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连线

胡晏

<p class="ql-block">  这个春天,印象最深的便是排队,在蜿蜒冗长的队伍中间,我捂紧口罩,低头不语。这时我会注意自己的脚下,那一个个定位。3月24日,我所在的小区率先封控,原因是本镇一所工厂一下子测出二十多个核酸“阳性”,而他们中有些人是住在我们小区的。我听到核酸通知,是第一个赶到村委会的,医生还没到,而工作人员正在急忙地做着准备,其中之一就是贴一米线。黄色胶带纸,渐渐由点成线,覆盖了整个广场,连成了一条优美的曲线。这种黄色胶带很常见,有一米来长,上面还有着醒目的黑字提示语。而此时,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蹲在粗粝的沥青路面上,艰难地撕着贴着。</p><p class="ql-block"> 当晚,伴随着八级大风,下起了倾盆大雨。待到第二天核酸测试,地上已是一片狼藉。完美的连线,早已支离破碎,行进的队伍,全凭自己的感觉和“大白”的指挥。</p><p class="ql-block"> 3月28日,上海采取了戏称为“鸳鸯火锅”式的封控措施,身在浦江南岸的我们,率先全员封控,全面核酸。此时,我发现地上的黄色胶带,已经全部换成了透明胶带下压着的红纸,长长的黄色带子骤然成了简约的红色小点点,并且这种红点一路延伸,通到了村委会外的马路上。我不禁暗挑大拇指,比起撕贴长长的胶带纸,这种方法显然便捷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疫情初期的核酸筛查,都是一人一管的,后来就有人发明了十人一组,一组一管的方法。虽然将不同人的试剂混合,一旦阳性,需要复测,但十倍的速度对于几十万,上百万的测试样本,这种方法无疑提升了检测效率。毕竟感染者只占少数,而筛查速度才是关键。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抗疫也不例外,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机器狗携带喇叭播报通知,于人于己都是安全的……</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看到一则友人的转发,意思是在户外,戴口罩,保持1.8米距离,感染新冠的概率为零。这是我知道的,避免新冠传染,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距离。然而此轮疫情暴发以来,我和妻最为担心,不是病毒的寻上门来,倒是自己的自投罗网。自己学校出现疫情,最初实行的是14天5次核酸的方案。频繁做核酸没错,但让每个人自己找地方做却非常不妥。由于核酸测试点少,我们不得不到处乱窜,这就可能形成新的接触传染。陌生的人群,不足的距离,没有被传染,便是撞了大运。</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小区要继续核酸筛查。此时喇叭里传来楼号的出场顺序,俨然运动会入场式一般井然有序。原本忐忑的我,神经松弛了许多。走到村委会,又惊喜地发现,地面的红点点已骤然拉开到2米。看来我想到的,防疫人员也已经想到了,为了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他们做着最大的努力。疫情防控,对于每个地区,每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所谓摸石头过河,没有完美方案,只有不断探索。出现问题十分正常,而及时改进,不断完善,才是科学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据说今天全市的2500万人将在同一次时间做核酸筛查,规模堪称吉尼斯纪录。这是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向奥米克隆病毒发起的一次总攻。清晨五点,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有序地集结到村委会广场,我惊喜地发现脚下的红纸已换成了牢固的红漆点点,这点点串成的红色连线一眼望不到边。</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这个春天见到的最美的连线,它象征着上海人民战胜病毒的智慧和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愿动态清零早日到来,愿人间重回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4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