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际芳书法

六知居士

<p class="ql-block">赵际芳:1980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起,供职于《中国书法》杂志社。著有《柳公权》《墓志书法百品》等,发表论文10余篇,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任《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哲学(书法)博士,艺术学(书法)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入选者。</span></p> <p class="ql-block">邓拓《颂山茶花》</p> <p class="ql-block">曾丰《中元日登越王台望海南二首》之一 138cm×70cm</p> <p class="ql-block">苏轼《别海南黎民表》</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高松》</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赠竹》</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篱竹》</p> <p class="ql-block">潘衍习《咏梅》</p> <p class="ql-block">王维《送别》</p> <p class="ql-block">苏轼《题杨次公春兰》</p> <p class="ql-block">五言联</p> <p class="ql-block">五言联句</p> <p class="ql-block">李端《题崔端公园林》</p> <p class="ql-block">宋荦题苏州沧浪亭句</p> <p class="ql-block">清雄超妙气凌云</p> <p class="ql-block">“不息·无私”五言联 135cm×17cm×2</p> <p class="ql-block">《心经》</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题画兰》</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高山幽兰》 135cm×34cm</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折枝兰》 135cm×34cm</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盆兰》</p> <p class="ql-block">史鉴《子昂兰》</p> <p class="ql-block">郑思肖《自题墨兰图》 140cm×34cm</p> <p class="ql-block">朱耷《题石涛疏竹幽兰图》 140cm×34cm</p> <p class="ql-block">文征明《题画兰》</p> <p class="ql-block">叶昌炽《语石》句 </p> <p class="ql-block">《菜根谭》句</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 <p class="ql-block">杜牧《秋夕》 138cm×70cm</p> <p class="ql-block">杜牧《赤壁》</p> <p class="ql-block">杜甫《望岳》</p> <p class="ql-block">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其一) 67cm×68cm</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清平乐》 68cm×69cm</p> <p class="ql-block">苏辙《种兰》</p> <p class="ql-block">揭傒斯《秋蕙》 40cm×33cm</p> <p class="ql-block">楚默(诗学、美学、美术史论学者):赵际芳是个读书的种子,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后。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书法。按理说,她是典型的学院派书家,然恰恰相反,她的书法观念与学院派的形式构成、主题先行相左。她有开放的全球视野的书法观念,但却把脚跟站定在民族书法传统的沃土,也正因与此,她的书法创作一下再获得了生机。她的博士论文《二战后日本书法团体研究》深刻地批判了二战后日本书法追求“展厅效应”、强调“视觉冲击力”的形式主义弊端,主张书法应突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及意境,这种对传统的回归,已是一种深层次的反醒与悟出。她认为当代书家缺少的是“博学”,缺乏文化的积淀。书法需学问的支撑,同时又得保持它“书写性”的本质。筑基于传统经典,又将书法创作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审视,故赵际芳的书法,端雅清遒,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锋毫能出物类之表,而玄妙之理伏于杳冥之间。纵横驰骤,笔迹遒润,挺然秀出又天质自然,自是一家风貌也。</p> <p class="ql-block">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明显,际芳女士的书法是根植于古代书法经典之中的。如果从审美上将古典派书法分为“古拙”、“古趣”、“古雅”三类的话,际芳之书又明显倾向于后者。所谓的“古”,指传承渊源之厚。际芳广临古代法帖,尤以隶、楷书为最擅。其书结构舒和雍容,用笔不疾不徐,自然展现古静之意。所谓的“雅”,指文人风度。际芳是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学识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支撑,其腕底毫端,自然流露文人雅意。“古雅”二字,际芳之书得之。</p> <p class="ql-block">吕书庆(《中国书法》杂志编辑)</p><p class="ql-block">  际芳以正书见长,她对古篆、汉隶、唐楷、墓志等均有研究与心得。她的楷书上追汉魏,仪态端方,笔法严谨,有时斩钉截铁,有时方圆兼备,一丝不苟。她的隶书伸缩自如,笔短意长,既有汉隶的凭证,又有简书的韵致,缓缓写来,从容不迫,朴拙率意,心性自现,浓郁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她的篆书喜甲骨、钟鼎铭文,天真烂漫,古意盎然,一片生机,极具女性的婉约之美。</p><p class="ql-block">  际芳的学养、勤奋、执着、虚心和悟性成就了她的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2003年夏天,际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读我的书法研究生。初识际芳,看她文弱瘦小,仿佛一阵风都能把她吹走一般。但当我看到她的作品后,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她本人联系起来,其作品气势磅礴,古朴大气,仿佛出于老叟之笔,让人感到惊讶!</p><p class="ql-block">巾帼不让须眉,从际芳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认真学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愿她保持着这种自信和勇气继续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p><p class="ql-block">  学习书法有两条路,一条是凭借自己的灵性书写,另一条是按老师教的写。际芳把两者结合得很好。尤其她的隶书,不论是在结体还是用笔,都体现出她对汉碑的理解,在细节处的表现又体现出她所特有的灵动和变化。</p><p class="ql-block">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际芳的篆刻,尽管她很少示人,即便在当代女篆刻家中,也是数得上的。如果说她的隶书、楷书体现出一种北方的厚重,她的篆刻则体现出南方的滋润与优雅。她工稳的白文印,一反当今印坛动辄学习秦汉的关注点,放入带有人文色彩的明清篆刻的关注与研究,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清新之风。</p> <p class="ql-block">吴川淮(《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清代朱彝尊在评价《华山庙碑》时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在赵际芳隶书作品中,方整、流丽、奇古三方面都具备其中。这是她多年学习书法沉浸其中的所得,也是她学养、性情的多重结合归为纯一的一种体现——方正之中不乏姿媚,流丽之中犹有刚韧,奇古之间更显性情。</p><p class="ql-block">  从看到赵际芳这几件不多的书法作品中,尤可看出她在篆隶尤其是在隶书方面的功力与用心,字体规整,秀蕴其中,中锋圆笔,逆入平出,姿媚遒劲,精而缜密,颇显一种古厚的雍容之气,甚是难得!</p><p class="ql-block">  际芳的书法与她的性情有合于不合两个方面,生活与工作中她沉静贤淑,体贴周到,待人真诚,书法中的秀润清丽正是她性情最为真切的观照。但她书法中遒劲刚韧、方正深朴,却更像男性所为,许是她内在性情中自有一种倔强威严一面,转铸于自己的艺术的挥写之中。她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书法家之中,以其醇厚的隶篆书风,为自己开辟着一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虞晓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赵际芳的作品以楷隶字体为主导,风格雅健,颇富金石意趣,这一特色在以行草书或是小楷字体为创作主流的当代女书家中十分少见,这也是近年来其作品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赵际芳的隶书胎息于《张迁碑》,后又受到清代何子贞的影响,其用笔沉涩,结字古雅。近年来,她又于《曹全碑》及汉简中多有领悟,和早年的作品相比多了几分灵动与洒脱。她的魏碑书法也很有情趣,尤其在字形与笔意的处理上,很得魏碑书法的规矩,可见她是一位踏踏实实有过临池笔耕经历的学书者。</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书坛,这种敬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嘉许的,任何一位最终有所成就的书家都必须经此阶段的洗礼,因此欣赏赵际芳的作品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沉实”,这种精神带给她不会是一时的绚烂,而将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邓宝剑(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p><p class="ql-block">  际芳在书法领域研习多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她的学问一直在增长,她的书法创作也颇有可观。</p><p class="ql-block">  赵际芳的书法有豪迈之气,这在女性书家中颇为难得。她对汉碑隶书下过很深的功夫,也曾受过胡小石等前辈书家的影响,所以用笔沉厚而不乏灵动,颇有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薛帅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p><p class="ql-block">  际芳碑派书法跨越清代,直接先秦汉魏,于甲骨、篆籀、隶简、魏碑样样通晓。更难能可贵处,在于她能诸体贯通,统一风貌。整体来看,她的书法沉着简静,意态挥洒。沉着彰显力度,际芳之用笔用力,绝无清代碑派书家造作之感,而是着力向下,力透纸背。简静反映个性,际芳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碑派书风,于清代朴拙之外另寻机杼。意态挥洒记录书写过程,读际芳书作,能够直观感受到他的创作流程与情感诉求,起收、圆转、提按、顿挫,清晰可见,尤其是收笔,直抒胸臆,韵致十足,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李剑锋(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p><p class="ql-block">  际芳早年曾远赴成都求学,这段经历让她迷恋上了川菜的麻辣口味,她对川味的兴趣至今不减,连我这个地道的四川人也自愧不如。她的篆隶泼辣生拙而又不失温婉细腻,颇像是一道精心烹制的川菜,令人见而爱之。</p><p class="ql-block">  字如其人,看际芳的字,其中透露出与她的人一样的一种不同流俗的气质,闲静中饶有古意,含蓄中不乏率真,有功夫、有性情、有态度。看她的字让我想到苏东坡的诗:“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在这喧嚣纷扰的都市丛林中,能像她这般躲进小楼与古为徒的女子,真是不易多得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共同的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法归正道,学综百家”,际芳无疑是合格的学生,是我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