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的真实故事

卡拉扬

<p class="ql-block">  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的人,都知道杨子荣。杨子荣(1917年1月28日—1947年2月23日),原名杨宗贵,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人。</p><p class="ql-block"> 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1947年,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30岁。</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杨子荣捉拿座山雕的战斗故事,被编成电影《智取威虎山》,故事曲折离奇,激动人心。其实真是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1946年,解放军在东北剿匪,由于不能派大部队,只能派几人十几人的小分队进行剿匪。经过近一年的剿匪战斗,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但二三十人一伙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外号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洲国三个时期,内部人称“三爷”。按照以往的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待机剿灭。同时,派出部队跟踪配合。</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进山剿匪。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p><p class="ql-block"> “座山雕”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令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土匪头子“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座山雕”和土匪13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