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是条小船 ,载我走向彼岸”

冈底斯

<p class="ql-block"><b><i>张珍对我说,织布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传统手织,盛装一定是手织布料制作的,丝丝都是庄重和祝福,仪式感不在节日瞬间,而从开始准备时就是仪式的一部分。</i></b></p><p class="ql-block"><b><i>和行色匆匆的人相比,手艺人更像是在过生活,他们把日子过成了诗和远方。</i></b></p><p class="ql-block"><b><i>——题记</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过程是条小船 ,载我走向彼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南谷民艺设计师张珍对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冈底斯 </p> <p class="ql-block">进入对话之前,要首先介绍南谷。</p><p class="ql-block">南谷的前身,是中国著名疯狂摄影师、四川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金平所创建的以高端实木包装为主的企业。20余年来一直作为高端实木礼盒供应商蜚声业界,积累了大量的实木资源和生产经验,公司生产的实木礼盒,曾作为高端礼品送至中南海。</p><p class="ql-block">2014年,金平创立了“南谷”原创家居品牌,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原创实木家具企业,而后从单纯家居产品制造商,转向东方原创生活方式品牌。携手手作艺人、雕刻大师、茶艺师、竹编大师、蓝染匠人、少数民族非遗……在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上不断做努力,让民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民艺在商业维度上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u>南谷创始人金平先生</u></p> <p class="ql-block">作为南谷品牌的忠实粉丝,笔者一直关注南谷的创新发展,偶尔也去南谷一意茶室品茗,在那里认识南谷民艺设计师张珍。这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沉静,温和,优雅。其谈吐的成熟和年龄形成反差,感觉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p> <p class="ql-block">▲<u>南谷民艺设计师张珍(中)</u></p> <p class="ql-block">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看张珍的微信朋友圈,梭子、线团、布料、植物染等物件,被她拍得很美很安静,能触摸到这些物件里的温度和时间的滴答声,文字传达着坚韧和执著,能感受到沉默的饱满。比如,她写到:“在织机上装了500根综条,正在穿1600经线,检查、出错、重来、检查、更正来回反复,劳作这12小时内,几次失去耐心,直到天色暗下后打开台灯继续工作时,画面像在无边的天际里捞星星。星星这么多,不捞完怎么睡得香?!”</p> <p class="ql-block">▲<u>张珍家中的织布机</u></p> <p class="ql-block"><u>▲一块布的制成,工序繁复,丝丝缕缕都倾注了手艺人的细心、专注,付出漫长的时间,带着温度和记忆。</u></p> <p class="ql-block">▲<u>张珍织布场景</u></p> <p class="ql-block">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快节奏、浮躁的现实中,回归传统,把织布机搬到家中,如何能做到心无旁骛,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充满好奇,于是,在一个安静的晚上我拨通了张珍的微信语音,和她进行了长谈。</p> <p class="ql-block"><b>笔者:你是什么时候接触民艺的?民艺需要精耕细作,意味着慢,在快节奏、急功近利的当下,为什么执著于手工并坚持下去?</b></p><p class="ql-block"><b>张珍:</b>小时候奶奶做虎头鞋,家里总能看到很多手工制作的材料,妈妈是邻里熟知的织毛衣能手,也许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我与手工制作建立了隐形的连接。</p><p class="ql-block">真正接触手作是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在家人的极力支持下,大学读了医学院,毕业后自然要被安排去医院工作,对我来说是内心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个时候与父母的明争暗斗的抗争,让我在手作里找到了力量。起初,我是做木作的,一张桌子一些简单的工具,做了几把木勺和一些点心盘。每天下班之后坐在地板上,打磨木头,一坐就是几小时,这几个小时是一天中最自在的时刻,木头让我明白,舍弃及得到。</p><p class="ql-block">做得越多,越觉得手作迷人,过程让人着迷,结果自然是迷人的,是凝聚了时间与心意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也是手作给我力量,冲破了压抑着我的工作岗位与环境,独自一人来到成都,追逐内心。记得刚到成都,带来的手作工具比衣服还要多。</p><p class="ql-block">接触手作到现在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它让我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不惧怕独处,它是我随时随地能建立起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球,让我心中有光,手上有光。</p> <p class="ql-block">▲<u>张珍用自己织的布,亲手为九十高龄的姥姥做了一件纯绵小马甲。苏木染的正红色,新春之际,把衣服穿在姥姥身上,就像枯木遇上火种,与姥姥的生命力汇聚。</u></p><p class="ql-block"><u></u></p> <p class="ql-block">▲<u>浓烈的红色属于强者,自带力量。红,是火焰的颜色,是夕阳的颜色。</u></p> <p class="ql-block">一位修行的老师告诉我,我所享受到的愉悦和修行禅定所达到的愉悦是相通的,很多事情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一条小船,载你走向彼岸,在每件事情里观照内心,悟就产生了,到达一方让人愉悦的净土。手作对我来说是心栖息的地方,是柔软的力量,一点点渗透着我。</p><p class="ql-block">而这几年进入古村落之后,将我和手工制造的连接升华,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人,这些即将消失的手艺,往往只能去到非常闭塞的地方。风景美,人们安适,愉快,满足,像沙漠里少见的一汪绿洲。尤其在疫情后的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到,城市的恐慌,超市抢菜囤菜风波,居家隔离的不安,而村寨把自己保护得很好,多能实现零感染,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少受大环境的影响。我时常觉得村庄是丰满的丰富的,在那儿可以拥有更多对时间非效率性的洞察,古老智慧的守护和延续是古村落保持可持续的稳固基石,形成良性的生活闭环。而闭塞的环境保留了传统,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继而产生更多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是几年间走访古村寨最普遍也是让人最痛心的场景。</p><p class="ql-block">照亮母亲回家之路,为村寨注入新的血液,能用自己的热爱与能力为她人带来一些改变,是成就她人圆满自己的福报,是手作让我们互相成就,值得感恩。</p> <p class="ql-block">▲<u>专注,拥有孩童般的快乐。</u></p> <p class="ql-block"><b>笔者:你与南谷是如何结缘的?</b></p><p class="ql-block"><b>张珍:</b>进入南谷前的一段时间,内心一直在徘徊,想做一个自己的手作空间,贩卖手工艺品, 和手作体验活动,但现实情况是自己的各方面还不成熟,就觉得还是要在平台下多学习。</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看电视,是纪录片《疯狂的摄影师》,金平老师的第一集。第二天在招聘网站上就看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纪录片里金老师对自己热爱的事情,那种浑身迸发的热情就像一个孩童一样纯粹、炙热,在高海拔恶劣的环境下,看到自己内心向往的场景,是浑身充满了力量,是忘却一切的投入。</p><p class="ql-block">是这样的一位创始人,让我对这家公司充满了向往和崇敬。</p> <p class="ql-block">▲<u>珠穆朗玛绒布冰川 金平摄</u></p> <p class="ql-block"><b>笔者:2018年南谷.板江民艺游学村正式挂牌,意在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挖掘并赋能,作为南谷民艺设计师这些年都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些什么困难?板江村有哪些改变?</b></p><p class="ql-block"><b>张珍:</b>民艺复兴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审视对纤维和农业、农村、工艺和环境问题。</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打算和村民成立合作社,培养村中的制作团队,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让项目在资源、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在家中也能赚到钱,留在家人身边,间接留住古村落,留住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希望未来能在原料环保、制成环保、社会责任几个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坚持不懈的探索自然与人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生活方式。一起去开发一些能安住人心的产品,消费者能知道它来自哪里,由谁制作,可溯源产品让人们不再怀疑与迷茫,赋予一件物品最大的能量,去解放它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u>南谷发起的民艺游学</u></p> <p class="ql-block">▲<u>千年古村板江,老手艺人逐渐消失,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都不愿留下来做费时费力的手艺。 2019年,笔者与好友著名作家裘山山、企业家阚文咏,参加了南谷的民艺游学计划,南谷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民间技艺的传承。 税学勤 摄</u></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也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得留人驻扎在当地管理。在沟通和效率上一直都是痛点,少有年轻姑娘会织布,我们要激励她们,整个村子相对完整独立,也就是说更加闭塞,目前的状态还是空壳村寨,100多户人家,多半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当下进行可持续事业是离不开群体的力量,能够推动一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仍是人,如何连结人与人,用集体的力量转动社会巨大的齿轮,这很重要。也是我们想一步步通过产品的开发与售卖,能让她们看到回家的希望和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探索民艺这条路上,我们在与村民的合作中尝试了很多方式。</p><p class="ql-block">其中就有请村民来城市里进行合作,一起打样制作手工产品,发放工资给她们,比起工地上的工作对她们来说是很好的环境。因为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上的问题,她们还是不能很好适应城市办公的方式,反倒觉得工地上打工更自由,工作时间长也能拿更多。那我们就在培养出来的绣娘中加强沟通,让她们在当地带领一部分人帮我们在地制作产品,互惠互利。</p><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对项目也高度重视,我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多次入村培训绣娘,在手艺上她们是老师,我做的就是去传播民艺的文化价值,让她们知道自己手上的针线活是如此的珍贵,留住她们外出务工的脚步。通过一次次培训分享,我们合作的绣娘人数在增加,获益人也在增加。</p> <p class="ql-block">▲<u>板江游学 税学勤 摄</u></p> <p class="ql-block"><b>后记: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去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b></p><p class="ql-block"><b>(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张珍微信圈和南谷公众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