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山水有清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天下官场一片黑的春秋末期,孔子怀才不遇,于是创办了天下第一所私立大学,五旬刚过,早已桃李三千,名满天下,不少弟子奔赴各国大展宏图,名声一时大振。要论传道授业的成就和美誉,天下没有第二人。</p><p class="ql-block"> 但老夫子抱负远大,目前的成就和他的政治抱负相比,相差太远,所以常有失落感,生活的并不快乐。这时,无为主义大师老聃正好在陈国的沛县度假,路程很近,老夫子于是南下拜访老聃。</p><p class="ql-block"> 老聃说:“坊间传闻,你是当代大儒明贤,门墙三千,呼风唤雨,该是得道了吧?怎么还会有心事呢?”</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岂敢妄称。再次叨扰,专诚请教。”</p><p class="ql-block"> 老聃说:“你好像一直在探讨,你的主攻方向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我学的很杂,最早想在天文数算方面下手,研究了五年,按照先人指点的方法计算日月交合的规律,研究五星冲犯的原理,但都没得心法成果。后来转向阴阳之学,到现在,也已经研究了十二年光景,似乎还没有一点得道的感觉。我想再次聆听您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老聃说:“你说的倒是实话。道这个东西,不是说得道就能得道的。一方面是学道者没有慧根。另一方面难遇合格的学道者。以你的聪慧,完全可以自修得道,无需别人引导。但是你的心思不在此处。所以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不过,作为老朋友,我可以给你提出两点忠告:</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明白的是关于名声。名声这东西就像空气,共有而虚空,热衷于名声不为过错,但是贪占多了就会惹祸。第二个忠告是关于仁义。仁义这东西就是先王们的看瓜庵子,窝棚子,偶尔住一宿倒也无妨,但是不能当做宫室大殿常年安居。”</p><p class="ql-block"> 孔夫子问道:“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太平。今天为何就失效了?”</p><p class="ql-block"> 老聃回道:“仁义,作为治国的应急措施,偶有其效,效果在于在阳关大道之外,图省事,从大田地里踏出一条便捷小道。就好比君主来到瓜地里吃瓜,偶遇大雨,躲进庵棚避雨一样。你总不能指望,君王就在那庵棚礼过夜、常住。不要把君王的居所看得那么神圣,一处庵棚而已。他真正的居所不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孔子又问:“世道如此不堪,根源何在,如何治理?”</p><p class="ql-block"> 老聃说:“仁爱宽恕把人的贪欲释放放出来了,贪财者见到利不要命,跟亲人闹得如同仇人;贪名者见有名声可图,跟朋辈闹得割袍断义;贪权者见权势就抢,跟同僚闹得你死我活。这些到手了就拿生命来保护,整天提心吊胆,疑心加重,满天下都是坏人,天下岂能不乱?</p><p class="ql-block">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这八个方面下功夫,此八者,正之器也,但必须掌握在懂得顺势而变、没有贪欲的正派官员之手。</p><p class="ql-block"> 怨,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恩,奖励直臣;取,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老是政出多门,何以取天下;与,圣人无积,占有越多,实得越少;谏,纳谏多听,不妄动;教,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杀之意甚为明了,该拯救的拯救,该惩处的惩处。</p><p class="ql-block"> 此上八条,你若认可,便可开窍!”</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认可,此之谓大道也。”</p><p class="ql-block"> 老夫子辞别老聃,心里好像轻松了许多,他想到自己可能是因为自己贪欲太多,既想办好大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又想参政,直接管理国家大事。现在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该收手了。于是他想起壮年时第一次见老聃的情景,那是在周朝首都洛邑。那时年轻气盛,自视甚高,一见面就高谈阔论仁义。</p><p class="ql-block"> 那一次老聃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说他那一碗仁义汤,容易让人陷入迷幻,要他给人间留下一点纯朴,何必到处叫卖仁义,就像沿街打鼓寻找丢失的小孩一样,惹人发笑。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给仁义套上名誉的外衣,它还是伟大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一次,受到打击的他,走出中央图书馆的大门,心情沉重,三天无语,第四天才跟弟子发了一通“老子其犹龙乎”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孔子回到鲁国,回想自己的从政、从教经历,颇多感慨,几十年来,宦海沉浮,列国求职,编纂六经,一晃之间由壮年而入晚境。虽多次拜访老聃,奈何道心甚浅,道根不扎,因而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老夫子与外事秘书子贡闲聊,子贡说:弟子伺候老师也有十几年了吧,时光荏苒,我已过而立之年,幸得老师栽培,事业上也算有所成就。而老师您也已过知天命之年。但老师胸怀天下而不得重用,这是天命所归吗?老夫子没回答,只要求他再一次陪他外出。</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见老聃,老夫子心平气和地说:</p><p class="ql-block"> 老夫子是在请教老聃:我研修六经,用功太久了,自以为熟悉了三代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这些学问游说天下,谒见大小国君七十二人,论述先王治国之道,弘扬周公、召公开创的文明传统,可是不被一个国君所采用。实在难啊!到底是他们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呢?”</p><p class="ql-block"> 老聃说:“还好,你遇见的恰巧都是昏君!如果遇到明君委你重任,那可真是糟透了。“六经”不过是君王留下的鞋印,不能把它当做鞋子的主人。你现在所发的感慨,也属于鞋印之类。不能因为鞋印是鞋子踩出的,就认为那是鞋子,也不能以为鞋子是人穿的,就认定那是人。</p><p class="ql-block"> 你见过白天鹅受孕的情景吗?雌雄相视,眼珠子不见动弹就怀孕了;虫子,雄雌上下鸣叫呼应,就交配了。由此可知,交配方式无奇不有。但须是同类,且分别是雌雄,才可能交配。动物如此,人类也如此,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真正得道的人,怎么都走得通,背道而驰,怎么也走不通。”</p><p class="ql-block"> 孔子似有所悟,回去三月不出。忽有一天又来见老聃陈述心得:“我大概得道了吧?乌鸦喜鹊在巢里孵化,鱼用口腔孵卵,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啼哭抗议。这么多年,我拒绝接受命运的变化,不肯顺应大道,如此又怎么能教化他人呢?”</p><p class="ql-block"> 老子点头道:“好,恭喜你,得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