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自有时

不肯随人~~

<p class="ql-block">  四月。日暖。春意盎然。农场果园里百花盛开。它们争芳斗艳,芬芳吐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十里飘香,我每天漫步在农场果园,一种隐约的轻盈感觉在体内向外扩散。感到心旷神怡。春天真的是花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遍地是花。它们一个个都伸着脖子,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它们一个个都伸展着腰肢,享受春风带来的舒适;它们一个个都绽放着笑脸,享受人们给它们的赞美。驻足花丛中,听一两声鸟鸣,数几瓣花开,闻一闻花香,春天的生机似乎一下子吸进我的肺里,钻进我的身体里。我静静地伫立着,回忆着,如花香阵阵,如鸟鸣歌歇,思绪弥漫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十分惊讶,寂静原来也是一种美,大音希声。</p> <p class="ql-block">  稍隔几周,部分花已谢。我看到散落的花瓣,不忍心践踏它们,便一朵朵地捡起,放在手中,嗅它的留香,很淡,很淡。我无奈地感叹,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里,花期何其短暂!数着手心里的花瓣,我不禁联想起《红楼梦》里的诗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花开花谢本是生命的常态,花开是美,花谢也不是悲,美和悲都是人的心境心态,没有花落,又哪来的结果,又哪来的再次花开呢?花开各有其时,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四时风水尽显地宝。花落花开、如花人生、四季更替,一切都是在自然循环之中。人生如花,各有其时,只要有所追求有所坚持,无论是生活和人生都不会平淡走过,会在四季留下痕迹,不同的年龄留下不同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联想起人生,我不由得又联想到我非常喜欢的一幅世界名画,那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油画《夜巡》。伦勃朗在绘画史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成就伦勃朗艺术地位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独创的绘画技法——明暗法。探索出明暗法,对于伦勃朗来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其手下民兵共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地在做着出巡前的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主有次,整幅画面用光线塑造形体,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是一幅上等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然而,伦勃朗的绘画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道路,终于为后人所赏识。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p> <p class="ql-block">  《夜巡》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伦勃朗树立了自己全新的画风,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着明暗画风,最终使自己攀登上了艺术之巅。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获得承认,但是他的生命之花却就此永远开放,无论是从绘画风格还是从艺术追求精神上,都为后人所称颂。在《夜巡》之前,伦勃朗就已经非常出名,而《夜巡》的出现,仿佛已经把伦勃朗之花摧残了,但实际上艺术硕果正是由于花谢又花开的缘故,才使得伦勃朗艺术之树常青。</p> <p class="ql-block">  我自知无法与伦勃朗相媲美,但伦勃朗这种“求真而得真”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前半段,我懂得了“坚持”,懂得了“理想”。我先后当过兵.从过政,经过商,也探索过艺术,在各个领域里也曾经都小有收获,曾经迎来了不同的花开,经历过不同的花谢,也结出了不同的果实,就好比种梨得梨、种柰得柰一样。但面对过往的这一切,我总觉得少了点一线贯穿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庞杂了。后来,受到伦勃朗追求明暗画法的启发,我终于放下了一些东西,开始寻求心灵中的唯真。我所追求的唯真就是穿透心灵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我不善言谈,只好选择让自己的感受在手指尖上自由的倾泻,那些曾经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一行一行的文字间宣泄着、消融着。因为喜爱国画与书法,我把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热爱倾注在《瀚海苍茫》里;因为寻求人生的快乐源泉,因为想探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人生哲要,我把自己的理解化作《心灵的盛宴》;为了摸寻人生的成长脉搏,为了诠释生命如树、家庭如园的美妙,为了寻找在生命成长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玄奥因果,我把自己的经历化幻成《感激生命》;为了净化心灵,为了感触“眼耳鼻舌身意”的“色声香味触法”,为了“无苦集灭道”,我把自己的心灵归宿在《心灵的禅院》;为了秉持灵魂的操守,为了“心无挂碍”的生活,为了“无有恐怖”的崭新境界,我把自己的《人生何处不飞花》献给了子女们;因为想揭示女性的美的根源,我把《幸福女人的秘笈》轻轻地放在女性们的枕边……</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的观念里,顺逆皆是因缘,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无因则无果,何因结何果。没有这些“因为”,没有这些“为了”,也就没有这些“硕果”。所以每件事情能否成功,都需要许多“缘”,知道了这个道理,遇到成功或挫折时就不会大喜大悲,不会患得患失,也就“心无挂碍”了。从“因”到“果”,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积沙成塔的过程。这个“因”就是花开;这个“果”就是果实;这个过程就是“成长”,就是从花谢到果实成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花开不过短短的几天、十几天,就如同人的灵感爆发一样,来的很突然,兴奋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在这个花开之前,却是要经历漫长的冬天,是忍耐寂寞、忍耐孤苦、忍耐寒冷、积蓄能量的漫长过程,一旦春暖雨至,条件成熟,自然也就花开鲜艳了。在我的心中一直孕育着一个花朵,这个花朵就是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我的心中一直酝酿着。我曾经在武夷山工作过几年,那是我常常寻着朱熹的足迹感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离开福建已经很多年了,但始终挂念不忘,总想把朱子的精神与文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让世人和我一样能够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给我们一种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于是,我想拍一部关于朱熹的电影。于是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学习了很多儒家的文化知识,《武夷棹歌》的剧本终于写好了,如同春暖雨至,心花终于开放了。电影《武夷棹歌》终于上映了,我的心花终于结成了果实。我不敢自夸这个果实有多好,但我同意好多人的话,这是一部拍的有诚意的电影,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人自从降生开始就在妥协与坚持中成长。人生之初,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灵魂哇哇坠地,没有人能预见他的生命之花会是什么样子;当他嚎啕时,母亲将他拥进怀抱,他学会了依赖,也学会了感受母爱,也就埋下了爱的种子;当他在蹒跚学步时摔倒,便多了一分胆怯,但最终胆量会战胜胆怯,从而能使他行走从容;当他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也会获得乐趣,最终乐趣会把他引向自我的天堂;当我的真诚曾经被别人误解时,我多了一分圆融,同时也多了一分对真理的坚持,这种坚持可以让我获得更多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求真,实际上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喊,选择符合自我的路,放弃一些世俗的痛苦过程。释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但他在14岁那年亲眼看到那些贫民百姓的凄惨生活,他的心灵受到了震颤,他毅然决定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普度众生的方法。为了响应自己内心的呼喊,他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苦楚,经历过每天只吃一餐的生活,过着穿树皮、睡牛棚的日子,经历过求而未果的痛苦,然而他没有放弃,终于在渡过尼连禅河后来到伽耶城外的菩提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佛,他是用放弃了个人优裕的生活,换来了灵魂的觉醒,普度了众生。世事茫茫终难料,花落花开自有时。坚持自己内心的真诚,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季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