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齐鲁名师小学数学组】--专家导航明方向 课题答辩促成长

孙兆辉

<h1><font color="#ed2308"><b>齐鲁名师小学数学组【郑玲玲】导师团队</b></font></h1> <p class="ql-block">专家简介:</p> 在省师训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各位专家、组长的匠心谋划下,山东省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小学数学组的线上群组活动于2022年4月10日拉开序幕,今天上午首先进行的小组课题答辩指导。 钉钉会议开启,郑老师道先给我们介绍上上午的活动程序:先由四位成员对课题进行汇报,然后郑老师集中作点评指导,最后推荐我们集中线上学习史宁中教授的报告《美与数学》。 第一位汇报的是刘龙生,他参与研修的课题是《小学数学“适性课堂”的实践研究 》。刘老师从从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的成果,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困惑进行了汇报。就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讨论进行了重点汇报。 小学数学“适性课堂”以差异化教学为原则,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呈现“三段四进”式的多模态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创造和探索的过程。“三段”是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提升的课堂教学完整结构。“四进”是指“课中学习”的构成,即体现学科特点的进阶式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呈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历程,在逐个递进的环节中,帮助学生习得优秀的学习品质。在小学数学“适性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前置作业和关键问题的设计是决定“适性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陈丽老师研究的课题是:《小学生数学深刻性思维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陈老师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怎样研究、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困惑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汇报。 全面开展生本课堂,专注学生思维训练,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研究内容:<br>评选“小主持”,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优化合作,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多元评价,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开展“小讲师”评比,为学生思维展示搭建平台。创设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直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为学生思维成长留白,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感,保证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王永胜老师研修课题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整体建构的实践研究》<br>他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叙写,第一部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论述了为什么选这个课题;第二部分述评主要是再说研究的基础是什么;第三部分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交代了我研究的到底是什么;第四部分简单介绍了我是怎么研究的;第五至七部分,是课题的主要部分,详细阐释了行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也就是研究的怎样。 整体建构:是相对于知识的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内容的结构化和联结性,避免和防止知识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强调从知识指向能力乃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整体建构是指把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有机地统整在一起,加强纵向和横向的配合,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课程结构。<br>整体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是联系,联系强调的是关联而不是孤立;第二个是组织,组织强调的是建构而不是复制;第三个是整合,整合强调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br>计算教学整体建构:是基于数学计算教学核心概念和学习者的需求(主线),按照单元、领域、项目(视角)进行单元内容或单元间的纵横联结(维度),把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时有机整合,适度改变“小步子”的教材结构,统整单元学习内容,通过整合、重构、重组(方法),以主题、单元、课或项目等(形式),以结构化(实施)的教学内容、学习材料、教学推进组织教学。 通过课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是系统梳理了计算教学内容,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二是总结提炼了计算教学策略,实现了教学的结构化。三是概括梳理了计算培育方法,实现能力的迁移化。四是形成了指向单元设计:“三环十步”整体单元设计实践模式;五是形成了指向课时教学:“三通三联”整体建构学习的数学课堂实践模式。 致敬导师悉心指导、感谢同伴相互帮助,王老师考虑的很周到。 最后一位成员孙兆辉老师,她针对课题《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进行了汇报。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成效六个方面陈述。<br> 研究成果汇报的比较详细: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学生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教研成果突出,学生课堂效果提高,学校“乐”字文化内核凸显。 郑老师全程认真倾听,随时记录,四位成员汇报之后,她对我们的课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郑老师指出:四个课题经过三年扎实的研究实践,进展顺利,结题报告规范,研究过程完整,研究成果丰富,体现了齐鲁名师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br>四个课题,都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课题遵循了教师的发展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的规律。每个人在课题研究过程都得到成长,有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王永胜老师,经过长期课题研究的历练,在教研大讲堂中的评课,充分显示了他的专业性。 最为珍贵的是郑老师详细指导我们如何修改完善个人答辩,从答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及答辩的重点内容等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我们四位学员认真聆听,摘记如下:<br>课题的答辩:<br>课题研究要回答好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什么现实问题或者挑战提出了这个课题?经历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过程?形成了怎样的问题解决方案?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检验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课题的提出。要简明扼要的说明针对什么问题进行的改革和研究,以及为什么进行这一实践探索;2.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重点说明你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有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在研究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3.课题研究的内容表述。重点说明你经过研究这三年的研究后所形成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主要观点,结构模型、操作策略还有物化形式等。可借助图表、符号等表示出来。图表一定要有逻辑性,还要理清研究主要内容和问题破解的一个内在关系。4.课题研究的成效。说明该成果取得了怎样的实践效果。最后可以谈谈成果的创新点有哪些,创新就是独创的、新颖的,不可随意的杜撰,确保真实性。研究成果的表述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要有实证支撑材料,要客观,要有具体的数字支撑。整个过程,郑老师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进行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同时希望每位学员接下来认真梳理并完善自己的课题,做好答辩准备。<br> 对照以上课题答辩的注意事项和重点内容,结合自己的汇报找出差距,不断地反思,对课题做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第三个环节是集中观看郑老师推荐的史宁中教授的《美与数学》,史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数学表达与数学的各种美进行了完美的阐述和解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时进处处体现了数学美与数学文化的融合。 数学不仅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隐形的音符,弹奏着这世界内隐的和谐。我们相信,当老师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之后,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当然,体验数学的美不是靠告知与灌输的,而是需要创造合适的情境、活动,运用合适的载体,让孩子在活动中,在与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思的碰撞与互动中,体会到数学之美。 一上午的活动充实又高效,感谢郑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指导,最后郑老师对我们提出的更高的目标,进一步提炼,进一步提升,力争顺利完成答辩。我们将带着收获与思考,在这春光灿烂的时节,继续努力,不辜负导师的期望。

课题

研究

数学

学生

答辩

老师

建构

实践

学习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