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与意义

木子姐姐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祭节日。</p><p class="ql-block">提到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节。但其实,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气清景明,万木吐翠,芳草茵茵,古人除了在此时祭奠逝者,还会开展集体踏青、折柳、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可以说,清明节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畅快游玩的快乐。</p> 清明节的来历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p><p class="ql-block">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p><p class="ql-block">割股充饥</p><p class="ql-block">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p><p class="ql-block">抱树而死</p><p class="ql-block">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p><p class="ql-block">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p><p class="ql-block">介子推抱树而死</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p><p class="ql-block">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p><p class="ql-block">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p><p class="ql-block">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p><p class="ql-block">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p> 清明节的意义 <p class="ql-block">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已非同寻常。祭祀先人、缅怀先烈,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清明时节踏青赏景,开展竞技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真实表现。</p><p class="ql-block">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几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习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源泉。</p> 清明节的习俗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习俗一:扫墓祭祖</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二: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三:蹴鞠</p><p class="ql-block">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四:射柳</p><p class="ql-block">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五:斗鸡</p><p class="ql-block">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六:蚕花会</p><p class="ql-block">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七: 拔河</p><p class="ql-block">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八:踏青</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九: 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十:植树</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