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4-19 </p><p class="ql-block">美篇 八牛翁 朱渊澄</p><p class="ql-block"> 交大西迁&花开两枝</p><p class="ql-block">一、交大西迁的提出</p><p class="ql-block"> 1955年发生了好多影响巨大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在朝鲜已经停战了,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屯兵半岛,还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 1955年5月13日反胡风斗争开始,当时老人家把胡的信整理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最后定性了胡风是反革命(于1980年首次平反,1988 最终平反。)</p><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学长冲破阻力回到了祖国。</p><p class="ql-block"> 1955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如果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的话,他要帮台湾,要对我们投原子弹。美国发了这个声音,这件事情就比较严重,因为我们正积极地准备要解放台湾。</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这个时候,据我看到的资料了解到,陈毅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想到要保护好交大。当时陈毅尚在上海做市长,还没去中央,他第一个在中央的会议上提出,交通大学是不是从沿海迁走,搬到内地去。</p><p class="ql-block"> 交大的西迁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1957年6月4日,周总理《在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迁校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就这样说:“交大内迁就是根据西北工业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二、交大西迁及两次讨论</p><p class="ql-block">关于西迁的问题有两次大的讨论,第一次是在1956年。</p><p class="ql-block">早在1954年9月,陈毅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随即柯庆施来到上海开始交接班;但陈毅直到1956年才去中央。我们在交大徐虹路分部,曾经听过陈毅的报告,拉广播线直播的那种,这是大学生才能享受的政治待遇。陈毅的口才和四川口音,令人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原来美国总统说要打仗,要用原子弹,这是55年讲的。但是到56年的时候形势变化了,缓和了。毛主席在56年4月份的《论十大关系》里面就讲到,看来在十年八年之内这个仗不打了。上海各界的反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交大不要迁的,很留恋。所以在56年上半年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来,特别是大学的代表,如复旦大学有位教授就提出,他说交大要西迁,迁了以后在原址还要成立南洋工学,那又何必呢?南洋工学院能办得比交大更好吗?那就不要搬了嘛!这位教授他还说,交大要搬走这件事情,上海市委一声都不响,都不说一个字,好像太没有感情了。1956年那个时候,知识分子还是蛮敢讲话的。</p><p class="ql-block">上海市委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做了一个紧急报告,提出在现在的形势之下,考虑三个方案:一个是不搬了,不搬有什么好处,但是也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照样搬,有什么好处和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搬了,但由交大来协助上海继续搞一个工学院。</p><p class="ql-block">当时高教部部长是杨秀峰,马上就针对这样三条提出了看法,然后,送交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最后强调的还是交大要搬。</p><p class="ql-block">杨秀峰1956-7-3呈文后,陈毅副总理批签:“总理:请考虑准其将交大西迁。7月7日”。总理给杨秀峰指示:“同意搬,必须留一个机电底子,以为南洋公学之续”。</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就照搬。西迁的方针是边建边搬,以保证顺利开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交通大学西安校园建设破土动工。</p><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中旬,学校中心大楼、学生饭厅主体工程告竣;17幢员工宿舍和14幢学生宿舍基本完工;实习工厂、操场和福利用房开工兴建;机制专业、动力专业、电制专业、电力专业等几栋教学大楼以及图书馆大楼的设计接近完成。</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在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后,西迁工作迅速启动,全校师生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开始西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从1956年7月开始,交通大学教职员工和家属就义无反顾地陆续登上从上海徐汇镇开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专列。1956年8月10日,第一个師生員工专列,約5000余人登上西去的列车,從徐家汇虹桥路交大分部出發。許多上海学生的家長前來送行。</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到达新校园的师生员工和家属已有6000余人,后续人员还在不断抵达西安。</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西迁大讨论在1957年,我们到了西安以后。4月份,全国范围的大鸣大放就开始了,到5月15日人民日报的《事情正在起变化》,再到六月八日提出反右斗争,这段时间,形势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我们交大教师、学生中,主要针对西迁这个问题,引起了两种不同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种看法主要是因为上海还要搞一个南洋工学院,所以有一些教师就不能到西安来了,大家着急的是,名师不来,学生没有名师,我们还学得好吗?一个学校的硬件当然也重要,但关键第一位的还是老师,名师出高徒嘛! 所以很多人都是围绕这一点提出,如果老师不来,没有好的老师,我们要搬回去。另外一部分人比较坚定的则认为,来也来了,还是继续做工作, 把迁校的事情做好。所以引起了第二次的大讨论。 </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讨论引出了教授代表和学生代表赴京反映情况,周总理的接见,高教部杨秀峰、刘凯风两位部长到上海西安进一步听取意见,以及国务院批复《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1957-9)的下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交大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p><p class="ql-block">国务院批复下达《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时间在1957年九月十二日,方案中提出“交通大学分設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们学校内部,早在7月9日,彭康校長已经正式宣佈:(1)运输起重系搬回上海,其餘的都留下不动;(2)成立交大上海和西安兩部分。7月15日,彭校長和蘇庄付校長分別作了動員報告。 </p><p class="ql-block">《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有关西安部分内容中有:西安动力学院和西北工学院的采矿、纺织两系,合并进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p><p class="ql-block">《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有关上海部分内容中有: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合并进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p><p class="ql-block">所以可以这样说,经过查考,1956年8月交大西迁把校牌搬到西安后,到1957年9月的一年时间里,上海徐家汇华山路的校址,先挂“上海造船学院”的校牌,过段时间,再加“南洋工学院”的校牌;而重新挂上“交通大学”校牌,则是在1957年9月12日下达《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以后。</p> <p class="ql-block"> 四、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两块牌子的提出</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2日,教育部上报国务院和周总理《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 分别独立成为两个学校的报告》内云:</p><p class="ql-block">“两年来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在专业设置和师资设备的调整方面已初步就绪,并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为此我们拟将交通大学西安及上海两个部分,从现在起分别独立成为两个学校。上海部分改成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改成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同志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请中央另派校长。以上意见,经与上海市委、陕西省委商量,都表示同意。”</p><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下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西安、上海,交大的调整过程</p><p class="ql-block"> 上海出版的《老交大名师》一书中,有一位1946年毕业的老总工程师,回忆他当年在交大听朱公瑾教授讲“偏微分方程”时,听得如痴如醉,大有孙猴子听菩提祖师而得道的那份喜悦。我本人1955-1956年听陆庆乐老师的高等数学大课和马知恩老师的小课辅导,同样也是如痴如醉,以致离校20年以后写论文,需要导出统计学的微分方程,拿出当年的数学笔记本,复习几天,居然也能完成任务。我的论文《企业职工教育的经济成果及其计量》送到部里,获得机械工业部冶金矿山行业优秀论文奖;在上海也得了奖,辑入当年的上海职工教育论文集。</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交大的西安、上海两校重新挂牌,需要调整的重点,就在教师。由于当年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老师几乎全部西迁到了西安,那时候的上海交大,师资力量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弱,而是很弱。从陕西省高等教育局《转发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以及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函》中,略加摘录,便见一般:</p><p class="ql-block">“……为了适当解决上海交大当前教学上的需要,西安交大除前已调回上海交大的师资外,决定再抽调18位教师回上海交大任教,其中某某某等15位教师于今年暑期去上海,某某和某某两位教师分别于1960年2月和1961年2月去上海,朱公瑾教授 待应用数学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去上海……”</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提出抽调西安交大机电两系部分高年级学生回上海交大的问题,经研究,一致认为目前如将五年级学生分两地上课,在师资设备上都有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仍以全部留在西安交大学习较为合适……”</p><p class="ql-block">“……两校分設后,为了继续保持协作关系,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经商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密切合作,相互支援……(教师学生到对方进修或短期讲学;图书资料讲义教材互相支援;经常交换科学技术情报资料;组织合作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两校教职员因公到上海或西安时,相互照顾给予方便,等等)”。</p> <p class="ql-block"> 六、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血浓于水、花开两枝</p><p class="ql-block">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牌,在运输起重系1957暑假迁沪树立起来以后,为了继续贯彻老交大“基础扎实,专业深广” 的传统,必须加强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继承老交大文化氛围的建设,这些方面,有了彭康校长1957-1959两年的领导和协调,当然也不是一件难事。</p><p class="ql-block">十年十年又十年,有老交大优良的传统和底蕴熏陶,上海交大终于不断强大起来,改革开放后上海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更加帮助了它。终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一起,排上了全国高校的前列。</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树西迁、花开两枝,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西安和上海两个交大确实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在我们西安交大上海校友会老年分会积极参加活动的会员里,就有上海交大退休的老教授多人,如马乃祥、周佩白,如向隆万、蒋馥、王经,还有老年分会会长陈立功,他们有的是西安交大支援上海交大的老师,有的是西交毕业后进入上海交大成为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向隆万老师,他从西安交大数学教研组调到上海交大任教,后来还担任多年的上海交大教务长。西安交大上海校友会老年分会每年有活动,我们就是从来不提上海、西安的,我们都是一家人嘛!</p><p class="ql-block"> 上海、西安,乃至全国的高等学校,还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奋勇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