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11)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下)

木头脑子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因为太长,所以把这篇笔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是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关于理性主义的介绍,下篇是经验主义,以及两者对世界的影响。</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验主义 Empiricism</b></p><p class="ql-block">经验主义认为,除了逻辑与数学之外,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b>经验不仅是人类知识的来源,而且是证实我们所知的唯一手段。</b>知识最终一定会回推到人的感官经验之上,知识是不能直接由演绎或推理凭空得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主要经验主义哲学家都生活在英国,经验主义也是英国哲学思想的主流,所以经验主义也被冠以英国经验主义的称谓。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b></p><p class="ql-block">培根1561-1626,英格兰人。培根出身名门,年青时就开始从政,官位一直升到大法官,但是后来因为受贿被革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认识论上,培根是个正统的天主教徒,他是理性真理和启示真理二重真理的拥护者。但是他认为<b>哲学应当仅依靠理性,主张把哲学与神学分开</b>,而不能象经院哲学那样把两者纠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根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组织化的先驱。这两点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归纳法的核心就是对经验的观察与总结,用在科研上,就是对实验结果分析整理,从中找出规律。培根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这一方法的哲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最为人所知的一句格言。可是这只是硬币的一面,无知也是力量!无知者无畏,乌合之众被人利用时所释放出来的破坏力,也是骇人听闻的。可是培根对这种力量似乎没什么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约翰•洛克 John Locke</b></p><p class="ql-block">约翰•洛克1632-1704,英格兰人。洛克是最具影响力的启蒙哲学家之一,并被广泛形容为自由主义之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白板论。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讨论了人类知识与理解的基础,他认为<b>人在出生时的心智犹如一块白板,随后由从经验所得的知识把这块白板逐步填满。知觉作用是“走向认识的第一步和第一阶段,是认识的全部材料的入口”</b>。即便是几何学中的公理,比如“两点间直线最短”也是来自经验。正是因为白板论,洛克被认为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克在政治哲学上的成就是无人可以企及的,他的学说是现代英美政治的基础,美国宪法就是洛克政治学的践行。他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否则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并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的文明底线,至今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成为普世价值的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赋人权。即<b>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三个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U权。在“底线”上面是文明,底线下面是野蛮</b>。<b>权利构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政府之间的基本关系。社会必须要明确权利的来源,这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一个社会也只有明确了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权利边界,才能有道德伦理、是非对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政治哲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以后会把洛克的《政府论》与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放到一起讨论。不过这个问题有点儿敏感,即便是写了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乔治·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b></p><p class="ql-block">乔治•贝克莱1685-1753,爱尔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克莱最有名的一句格言无疑是“存在即被感知”。也就是说没有被任何人所感知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乍一听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显然有一些物质在我们感知之前就存在,比如深山里的一块巨石,它不可能是在有人看到它之后才在那里的。关于这一点贝克莱的解释是,那是因为上帝一直在感知它们,这也是贝克莱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方式。哲学家的思路真的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贝克莱对感知的论述的确有独到之处,他是二元论者,承认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独立的存在。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只是各种性质,不是物质实体本身,所以性质是对感知者讲的。也就是说他不否定由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的实在性;但是,我们并没看见颜色的起因,也没听到声音的起因。凭看我们只感知光、色和形状;凭听只感知声音如此等等。所以,除各种可感性质而外没有任何可感的东西,而可感物无非是一些可感性质,或是种种可感性质的组合罢了。<b>我们需要把感知对象和感知本身区分开来,“感知”是属于心的。感官是不作推论的,推论与判断的主体是感知者心灵实体。</b>这些论述是不是有点现象界与物自体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卫•休谟 David Hume</b></p><p class="ql-block">大卫•休谟 1711-1776,苏格兰人。休谟的哲学受洛克和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休谟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怀疑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讲,怀疑论的主要观点就是经验是不可靠的,因果律是人类的主观臆想。我们所认识到的<b>因果关系,只是时空上合,“因”与“果”之间的没有客观必然性</b>。比如鸡一叫天就亮;比如一打铃就给鸡喂食,但玲声并不是鸡食物的因。人类许多问题和灾难都是因为错误归因造成的,比如诅咒、占卜、祭祀,比如认为瘟疫是神的惩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果律是人类知识和行为的逻辑基础,如果没有终极因果,那么人类就无法接近绝对真理。如果人的行为不能达成预期的结果,那么人类理性就失去了依托。所以说这个问题很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经验主义包括怀疑论的后续发展,我们在康德《纯粹理性批评》中再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世界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理性主义源自柏拉图,他们向内探索,追求理念世界,注重逻辑推理;经理主义源自亚里士多德,他们向外探索,更注重现实。希望通过经验与观察找到了世界的确定性,注重使用用科学这个工具理性,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学是思维底层的逻辑,是社会制度和文化基因的核心。英伦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欧陆启蒙和苏格兰启蒙的不同,也影响了英美与欧陆的法律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陆启蒙更加强调人的理性,批判君主专制和等级社会,批判宗教狂热,在他们建构的未来社会图景的过程中,<b>更注重自由、平等和宽容,认为只有对社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才可以缔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构建理性成为欧陆启蒙的主调</b>。我们熟悉的各种革命、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等都这一系统的特征,它也是第三帝国、苏维埃共和国、包括计划经济的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格兰启蒙运动则是关注理性的局限性,他们对社会变革怀着保守审慎的态度,他们<b>更尊重社会既有的习俗和习惯,因为经验是无数人试错的结果。社会是新陈代谢的有机体,制度源自人的互动,文明的过程是传统渐近经验积累的结果,而非理性设计</b>;伦理习俗具有超越科学的神秘权威和复杂智慧,不能被权威所替代;真正的平等是人格与权利的平等,而不是天赋和结果的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差别也直接产生了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或海洋法系),与欧陆法系(又称大陆法系或罗马法系)两大司法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法律渊源来看,<b>普通法系的特点就是判例法</b>,即反复参考判决先例(经验累积),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似的普遍的、约定俗成的法律。在地理上,普通法起源于英格兰,分布在曾被英国殖民或统治的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香港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法法系(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准,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在这个系统中将法律编纂成“法典”,如“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一切按律而行,条理清晰。曾被欧陆国家殖民的地区,如大部分拉丁美洲、非洲国家,以及未被西方国家统治过的地区,如俄罗斯、中国、日本、泰国,则更倾向于采用民法法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根溯源,许多英美与德法在思想、文化、政治、法律,乃至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都可以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差别中找到根源。从这个角度看英国脱欧,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为双方底层思维模式就不是一个路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b>“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这话很有道理。没有理性,人与动物无异;不知道理性的边界,最终只能是在狂妄自大中走向毁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理性的极致是哲学,感性的巅峰是艺术,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中最迷人的部分。</b>然而他们却天生相克、形同水火,很难兼得。对于自己来说,如果可以在哲学与诗歌殿堂的门口,窥其一二,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