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的新闻情缘

李家良

<h3>长安街的新闻情缘       </h3></br>       文|李家良 <h3>        “东单西裱褙胡同34号。对,就是这里。”长安街南侧一条贯通东西的胡同,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的所在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里是我的“密接地”。人生从这里改变;事业从这里提升;友情从这里结缘……</h3></br><h3>      1987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工程建设全面铺开。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体育盛会。受组织委派,我被调到公司亚运工程指挥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那一刻起,开始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打交道,那个时期隔三差五给报社邮寄稿件,大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偶尔也有“火柴盒”似的消息见诸报端,也如“范进中举”,稿件仅凭邮寄如同撞大运,硬着头皮也要直接送去。于是,我从北郊工地骑行20多公里,怀着忐忑的心情来这里送稿。记得第一次到报社送稿,当时是“两眼一抹黑”,来到传达室,先要填写登记,领进门条,把条儿交给站岗的武警战士后进门。当时报社还是四层红砖的办公楼,进楼后右拐在一层的西侧,找到工商部,轻轻敲门没人,慌忙从包里掏出装稿子的信封,从门缝塞了进去,如释重负离开报社。这是第一次送稿的经历。天长日久和编辑记者们都混熟了,登稿总算有了点眉目,但还是不尽人意,领导也不太满意。</h3></br> <h3>       直到“跑口”记者换成王晓东,刋发稿件才有了新的转机。初识王晓东是在1995年的岁末,我去报社送稿,接待我的是工交部的老主任赵文翰老师,在传达室门口他告诉我,“跑口”记者换成了刚从总编室调来的记者王晓东,以后有事儿跟他联系,并把他的电话告诉我。</h3></br><h3>       “你是家良吗?我是北京日报社的王晓东,你那边有事儿招呼一声。”第二天他主动打来电话。第一次和他通话,感到很亲切,一点没有距离感。转过年,企业要召开工作会,领导要求邀请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企业一年的成就。会议当天,我把他从报社接到我们会议中心。初次见面,他穿着灰色西装,套着圆领毛衣,带着金边眼镜,拎着手包,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到了客房寒暄过后,我开始给他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找来工作报告,他边听边在上面写写画画,认真的思考,当时我也没抱什么希望,觉得只要把记者请到,领导交办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顶多在报纸发个“火柴盒,”“豆腐块”大小的报道也就完事大吉了。午饭后,他急匆匆起身告辞,赶回报社。</h3></br><h3>       下午他给我打来电话,跟我说稿子明天见报。“如果需要,我给你预留报纸。”经请示领导,需要200份报纸给参会代表人手一份。他告诉我:“晚上我值夜班,报纸印出来后,应该在凌晨12点左右,你来拉报纸我等你。”那天夜里,北京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格外寒冷,我从通县经长安街赶到北京日报社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在传达室我给他打电话,他出来把我接进去,后又帮助我把报纸搬到车上,给我们送走,他才回去睡觉。天气虽然寒冷,但我的心却很热乎,也很感动。感觉到晓东真办事,且热情暖人。次日,上午工作会闭幕,主席台的领导和代表们落座后摆在他们眼前的北京日报,让他们眼前一亮,一版显眼位置的大幅报道,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就这样,与晓东第一次合作,不仅感觉到了他为人的真诚,也让我从他的精湛业务中学到了如何从会议和文件中发现新闻,提炼,撰写新闻。</h3></br> <h3>       唐末著名诗人郑谷为和尚齐己改诗歌的故事,早已成为“一字之师”的成语典故,为世人传为佳话。王晓东对于我来说,可谓是“一稿之师”。一次我到二级公司采访连夜出一篇长稿寄到北京日报社。几天后,我收到了王晓东修改完的稿子,定稿后,盼着早日见报,谁曾想,王晓东打来电话说,感觉采访还不到位,又派来一名实习记者继续采访,我们合写了一篇稿子晓东还是不太满意,把稿子寄给我,要求结合上次修改的稿子再出一稿,并附上一份写作提纲。经过重新修改后再次返回报社晓东看完后,还要求我进行修改,这次寄来的提纲更为详细,并嘱咐我要跳出企业,从市场的角度写,要通俗易懂。我恍然醒悟,感觉晓东的用心良苦,他不是在改稿,而是在帮我们企业通讯员改变固化的思维方式。经过四易起稿,这篇稿件后来终于见报。</h3></br><h3>        古人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王晓东作为党报的记者编辑不仅不厌其烦的帮助企业通讯员改写稿件,而且经常指导我们如何发现捕捉新闻。他常说,“要想在企业搞新闻,就要吃透两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他的启发下,我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一次受邀到我们的机械租赁公司参加工作会,偶然听到职工自筹资金买塔吊的事儿,感觉到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于是马上和晓东通电话,他说这事儿与十五大精神相吻合是条好新闻,抓紧时间采访,把稿子写出来,越快越好!我以最快的速度把稿件写完交给了他,第三天,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就刊登了。这篇新闻稿在社会和行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报社评为当月的优秀稿件。</h3></br> <h3>        乐于助人,甘愿做通讯的“绿叶”陪衬,是晓东的优秀品质之一。一次我采访海外员工,听说他们在扎伊尔援建时,该国突然发生政变,在紧急关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隐藏机械设备,保护国家财产,组织撤离……但我对这素材总理不出个头绪,想写一篇长篇通讯,感觉无从下笔,只好求教于晓东。他认真地帮我研究素材理清思路,还帮我确定好大标题和每个段落的小标题,使我的思路更加清晰,写作灵感也呼之欲出,后一气呵成撰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我对他说:“文章要加上你的名字!”他一笑,说没必要,稿子是你独立完成的!后来,这篇通讯在中国建设报发表后,在行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先后获得中国建筑类报刊一等奖,中国企业报二等奖,全国党建报刊三等奖共计五个奖项。在晓东负责城建口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企业一大批报道见诸北京日报一,二版重要位置。这里面有晓东不少的帮助和支持。</h3></br><h3>       良师挚友兄弟情。王晓东还是我们城建系统宣传“三兄弟”的挚友,是他穿针引线,像纽带一样把我们紧紧地系在一起,使我们相识相交,相互合作,相互提高。原国资委副巡视员荀永利,当时在建工集团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于跃民是城建集团的新闻干事,我在住总集团宣传部负责新闻宣传,我们是同龄人,三个人经常在报纸上见面,但是互不往来。王晓东负责城建口后,把我们聚到一起,经常切磋新闻的写作技巧和各自企业的见闻,有时还给我们创造合作的机会。记得那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为弘扬抗洪救灾精神,北京日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对各行各业进行报道。晓东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完成,让我们分别采访两个重点工程各写各的,最后由他来合总。当天,我冒着酷暑采访了长安街东端的航华建设工地民工后,又马不停蹄奔向长安街西边的青塔小区采访施工人员,并于当天下班前把稿子写完,送到报社。第二天,我们三人合写的报道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这是我们一次载入史册的合作。晓东牵线,新闻结缘,我们兄弟三人始终保持着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二十多年来,不管多忙每年都要相聚几次畅饮畅聊,不忘晓东牵线搭桥之恩。</h3></br> <h3>      人品加能力,使晓东平步青云,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后来荣任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地位变了,职务升了,晓东却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变。尽管我们见面相聚的机会少了,但是每年他还都要与我们兄弟三人聚上一两次。他看到我们总是挨个嘘寒问暖,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打听多年不见的朋友信息,让人感到心里暖乎乎的。右言谈话语中,他没有官场的客套和虚伪,有的只是友情和亲情。要说改变的话,就是他在搞平面媒体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份对电视事业的热爱。</h3></br><h3>      不幸的是, 2012年3月,晓东突然被确诊为肝癌。作为他多年的挚友,我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事实是无情的。当时,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日报领导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去医院探望打扰他,让他安心养病。直到那年的八月初,我们才有机会在医院见到他。在病房里,他看到我们非常的高兴,还是那样嘘寒问暖,还要亲自为我们切西瓜,但被我们拦住了。事后,我们得知医院已经告诉他没有多长时间了,但他显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与绝症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看到在疾病的折磨面前,他还能和朋友们谈笑风生,我当时的心里一阵阵的酸楚。</h3></br> <h3>        在和病魔抗争一年零八个月后,王晓东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生前留下遗嘱说,不举行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尽管如此,送别晓东当天,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领导及他的生前好友1000多人为他送行。伴随着告别室传来的西藏民歌《向往神鹰》——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歌曲,我手捧着一束黄色菊花伫立在晓东的面前,在党旗覆盖下,他神态安详好像熟睡一样。当时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是和晓东诀别的日子,只是不断看到晓东的亲属们哭得痛不欲生的情景时,我才真实的感到他的确是永远的离开了,于是控制不住惜別之情,我失声痛哭………</h3></br><h3>       晓东 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悲痛中又表现着坚强。我们告诉妈妈,晓东不在了,每年我们都要替他看望您,好让晓东远在天堂放心!我们相信这一定是晓东所希望于我们的。</h3></br> <h3>       前不久,波音飞机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终于降落在鄂尔多斯机场。我们一行来到晓东的家乡看望他年迈的母亲。夕阳西下,美丽的鄂尔多斯洒满金色的阳光,微风吹拂着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湖畔蒙古包里的马头琴声悠扬,飘香的奶茶和手把肉的香味交织在一起,我们和晓东的母亲及其家人团聚了!“月圆之夜人不归”,唯独就缺晓东了,这时候,对北京日报的感念,对西裱褙胡同的思念,油然而起的,还有对最美长安街的感恩,一起涌上心头……</h3></br><h3>       是的,灯火阑珊,霓虹闪烁。夜晚的象棋广场仿佛联着天安门广场,漫步在鄂市的中轴线上,仿佛置身于北京的长安街,仰望星空,我们仿佛看见晓东还在北京日报社的采编大楼编辑稿件,仿佛看见晓东还在市委大楼里加班加点赶写材料,仿佛看见晓东还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大楼里正在主持会议……</h3></br><h3>       思绪在流淌,现实成梦想。长安街的新闻情缘,刻苦铭心,终身难忘。</h3></br> <h3>李家良</h3></br><h3>《建设智库》杂志总编辑,曾任《建设市场报》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参与过市委宣传部主编的北京市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丛书《我们的旗帜》编写,主编过《大道同行40年》一书;曾参与中国广播网“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br></br></h3></br><h3>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长篇通讯《在惊心动魄的日子里》获中国建筑类报刋一等奖,中国企业报刋二等奖,全国党建报刋三等奖。主编的《建设智库》杂志连续四次获全国工程建设行业精品报刋。</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8HH3d-gqaGZGyEjunAqL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