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露天电影

乜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天晚上7点多,忙完手头的工作,突然想起有日子没有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打电话问候了。拨通后,手机里传来嘟……嘟……嘟……的提示音,无人接听。反复打了几次,依然没人接。我的心开始揪了起来,母亲一人在家,不会是有什么事吧?到9点多我再打,通了,是母亲接的电话,说是村里有电影下乡活动,她看电影去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九十年代初,农村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仅处在唱秦腔,看露天电影,到录像厅看录像这个层次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唱秦腔一般是村里过年过会才会有的,一则费用高,二则时间长,一般个人家庭是承受不起的。放电影就简单许多,大部分家庭都放过。一般放电影的时机是娃考上大学了,新房子盖成了,婚丧嫁娶,过年过会都会放一部两部电影烘托个气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露天电影放映的场地就是选村里,或者离主家不远,反正在有空地的地方,一般会在房屋的三墙上,村委会场院的台子上,或者在两个距离不远的树上、电线杠(也有讲究一点专门栽两根杆子)上绑一块银幕,再在银幕的两边合适高处架上两个大喇叭,就算基本搞定了。等天麻麻黑的时候,专业的电影放映员一般会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张课桌大小的桌子上架设好电影机,等天黑下来了才开始放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男女老少的乡亲们,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会搬上小板凳,早早占个距离合适,中间点的位置。看电影的人也是千姿百态,有座的,有站的,有干脆盘腿坐在地上的;有趴房顶,墙头,树杈杈上的;还有来迟了没有好位置就站在银幕后面看的,虽然影像是反的,但也丝毫不影响乡亲们看电影的热情。一部电影放映下来大约就是90分钟左右,不管是春夏秋冬,只要不下雨雪,都能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一点的人们,为了满足看电影的欲望,只要听说哪个村晚上放电影,方圆十里八村到处跑。看完又摸着黑往回走,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议论着电影里的精彩剧情,笑话段子,个个都是意犹未尽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冬天里看电影最受罪,天还没黑定就得到,看完后,整个身子冻得瑟瑟发抖不说,回村的路上,漆黑的夜里,脚踩在地上的声音特别大,不是为了壮胆,而着实是把脚给冻麻了,近乎没有了知觉。有些胆子大一点的还会从麦田里抄近路走,记得有一年在邻村看完电影,我们几个就是从麦地里抄近路往回跑,结果没留神给插进了我村的土壕里,绊得不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镇里,县里的电影院还都是公立的,受相对固定场所和地域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百姓因不方便,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可能是出行不方便,更多的是为了省钱,估计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城里的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条件好了,闭路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无论哪个渠道都能看电影了,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能满足人们对视频和影视的需求,摸黑跑十里八村看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年过会过事放电影的也极少了,偶尔还有县乡组织的电影下乡活动会再现乡村,但是看电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有时候还出现了放映员一人的专场露天电影,那个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爬高上低,人头攒动,满满的幸福满足感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