遣部队,有长期对日作战的经验,地理环境熟悉,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特别任务,为苏联红军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消灭东北侵华日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div> 8月10日,周保中在88旅,召开了东北抗日联军准备反攻的动员大会,作了《配合苏军作战,消灭日本关东军,争取全国抗战胜利》的报告。旅参谋长斯林士基参加,周保中、张寿篯(李兆麟)、金日成讲了话;战士代表张祥、全昌哲也讲了话。渴望战斗已久的战友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迎接最后胜利。</div> 8月11日,88旅接到上级指示,剩下的部队移驻同江,准备与苏军并肩作战,进攻佳木斯。但12日,于保合从电台又接到军区命令“暂停原地、不移动”,因为突然接到斯大林电令:“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待命。” 由于战局急转直下,日寇倒台迅速,出人意外,未及参战的部分88旅将士,立即转入了战争后期的接收、整建工作。<br>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伟大胜利。为了应付国内复杂的斗争环境,要求回到东北的抗联教导旅指挥员更名换姓,如周保中改为黄绍元,张寿篯改为李兆麟,崔石泉改为崔庸健、冯仲云改为张大川等。<br> 8月中旬至9月初,周保中将军按照与苏方协商的战略部署,指挥完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对东北三省57座大中小城市的进驻工作。冯仲云等进驻沈阳,董崇彬等进驻大连,姜信泰等进驻延吉,王效明、隋长青(刘建平)等进驻吉林,彭施鲁、刘雁来等进驻佳木斯,金光侠、陶雨峰、乔树贵等进驻牡丹江,王明贵、王钧、陈雷、张瑞林等分别进驻齐齐哈尔、哈尔滨和绥化等地,分别担任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的副司令等职务。 <br> 部分88旅战友“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撮影纪念”(延吉) <br> 9月8日于保合随周保中乘飞机去长春。利用苏联红军的特殊身份,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和苏军之间的沟通作用,东北民主联军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发展神速:“周保中在长春担任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的副司令员,苏联人担任司令员。……八路军和关里来的重要干部都到周保中这里来接洽,尤其是与苏联军队联系问题、对敌斗争问题、装备部队问题,凡是要请苏军帮助事情都要通过周保中联系。如向苏军要缴获的日本枪、炮等问题,是经过周保中与苏军联系,并派汽车从仓库运往城外。这一工作指定由范德林团长专门负责,据范德林讲,运出上万支步枪还有一些炮和弹药等……日军仓库每夜用苏军卡车向伊通、双阳两县押运武器弹药。齐连生在伊通县成立的一个团和军区成立的独立师,还有徒手来东北的八路军人员都武装起来了。武器运完了,东北局又通过周保中向苏方交涉将缴获的日本武器拨给我军。这个电报是周保中起草经我手发出的,苏方很快答复要我方派代表来苏联押运。中共东北局决定派肖[萧]劲光等由满洲里过界去苏联押运,听说运来许多列车。”<br>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抗战前后用过的电台图样 (于保合文革审查材料)<div> 于保合为陈云同志的机要秘书史可法和报务员闵长生提供收报机,抄收延安新闻供陈云同志看阅,并到电信局为陈云同志的电台和东北局三处收集大量32、30型直流电子管,连同自己的库存都交给萧劲光,空运到沈阳和梅河口,装备野战军部队。<br> 当他听到陈云指示:“最好再搞些直流电台和手摇马达。我们要和国民党打仗,在乡村里打游击,没有交流电源,用手摇马达发电。”立即向周保中报告,到长春宽城子孟家屯原来日本军用电讯仓库。选取手摇马达坐式十余部,立式三五部。一共选用手摇马达20多部,还有其他小型电台,拉了一二汽车。他不仅将检修好的十套完整配套的收发报电台,交给东北局。并和白生太从电信局挑选了朱传义、田永治、杨雨田、徐洪胜、王国发、马忠德、王家馥、任洪安、韩建中等十多名年轻电报员,成立报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我军急需的电信业务人才。<br><br><h1><b> 三 新中国的战争与和平(1945年~1953年)</b></h1><br> <b> 4. 回到八路军1945年11月</b><br> 于保合1943年8月参加苏联红军,担任88旅无线电营中国排排长,直到1945年11月在长春,奉命把军官身份证交给苏军,从而结束了与苏军驻长春卫戍司令部的关系,回到了八路军的统一供给制。<br></div> 88旅战友陈相居的军官证 于保合与李在德1945年12月于岔路河<div><div> 1945年12月,于保合随吉辽军区司令员周保中从长春撤至岔路河,仍做专用电台工作,并与原陈云八路军电台的报务员陈伦、何惧一起担任教员,为电台训练班学员讲课。不久,李在德也带着两个女儿于华、于珍从苏联回国。于保合唯一的挎枪照,也是夫妇两人前后回国后第一次照像,也许是战事紧张,面对同一个镜头,却没有再合影。<div><br></div> 1946年2月于保合随吉辽军区司令部驻守磐石县,军区一开始任命于保合担任机要科科长兼三台队长。但后来机要科副科长冯雪岩对于保合说,八路军规定机要科科长不能兼电台队长,自己译电、自己发电容易出问题,还说东北局机要处派王潮海同志来任机要科科长,但不知道军区已经任命了于保合,王潮海同志只好任机要秘书了。于保合马上找副参谋长钟人仿,主动申请辞去机要科科长的职务,只担任三台队长。军区经过研究,重新任命王潮海同志任机要科科长。于保合降任三科(通讯科)副科长兼三台队长,但心里十分坦然。<br></div></div> 1945年12月岔路河,吉辽军区司令部 于保合<div><br><div> <b>5.东北战场1946~1948年12月南下 </b><br>1946年春,为了完成迅速攻占长春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战机,周保中派徐明德与于保合找苏军进行联系,于保合用俄语与苏军约好,撤离长春时一定要给我军一个信号,约定以“66666”为暗号通知我军电台。<br> 军区电台日夜监听,在1946年4月14日中午12时,接收到代表苏方撤离的“66666”信号,于保合立即上报副参谋长钟人仿。下午两点,周保中司令员下达向长春守敌进攻的命令。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战斗,扫清了外围。第二天凌晨向市区发起总攻,战至4月18日凌晨长春告捷。<br><br></div></div> 徐明德(1916—2007)河南省新县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台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分队报务主任、分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通信处一科科长,吉辽军区司令部三科科长,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十五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直属第三政治处主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处长,海军通信兵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校,1964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7年1月12日逝世。 1946年5月解放长春88旅战友,右一姜焕周、右二白生太、左一王福 左起:王一知、周伟、李在德、副官<br> 1946年5月解放长春,司令部机关电台随骑兵进入长春。先在汉奸王荆山公馆驻扎几天,又驻进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大楼。一楼是礼堂,二楼架设电台。<br><div> 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也从梅河口进驻长春,于保合原有机会调东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工作,但因领导不肯放人作罢。一个月后我军主动撤离长春。于保合与白生太乘卡车护送电台和汽油发电机先到吉林再转延吉。一路遭敌机轰炸和扫射,汽车也被枪弹击穿,所幸安全抵达驻地。紧接着,随周保中到前线指挥所,参加老爷岭以南拉法、新站的歼灭战;又到敦化,休整后转移到延吉。<br></div> 白生太(1920~1993)辽宁省昌图县人。1937年5月参加抗联七军二师,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排长。光复后,担任吉林军分区电台报务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通讯处副处长。1965年调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热工二室主任。1974年任湖北省电力工业局电力试验研究所所长 。<br><br> 1946年8月延吉,吉辽军区,大女儿于华三岁生日<br> 1947年2月,于保合调到东满前线指挥所任三科科长。把军区电台工作移交给李在德。<br> “周保中对我说,军区党委决定调你去前线指挥所工作。我表示愿意到前方。周保中让我把电台业务交给李在德,我交待了工作。在临行时,周保中对我说: ‘这是工作需要,虽然是降职使用,还可以用军区司令部三科副科长的名义兼前指三科科长职务。’我坦率地说:‘为了革命工作,要切实地把工作做好。担个名义没有什么必要。’就这样,我随赖传珠副司令员来到前指。”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br> 1947年夏,前指改编为独立一师,师长方强,于保合任三科科长;9月,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十纵队三十师,任司令部三科科长,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培养人才的专长:<br>“独一师刚成立时,师部人员不健全,三科只有我一个科长,直属队有八个骑兵通讯员和五个电话员,收发员由一科参谋兼任。后来,徐绍华参谋长调来了有线电参谋常维宣,军区补给了冷收发员。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培养了和补充了干部,训练了通信干部,训练了通信部队。通信部队在不断的战斗环境,得到了实战锻炼,边作战边训练,不到半年功夫,三科及通信部队的干部战士,业务工作熟练了,能够较好地完成战时的通信联络任务。我们通信器材的补充,主要是靠从敌人那里缴获。” <br>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1947年11月延吉。两岁的姐姐不如三个月的小弟弟于英重。<br> 年初听说小女儿于珍(于在红)被亲戚送人了,部队通过地方党组织几经周折找回时,孩子瘦得皮包骨,快一岁半了还不会走路。由于缺乏营养,她的牙床出血,牙也没长全。李在德每天抽空背她到几里以外的军区医院治疗。半年后,她的牙都长出来了,小脸也有了血色,身上也有了点儿劲儿,还能扶着小车走路了。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br> 1948年4月于保合调任十纵司令部三科(通讯科)副科长,在吉南的运动战和黑山阻击战中,不论行军、作战,都以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埋头苦干。他在1948年2月解放开原的战斗和10月参加辽沈战役的黑山、大虎山阻击战中,投入全部心血,战斗激烈时彻夜不眠,为保证前线联络通畅,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尽职尽责。 <br><br> (黑山阻击战)“仅仅两天廖耀湘兵团全部覆灭了。我纵队在北镇休整。我司令部派情报科长李东光去打扫战场缴获了美式汽车,105榴弹炮、150榴弹炮,很多炮车均瘫痪。缴获了不少汽车,都因为没有司机,无法使用。” 周赤萍<div>“我们整顿后,又奉命南下,经喜峰口至玉田又行军到固安,驻几个月,包围平津直到解放北平。调我独立师去中央担任警卫师任务。十纵队[四十七军]司令部二科长温良调到中南海当团政委,我随周赤萍政委和独立师曾政委去北京办理交出独立师手续。我们住在北京饭店,参观前门楼等处,住了几天归队。<br> 在固安期间,周政委派人去接李在德和小孩。 ”<br>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div> “1949年1月12日,和龙县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出了首届民主妇女联合会成员,我当选为县妇联主任。<br> 1949年1月,我当选为吉林省妇女代表,随着吉林省妇女代表团团长危秀英到沈阳参加了东北妇女代表大会。1949年2月4日,我参加了中共吉林省委民族工作座谈会。<br> 从沈阳开会回和龙不久,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派人来接我。我将于华、于珍从幼儿园接出来,到了四平。我被调到四十七军后方留守处,任家属学校第一区队副队长,队长是刘建兵同志。我们组织家属学习,准备随军南下。<br>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蒋介石的主力几乎全被消灭。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席主持了开幕会议,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等问题;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br> 1949年3月,我们家属队随军南下,坐火车到达河北的涿县。在涿县,我又见到了保合同志。保合同志看到我和孩子也很高兴,并告诉我,大部队正在这里休整,准备南下,解放全中国。”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注:当时四十七军的驻地可能在固安与涿县交界,司令部为固安、家属队在涿县)<br><br> 1949年1月1日,原东北第四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于保合任四十七军司令部三科副科长,部队奉命南下,经河北邯郸、河南安阳、新乡、许昌,穿过伏牛山摩天岭到达南阳及湖北省的襄樊。兵团司令部驻在樊城整休,然后攻打宜昌。6月,经荆山的山道南下,直奔宜昌。<div><br> <b> 6.1949年3月~1949年11月 南下宜昌</b><br> 1949年6月,四十七军入关南下解放湖北宜昌后,于保合任宜昌市电信中心指挥局军代表兼局长。在市委领导下,于保合积极调动职工革命热情,迅速恢复汉口、沙市、重庆与宜昌市的通信业务,沟通无线电、有线电联络,修复有线电线路,恢复正常营业,保证经费来源。同时,以有线电缆支援湖北省军区参谋长张才千率部队在秭归的剿匪任务。 <br><br></div> 背书1950[1949]年12月25日 吴宝海 李明春 王志洁 张开议 渚风朗<div> 在一次汽车翻转落水事故中,有四五个人牺牲。幸亏汽车头向上,于保合只是胸肋骨负伤,通信员吴宝海被甩到岸上侥幸活命。</div> <div> 1976年夏,北京正逢唐山地震时期,于保合脑血栓住院。郑忠山大爷又帮助照看于保合的孙辈大川、红梅。<br></div> “4月,家属队陆续随军南下时,部队派五十多岁的郑忠山大爷帮助照顾三个孩子。这位老人原来是部队的老后勤,是解放战争中的功臣,特别勤俭朴实,孩子们都喜欢他。……<br>夏天,我随部队来到宜昌,又和保合同志团聚了。他虽然瘦了,但精神很好,工作很忙。我在宜昌市委的领导下,担任市妇联筹委会主任,开展妇女工作,经常下乡做宣传和检查工作。……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要到哪里都得靠两条腿,工作忙起来顾不得孩子和家。多亏有郑大爷做饭、照看孩子,帮了我的大忙。”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 <b> 7.人民大学外交系 1950.1~1950.12</b><br> “1950年1月,经华中电信管理局的同意和中共中南局组织部的批准,保送我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校址在北京市东城区铁狮子胡同。校长吴玉章,副校长胡锡奎、成仿吾,系主任何戊双。教授(教员)有艾思奇、贺敬之、胡华、保尔塔尼娜(俄语教员,女)等等。由于过去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使我一直没有机会好好学习,不论是政治理论还是业务知识,自己还很不成熟。为了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为了党的工作,我有机会来学习了,我是多么兴奋!在学习中,我埋头用功,把休息时间全都用在学习上。我也严格地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身做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我担任学生班长,党内担任系总支副书记和纪检委员。学校评级时,我被评为专员级(师级)”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br> 班上同学都面临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的重任。正当于保合感到人大的学习“为我今后的成长,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的朝鲜战争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50年12月于保合在人大外交系临别与同学合影留念,前左:田孟君 、右:于保合,后左:苏北虹、右:李越然<br><br><b> 8. 入朝作战,空联司 1950.12~1953.3</b><br><div> 1950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调到空军入朝作战。<b><br></b></div> 1951年1月24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于保合赴朝鲜参战前与家人合影,于华刚上小学,于珍、于英在幼儿园,于光不到百日。<br> 1951年夏于保合在平壤市 <div> 1951年1月,因为部队急需懂技术的通讯工程干部,于保合毅然放弃级别待遇和到部队做政治工作的初衷,服从组织分配,任华北空司通信处副处长。1951年2月,空军吴法宪政委又找他谈话,说他和朝鲜人民军许多高级将领在苏军88旅时是同事,比较熟悉,便于打交道,所以刘亚楼司令员命令于保合随常乾坤副司令员入朝,担任刚组建的空联司(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朝鲜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通讯处副处长。到平壤后,经过调查把空联司指挥所设在高棒山西面的三神炭煤矿山洞中。在空联司指挥所建设各项通信设施,并架设由指挥所通向各机场的有线电线路,要求在新建的喷气机场建设完时就能立即通话。 </div><div><br></div><div> 3月,于保合随常副司令到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向彭德怀汇报空联司修建机场掌握制空权的计划。当彭总得知存在人力不足的困难,派三十九军参谋长沈启贤任空联司参谋长,调一个团协助架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于保合以抗联吃苦耐劳的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带病也坚持率领干部、战士同心协力奋战在一线,提前完成指挥所和几百公里的通信线路的铺设任务。<br><br></div> 1951年3月朝鲜空联指各机场线路示意图<div> 令于保合难忘的是两位战友的牺牲:<br></div><div> “我们的黄凌飞工程师和一个通信员在这年秋天也牺牲了。一天下午,黄凌飞同志走到距离发射台洞口只有十几米处时,敌机突然出现,在他大摇大摆地向前走时,一颗炸弹落在他面前爆炸了,当时被炸死,腹部炸伤,肠子都出来了,十分惨。大家都为他惋惜,如果他快跑两步,早点进山洞就不会遭这杀生之祸。后来,大家掩埋了黄凌飞同志的遗体,祖国的又一位优秀儿女,为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为了保家卫国,安眠在朝鲜的大地上。又一天,一位通信员同志为了用步枪射击敌机,在敌机袭击时没有进防空洞。敌机盘旋俯冲下来,用机枪扫射把他打倒。年青的战士牺牲了,把热血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浇灌了中朝人民友谊的花朵。”</div><div>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 </div><br> 1951年11月,因朝鲜新建机场被炸毁,只得废弃,空联司实际是在我国安东(今丹东)参加实战。<br> “秋天,常副司令让我回到安东空联司参加实战锻炼。空联司设在丹东市西20里的四道沟,指挥所在山坡的防空洞内。几乎天天我都到指挥所内看着首长指挥飞行员放飞。……<br>空联司直接指挥的有四道沟南十余里的浪头空四师,有大孤山十五师、六师、七师等。友军——苏联空军军部设在四道沟,苏联空军师驻在大东沟。苏联空军配合我空军出航,带领我空军飞行员试飞。张积慧、王海大队长都是他们带飞的。试飞到沙里院就返航,如果遇到敌机友军就配合我空军进行空战。敌机非常狡滑地隐蔽在云层里盘旋,等我机出航或返航时突然偷袭。开始我军吃了亏,后来有了准备,我们空军勇敢应战。<br> 我年青的空军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张积慧英勇机智地打落了有经验技艺高超的老牌美国飞贼戴维斯,创立奇功,对敌震动很大。” (于保合《风雪松山》)<br> 1953年9月26日 空联指 於安东市镇江山公园烈士纪念塔<div> 1952年7月空联司和东北空军司令部合并后,于保合调任东北空司通信处副处长, 但仍在空联司参加实战指挥锻炼。 <br><br></div> 背书:于保合、李在德、于华、于英、于光合影,1952年7月6日于北京,于保合由空联司来北京开通讯会议时,来家留念,于珍因“六一”育幼院防疫故未参加留影<br> 于保合作为一个细心的父亲,珍惜战事中和家人短暂的团聚,特别时期风险难料,为不让小女儿于珍日后留下遗憾,在照片上特注明她缺席的原因。<br> <h1> 四 现代国防铺路石 (1953年~1965年)<br> <br> 9.华北空司 1953.3~1954.10<br></h1><h3> 1953年3月,于保合调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仍然随从段苏权司令员去安东空联司参加实战指挥锻炼,1953年秋才回到北京。</h3><br> 1953年10月29日华北空军通讯工作会议全体合影,于保合二排右起第六位 1954年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通信处 前右二于保合,后排右一杨彤<div><br></div><div><b> 10.解放军通讯学院有线系 1954.10~1956.11</b><br></div><div> 1954年10月,于保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电系主任、院党委委员,再一次转到为国防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育领域。<b><br></b></div><div><br></div> 1956年于保合在通讯学院三系<div><br><br></div> 1954~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电系,于保合前排左4 1955年元旦张家口,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电系7班 “送给敬爱的系主任同志 四班全体同志 1955年元旦,张家口” “送给系主任同志 7班全体同志 1955年元旦”背书 <b>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历史延革</b><div><b><br></b></div><div><b> 11.军械部~通信兵部雷达局 1956.11~1963.7<br></b> 1956年10月,于保合任军委总后勤部军械部雷达局副局长,一直为我军电子装备现代化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苦心积虑。从1936年于保合受赵尚志委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校长开始,就认识到部队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性。1945年在88旅野营,于保合担任无线电营的无线电教官,并承担主编中文《无线电学》教科书。1945年至1946年东北解放初期,他从电信局挑选十多名年轻人,在吉辽军分区开设培训班;在东满前线指挥部时更是边作战边教练,为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电信人才。抗美援朝胜利后,1954年他又任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电系主任。到雷达局以后,他多次提出建雷达学院等规划,但因客观环境的制约,直到1960年5月,雷达局的建制转到通信兵,于保合任通信兵雷达局副局长情况才得到转机。<br></div> “1960年5月雷达局划归通信兵建制。我首先向通信兵党委汇报提出培训雷达技术干部规划、科研方面问题、雷达大修问题等。在军械部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在通信兵得到了解决。如建雷达学院、雷达技校、大修工厂等。”<br> (于保合1968年8月10日“文革交待材料”)<br> 1957年5月2日于保合 1962年9月~1963年7月于保合参加军委高等军事学院速五班学习。 1963年2月27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接见军事院校学员合影照片,四排左起第五人为于保合 1964年2月22日,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逝世,享年六十二岁;于保合与许多抗联战友都来向这位老首长告别、护送骨灰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div><br></div><div> <b>12.国防六院 1963.7~1965.6</b><br> <br> 1963年7月,于保合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副部长。<br></div> 1964年秋(50岁)于保合 1965年2月10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全体同志合影留念,于保合二排右六 1965年2月9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设备处,于保合前排右二<div><br></div><div> <b>13.三机部(航空工业部)1965.6~1985.4.9逝世</b><br> <br> 1965年6月,机构调整部院合并,于保合任三机部供应局(物资局)副局长。<br></div> 于保合,生日1914年10月21日,入会时间:1965年10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会员证“第三机械工业部工会 章”<br> 1965年秋,全家合影<br><br> 于保合的大女儿于华1963年入伍,考入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无线电结构训练班,子承父业,让父亲感到欣慰。<br>但是,1966年夏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这个刚脱下军装、30年军龄的抗联老兵,受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br>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div><div><br></div> <div><br></div><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