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之文儒坊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最璀璨的瑰宝,这片由五代时期闽王王审之按照长安城格局规划建造的街区,在经过明清时期不断的扩建、翻修之后,最终走向巅峰。这片传统的历史街区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也是近代名人的聚集地,100多年来这里相继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一大批中国近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这片街区,如今是福州最被游人熟知的旅游景点。但是,大部分南来北往的游人只看到坊巷间络绎不绝的游人,却没能感受过人潮退去后,安静的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极富时代的印记和地方特色。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指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坊制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南方现在保护得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可谓是古代南方的建筑工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坊七巷的文儒坊,是</span>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福州作为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有多位辛亥革命英烈曾居住于这里。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是三坊七巷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具体而微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从宋时就有了这名字。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 “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 “民进士” 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nbsp;(下图为郑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至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 共48字,用苍劲的颜体书写,每字约0.12平方米,至今此碑保存完好。这是福州近代邻里间的&nbsp;“共建文明公约”,它规定街头不可堆放杂物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文明景象及清末书法遗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三坊七巷的文儒坊,行约百米,在陈承裘故居对面有一面白墙,墙上新露出一块埋没已久的卢家祠私墙界 — 石碑,这里就是文儒坊36号,当年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摇篮地。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广州城隆隆作响时,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来一次新的变革,几根电缆通到巷子里,一盏盏电灯照亮了这些大宅院。近代民主革命者、报界先驱、教育家林白水烈士在这里创办了蒙学堂,为辛亥革命培育了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州十杰在内的一批革命志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蒙学堂在三坊七巷文儒坊36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侧旧16号)</span>,文儒坊中段。原系福州卢氏家祠,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7平方米,临街六扇门,主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天井,双坡顶。前后三进院落,每进都有大天井、大厅、左右厢房,共有30多个房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革命志士林白水、黄翼云、黄展云、方声涛、郑权等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蒙学堂。这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这里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学校分中学、小学两部,学生可在校寄宿,学科中有軍事训练。校内秘密组织 “励志社”,传阅反满书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等。黄花岗烈士方声洞、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及生还义士严骥等都是这里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林里,文儒坊中段北侧一条秃头弄,位于闽山巷与通湖路之间。南北走向,长约百余米。巷以明代福州同时在朝当官的有 “四林”,林瀚为东林,其故居在此,弄因名东林里。现弄内尚存林瀚故居和林氏宗祠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1年,中国发生了两场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件:一件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另一件是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它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细细研读黄花岗烈士名单,发现闽籍烈士竞有23人之多,特别是其中的 “福州十杰”,都是在蒙学堂里接受的革命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国石文化艺术馆,于2013年由福建工艺美术大楼搬迁至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16号院落。艺术馆依托三坊七巷传统建筑设计建造,是集艺术品展览、收藏、文化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馆。馆内设有公共展厅、主展厅、珍品展厅等多个不同风格类型的展览空间,以寿山石为代表的众多精美国石雕刻作品与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紧密结合,使得福州寿山石文化的魅力与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之美在此自然融合、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常年展出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等传统国石雕刻作品近千件,藏品以寿山石雕为主,包含田黄石、芙蓉石、荔枝洞石、高山石、都成坑石、善伯洞石与旗降石在内的诸多寿山石雕珍品,这些寿山石珍品古色斑斓,肌理细腻,光润犹如凝脂,乃是山川自然之精华所集的天赐尤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少源自海外回流精美的国石作品成为本馆的一大特色,它们都是福建国石文化艺术馆经过长期的征集之后得以重回故土,每一件都是难得的珍品。这些来之不易的国石精品,漂洋过海又最终回到寿山石之乡,它们不仅见证了福建石文化的传播,更代表了福建石文化的繁荣回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福建国石文化艺术馆目前已初具规模,其为寿山石文化传播和推广所作出的贡献为业界所肯定和褒扬。相信在未来,福建国石文化艺术馆将开展更多的国石交流与研讨活动,以这天赐美石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认识国石、了解国石,并爱上国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国石文化艺术馆静处在古代三坊七巷文人聚集的文儒坊内,将寿山石雕刻中生动的气韵与传统建筑广博的胸怀相结合,两种文化历史在这里融合渗透,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是中国四大漆画产地之一(其三:北京、扬州、平遥),今天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漆画,原来是福建省漆画艺术馆也在这里布展。精彩的作品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福建漆画富有传统技巧、善于发挥天然漆的优势,制作精良,在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漆艺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漆工艺在几干年的发展演进中,干文万华、精美绝伦,成为悠久的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的漆画特点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福建省漆画家们具有精湛的漆艺技巧和扎实的绘画功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是中国近现代漆文化中心,在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孕育与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州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源地之一,福建更是为当代漆画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国以来,福建漆画作者的整体艺术水准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是全国漆画发展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因此,在福州创办福建省漆画艺术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漆画以大漆作为主要的媒材,大漆具有柔和稳重的质感,传统漆画给人以典雅、深邃、静谧的美感,这种庄严中不乏浪漫的气质是其他绘画材料所难以企及的,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中庸和谐、婉约质朴的审美趣味,具有典雅的东方情调。而现代漆画做为架上绘画的一种,自20世纪初发展至今不过百年,1984年被纳入第六届全国美展成为独立画种至今30年,所以说漆画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画种。漆画以其所具有的温润含蓄、淳朴优雅的独特美感大放异彩,表现出了强烈的发展潜质与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本土最受瞩目的原创画种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创办的福建省漆画艺术馆,是全国首家专业的漆画艺术运营机构,艺术馆集漆画展览、收藏推广等功能为一体,融合了福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充分烘托出中国漆画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馆内设有漆画艺术展览厅、全国漆画名家艺术长廊等,馆内所展示的漆画作品,既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全国各类美展的获奖作品和漆画名家各时期的代表作,也不乏各学院派青年艺术家新作,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示出现代漆画发展演变的脉络与轨迹,以及更加系统地呈现出现代漆画艺术多元化的创作趋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因此会出现铁打的古厝,流水的名人的现象。文儒坊19号是海军抗日名将陈季良的故居,也是林则徐母家故居,林则徐的母亲是陈季良的姨祖母,幼年时,林则徐常随母亲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季良是民国海军上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重重的两笔,即庙街事件和江阴海空战。1919年,陈季良去黑龙江收复国土,在海参崴、庙街等地,与日本海军断续发生小型战斗。他同情俄国十月革命,借了两尊大炮给苏联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用炮攻破日本领事馆,毙俘日军上百人,轰动世界。</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时,陈季良代行海军部长职务,率领海军在长江江阴段筑起阻塞线。日军实施了最为猛烈的空中轰炸,陈季良不幸被弹片击中腰部,血流如注,摔倒在甲板上。但他顽强站起来大吼:“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 这一战使日军一个多月无法前进,打破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野心。</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春,陈季良腰伤复发,临终前他说:“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 于是,陈夫人将他葬在重庆的山坡上。抗战胜利后,灵柩被运回福州,家乡人涌到码头上迎接英烈魂归故里,为他举行公祭,场面浩大,哭声一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季良故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一进中间大厅,两边厢房。二进为倒朝房,面阔三间。次座花厅有一座红砖双层洋楼,所有门、窗、壁板、地板,楼梯全用楠木。庭院东南角,有陈季良亲自设计的六角亭,名为 “怡亭”,红檐彩柱,雕制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肝胆春秋,位于文儒坊21号、23号,这里是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入口在21号,出口为23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孟超院士</span>与福州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福州是他的生命的起点,他是福州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平易近人,不挑衣食,终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九十多岁仍坚持做手术。</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是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从医70年,他提出了一整套肝脏外科的理论学说,开创了一系列临床救治的新方法,使我国的肝脏外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于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中央军委授予 “模范医学专家” 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中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技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35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孟超</span>被中央军委授予 “模范医学专家” 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获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际小行星协会发布公报,将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 “吴孟超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不朽的传奇!他手执一把刀,用刀如用兵,游刃肝胆,刀到病除;他清风两衣袖,守德胜守命,襟怀坦荡,情暖苍生;他誓守三精神: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务精神、求是求精的科学精神,坚守的更是党性和医德;他坚持四选择:回国、从医、参军、入党;步履坚定、方向臻明。他创造五奇迹:不畏艰途,勇攀高峰,一次次刷新历史,令世界瞩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一位卓越的军人、医生、科学家!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军人,他是我军一级英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者;作为一名肝胆外科专家,他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名扬中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不朽的传奇,他与天上那颗最闪亮的行星互为喻体,星星赋上他的名字,愈加璀璨夺目;他的名字借由星星,在历史的天空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医生,年逾九五的他依然战斗在手术台上。他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评为 “中国好医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最美医生”。</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4日,97岁高龄的吴孟超响应院士改革制度,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岗位退休。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退休时,他回答是国家规定。但同时也表示,虽然吴孟超院士退休了,但是吴孟超医生还没有退休,他那拿了一辈子手术刀的手,依然灵活有力!“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银刀凭妙手,医人医病医身,白衣秉丹心,爱党爱国爱民。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看到了 “福建精神” 的生动诠释,看到了榕树风骨、茉莉气韵,看到了中国医生的良知和光明,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纯真党性和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事迹展览共展出了六个篇章,用珍贵的历史图片、优美的文字解说、鲜活的故事细节,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深爱着祖国的忠诚赤子、一个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的医生、一个在科学道路上冲锋不止的老兵,集中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奉献为民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轴福州赤子的人生画卷,这是一条趋近时代典型的立体通道,这是一曲优秀共产党员的嘹亮赞歌,这是一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好榜样、传播正能量。通过展览,激励全国人民见贤思齐,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掀起向吴孟超同志学习的新一轮热潮。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赤子情怀,自觉把思想、行为、追求和理想融入祖国、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为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学习他勇攀高峰、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学习他自尊自强、淡泊名利、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攻坚克难,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美丽福建、实现 “百姓富、生态美”,助推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院士先进亊迹展览馆的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闽山巷,本名闽山坊,以其在闽山之麓,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一条直巷。南北走向,南口在文儒坊,北口通衣锦坊,与雅道巷相接。全长约160米,宽2至3米,灰砖铺砌、巷西侧&nbsp;多大院,高墙、门罩、牌堵相间。巷貌迄今保&nbsp;护完好,是 “三坊七巷” 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三坊七巷的文儒坊,有家 “无用空间” 的网红书店,曾先后荣获 “最美阅读空间奖”、“最具个性力书店奖” 等奖项,成为福州最具特色与人文关怀的独立书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店位于文儒坊39号,曲径通幽,与闽山巷相对不厌。店门处有一门联十分抢眼:“南华秋水 北苑春山”。这是清代名联,原联是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诗出清代著名文人刘熙载(一说许宗彦)。&nbsp;“南华”,当然指庄周,所著书《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中就有一篇《秋水》。“北苑 ” 则指大画家董源,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是中国南派山水画的实际开创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环境优雅的书店里阅读,让浓郁的墨香弥漫在心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时间成就文化,思想赋能品味。让更多有趣、独立的灵魂有处可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书店,就是一个挑书买书看书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书店都是多元化空间,集咖啡馆和文创展览于一体,颜值提高了,功能更加的完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用空间是一个怀揣坚持的独立哲思书店,集思想传播、哲学讲座、艺术联合为于一体,难得的以哲学书籍为核心的书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间非常有格调的一间书店,我们进来时,好像这里在举办讲座,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点了一杯咖啡,然后拿一本书翻阅一下,感觉很惬意,淡淡的音乐和咖啡馆特有的白噪音,让人的心变得很安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囊括艺术、设计、美学、文化等精选书籍,你还能买到原版进口书籍、英语、以及小众的台版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店内空间非常整洁,在不大的空间内还设计了一块透天造景,雅致娴静,是为安静、放松而用心设计的。几幅巨型表现主义的绘画和装置作品,使得空间里的艺术气质甚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用空间持守这样的理念,空间继续以哲思书店与复合型人文空间为实体呈现,为读书交友、学术争鸣、审美陶冶留一方乐土;承纳东方与西方,继承左岸文化与东方人文志趣,用多元的声部塑造一个现代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屋内处处透露着文艺的气息,复古的玻璃橱柜、精致的雕花木架、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一本本精美的书籍……,闲暇时光,寻一本好书在这里静静阅读,享受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驾文儒,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30号,全馆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一个地下沉浸式主题珍宝馆。馆内设有10个主题展区,以帝王、明星的座驾(车辆、官轿、马车等)为核心展品,以龙椅、圣旨牌、御赐牌匾等千余件历史珍品为辅助展品,通过虚实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和交融,还原各个时期的名人、名事场景,让参观者在这里有一种时光逆转的幻觉,仿佛置身于这些事件与时代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驾文儒是以 “御驾” 为主题的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参观,在这里,你能够置身于清代末年,亲临慈禧太后、宣统帝溥仪的生活实景;可以去往上个世纪的英国,感受复古的英伦风情;可以听着喑哑的黑胶唱片,体验来自罗马假日的浪漫与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着全世界的古董珍品的御驾文儒,据说这里有200多辆帝王、名人座驾古董车和耗资巨大收集的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古今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疫情缘故,来时没有开门营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最吸引人的不仅仅是文物,还有它的文化内涵,这里曾有许多历史及现代名人在此居住,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陈承裘故居,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南侧旧61、62号(新45、47号),是一座花园式的宅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初,同治年间为陈承裘之父陈景亮所购,并加修葺扩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承裘故居是一座传统的风火墙式民居,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由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主座除门头厅外,有二进院落,每进皆为四柱三开间的堂屋,厅堂两侧为厢房,天井两侧为披榭。厢房的门窗隔扇皆用楠木制作,刻制鼎、瓶、盆、壶或花、鸟、鱼、虫,造型别致,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座东侧为花厅,是陈家的园林,名为“梅舫”,面积约300平方米。园西隅有木构书屋3楹,共36平方米,明窗、地板,单披水,风格朴实。有小楼一座,名“天香楼”,傍假山而建,面积约20平方米,小巧精致。以假山凿成踏步上楼,楼沿木栏杆设美人靠,檐作小翘角,悬2吊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承裘是螺洲陈若霖之孙,咸丰元年(1851年)进士,其父云南布政使陈景亮以足疾乞归后,他也乞假侍奉父亲,不再为官。督课子弟甚严,生七子,除一子幼孩外,六子皆登科第,所以陈宅门额上原有清廷恩赐的“六子科甲”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长子陈宝琛为末代帝师。陈若霖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历官至刑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他是清朝名臣,常为民理冤,福州人曾依据传说编有闽剧传统戏《陈若霖斩皇子》,在民间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漆是福州三宝之一,色彩斑澜,变幻万千。全国首家大漆文化艺术酒店 — 书香文儒酒店就隐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内,古色古香的造型与古朴的街道完美融合。酒店原址为螺洲陈氏陈懋侯故居,陈家世代簪缨,共出了21个进士、108个举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香文儒酒店,意在打造成一个展示福州文化的窗口,如福州大漆文化、茉莉花茶文化、闽菜文化等,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客人入住书香文儒都能够对福州有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香文儒在保持老宅古香古色庭院的基础上,设有45间特色客房(其中有2个特色庭院式婚房 “石榴园” 和 “囍舍”)、一个 “福知州” 闽菜餐厅和一座户外 “青红酒坊”。来福州做有福、惜福、知福之人,“福知州” 餐厅共设8间高档独立景观包厢,各以宋代历任福州知州或太守描写福州的诗词得以命名,也代表福州当时的各处盛景。餐厅专注于传统闽菜制作,主推四大名宴:佛跳墙席、松茸花胶宴,鱼翅宴、千岁宴等高端料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姚建明、林水俤、林榕飞、罗世伟四位国宝级闽菜大师入驻 “福知州” 餐厅,客人可享受到九号企业始终如一的 “匠造中国菜”,尝尽九号企业旗下各品牌顶级珍肴,让味蕾先一步阅遍福州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装饰于牌匾和第一重门内间四壁之上朵朵喜缎大红花争相绽放,以及正门前那略倾斜放置的大红花轿配上两侧置放于红色古典木架上写着双喜的红色葫芦扇,一派静态喜庆场面。感觉像是一间以宣扬传统习俗为宗旨的喜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巳经走到了文儒坊的西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光里是与文儒坊平行的一条小巷,在文儒坊之南,早题巷之北。东段为丰井营,西口达通湖路。巷为东西走向,长200米,宽1.5至2.5米。此巷虽不长,却集中了许多名人,如黄任、陈衍、何振岱、柯凌汉、郑氏名医等故居以及听雨斋等,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大光里,是藏身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条狭窄的小巷。巷子小,可这里曾经的主人却不简单。让我们回到115年前,1905年著名近代诗人陈衍买下了大光里8号的院子。宅子不大,600多平方米,陈衍本人设计了整个院落。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名贵的木料,但花光阁藏书、闻雨楼吟诗、小池旁读书,充满着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衍,字叔伊,号石遗老人,为近代文学家。清光绪二十四年,陈衍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清亡后,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衍故居建于清代,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内分四区,入门为第一区,系清初所建的五间排木构建筑。第二区名 “匹园”,园西北隅建一座三楹双层楼阁,楼上藏书,名 “华光阁”,阁上有联曰:“移花分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 楼下为卧室。园东北隅小屋两间,园中种梧桐、玉梨、海棠等,还有绿竹数竿。第三区,额题 “闻雨楼”,是会客的地方,楼南为花园,种有梧桐、白梅、蔷薇等。第四区名 “直园”,长方形,南建一座楼房,楼北盛种花果,有径通文儒坊,楼后厨房、小客厅,为进餐的地方。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起陈衍,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在他所处的年代,他可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雅士。据史料记载,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适逢鲁迅也在厦大,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陈衍号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 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学习做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衍撰联的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铜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宅院现在被辟作中华福馆,做福文化展示,中华福馆朱色大门上印满 “福” 字,给人福气满门之感,门额上挂着的 “中华福馆” 牌匾是老红军王定国在104岁时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中华福馆以 “福” 为主线,分为非遗福、民俗福、文化福、工艺福、丝路福五个部分,寓意 “五福临门”。馆内收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组与福有关的物品,包括印章、雕刻、剪纸、器皿、福船模型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馆内有近万个 “福” 字。其中,一件以康熙书写的 “福” 为元素设计的剪纸作品就是由365个 “福” 字组成的。一年有365天,这件剪纸作品有365个 “福” 字,就是希望大家天天都有好福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p><p class="ql-block">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