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历史与未来……游学恭王府

魏萍

<p class="ql-block">  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是中轴线,二是护城河。故宫坐落在中轴线的头上,而恭亲王府就坐落在两龙脉相交之处。后海、前海、什刹海簇拥着的恭王府,如一轮停着的老船,站成半个清朝的背景。经230余年的风雨洗礼,已经脱去尊贵身份,发着柔美的光亮。3月31日,春光明媚繁花芬芳中,随美篇之家历史文化游学进入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  北京现存22座王府,多数破败不堪或被占用,保留完整能整体对外开放的只有这座恭王府。“月牙河绕宅如蟠龙,西山远望如虎距。”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当时的大学士和珅在这块京城位置绝佳的福地上兴建自己的府邸。和坤获罪赐死嘉庆就将这座府邸的西半部分赐给了觊觎和宅已久的庆郡王永磷,东边仍由和坤的儿媳,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居住,只是门媚上挂上了郡王府的匾额,内里也开始根据王府的规制重新改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清末著名的权臣恭亲王奕訢成了这座府邸的主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这座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展现了皇室的辉煌富贵与民间的清静素雅相结合的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乃清代王府的精华之作,由花园和府邸组成,占地面积6.112公顷,其中府邸面积约3.1万平方米。恭王府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的多进四合院落。入两道宫门便是王府的正殿端庄瑰丽气势恢宏的银安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建筑1921年失火焚毁,现建筑是2006年复建。)俗称“银銮殿”,</span>王府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和庆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葆光室在和坤和庆郡王时期是会客厅,恭亲王入住后便成了只接待王亲至亲的私密客厅。咸丰皇帝移驾亲临恭王府时,给恭亲王奕訢御题“葆光室”匾额。“葆光”出自《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其含意有光隐带没而不使人知,有才智藏而不漏。奕訢这位胸有经纶之才,拥四海之志的王爷,深知咸丰帝意指何为,特撰写了一篇《葆光室铭》以自己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和告诫。</p><p class="ql-block"> 除了葆光室,咸丰帝还题写了“多福轩”“安善堂”,只有“葆光”,才可以“多福”“安善”这三块匾额于其说是出于一片手足之情,倒是更像戒告。</p> <p class="ql-block">  出得回廊环绕的葆光室院落,便是嘉乐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坤曾在此生活居住的建筑,是恭王府西路建筑中的最后的一处院落。</span>堂内悬挂“嘉乐堂”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疑似乾隆皇帝所赠,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span>。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可推断出此为和珅之室名。庆郡王和恭亲王时期称为“庆宜堂”。恭亲王《萃锦吟》“庆宜堂避暑偶坐”的诗中写“积善欣余庆,安闲更得宜,留欢殊自惬,出语总成诗。”诗中尾藏“庆宜惬诗”四字,并注明“邸第西西斋额庆宜堂,传闻系庆邸居时旧额”。直至小恭亲王溥伟时,因斋内存有晋代大文人陆机手书的《平复帖》珍品,方改称为“锡晋斋”。</p><p class="ql-block"> 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  和珅所居住的宅院,有抄手回廊,垂花门,什锦灯窗。正房嘉乐堂面阔七间,台基月台高二尺八寸(87.5厘米),石雕须弥座,室内正中三间为大厅,东西北三面皆有仿故宫里宁寿宫、乐寿宫的两层仙楼,上下安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装修隔断,金砖铺地。这处奢华住所后来成为和珅“僭侈逾制”的主要罪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和珅手掌重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乾隆皇帝是君臣,也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乾隆皇帝将自己六十五岁才诞下的最喜欢的和孝固伦公主五岁时就赐婚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足见他对和珅的宠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私访和宅,不可能对和珅</span>和珅建造府邸<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逾矩视而不见,乾隆皇帝对自己这位儿女亲家的纵容可见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  锡晋斋的正厅前方,有一座高约1.6米的石盆景,由底坐、石盆(翡翠石)和石山组成,现在看起来无水无花毫无生机。就是这件毫无生机的石盆景,据说这在当时可算是和珅的命根子,甚至是和邸的核心。在认为水是财运的古代,石盆景中的水就是象征财运。据史料记载,这个石盆景中的假山石能将石盆石中的水自动吸上去,然后从石头的顶部冒出来,久而久之,石头上经过水的滋润就长满了青苔。更神奇的是,冬天将冒着热气的井水倒入盆中,井水便被吸上来,并且在石山顶部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蒸气,好像云雾停留在山顶,故名“雲停”。可惜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多公里外的北京受到波及,宝贝“雲停”被震落地下,摔成了五块。后虽被专家修复,但再不见“雲停”,真是痛心和遗憾啊。</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有三绝一宝,后罩楼便是其中一绝。后罩楼位于中路北部,贯连东、中丶西三路,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处。这座王府中最宏大的建筑,因起到托罩整个府邸建筑的作用,被称之为“后罩楼”。整栋罩楼长度约180余米,立面有108间房间,俗称99间半房。如此长度和间数的楼宇在清代王府中仅此一例。与花园间隔相连的宽阔道路被称为箭道,平时用来通行,也是练习跑马射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过太阳光线,绕到后罩楼背面看,青砖灰瓦,挺拔伟岸,什锦砖雕窗,两层上下44对,形状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说楼里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不同窗户内,收藏着不同质地的不同种类的宝物。不需帐本,全在和珅的大脑中。凝思观赏,好像听得“咣当”一声,清脆悦耳,仿佛藏宝楼上珍珠翡翠不经意间碰击发出的钢音。又依稀听到夜深人静时,和珅悄然入楼,手摸珍宝古玩,脸上写满了得意洋洋。</p><p class="ql-block"> 什锦窗口有圆形、方形、石榴形,卷书形、银定形等等,最为特别的是一个是倒挂的蝙蝠、馨状的的窗格和一对鲶鱼,它们组成了典型的吉祥图案“福庆有余”“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  蝙蝠被视为清朝的神兽,始于努尔哈赤。太祖皇帝当年崛起于塞外时与蒙古部落争夺草原,被蒙古大军追赶落马受伤于草丛之中。这时,天上忽然飞来很多蝙蝠将努尔哈赤掩护身下,使他躲过了蒙古追兵。从此以后,努尔哈赤将蝙蝠视为神兽贡奉,代代相传。所以在恭王府的建筑上看到众多与蝙蝠相关的彩绘、雕刻等就不足为奇了。</p> <ul><li>  恭王府,不仅府邸富丽堂皇,就连花园也在不遗余力地炫耀自己的气派和地位。恭亲王奕訴给王府花园起名“萃锦园”,西洋建筑风格的雕花汉白玉拱形石门楼,在当时也只有圆明园才有的西洋建筑,洛可可风格,是恭王府的第二绝。前后门楣上的“静含太谷”“秀挹恒春”均是恭亲王奕訴亲题,意指处喧闹尘嚣太古之幽静,跨风霜四季留春日之秀美。造园者以此喻代仙境,与门内中式园林相结合,增添了园林的历史感和时空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清末西洋文化对中国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主人是否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挽救清朝的统治不得而知。</li></ul><p class="ql-block"> 圆明园西洋楼被毁,恭王府保 留下来的石洋门就更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洋门内山石纵横,曲径逶迤,一道青嶂中间断开处一块高达四米的柱状太湖石特别引人注目。抬头仰望,只见“乐峰”二字,而“独”字则隐入石的顶端,耐人寻味。奕訢被慈禧罢黜后,立此瘦削巨石,借用北宋司马光失意时所做《独乐园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以青石围砌,似蝙蝠休憩地面,雅意“福”池。池边榆树环绕,每到春夏之交,状似铜钱的树荚儿,一吐噜,一串串,如摇曳的风铃落入池中,花啦啦啦,福池里盛开“福钱”,这正是设计者的原意所在。</p> <p class="ql-block">  萃锦园中的安善堂,是原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訢宴请宾客的重要处所。安善堂之北高耸的湖石假山,山上有幽室三楹,额题“绿天小隐”,其前方的平台,三面护以石栏,名为“邀月台”,是赏月之处。这里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山下小池内有小山三座,象征“蓬莱三岛”。而山中的秘云洞中,就藏有王府的一宝,康熙御笔的“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  秘云洞里的“福字碑”,是康熙皇帝御笔为孝庄太后所写。关于和珅怎么得到这个“福”字的,传闻不一。此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这个字写的像寿字,可下端的田又没有封口,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构成极为巧妙。和珅将“福”字碑藏入邀月台下的秘云洞的正中之上,作为镇宅之宝。康熙存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福”碑,距今300余年,已然放成一种稳固的忧郁。灯光昏暗,打在头顶寂暗的洞穴中,亮出脆弱的金黄。据说当年和珅获罪查抄和府,咸丰帝想把福字移入皇宫,因和珅设计巧妙,“福”碑镶嵌于山石之中,身上顶着几千块太湖石砌成的龙。龙,不好盘在京城龙脉之上,“福”碑,恰好位居龙脉之中,动福就是动了龙脉,折了福气,这是皇家大忌,投鼠忌器,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196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在秘云洞里寂寂无声163年的“福”字碑才重见天日,总理欣然命名“中华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  沁秋亭,也叫流杯亭,在花园安善堂的东面,紧邻福池,是一座传统木质单围柱和方形屋顶加八角攒尖顶的结构设计,是为宝顶。亭内地面上有一巨石阴刻一繁体“寿”字,笔画相连,又与池水相通,10厘米宽的弯曲字槽作为流水渠道。每逢初春、盛夏、深秋,和珅常邀约朋友来这里聚会,有时也在这里款待同僚。当宾客围坐一周,酒杯放入水槽之中,从寿字的第一笔开始随水流而飘,杯子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或吟诗,效仿晋人俢契“曲水流觞”的典故。“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兰亭序》中王羲之对流杯亭渠的描写传颂了千年,怎一个“雅”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萃锦园内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楼榭,池塘花木,轩园曲回,奇花异树,怪石修竹之间极工尽巧,精美入画。近三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布置了二十个景致,每一处景题都有各自的含义,或隐或现地体现着当时园主人造景的指导思想,处处隐喻着人文景观的内涵,也十分耐人寻味。这座独一无二的王府花园,即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又有侯门的雍容华贵。庭院深深,曲槛回廊,吟香醉月与大戏台前后毗连。一座精巧华丽的垂花门青峰为屏,竹丛掩映,这一带成了东路景观最优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因无法进入戏房,采用了网络资料照片,尽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  大戏楼建于同治年(公元1862∽1874年)间,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地方。在清庭档案中戏楼均称为“大戏房”。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搭式全封闭结构,体量高大,四面环以回廊,柱梁彩绘海蔓藤罗,空间敞亮,通风和音响效果极佳。虽然是钻木结构建筑,却没使用一颗铁钉。为了保证声音的逼真和通透,将戏台的地下面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演员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唱。如此精妙的建筑艺术,强大的的使用功能和在声学及美学上独辟蹊径的艺术成就,使得大戏楼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列入恭王府三绝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  乐道堂是东路建筑中的第四进院落,也是最大的一处。清人有以东为尊的习俗,恭亲王时期,这里是王爷起居的地方。“乐道堂”的匾额,是奕訢当皇子时大婚移居圆明园阿哥所时道光帝亲笔所提。“安身乐道”表达了一位父亲希望儿子顺心如意,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为铭记父亲,奕訢以此为居处后,改名“乐道堂”,并自称“乐道堂主人”。他正将阿哥、海淀旧居陵寝的正堂均命名为“乐道堂”。道光帝御笔题匾悬挂在陵寝室正堂,其它都是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5年修缮时,在乐道堂北卷正梁上发现了200多年前包袱锦地彩画和凤凰山主题彩画。主图案为两只展翅的金凤凰簇拥着一朵盛开的牡丹,周围环绕着五彩祥云,一派富丽堂皇。牡丹乃花中之王,全凤是皇室女眷的象征,这一切都在显示,主人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也就是说,公主府极有可能紧邻和邸相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后两宅得以相接。</p> <p class="ql-block">  多福轩是东路建筑中重要等级建筑物,也是第三进院落。此院俗称“藤萝院”,和珅时期称为“延禧堂”,是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孝公主后就居所</span>。恭亲王时期改成“多福轩”,成为王府的穿堂客厅,主要用于接待来往宾客,兼用作存放皇帝送来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多福轩门前庭院月台南侧有一个历经两百余年的藤萝架,它是北京现存最古老、最大的藤萝之一。站在月台上看一架藤萝,茎蔓蜿蜒,躯干黑暗,枝杈间积满了茫然与空蒙,当下还未到盛开之时,夏日紫藤花开,香满庭院时一定会再次探访,以体会“紫气东来”之寓境。</p> <p class="ql-block">  多福轩殿内正中悬挂“同德延釐”,为慈禧太后亲笔御书,是奕訢五十大寿时的贺礼。“釐”即“禧”的别体字,意在告诫恭亲王奕訢,只有和自己同心同德,才能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自康熙以来,每年入冬,皇帝都要亲自书写“福”“寿”字颁赐给王公、大臣、后妃。按惯例,旧的“福”“寿”字斗方不得揭掉,而是将新赐的直接贴在旧的上面,取增福添寿之意。</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那么这座被“蟠龙水”包围着的明珠般美丽的建筑,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充满忧伤气质,命运多舛的宅园。“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而今清王朝已灭近百余年,和珅、恭亲王都已逝去,然而其人其事仍在流传。好名,坏名,历史在见证着,像一部史书,抒写了一个王朝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一个下午的恭王府文化游学,喜男老师详尽地讲解了恭王府的历史、建筑等,受益匪浅。喜男老师的博学,让我对恭王府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亲王府不仅是清朝王府建筑的精华,更是中国历史进程的见证。无论辉煌与创伤,历史的车轮一步步发轫到今天。王府承载着太多的荣辱成败与家国兴衰,亲身登临,俯仰古今,弥觉历史的厚重。历史像一面镜子,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