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过程,尊重成长,静等花开!

敬天立人

<p class="ql-block">大学文科导师爸爸改过的作文却被孩子嫌弃了。</p><p class="ql-block">前不久,有一位父亲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有了些自己的小感悟:</p><p class="ql-block">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一回家,就兴高采烈地念她的作文。写得确实好,老师还复印了,让全班传看。但我不满意,拿过作文纸,一字一句地改了起来。半个小时后,密密麻麻的红字几乎要淹没原来的笔迹。我走到女儿的房间,对她说,爸爸改了一下,你要不要听听?虽然眼里闪过一丝不乐意,她还是同意了。可还没等我念完,女儿就抢过作文纸,揉成一团,丢进了垃圾桶。做完这一切,她抬起头,冷冰冰地说,我只想要回自己的作文。</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大学文科导师,我在汉语写作上肯定比女儿做得更好。我也想让她变得更好。我要示范给她看。为此,我费劲地改写一些句子,以便让它们自然地洋溢出天真烂漫。越是爱女儿,我越有点迫不及待。</p><p class="ql-block">可是女儿不喜欢!冰冷的语调分明在告诉我,我冒犯了她。改得更好了,难道不好吗?她难道不应该仔细体会修改的妙处,学着把作文写得更好?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她还可以问我啊。父女俩坐在沙发里,埋着头,热烈地交流着关于写作的细节。</p><p class="ql-block">然而没有。想象和现实巨大的反差,让我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情。我想,这一切都源于女儿跟我在目标上的不同。我是父亲,希望她更好;我是教师,希望批改过的文章更好。无论是家庭角色,还是职业角色,我都追求更好。但女儿只是一个孩子,她希望得到快乐,希望她的成长被认可。变得更好,对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变得更好的过程中,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好,能感觉到别人也认为她很好。变得更好,是进步,这会带来进步的快乐;感觉到好和被认可,哪怕没有进步,但也是踏踏实实的一步,依然会有这一步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可能你看过这位爸爸的文章后,能指出千百条问题,可如果你是这位家长,你会不会和他一样呢?</p><p class="ql-block">身为家长,我们在沉浸在“帮助孩子变得更好的”想法里时,往往会忽略了重要的信号——孩子究竟想要什么?</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取得了成绩,高高兴兴地向父母报喜,得来的却是“继续加油!”“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是语重心长的经验教诲,孩子的心情会是如何?</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位主持人说,每次带着三岁的女儿去商场,女儿总是又哭又闹。她很不理解,商场这么好玩,怎么孩子却不喜欢?</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次,她蹲下来帮孩子系鞋带,“意外”地发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看不见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见大人的腿和冰冷的礼品袋。</p><p class="ql-block">于是她立刻决定把女儿抱起来回家。可是孩子上了肩膀就不哭了,因为发现了玩具。她忽然意识到,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们不一样,只有和孩子站在一条视平线上,才能理解孩子,走进她的内心。</p><p class="ql-block">就像上文中提到的父亲,他急于让女儿进步,修改了作文。身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这个做法完全是对的。他觉得女儿的这篇作文不够完美,可是他是否想过,即使这篇作文不够完美,但却饱含着热情和想象,在班里也是人人称赞的,没想到在爸爸眼里,这却是一堵四处漏风的破墙,有待修补。她告诉爸爸这个好消息,不是要爸爸修补这堵墙,而是分享这份喜悦。</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合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放下身段,以孩子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p><p class="ql-block">如何给予孩子认可和肯定,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不让他骄傲自满呢?</p><p class="ql-block">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赋。</p><p class="ql-block">表扬孩子尝试的过程,而非结果。</p><p class="ql-block">夸奖孩子相较于过去的成长,而非表现。</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一个人的能量如果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善意的、温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孩子

作文

女儿

更好

爸爸

家长

变得

进步

肯定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