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俗谚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指超脱人世,不入世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题西林壁》 宋.苏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分别从正面观看庐山的时候,山岭连绵起伏;当我们从侧面观看庐山的时候,山峰耸立,自然当我们再分别从远处高低不同方位观看时,风景也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们正身处这庐山之中。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苏轼的超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的人生轨迹经历过大起大落,科举考试顺风顺水,志得意满,誉满京师,光了宗也耀了祖,接下来官越做越大,虽然说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离开了京城,到地方做官,苏轼是亇自由洒脱之人,地方上更自由了,乌台诗案使苏轼的人生由巅峰跌落到谷底,一只脚已经踩到闫王店里了,差点儿人头落地,能够活着也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再到黄州被监视居住住,此时的苏轼已经看破红尘,看透人生,看穿人世间的一切了,就象一个大病之人然后病好了的那种感受一样,苏轼在《赤壁赋》借客子之口抒自己怀抱。作者达到了无我,物我一体,于神仙携手,于日月同在,古今一样之中,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无穷,完全融合到宇宙之中,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孔子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阅人无数,阅事成百上千之后,才能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看待人生,认识社会。孔子是经历过时代风雨之人,从他的感悟,就能看出他的认知。不凡的经历,完整的总结,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才能立体全面的认识人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李白的旷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当代]《寻李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放豪肠”简单的四个字,却表达了李白喝酒时那种潇洒的千杯不醉的模样。“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月光”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仙气”,“剑气”则表现了的李白“侠情”。一个“酿”字,一个“啸”字,与数字的巧妙结合,增加了诗句在对李白描述上的表现力。“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一句,气势,蔚为大观,带着读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笔下的那个盛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将进酒》李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诗作者直接抒发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