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法兰西的德拉克洛瓦和俄罗斯的列宾,都是近代数得上的最伟大的油画家。他们观察社会精致周到,刻画人物形象深刻、都具有敏锐的艺术视角和对社会细微事态的感知力;他俩的艺术功底扎实,素描功底牢靠、色彩运用神奇、对社会和人类形象随类赋彩,获得了艺术界甚至人类大众的齐声喝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向大家展示我所喜爱的德拉克洛瓦和列宾的大作品,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样的喜欢,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纽约市中心世界5大著名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该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齐名,位列世界5大博物馆之一,声名显赫。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中央公园东侧,是80到84街的一栋占地13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厅分布:</p><p class="ql-block">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美国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远东艺术、伊斯兰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20世纪艺术、欧洲绘画、乐器和临时展览18个陈列室和展室,还有我们中国收藏家的捐赠。</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藏品范围:</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兵器、服装等等。</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收藏品丰富,我们目不暇接,就算你小跑着看也看不完,更何况展览只是总收藏品的1%不到。非常时刻只能使用非常手段,我选择西洋馆来参观,而且只能看近现代的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参观中我发现大都会博物馆专门为德拉克洛瓦开辟了几个展厅,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正中我的下怀。记得2015年我参观卢浮宫博物馆的时候,就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前流连忘返,面对他的宏篇巨幅原作,我甚至一度流下了热泪。怎么美国博物馆专家和我一样对德拉克洛瓦情有独钟呢?这真是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啊。</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门前,博物馆当局罗列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主要画作介绍,整个展览馆配以了淡蓝色的灯光,用于烘托德拉克洛瓦画作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德拉克洛瓦极少的特写照也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让观众对它有个初始印象。照片中的德拉克洛瓦显得很自信,很从容,颇有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伊利亚.列宾1884年中年时代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此幅创作于1827年的作品取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它描写了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萨达纳巴尔在叛军包围并攻破皇宫,烧杀抢掠之际,命令其侍从刺杀他的妻妾和动物,烧掉王宫的情景。画面一片混乱,人畜交织,到处是激荡和对比:色彩的对比、黑白的对比、明暗的对比。但这一切又在大床和静躺在上面等死的这位暴君那里得到统一。这幅画中,色彩的华丽和视觉冲击力,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对比色的应用,画面色彩异常明亮、艳丽,而这种色彩与动荡的构图结合时便给观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这方面的研究是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德拉克洛瓦对于暴君统治的愤慨和憎恶是真诚的,而这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沿袭了传统。他的继〈西澳岛的屠杀〉的第2副振聩发聋的屠杀画作,《萨达那帕拉之死》(1827),更为个人化。波德莱尔说过:“是他灵魂中野蛮的那一部分,完全用来创作他梦中的画作。”不过,这些梦也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因为在暴力和自愿赴死之中,肉体的疯狂不断积累构成的图景,一直是浪漫神话的一部分,从萨德侯爵到艾克赛尔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当然此幅画的原作在卢浮宫,相比原作的这幅小图可能是德拉克洛瓦试验的素材画或原始色彩构图。</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亲眼看到了德拉克洛瓦的大题材的小原作——相比较之下面这个伊里亚.列宾的〈伏尔加纤夫〉,我就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到,要看原作还真不容易呢。</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德拉克洛瓦虽然与安格尔不和,但是他和小说家乔治桑、钢琴家肖邦、好朋友席理科、左拉都是极好的朋友。这些顶级的艺术朋友们在他的创作中也给了他很好的启发和启示。加之他对鲁本斯和伦勃朗的崇拜和潜心学习,就是他的艺术造诣,一步一个台阶上到了很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这一幅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前进,他甚至把自己也画了进去,一是说明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全力支持,二是对自己的自信和把握,三是理想和现实完美的结合,四是油画技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高度。所以这幅画一经问世立刻就受到追捧,而且成为千年不朽的名画,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正因为此画的价值,所以罗浮宫作为镇馆之作的之一名画永久保存,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 在无比压抑的沙皇时代,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失败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1830年,在七月革命中成立的路易·菲利普政权与摩洛哥结成了友好关系,当时要派遣以查理·德·莫尔纳意为大使的政府使团出使摩洛哥。德拉克洛瓦在友人的帮助下成了使团的成员。由于当时照相术还未发明,为了记录下各种场面,使团通常必须有一位画家随行。这次远行,对德拉克洛瓦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归途中经过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时,德拉克洛瓦偶然看到了阿尔及尔妇人的闺房。回到旅馆后,德拉克洛瓦立刻把他看到的妇人姿态记录在速写本上。这些素描稿至今仍保存完好,但最后的画面组合主要还是靠画家的想像力。在对异国情调的表现上,德拉克洛瓦最看重的是色彩。所以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由好奇心和文学趣味支配。在《阿尔及利亚女人》中,黑人女佣的头巾和跷着膝盖的妇女的短裙间有德拉克洛瓦特别注重运用的补色效果,阴影部分不用与黑色的混合色,而使用黑色固有色,同时他又以暗绿色和蔷薇色、红色和青紫色的补色关系造成了画面丰富的色感。此外,后来印象派画家们常用的笔触分离技法也在此有所运用。通过色彩表现,德拉克洛瓦力图将我们带入后来波德莱尔在诗中赞颂的:豪奢、静谧;官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1880 - 1891</p><p class="ql-block">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p> <p class="ql-block">德洛克拉瓦到北非采风时用水彩和石墨画的待嫁新娘图的,很像我们的彩墨画,所以有亲切感——如果不加以注解和说明,我们会以为是东方、特别是我们中国画家到北非采风画的画呢!</p> <p class="ql-block">《农夫,托尔斯泰在田间》,列宾作品,完成于1887年。列宾经常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去拜访他,亲眼目睹托尔斯泰在农田里不停地用犁翻耕黑土。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自己的庄园后,除了写作,还办农民学校,在自己的庄园里把解放农民的想法付诸行动——如果没有文字说明乍一看这个带着俄式制帽的农夫,哪里像大文豪托尔斯泰……?</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门特尔:列宾1887年绘制。</p> <p class="ql-block"> 德拉克洛瓦作为官方的御用画家,画了不少大场面的战争场面。作为比他稍年长的安格尔,也画了不少名画。但是安格尔对席里克,德拉克洛瓦都有挑剔。安格尔的画作,固然甜俗很受欢迎,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画过一幅大型的历史题材或者是世纪性的大画。在这一方面德拉克洛瓦无懈可击,并且他又是高产丰产的作家,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他的画风也可以随着时代甚至出游非洲而改变,游刃有余,好不潇洒。特别是中晚年使得安格尔那个羡慕嫉妒恨——安格尔的成就确实不如德拉克洛瓦。</p> <p class="ql-block"> 德拉克洛瓦对拜伦和歌德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仅能创作史诗般的大型绘画,也创作小型化的高手。由于历史原因,德拉克洛瓦的巨幅画作大多收藏在巴黎,其它流入私人手中的中小型画作,由于美国资本家出高价,很多流到了美国,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这几个专题展馆看到的画大多是小型的画作,但是数量几百幅也很惊人。——可以负责任的说:美国是德拉克洛瓦画作的第二大收藏国家。</p><p class="ql-block"> 德拉克洛瓦是运用色彩的技巧的高手,着重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他而言,色彩的重要性高于构图,他总是自觉的努力避免使用前辈们使用的灰色和血色。他断言:灰色是一切绘画的敌人,让我们从新调色板中清除一切灰色。色彩对比越是强烈与能产生绚烂夺目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他是鲁本斯豪放风格的影响和伦勃兰具有强烈戏剧性的绘画影响的学习者和光大发扬者我们说鲁本斯的画作很多油有夸张的色块,相较而言,德拉克洛瓦的画作就比较严谨一些,也更贴近那个时代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德氏的绘画艺术是建立在色彩关系和情感,而不是线条图形和形式的基础之上,他的早期杰作 ——〈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就说明这一点。德拉克鲁尔23岁出名遭到了艺术家批评之声,批评家们惊骇德拉克洛瓦的大胆用色,并且歪曲他的创意,挑剔他的理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德氏亲眼目睹了席理科的(梅杜莎之筏)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试图模仿,但是他自认为没有席理科成功。他的几幅船难画构图上,气势上震撼人心上确实只是一般般。</p><p class="ql-block"> 美国艺术史专家威廉.弗莱明和玛丽.玛丽安对德拉克罗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都把德拉克洛瓦排在席里克,安格尔之上。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觉得各有特色。只是说德拉克洛瓦得到官方的资助,画作成品特别多,居然有几千幅。如果加上素描特写,还有一些局部的小画作,那就将近有1万多幅,所以他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p> <h3>他的实践可以向大家表明,在表现力方面,色彩并不差于素描,鲜艳的色彩可以加强绘画的感情基调。这样便使得后世的画家更多的去关注色彩,研究色彩。从而提升了色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德拉克洛瓦在色彩上的探索对后来的印象主义画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印象派画家主要是吸取了德拉克洛瓦对色彩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发展,这使他们的绘画色彩不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这是欧洲绘画进入现代以后的一大转变。如果能生活中体会到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并将它表现出来,那么离作品成功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搞创作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德拉克洛瓦随时在观察着周围的事物,不断的研究、探索、总结,把随记下来的可用的题材作出草图,勾出主要的线条,这些东西随后就可以很快地结合而成为人物、鸟兽、树木,或任何他所希望成为的东西。 </h3><h3> 德拉克洛瓦作为色彩革新者,他的色彩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及之后的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色彩在寻找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强调色彩具有主观性、象征性,这些革命性的观念,使他打通了朝向现代艺术的最后一道关卡,并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画家倡导的色彩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使色彩在后来获得了全面的解放。当学院派古典主义引领的法国艺术走向衰落和没落时,德拉克洛瓦艺术观念的出现犹如晨曦之于暗室一样,对法国和世界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把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是承前启后的,他不但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同时也吸取了当时画家们的优点,特别是席里柯的绘画艺术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大师。他的艺术不但对世纪中叶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们的影响,还对后来的现代绘画的创始者们特别是对印象主义画家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印象派画家们从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上学到了色彩的分析法,印象派的画家们高度评价德拉克洛瓦大胆的探索精神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一代又一代追求创新的美术家的榜样。</h3> <h3>·德拉克罗瓦在这幅画中展示了新颖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与大卫及其后继者安格尔的古典画风截然不同。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充满活力的布局、富于动感的画面、奔放的线条和带有鲜明色彩的笔触,动摇了一切视觉的习惯。</h3><h3>画中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胁的悲剧,这样的主题在德拉克洛瓦的画中时常出现。在这幅画里,他运用了对比色调,以突出主题,两个站立的、裹着大衣的人物的衣着色彩,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这和惨烈的旋风以及一群扑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h3> <p class="ql-block">这是伊利亚.列宾所画的优美风景画。</p> <h3> 北非部族战争的各种各样的场面,使得德拉克洛瓦激情澎湃,积极捕捉转瞬即逝的战争画面,在骑手和勇士们的拼杀中,尽管似乎场面很小的一瞬间,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德拉克洛瓦实际上就是在拼凑大的战争血腥场面的一个个灵动的小景。只有细节生动了,大场面才会宏伟,我们不能不佩服德拉克洛瓦对历史场景的捕捉和揣摩,以及对大型画作的高度把握。</h3> <p class="ql-block">德拉克洛瓦曾随法国军队去过摩洛哥,他十分醉心于北非风情。彪悍的部族战争,后宫的靡靡之音,完全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民族风情,甚至阿拉伯中下层妇女的一颦一笑都使得他醉心,纵观这一时代描绘北非风情的油画作品德拉克洛瓦的北非风情画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可以跟同时代的高更在塔希提的风情画一比雌雄。</p> <h3>德拉克洛瓦,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独特的创造者、画家,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广博、情感丰富的作家。德拉克洛瓦的艺术风格主要的特点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对艺术狂热的想象力和无尽的创造性。在他的画面中,大胆地用色、创新的构图,狂热的想象力和对绘画技巧的创造性的运用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敢于走极端。没有冒险,甚至没有极大的冒险,就不会有美。”!德托克洛瓦曾说:“我不爱理性的绘画”,认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是感情的表达。德拉克洛瓦颠覆了古典主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把新古典主义的那种静态感和崇高感用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画面和笔触更加的奔放、棕红色和股绿色的强烈对比,甚至能感觉到血液在流动。这或许就是对雨果浪漫主义宣言的解读。左拉曾评价他说:“如果听任他,他会在一个晚上用颜料涂满巴黎的墙壁!”他的热情与坚定是无与伦比的。 </h3><h3> 浪漫派绘画一般选取激动人心的事件作为绘画题材,从而去表现一种充沛的激情。但是由于偏重想象,往往失于真实。而德拉克洛瓦却不盲目的模仿,而是选择推陈出新,革新创造,走出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最可贵的是他正视现实,他的艺术是与当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充分肯定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重视想象和幻想,将感情从理性中解救出来,并把古代神话传说、中世纪传奇、基督教历史文化和文学性主题形象作为情感的象征,强调相对的运动和力量感,重视光线和色彩对比的视觉效果,以带有主观性的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他认为用绘画创造出来的想象才是最真实的,“真正能使我为之心醉的,只有我画出来的幻象,其余一切都不过足过眼云烟而已”。他认为这样才能创作出最美的作品。那种喷涌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自由的解放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即是他艺术的特征之一。</h3> <h3>这幅小画深受鲁本斯的影响,用作家莫言的话来说就是丰乳肥臀。</h3> <p class="ql-block"> 伊利亚.列宾先生。也是人物肖像画的大师,在银盐技术还不太发达的18、19世纪,列宾精致的油画技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大师的影像,鉴于篇幅所限,我只选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列夫和 门捷列夫先生的肖像——门捷列夫是我所尊敬的大化学家,(……节选一下我们参观的世界级的顶尖大学,也供着门捷列夫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从波特兰到波士顿,我们首先参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先生的脚早就摸得通明透亮,我们也沾到了喜气。</p><p class="ql-block">哈佛是美国,也是世界的顶尖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比比皆是,美国总统也出了八位,就是现在的几万学子,也是世界汇集的人才,学术气氛很浓</p><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我们专门参观了东方学院</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儒董其昌的条幅是镇馆之宝,前清朝福广总督陈宝箴,民国总理徐世昌,都有墨宝送给哈佛,学院的二楼是埃及特展,三楼是美索不达米亚特展,很多文物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麻省理工学院,我们重点看了他的物理系和化学系,物理学院把牛顿,伽利略,马克斯威尔,爱因斯坦,faye等名人,作为科学权威供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化学学院则是把门捷列夫等化学家供起来亚洲只供了一个人,名叫金丹,听都没听说过。我们的宋应星和葛洪榜上无名。</p><p class="ql-block">元素周期表赫然在壁,我还可以背得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他门捷列夫最先编制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p><p class="ql-block">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p><p class="ql-block">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p><p class="ql-block">镓锗砷硒溴,氪铷锶钇锆;</p><p class="ql-block">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有冷战思维的实际存在,我们的艺术家很不幸也被分类别派,比如所谓东方阵营,就把艺术家也分为东西派;而所谓西方阵营,也只说西方艺术家好而贬低东方艺术家。这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艺术本质,甚至连奥林匹克精神都所不容许的。</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先生是我比较尊重的一位老艺术家,老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和赵无极、丁天阚先生是一辈的。我不大赞成吴先生对东西方艺术的定论;当然作为晚辈,我也不参与吴先生和丁先生(丁是我的远亲)之间的争论。我只想强调俄罗斯艺术也是人类艺术的一块瑰宝——绝不能简单的漠视或者否定。</p> <h3>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访问归来后,出现了艺术的新转机,他开始以真实的人物作为油画的对象。德拉克洛瓦曾向人表明,他在阿拉伯人身上找到了最理想的表现对象,他一直在真实生活中而不是在浪漫的幻想中寻求着绮丽的色彩感受。完成于1837年的《自画像》是标志德拉克洛瓦艺术转折点的一个证明,画面色彩沉着、冷静,完全从观察中得来,同他以前作品中充满装饰性的、饱满的、明度较高的作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但德拉克洛瓦的笔触却依然像他的性格那样充满了激情,不受羁勒。</h3> <h3>我在博物馆如鱼得水,租了解说机。遇到有解说的话都打开听一听,加深对作品的判定和理解,也在现场学习和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得益匪浅。很多不同肤色的中青年画家或者艺术家也是这样虚心来学习的。我的小摄影机和手机拍照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其中有的画是不允许摄像的,虽然我不知道,但是工作人员过来和蔼的解释说明,我也立马更正过来。人家对来自东方的远客十分客气,我呢,更需要自觉配合维护人家的规矩。</h3><h3> 这样一来,我对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印象非常之好,巴不得隔三差五年克服困难再来。虽然在国家博物馆的德拉克洛瓦专题整理,没有巨幅的震撼性作品,但是美国人对德拉克洛瓦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收集他的大小画作的求实精神、还有对艺术品不惜千金购买的伟大胸怀深深令我佩服。</h3><h3><br></h3>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认真的反复听解说词,以便理解油画的内容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中文解说比较简单,对汗牛充栋的各种油画作品解说还不一定到位,有的甚至就是空白,不过真的不能求全责备。美国朋友们已经做得够好了,起码已经把中文列入几大语言的解说范围,而且每年都有改进和不断的完善进步——毕竟来参观学习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多了,美国艺术家和博物馆学家们对此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应该赢得我们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除开大都会博物馆,从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大约有4万多件。其中有达·芬奇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拉斐尔《圣母图》、凡·爱克的《圣母领报图》,还有包括安吉利科修士、彼埃德罗·德拉·弗朗西斯卡、贝利尼、伦勃朗、马奈、莫奈等欧洲古典艺术大师的作品。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的《华盛顿像》、萨维奇《华盛顿的一家》等名画亦在画廊中熠熠生辉。美国著名画家科普利、伊肯斯、霍默等人的作品同样引人瞩目。在第二层展览区,各类展厅分为威尼斯及意大利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佛罗伦萨及意大利中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17-18世纪意大利绘画、西班牙绘画、佛兰芒和德国绘画、17-18世纪法国绘画、19世纪法国绘画、美国绘画、英国绘画等相对集中的主题,向参观者展示艺术大师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这幅女性的自画像是列宾的得意门生、也是他暗恋的对象——赛来布亚科娃1909年画就的;这个故事有点像我们的徐悲鸿爱学生的故事一样一样。</p>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是属鸡的,无论是在法国各地还是迈阿密小哈瓦那一条街,看到各式各类的大公鸡都很感兴趣,有的还拍了照,国家博物馆的现代派大蓝色大公鸡我也要留一个影像——毕竟这一辈子还没有看到用这个颜色,用这个形式来处理我们喜爱的大公鸡,小时候最通俗的民谣谚语说:红公鸡绿尾巴,把头埋在地底下。虽然是个谜语,但是也要你的形象化思维。说蓝公鸡蓝尾巴就猜不到什么啦。</p><p class="ql-block"> 来到美国也有顶级的艺术享受,如果有人因为美国立国的历史时间不长,就固执的认为美国没有什么文化,那就大错特错了,远的不说美国继承了英伦央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文化特征,还因为新教深入人心,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索,不惜用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购买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且不说美国文化艺术具有朝气蓬勃的特征,就是买来和接受各种捐赠或者其他途径得来的各种各类艺术品,精神产品也丰厚的令人大跌眼镜,(在大、小罗斯福执政期间,国内外的捐赠者不计其数、好像过江之鲫,美国政策好,所以大发横财)前面我们提到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各类藏品就超过360万件。当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美国的几大博物馆收藏苏俄的优秀艺术品比较少(原因第一是苏俄就严格禁止出口,第二是美欧有意无意的贬损东方甚至俄罗斯的艺术作品。第三,通过非正常渠道来的苏俄艺术品或者持不同政见者的艺术品被当局有意或者有目的性的封存,难见庐山真面目);而我们中国的现代名人蒋介石,李锐就把自己的日记和很多档案文件,无偿的的捐到美国的大学档案馆或者博物馆里,其他字画,山水古董文物更是不计其数——今后我们的有些文化和历史研究必须到美国去才会使你的研究项目完整,当然这种研究必须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怎么能说美国没有文化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