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印象

廖复阳(字存亮)|幼教

<p class="ql-block">  宋淳化五年(994年),置上杭县。名字源于《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p><p class="ql-block"> 这个名字饱含着自信的气魄与浪漫的诗意,她彰显在上杭的每一片土地,涌动在每一位上杭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上杭县,隶属福建省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接长汀县、连城县,南接永定区和广东省蕉岭县,东临新罗区,西与武平县接壤,总面积2879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上杭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犹如清代著名诗人丘逢甲所云“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人文景观璀璨夺目,《汀州府志》说上杭:“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所以,上杭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也是修学、旅游与放牧心情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欢迎您一起走近上杭,领略她的迷人风采!</p> <p class="ql-block">  2018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上杭县“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上杭县是福建省首个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的县份。</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由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收集了上杭诗人邱嘉穗的诗词《东山草堂诗集》。</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时期柳亚子先生发起组织的革命诗社“南社”,闽西当时有5人参加,其中4位是上杭人——丘复、曾演复、邱海山与包千谷。</p><p class="ql-block"> 上杭有《杭川风雅集》与《杭川新风雅集》,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客家的诗经”。</p><p class="ql-block"> “琴岗诗社”的诞生与发展是上杭当代诗词兴盛的象征,诞生于1986年端午节,由著名诗人吴梅林先生创办,2020年10月改名为“上杭县诗词学会“,编辑了很多诗集,建设了网站,一直很活跃。</p><p class="ql-block"> 所以,上杭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诗词之乡”。</p> <p class="ql-block">  上杭也是“书画之乡”。建国初期,闽西评选“十大画家”,上杭占了六位:华喦、宋赉臣、宋省予、丘沺、罗晓帆、李少奇。现在的上杭画风颇盛,画师众多,有宋展生、胡益通、张杏夫、袁文彬、邓巧昌、王如兰、孔繁椿、吴添禄、林挽澜与陈福华等。</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上杭还有山歌之乡、木偶之乡、将军之乡、建筑之乡与体育之乡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瓦子街</p> <p class="ql-block">  当地自古以来有句话:“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郭坊村在新街(后改冈背街,现为人民路)以南,与旧县衙遥遥相对。县衙附近的北门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百姓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筑房,需要砖瓦,就近挖窑取土烧制。据说,当时分布县衙周围就有13座砖瓦窑。然而,“断砖可用,碎瓦弃之”。随着出窑的砖瓦增多,碎瓦也越积越多。从此,人们在这废瓦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就在瓦子坪定居了,盖起了民房,形成了“瓦子巷”、“瓦子街”,成千上万客家人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在“瓦子街”安家落户后,瓦子街成为上杭最繁华的商业街。包括瓦子街在内的岗背街周围的居民,也逐步向大街周围发展。他们把瓦子街旧房作为香火房,有的改扩建为宗祠,供本姓设灵祭祖。据调查,这里现有温家祠、李家祠、周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邹氏家庙等20多个姓氏的祠堂。许多客家后裔从这里出发,到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甚至海外谋生,据说人数发展到千万之众之多。就这样,上杭成了客家民系的一个摇篮,从南宋开始向粤东、闽南等地播迁,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p><p class="ql-block"> 瓦子街全长420米、宽36米,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街区文物资源丰富,不仅有流芳牌坊、红四军八大会址太忠庙、王阳明《时雨记》碑,还有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文庙和丘逢甲师范传习所、紫阳书院与丁状元旧居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杭文庙</p> <p class="ql-block">  上杭文庙,又称孔庙,学宫,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城区轴心,即解放路东段。据乾隆版《上杭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毁于水或坏于蚁,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东、西两庑和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殿,左右还有尊经阁、教谕署、紫阳书院、周公书院、入圣第一门及四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门、廊、殿、阁,技艺精湛,宏伟壮观,是福建省保存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庙,成为杭邑历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扬儒学、祈求功名、聚文会友的高雅圣地。</p><p class="ql-block"> 文庙门前“下马碑”,上面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大成殿的东侧,放置着始建学宫时烧制的青砖,砖上百花争艳,百鸟呈祥。大成殿门前及门内,安放着宋、明两代的石刻,碑上刻有书生们的心箴。</p> <p class="ql-block">周公书院 </p> <p class="ql-block">  在康熙版的《上杭县志》中,儒学在孔庙东北侧,设有周公书院,以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的周公命名书院,体现的是儒学的一脉相承。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然而到乾隆版的《上杭县志》里,儒学则迁到了孔庙西南侧,原来围墙的位置新设立周公书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上杭紫阳书院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位于上杭县瓦子街文庙西侧,由知县李务行创建,祀朱文公熹。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书院由回廊、前厅、中厅、后厅组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青方砖,天井、台阶以条石砌筑。历经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周宗濂重建,是上杭县保存最为完整的书院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上杭最有名的社学应当为阳明书院,在今瓦子街阳明亭附近。明正德十四年,南赣巡抚、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征漳寇驻守于察院行台。到清康熙十九年时,知县蒋廷铨重修此地,建大门三间、讲堂二间、东西耳房二间,设为社学,后曰阳明书院。然而,沧海桑田,阳明书院周边设立城东小学,作为书院早已无迹可循,只剩一座新修的阳明亭以示胜迹。</p> <p class="ql-block">上杭丘氏总祠</p> <p class="ql-block">  上杭丘氏总祠,原名上杭丘氏宗祠,坐落在福建省上杭县城关解放路206~208号,原是一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客家土楼,是曾任督察御史丘道隆的故宅。据《丘氏总祠纪略》载,该处原是明朝监察御史丘道隆故居,道隆及弟弟道充、通明三兄弟均为朝廷高官,有“一门三大夫”美称。丘道隆为官公正不阿,受朝廷褒奖,该址大门前立有一座“荣褒豸史”的恩荣牌坊为证。</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丘氏族人将宅改建为“丘氏总祠”,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比稔田李氏大宗祠早建20多年,属清代中晚期建筑,该祠占地约6000平方米。早年为海内外丘氏(邱氏)裔孙纪念客家丘氏开基始祖丘三五郎的宗祠。属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之一。属土楼围屋式结构兼有客家民居“三堂出水”的建筑风格。该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连进四大栋,四周围房,配房为二层建筑计100余间。其砌墙的每块青砖均有“丘祠”字样。墙体用“一眼一斗式清水空斗墙”工艺砌成,此种墙体及工艺如此考究的古建筑在闽西比较罕见。上厅有石柱四根,中厅、下厅有石柱八根,采用花岗岩雕凿而成。每根石柱直径均在40厘米以上,最高的石柱近8米,雕磨精细且每对石柱脚都有区别,大小不一,雕刻有葵花、宝石花、直条纹饰等图形。中厅、下厅还有拱形石门4个,工艺细腻牢固。上厅、中厅的“三合土”地板,质量十分牢固,至今197年仍平整无纹,无明显凹陷,地板上的八角花纹仍十分清晰。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厅内墙裙雕有云、雷、花卉、龙、凤、蝙蝠等各种图案,有的窗棂用“三合土”筑成“福”、“喜”字形,木质菱形、工字形拼花门扇仍相当完好。</p> <p class="ql-block">上杭师范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  上杭丘氏总祠曾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范——“上杭师范传习所“旧址,著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对上杭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适杭时,倡议广设新学,培养爱国、强国、科学救国人才。1905年,遣学生来杭,在上杭丘氏总祠创办“上杭县师范传习所”,开设国文、英语、算学、史地、植物等课。这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为兴办新学培养了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华嵒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华岩(1682~1756),一作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蛟洋华佳(家)人(原白砂里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一年卒,有《离垢集》5卷。</p> <p class="ql-block">杭商风采</p> <p class="ql-block">  在上杭,商贾旅人,南来北往,在“水运”为主的历史时期,一度呈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繁荣景象。其中,“德和隆”商号,堪称杭商之典范。德和隆,于1922年(民国十一年)在上杭县城开设。创始人刘棠华(1847-1928),字其钦,号慎思,上杭县官庄曹田上(现称德康村)人,信守“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事业方能兴隆”的为人处世的信条,仅历数载,遂为上杭一大商贾。1926年刘棠华八十寿辰之时,其家西席罗耿初先生所撰联句:“问翁益寿延年,但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教子治生修业,则曰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此乃德和隆创始人一生所追求和践行的自強不息、兼济天下的壮志情怀和严正家风之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刘棠华娶蓝、张二氏,共生八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教子有方,家风绵长。德和隆诸后人,始终如一地传承着先祖之严谨家风,秉承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及勤劳节俭、为善至乐之信条,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孝子贤孙,其中贤士仁人中佼佼者有第三代的刘鹏飞先生、刘潮(启人)先生、刘德周先生等。</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杭邑第一商埠德和隆是一座以深棕色为主调的三层砖木结构大楼(原址即现上杭烟草公司大厦之址)位于杭城最繁华的南门十字街边,南大城门通济门之西侧。大楼毗邻的临街店铺及面西侧的库房、工场、宿舍等,总共占地八千余平米。</p><p class="ql-block"> 德和隆历来知人善用而不惜重金。若是商界精英,则莫论姓氏,不分亲疏,一律以高达普通员工20倍工资的报酬聘为关键部门的高管人员。而对于初出茅庐的自家子侄,则无论嫡庶,不管学历,一律先被派到基层,同工友一起干粗活,且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待能干了,再行调动。</p><p class="ql-block"> 德和隆经营有道,管理有方,其时无论其经营规模,还是资产总值,纳税总额均居上杭各商户之首,实为闽西土纸第一大出口商。即使到了解放初期,上杭县外贸出口的土纸,仍然凭“德和隆”商号章,东南亚各大商家及民众方能接受。《官庄畲族乡志》:“德和隆商铺上至汀州,下至广东潮州、汕头。‘德和隆’纸业远销东南亚各国。”历时近30年,闽、粤、赣、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人商号和当地民众一直视“德和隆”为金字招牌。</p> <p class="ql-block"> 德和隆商行工人颇众,其工友们都能受到较其它商行略高的待遇。德和隆商行从不拖欠工人工钱。若家中有急事,需预借工钱,商行亦多能帮助解决。工人家遇有婚丧喜庆之事,商行都有一份不菲的礼送上。直至解放后,曾在德和隆做事的大多数工友及其后代,仍与德和隆老板、后裔保持亲密往来。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多能尽亲朋好友之谊,礼尚往来。谁遇有难处,都能不分亲疏地相互关照。</p><p class="ql-block"> 德和隆勤劳节俭、诚实经商所积攒的钱财除用于扩大经营外,一贯热心慈善,不惜重金在上杭、永定、长汀、武平的许多乡镇铺路、造桥、筑凉亭,方便民众和过往客商;德和隆”还常年捐助许多鳏、寡、孤、独、灾、病的贫困人家;经常资助弱势小商户重起生机;1938年,德和隆第二代的祖父辈兄弟们在大哥刘紫澜的带领下,遵照其先父遗愿,特购置“其钦别业”一幢,将其租金收益全部用于南门码头日夜不停往返的渡船开支。自始至解放前夕,德和隆自养20条渡船和五六十位船工,施于义渡;刘运臣曾任德和隆掌柜,其原配夫人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长年配备有各种小孩常见病(诸如小儿惊风、咳嗽、发热、疳积、麻疹、黄疸等)的中草药,遇有求者,一律免费相送。她虽终生未育,但对孩童,尤其是穷困人家的小孩却格外怜爱;德和隆也心系教育事业,据《官庄畲族乡志》(2013年版)记载,刘棠华第八子刘雨苍于公元1940年在上杭官庄德康村啄木寨开辟校址,新建校舍,创办了官庄乡中心小学校——当时官庄最完整的一所寄宿制完全高级小学;全国解放后,由于政府财政困难,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下达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要求国人认购。当时德和隆已被停止私人经商了,在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原德和隆的主持人刘运臣仍响应政府号召,应承县政府所需,倾其所有家底,认购了一大笔公债支持新政权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杭商有个极好的传统,就是生意稍有起色,遂行善举——大则架桥砌路,小则施粥施棺。此类善事,生意甚微的商号,俱尽效之。德和隆,只是当年杭商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以德和隆为代表的优秀杭商之宝贵精神与智慧,历久弥新,是上杭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上杭人的自豪,更是今天杭商驰骋风云、造福社会、脱颖而出的绵延不绝的动力与源泉!</p> <p class="ql-block">流芳牌坊</p> <p class="ql-block">  流芳牌坊立在瓦子街的中央。牌楼高8.46米,宽7.35米,设有3个门,谓之中门、左侧门、右侧门。它建于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采用梁柱式结构,选取坚固耐用的青岗石材,利用当时浒的斗拱结构形式精雕榫铆相接而成。单檐双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脊部雄狮座对,守望蓝天,披间四条活泼生动的鲤鱼高翘尾部汇聚而来,寓鲤鱼跳龙门;中层和下层脊部,双龙吐珠,寓皇恩浩荡;披间檐角高翘,如弯弓触月;下层横梁南北双面各精雕龙马龙凤,寓龙凤呈样、马到成功,其图案晰晰如生,雕凿技艺非凡。上层正方两面分别竖刻“恩荣”“流芳”四字,中层横披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字样。</p><p class="ql-block"> 流芳牌坊是当年明王朝明武宗皇帝时,为了表彰明诰赠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吴谷用及其子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在科第功名上的建树,由时任地方官员建立,以昭示朝廷的恩荣。</p> <p class="ql-block">《时雨记》碑</p> <p class="ql-block">  《时雨记》碑,是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上杭建文成公祠时,立于祠内的一方石碑。碑文由王守仁手书。立《时雨记》碑是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p><p class="ql-block"> 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以便平定漳寇之乱。他进驻上杭之后,办了二件深得民心的实事:第一件,是建浮桥。他看到百姓过往汀江极不方便,于是选择了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现阳明门附近)建起一座浮桥,史称阳明桥。第二件,是为百姓祈雨。这年三月当地恰逢大旱,他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乃出田。”喜雨之后,他应乡绅之请,欣然将行台内“清风亭”改为“时雨堂”,并作《时雨记》。当他登上城南之楼,看到百姓忙着春耕,田野是一派繁忙的春耕图后,心情大悦即赋诗《上杭喜雨》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p> <p class="ql-block">太忠庙</p> <p class="ql-block">  太忠庙,又称大忠庙(客家话中“大”和“太”谐音),是为祭祀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张巡而建的。张巡(公元708年-757年)唐代河南南阳邓州人,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屡次击败叛军,后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因他曾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故史称“张中丞”。后人为纪念张巡,在各地为他建立祠庙。上杭太忠庙,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丁状元府</p> <p class="ql-block">  丁锦堂,字笏初,号福三,上杭县城关人,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生,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1870),他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并且中举。次年,丁锦堂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后又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御赐盔甲内廷行走”),是年他才26岁。丁锦堂摘取武状元桂冠,不仅在上杭县空前绝后,在清代福建省也是独一无二。《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 。”丁锦堂与广东的李威光是客家人在清代中仅有的两个武状元。</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特赏赐黄马褂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晋授其为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游击署理总镇。 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 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 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他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 5个县。光绪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兮,与日月而争光。”</p> <p class="ql-block">郎官第</p> <p class="ql-block">  郎官第位于临江镇临江路51号临江楼旁,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抬梁式,进深38.4米,面阔12.4米,南北中轴线,4厅4天井,两侧带厢房。正厅面阔3间进深7柱。中厅的贞节牌坊刻有“旌表故民罗逊妻郭氏贞节之门”、“崇祯陆年玖月吉日”等字。</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郎官第的主人是上杭望族罗逊府第,初建于明万历戊午年间,据祟桢上杭县民间记载:万历戊午年(1618年),罗逊被朝廷赐予耆硕(对德高望重、突出贡献和高寿者的嘉奖),后因疾去世,其妻郭氏身怀六甲而未改嫁,遂得一子取名罗金,于崇贞六年得当朝授贞节门楼,以告天下,(牌坊内容大意为:太子太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黄汝良、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乔承昭等、福建布政使司左布政朱身修、右布政桂绝龙、福建按察司按察使申邵来、福建提督学政副使周之训、何万化、吴道昌、兵巡漳南道右参政曾樱等、汀州知府林聪秘等、上杭县知县周庭臣等字样,落款时间为明祟桢陆年)罗金成年后由秀才转升为国子监生,相传罗金从小聪颖,好读书,品行佳,文武兼备,由国子监监生,入选省察,后与汉王罗肃深交,成为清皇太极鞍前贴身侍官,即为郎官。</p> <p class="ql-block">  古話說:“聖人所過著化。”在南大橋西北角坡地上,樹立了一尊王陽明先生像,以示紀念。</p> <p class="ql-block">夫人宫</p> <p class="ql-block">  夫人宫原位于上杭县613县道东,东门码头附近(今东门市场对面)。据《上杭县志》(民国27年)载:夫人宫,昭阳门,其神有三(顺天圣母、助产神陈靖姑及其结拜姐妹林九姐、李素姐)。旧志有伍吉甫家祀之,祷辄应,遂盖庵于此。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林参等拓为宫。景泰间,以筑城毁。成化二年(1 466年)由孔文昌等重建,呼临水仙宫。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夫人宫增祀妈祖夫人。香火鼎盛,成为汀州府境内重要道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江楼</p> <p class="ql-block">  风景如画的临江楼,曾经是“广福隆”货栈旧址,也是行栈业老板的别墅。该楼占地约300m²,高三层(外三层、里二层)。1929年10月,身患严重的疟疾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被几个赤卫队员一路护送着,从永定县合溪镇来到刚刚解放的上杭城,就住在临江楼二楼的东厢房。 10月下旬离开,途经水西渡、将军桥,前往苏家坡村(上杭县古田镇)。1929年10月,居住在临江楼的毛主席,第二天清晨,仁立“临江楼”二楼正厅前,迎着深秋劲风,汀江烟波荡漾,对岸漫山遍野盛开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红四军入闽半年多来的战斗历程和闽西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景象,触景生情,创作了《采桑子·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p class="ql-block">客家缘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上杭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上杭县博物馆建于1975年11月,系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旧居-临江楼"设立办公地点和辅助陈列,属社会历史和革命纪念类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 4730件。现已经移至客家缘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客家族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客家族谱博物馆坐落于福建省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客家缘文化中心”,前身为上杭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始于1993年为台湾地区客家乡亲的寻根服务而开创的特色藏书体系。 2000年5月,为方便台湾地区客家人寻根与族谱对接需求,成立上杭县图书馆附属馆客家族谱馆。2011年10月更名为客家族谱博物馆。2015年,客家族谱博物馆设立备案并纳入国有博物馆管理体系。 2018年9月18日,客家族谱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客家族谱博物馆利用馆藏血缘文化,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客家乡亲、专家学者提供寻根探源、族谱对接、科学研究等服务, 成为福建省对台工作的新亮点和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不断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促进台湾乡亲对“根”、“祖”、“脉”的认同,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截至2018年9月,客家族谱博物馆藏有闽、粤、赣、川、桂、台等客家地区153个姓氏、2900多部、20000多册客家族谱,并藏有19000多份客家契约以及百多幅祖图和神明崇拜图等宗族文献档案,经鉴定的馆藏文物20875(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87(件/套)。 </p><p class="ql-block"> 客家族谱博物馆是一座以客家血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5079平方米,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融客家族谱、建筑、生产生活风俗习性、客家繁衍生息及考古等元素于一身,主要由三个展厅、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华记忆、文化瑰宝,梦绕中原、祖地情结,客家族谱、血缘密码,繁衍播迁、族谱传世,族谱文化、传承弘扬,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客家族谱收藏中心和研究交流基地,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单位,是中国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谱的专题博物馆。 客家族谱博物馆是两岸四所高校的客家族谱研究教学实践基地。2017年,福建省台办正式批准客家族谱博物馆为首批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李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p><p class="ql-block"> 李氏大宗祠是中国客家地区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宗祠之一,有众多李氏后人来此处寻根。其后代宗亲遍布闽、台、粤、桂、赣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纽带。</p><p class="ql-block"> 李氏大宗祠筹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李火德后裔、福建省永定县举人李梦兰倡议兴建,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内设有大厅3间、客厅26间、住房104间。祠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墙,成“回”字形,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另外四孔大门,东西两边各两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形排开,甚为壮观。大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皇封“恩荣”(系清道光皇帝所赐)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大门两旁石柱外侧刻有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写有宋朝宰相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忠孝仁义,字体刚劲有力,均畅宏泽。前坪宽展,坪外有一口池塘。</p><p class="ql-block"> “李氏大宗祠”结构严谨,完整无缺,立体感强,气势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称一绝。其造型结构为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总祠外围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属土楼与“洋”楼的混合体,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前、中、后三厅属柱梁式框架建筑,仅用十一对巨型石柱就把整个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为现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具有房间多占地少的空间科学意识和周易学的风水景观建筑特点,在这千亩平川的田野中间,形同建造在一张大网上的“蜘蛛”,远山近水,山环水抱,具有名祠古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红色交通线“太拔院田村爱吾庐”驿站</p> <p class="ql-block">杭城第一客家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地处儒溪河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杭城第一古村落,为最精美的客家古民居、最古朴的梦里老家、最典型的客家文化、最美丽的朦胧诗发祥地。院田村迄今已有700年历史,保留着大小20多座古民居,其中有“瑞气遥临”、“奠攸居”、“生气盤郁”等规模宏大的古民居12座,建筑年代均在二三百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2012年,被评为首批全国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一,是我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2015年,被评为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西普陀景区位于上杭国家森林公园内,与县城仅一江汇之隔,面积约1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003.7米。上杭西普陀与浙江普陀山、厦门南普陀“同宗临济”,被称为“天下名胜之境”。</p><p class="ql-block"> 西普陀由临城镇宫桥村的普陀山普陀寺、白玉村的上圆山云峰寺、金玉顶和香林塔以及七峰山大佛寺三座名山古刹相连组成,其中金玉顶和香林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陀山林木翁郁,峰峦森矗,泉壑潺湲,烟霞烂漫。普陀山中的普陀寺飞阁流丹,桁梁溢彩,吞风吐波,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西普陀盛于明朝,比号称“海天佛国”的舟山普陀山历史还要久远,西普陀曾经“僧众数百,禅农两旺,晨钟暮鼓和鸣,香火青灯辉煌,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清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大清会典》、《一统志》、《明史》三馆总裁徐乾学(1631~1694)游普陀山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游普陀峰记》。据当时的《上杭县志》记载,《游普陀峰记》“一时传写,几于纸贵洛阳”.名山、名寺和名人、名作互为衬托,交相辉映。山腰的云峰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为明朝临济派开山祖师香林和尚所建,后倾圮,上世纪70年代末期重建。寺门有“云起上香聆法旨,峰回圆梦解禅音","上上有天天在上,圆圆像月月团圆”等楹联。站在寺门外,可欣赏“合掌拜佛”、“张飞断桥” 、“狮虎降佛”等天然美景。从云峰寺往右行约1000米处有“香林塔”,塔基约为300平方米的椭圆形大坪,中央为一座约3平方米的六角形尖顶塔,六面由花岗石板砌成,正中镶嵌的石碑中间刻“临济派开山比丘香林大师和尚宝塔莲座”左刻“崇祯壬申年(1632)十月初七辛未日卯时主持僧寂荣立”,右刻“师系湖广道州江华县人姓刘,出家于燕章县龙风庵中"。塔前有一口约100平方米的池塘和两块石龙旗护夹。</p><p class="ql-block"> 金玉顶是上圆山主峰,海拔 1003.7米。《上杭县志》载:"山之尽处为金玉顶,有真武殿高超云表,远望可数百里。”用条石砌成的真武殿,内由数根石柱支撑,四周开窗,不存尺木寸钉,在千米山巅建此世间罕见之石室,足见僧人之坚心和工程之艰辛。据史料记载,石室为香林大师坐禅守关潜心修炼之所。石室大门上方石刻“金玉顶”三个大字。石栋梁刻对联:“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保五谷丰登,世平界静。”出家人虽诸事皆空,但还是祈望国泰民安,世平界静。</p> <p class="ql-block">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其管委会的正式名称是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核心保护区为89208亩,人迹罕至,是华南虎、梅花鹿、蟒蛇的重要栖息繁衍地,是福建省闽江、汀江、九龙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水流三江地”之称,被誉为“八闽母亲山”。</p><p class="ql-block"> 梅花山华南虎园生态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梅花山华南虎园生态旅游区(梅花山森林学校)是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森林体验基地重点建设单位,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被中外专家认定为"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景区涵盖了华南虎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中国虎园,有百亩千株之称的千年红豆杉生态园,全国最长的双驱动拐弯索道——步云索道,以及“悦享自然、共享生态”的森林大课堂——梅花山森林学校;拥有华南虎区、千年红豆杉古树群、猴园、尖峰顶、食草动物区、天诉池、亲水平台、森林浴场、归来山庄、万亩竹林、云海等十余处自然景观景点,风景如画,犹如人间仙境;景区配备完善的旅游观光、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是集生态旅游观光、康养度假、商务会议、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生态景区。</p> <p class="ql-block">双髻山</p> <p class="ql-block">  双髻山为新罗区大池镇、上杭县白砂镇交界处的最高峰,海拔1441米。双髻山又名文笔峰,有“高在双髻山,梦在双髻山,登在双髻山”之称,早在明代就被列入“闽西胜景名山,杭川古刹音堂”。</p><p class="ql-block"> 据《上杭县志》记载:双髻山“高耸千丈,峻戛云日,晴霄烟霁,晨起披览,云雾周衣,夏亦可裘。檐楹流露,经晨不觉。前有小墩阜,游人多拾石叠累其间,刹后石顶危蟠,四望近山如海舶上望海中之波浪。夜半候日出,绚烂吐彩,洵奇观也。冬日苦寒,住持僧入宿土仓中。”</p><p class="ql-block"> 过去,汀江岸边还流传一首民谣:“汀江十八滩,滩滩都是鬼门关,行船要安全,求求天池双髻山。”</p> <p class="ql-block">  上杭县是全国第一批公布的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上杭先后有1.5万热血青年参加革命队伍,有9000多人为国捐躯,在册烈士5900多人。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开国将军有27人,占福建省三分之一。 </p><p class="ql-block"> 上杭的红色教育基地除了县城的临江楼,太忠庙外,还有古田会议旧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写作地旧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以及早康会址,双髻山等。</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旧址,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在福建上杭县,原是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国初,为推行新学,该祠改为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开展土地革命,和声小学改名为“曙光小学”。当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这便是著名的古田会议。</p><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工作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p> <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写作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协成店始建于1922年,是一位做土纸、木材生意的商人傅光书先生所建。协成店,坐西朝东,檩式建筑,二层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180平方米,一楼分前厅、天井和大厅,大厅左右各有一间厢房,大厅后面是厨房、浴室和卫生间。二楼分为前厅和大厅,两侧是厢房,前厅为穿斗式,设有暗扣式外大门。融入了许多西洋建筑的技术,建筑精美。1984年,上杭县人民政府公布协成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中旬,红四军进驻古田。第一纵队司令部设于此楼。林彪、萧克、欧阳毅、谢唯俊等纵队领导人都入住于此。1930年冬天,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调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才溪乡调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缅怀才溪乡调查的伟大革命实践。</p><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新馆工程正式开工。新馆占地面积9350平方米,设有《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九军十八师”展览馆、才溪英雄烈士馆、今日才溪馆等4个馆。</p><p class="ql-block"> 才溪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区有3400多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000多位革命志士英雄牺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溪是“中央苏区模范乡”,1955年授衔时,有9个军级干部、18个师级干部,故又有“九军十八师”美誉。</p> <p class="ql-block">上杭汀江绿道</p> <p class="ql-block">  上杭汀江绿道以穿过上杭县城的客家母亲河“汀江河“为主脉,构建迎山接水通廊,绿道“亲水近耕“,串联了汀江两岸新“杭川十景”中的五景—七峰拥翠,折水春涛,长坝乐耕,驷马樵歌,罗星伴月和特色生态景点“九洲格桑花海,紫藤花廊,水幕电影和音乐喷泉、彩虹桥。</p><p class="ql-block"> 绿道左岸长约32公里,右岸长约28公里,共计60公里,犹如一条锦色飘带,镶嵌在汀江河畔,犹如舞动的音符,演奏着杭川大地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上杭,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爱你,上杭!</p><p class="ql-block"> 上杭,欢迎您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