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知青的劳动所得

子蔚

<p class="ql-block">  城镇知识青年直接落户到农村生产队,参加生产队劳动和分配,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重要方式。插队知青是下乡知青中最为艰苦的一支。</p><p class="ql-block"> 插队知青的分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p><p class="ql-block"> 一是生产队的自然条件。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参差不齐。我所在的队在当地还算不错。人平有一亩多水田、一亩多耕地。水源也有保障。耕地多意味着生产队的产出较多,个人劳动所得也水涨船高。但也有不少知青所在生产队自然条件恶劣,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吃不上饱饭。这也是一些知青难以安心农村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二是上交和摊派。生产队必须完成政府的公粮上交任务和牲猪、茶叶等派购任务,承担公社和大队对生产队的用工用款摊派。生产队年终分配时,首先要付出上交和摊派这一块。同时还要留足来年集体生产物资和资金。剩余部分才能用于村民分配。</p><p class="ql-block"> 三是村民意志。插队知青虽说是凭工分吃饭,工分却是由村民们一年一度民主评定的。知青能不能迅速融入村民,是确定工分高低的关键。有的知青逃避艰苦劳动,经常返城傍老,得不到村民认可,因此工分自然不高。也有把知青当外来户,有意打压知青工分的。</p><p class="ql-block"> 四是知青自身表现。以本人为例:我做为知青在生产队落户后不久,我祖母和弟弟做为城镇居民又下放到我所在的队。全家的生活重担一下压在我的肩上。我只能死心塌地以队为家,靠挣工分谋生,没有其它任何退路。我家的处境和我的表现得到了村民们的同情和理解,从而逐渐在生产队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在农村劳动了三年。第一年我只评了6.5分工,全年共挣工分约1800分,年终分配时分了700多斤粮食和80块钱。第二年我评了8分工,全年挣了2600分,分了1000斤粮食和100来块钱。第三年我成了全劳力,评了10分工。这一年我挣了3000多分,分了1200多斤粮食和120多块钱。这年年底我参加了工作。我把粮食和钱留给了已经返城却仍然是黑户口的祖母和留在农村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特致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