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共相聚,惠风和畅话“迁移”———中学语文组线上培训侧记(三)

四期齐鲁名师中学语文组

2022年4月8日上午8:20,中学语文组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群组培训活动”继续进行。今天上午为我们做报告的专家是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卫东老师,导师组唐爱民教授主持。 李卫东老师是从我们山东走出去的名师,是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这次“回到”家乡,新朋老友云端相聚,少不了抚今追昔。 张青老师说,1999年听过李老师的《最后一次讲演》;田新柱老师回忆,2000年听过李老师的《荔枝蜜》;卢桂华老师记得,听过李老师的《黔之驴》,应该是在上个世纪;段岩霞老师说,看过李老师的《变色龙》《范进中举》,读过李老师的《今天我们怎样教小说》……短短10分钟,这场对话便“跨越”了一个世纪,让温暖和笑意弥漫在整个直播间。 上午8:30,唐爱民教授热情洋溢的介绍后,李卫东老师准时开讲《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 第一部分,李老师通过三个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为我们讲解了多样化学习、变式训练的迁移应用及课程的价值,提出了一组本质性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到哪里去?如何去?到达了吗?下一站去哪里?” 第二部分,李老师结合《范进中举》《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春》《我与地坛》《记念刘和珍君》《乡土中国》等丰富的初高中教学案例,为我们阐述了还原比较、比较阅读、互文性阅读等读写教学策略,并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李老师特别强调,阅读和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我们要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做”中读写,读、写、做融为一体。在读、写、做的关系中,“做”是“关键”,是“驱动器”,设置真实情境,设计有价值的话题、问题、任务、活动、项目,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做事”,产生读写需求,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就会真正发生。 第三部分,李老师先追溯了自己从“大概念”教学到“基本问题”教学的研究转变历程及原因,具体阐释了“基本问题”应该是能够激起持续思考和探究、需要理由和证据、指向学科内重要和可迁移观点、整个单元(或许一年)反复提起的问题。然后,就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和整本书阅读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与可操作的策略。 第四部分,李老师再次援引大量教学案例,分门别类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基于单元设计、单篇阅读和比较阅读进行“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教学评”。并特别指出,确定评价量表和量规一定要好用、管用,用在当用之时(如完成复杂任务时),有明确、可操作的描述;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教、学、评同时进行,缠绕一体。 <p class="ql-block">  报告精彩纷呈,时间转瞬即逝。最后15分钟,是名师与专家的互动时刻。崔丽梅老师代表名师向李卫东老师表达了感谢,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炼大概念?”</p> <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个问题,李老师首先指出,“大概念”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因为数学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知识体系较为完备。语文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较弱,所以部分老师对知识教学不感兴趣。尽管如此,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仍然需要以此为核心开展深层阅读、深度学习。比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某一类作品的本质性特点,一个重要的语文概念。接下来,李老师就“基本问题”的提炼给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自上而下,依据课标,捕捉高频词,抽取概括;二是自下而上,研读课文,依据文本体式比较归纳;三是贴近学生,基于学生视角,从学生的困惑、困难中转化。上位视野、底层思维,互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早就认识李卫东老师,听过李老师的课,读过李老师的文章,见过李老师的人,还有幸得李老师点评指导。李老师为学扎实、朴实、真实,为人谦和、温和、随和,一直是我仰慕和学习的榜样。在这惠风和畅的四月,再次聆听李老师的报告,真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霖。</p><p class="ql-block"> 最受触动的是有关“变式训练”的案例与分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日只埋首于语文的田野,常常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尤其是数理学科。而李老师开场就用数学、历史等几个学科案例,告诉我们“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要沟通知识联系,用合宜的“变式训练”深化新知,深层阅读,进行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最“心有戚戚焉”的是李老师有关“全写作”课程的观点。写作不仅存在于写作课上,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语篇表达、一种思维认知、一种传播交流,与写作紧紧缠绕在一起……李卫东老师的观点和昨天荣维东教授的报告互相印证,让我“载欣载奔”。多年来,我致力于初中语文“专题读写”,谋求读写的融合与共生,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课例,无奈理论水平欠缺,左右奔突却常常找不到最合适的学理支撑,找不到最贴切的言语形容。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最受启发的是“以‘基本问题’打开理解之门”与“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教学评”。近几年,受齐鲁师范学院徐洁教授影响,开始接触大概念,也读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但不知什么原因总觉得“隔”,抓不到关键和要害。听了李老师关于“大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研究,心中豁然开朗。近日,省初中语文工作坊让我们开发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资源,正好活学活用,好不快哉!</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场报告好似一场“及时雨”,来得恰逢其时。真得好好感谢导师组各位无私奉献、耐心指导、默默引领我们成长的导师们,还有省厅教师处的各位领导老师——真是英明之极!(段岩霞老师感悟)</p> <p class="ql-block">  初识李卫东主任是在二十三年前。初出茅庐的我有幸受恩师孙兆汶老师推荐,前往泰安东平县送教。一同送教的就有当时已获得全国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且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李卫东老师。李老师执教的《最后一次演讲》给了我极深的影响,在以后很多年,成为我教学中反复学习、借鉴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李卫东老师从一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无论教学还是治学,都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今天,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的报告,三个小时的时间,他温文尔雅、侃侃而谈,结合自身经历和很多实例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他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备与教的观点、策略,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讲座引用了大量案例,以语文教学为主而又不拘泥于语文。他从投沙包练习说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讲老师的距离。从《故都的秋》《范进中举》到《我与地坛》《春》《济南的冬天》,从“近迁移”“远迁移”到“回归生活”“拓展应用”,从“线性阅读”“读写做合一”到“还原比较”“比较性阅读”“互文性阅读”,从“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再到现在提倡实践的“以‘基本问题’统领的单元教学”,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语文教学最前沿而又最实用的讲析,让我们获益匪浅。(张青老师感悟)</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李卫东主任《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报告,收获很大,感受颇深。李老师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思考透彻,报告中“由线性阅读到读写做合一、以‘基本问题’打开理解之门、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教学评”开阔了我的视野,对促进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帮助。目标导向的活动和任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目标导向的活动和任务,是把重心放在认知和“理解”上,而不仅仅是具体“做”些什么。为“理解”而教学的活动和任务,重点指向几项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一是比较,有变式就有比较,有进阶就有比较,要整合也离不开比较;二是归纳,足够的“变式”和“比较”,是为了形成归纳,形成“认知图式”和“基本理解”;三是迁移运用,形成深刻理解,终归是为了运用学科核心观念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葛洪波老师感悟)</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一是能够“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二是能够成为光明俊伟的人。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我们集会云端,倾听专家思想,尽享学术盛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导师的指导和专家的引领下,能够汲取教育智慧,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刻理解、迁移运用,在课堂里绽放精神活力,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教学“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