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接受浠水乡音群的邀请,分享过健在的母亲,也在徐宏大使逝世一周年之际写了一篇追忆的短文,却一直没有动笔写过我的父亲,每次动笔时心很疼,未写泪先流,泪水模糊了双眼,实在写不下去,也潜意识地想逃避这个无情的现实。父亲,2022年的这个清明节我还是那么想念您,一晃你离开了这个世界20多年了,可我总觉得您还在我身边,笑眯眯地看着您的小女儿,满眼的慈爱和慈祥。放假这几天我一直在做心理建设,今天我深深吸了好几口气,看着您遗留的手稿和照片,终于觉得能够比较平静地开始追忆您了,您的小女儿也越来越成熟坚强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胡鹏飞,小名胡清香,父亲的大名有气魄,小名很温婉,我都很喜欢。父亲生于1934年阴历8月23日,2001年第二次脑溢血中风,在腊月24日也是我们南方小年那天去世,享年67岁。记得那天看到父亲状况不错,觉得很快就可以从县医院出院了。我牵挂在村里的老母亲就回乡下并兴冲冲地对母亲说:“我前些天请北京的战友医生到咱们县医院给父亲做了穿刺引流术,父亲应该明天就可以出院了。”哪知就在我回乡的那天晚上父亲突然头疼欲裂,县里医生打了催眠针后父亲就沉沉睡去直到最后再也没有醒来。2001年那年对我来说真不是个好年份,我刚工作刚成家不久,爱人还在上博士,小家伙也才满2岁多,经济上比较拮据。大哥大嫂因县物资局破产在家待业,母亲也一直身体病怏怏的。现在回过头想,20年前您的小女儿还是没有魄力和远见,当时我要是义无反顾地把您送到北京来治疗该多好,哪怕砸锅卖铁啊!可是当时您的小女儿没有这样做,可能也有人穷志短的犹豫和窘境,也有出嫁女的某种莫名的压力,总之退缩了,这是她身上的不可触摸的一根刺,在夜深人静时时时刺痛她。父亲,您知道吗,现在您的小女儿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越来越果敢和独当一面了,可您却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么疼彻心扉的领悟。</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有3个姐姐,1个妹妹,家里孩子多,听说爷爷去世时那年父亲才只有7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劳动力,父亲14岁时就开始经常徒步到30多里路的浠水县城肩挑泥巴藕回乡下卖,有时卖斗笠等,做些小本生意,力所能及地补贴些家用。父亲的童年和少年过得都很艰辛。不幸中的万幸是,当年在舅爹的接济下,父亲还到祠堂读过几年私塾。父亲很珍惜私塾读书来之不易的宝贵的短暂时光,学得很刻苦很用心。读过私塾的经历加上父亲自己的个人努力,还有天资可能比较聪慧,穷苦农民出身的父亲当时居然差不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这很不容易,为父亲后来的人生奠定了积极的发展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农会通讯员,乡业余剧团团长,农业社会计、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乡会计辅导员,公社主办会计,区财政所会计员、区农技站植保员等职。从工作经历来看,我的父亲还是一个懂业务的技术型人员。父亲为党工作了四十余年,期间从村到乡,从乡回到大队、从大队又到区、从区又再回到大队的几番上上下下的工作辗转,都是无条件地服从组织需要,而且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任务。1952年,父亲兼任铁路乡业余剧团团长,曾代表县里到黄州参加调演,被县文化馆评为模范乡剧团(我记得父亲在戏台上演过包公,我印象很深刻)。1954年父亲被区委评为县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并出席了县表彰大会。57年初,在全县工作会议上,父亲被评为“红管家”,荣获当时的县委农工部5名特等模范会计之一。1957年底,由于工作出色,由当时的南凉乡总支选拔到乡政府任会计辅导员,从此转为正式国家干部。1961年,县委提出“学习饶兴礼、学习段云青”的口号。当时的新华大队成为全县的模范全区的重点,当时的区委书记谢选卿做父亲的工作,要父亲回到新华大队办点,并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当“不走的”工作组长。父亲服从组织安排,一干就是10年。1965年父亲被评为全区学毛选学雷锋的标兵,曾在全区范围内各乡讲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一次公社誓师大会上,父亲发表了要支持老干部出来工作,不能踢开党委闹革命等意见,遭到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工作上受到排挤和干扰。1970年初,当时的汪岗区委把父亲调到区农技站工作。从1970年到1976年,父亲一直在区农技站工作。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干一行钻一行,在县农技员业务考试中名列前茅,被农业局评为模范农技员。1976年撤区并社并大队,由于父亲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区委决定派父亲先下去办点“包村挂职”,以便以后指导面上的工作。当时任务很艰巨困难很大,新安、新华、红星三个大队合并而成天子岙大队,上级要求父亲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父亲再次服从组织决定,下到大队办点。1978年下半年把“大”大队撤销,父亲却没有回到区农技站,这让父亲感到很意外。原来组织上继续要求父亲做“小”天子岙大队的支部书记,父亲又二话没说,又是一干就是10多年。父亲与党支部一班人艰苦奋斗,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所在大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1979年父亲个人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当选为县乡两级人民代表。1987年父亲还是全县18名先进典范之一(地级组织部门曾出过书刊收入父亲的经验介绍)。由于父亲不管在什么岗位总是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湖北日报》曾经以头版头条位置这样评价我的父亲:“党叫干什么,就干好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很爱学习喜欢钻研。小时候半夜醒来,经常看到父亲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背影。记得联产承包制以来,我家承包的稻田、小麦和棉花等农作物单位面积总是比村里其他人家的收成好产量高,这得益于爱钻研相信科技兴农的父亲。1988年父亲积劳成疾,主动让贤,退职闲赋在家,就开始研究《易经》,印象中做了几十本笔记。村里人打麻将缺人时请父亲去凑数,没想到老父亲一点也不糊涂,打牌基本上总是赢,年轻人很不服气。原来为了打好麻将,父亲还买了好几本麻将入门这类的书看,看来父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很强。父亲不光自己爱学习,还希望他的小女儿能爱学习。记得小时候我家土墙上挂的壁画就是“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这类的故事画,在桌上一吃饭一抬头就能看到这些壁画。从我开始认得字时,父亲经常给我买《十万个为什么》等启迪心智的画册书籍带回家。我过生日时经常受到的礼物是父亲送的钢笔或者写字本。父亲的盼女成凤的良苦用心,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最明显的是我还保留着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喜欢问和思考“为什么”。读研时,当时父亲看到我和他的女婿在《教育研究》等国家和省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自豪欣喜得不得了,拿着杂志就对懂行的人显摆。想到这里,心里多少有些欣慰。</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表达能力应该比较强。翻看他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发现在他40多年的工作生涯里,经常被请去上台发言,上台做报告,经常受到上级领导和听众的好评。遗存的材料里其中有一个14页的材料,主标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副标题是“记天子岙村建国50年的真实写照”,父亲写完帽段后,围绕在艰苦奋斗中改变面貌(从3个方面阐述:1.高山修水库;2.治垅开沟滤水;3.根治水患治河抬田)、在科学实验中发展生产(从2个方面阐述:1.在种子上起步;2.推广新技术和应用新成果)、在改革中走向富裕(从2个方面阐述:1.把致富的金钥匙交给群众;2.为群众铺设康庄道)三大部分展开,洋洋洒洒的14页材料,有论点有论据,还有大量的数字支撑,还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包括顺口溜等等,还有对国家政策和农村形势的分析,看后感觉就是政府研究室写出来的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哪敢想象这份材料还是出自一位65岁农村老人的手笔啊,而且即使是现在来看父亲的这些观点也一点也不过时。</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也很善良和慈祥。母亲回忆说,父亲不管在什么岗位从来都没有训个人,也不乱批评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念父亲的好。有一天,相邻的学湾南松林的小妹妹淘气不小心掉到粪坑里,当时人事不知,住队的父亲刚好路过毫不犹豫跳进粪坑抱起来进行现场急救,硬是把小孩现场救活了。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小孩家人见到母亲还一个劲地念父亲的好,感恩感动不已。我有时扪心问自己,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也能像父亲那么做么?父亲对家里的孩子也非常慈爱。我家里四个孩子不管怎么调皮捣蛋,他都没有打过。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把家人给我的压岁钱和亲戚给我的拜年过年钱坚决不“上交”,说要自己当“小会计”,回家时发现兜里的钱不知道啥时候玩丢了,那时经济都不宽裕,不管多少钱把钱丢了就是大事,母亲要是知道肯定又得让我跪着,我聪明地主动先告诉父亲了,父亲拿起笤帚好像要打我,我早就跑得不见踪影了。由于主动向父亲坦白认错,认错后逃的也及时,小女儿在父亲那里逃过皮肉之苦了。印象中有两件事最开心,一件事是记得我在读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节俭的父亲去大城市武汉办事居然还给我买了一条裙子带回来,裙子柔软光滑,颜色亮丽,面料有点像被子缎面,那可是我第一次穿从外面买的正儿八经的有牌的商品衣服,以前有新衣服穿,大部分时间那得等到快过年,等着盼着母亲买点布料请村里的裁缝做。我穿着父亲给我买的新裙子,一路又唱又跳,真是感觉鸟儿对我唱,花儿对我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最好看的小女孩。还有一件事是每年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我协助父亲贴春联。我拿着里面装着母亲调制的贴春联的米糊糊的水瓢和春联,父亲搭着梯子,用老丝瓜做成的洗碗巾从瓢里粘上糊糊往窗户和门框上涂抹,父亲还经常有意无意地问我,先贴哪联?哪联是上联哪联是下联?然后父女俩有说有笑地讨论开了。几乎每年除夕傍晚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我自认为我应该是父亲贴春联的最佳搭档和不二人选。</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晃我的父亲已经走了整整20年了,但感觉父亲从未离开过我,总觉得父亲如影相随在我身边,笑眯眯地看着我鼓励我。父亲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一直在照亮着我前行的路。20年来我回乡的固定行程(哪怕短暂停留)就是一定要去家乡那苍翠的丘陵山岗看看,因为父亲长眠在那里。每次我都要在那坐很久,像父亲生前在时那样聊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说说自己的感悟,汇报汇报老母亲及家人的近况,说说家人对他的思念,谈谈家人对父亲的爱都200%的转给了母亲,请父亲放心。风儿轻轻从耳边吹过,好像是父亲在回应,父亲在静静地听着他的小女儿的诉说,感觉父亲从未走远,他像以前那样还是那么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我分享着那些民间传说和故事。父亲,尤其是您讲的“红是日出照九州,白是江水满江流,青是乌云满天滚,重是江山永不朽。”的那个故事我还记得。父亲,爱您的人和您爱的人都非常想您念您啊!</p><p class="ql-block"> 动笔于2022年4月5日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父亲遗留的部分手稿</p> <p class="ql-block">父亲写来的家书。</p> <p class="ql-block">有年父母亲来京时带他们去世界公园、大观园、北京动物园等地转了转。</p> <p class="ql-block">春节回娘家过年时,父母亲和家人们总是很欢喜。</p> <p class="ql-block">这是20年前两家的亲家都在时唯一的一张宝贵的合影,如今照片里的孩子的爷爷和外公都不在了。愿他们二老在天堂安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8岁生日那天父亲带我去县照相馆照的照片,那天父女俩还一起在县影院看了一场电影,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我都记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