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村落:丰江上移民组

浙赣恒(2)

<p class="ql-block">  近期怀旧想到2019年12月参加紫霄镇丰江上建村50周年庆典活动。因此我对丰江上乡亲有深厚的感情,而我笔撰这篇文章并献给该村乡亲父老与各地移民们。与此同时,今后与大家共勉各地移民村落的纪实。</p> <p class="ql-block">  丰江上村小组,隶属紫霄镇尧家村管辖。距县城52公里、原洽村乡政府西500米处。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全是1969年12月从淳安县迁移来的新安江移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家千岛湖水底古墙)</span></p><p class="ql-block"> 丰江上村新安江移民,祖居地在原遂安县洋村乡郑家村。位于原遂安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处,是九都源往返县城的必经路。村前有清潵水见底的丰家溪水、村后是植被茂盛的青山,山脚下有、桃、李、梨、柿子等多种果树。1959年7月,为支援新安江水力发电站建设,全村50户200余人以家国情怀为精神,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肩挑背扛,通过十多天的时间把所有的家具、农具搬至7公里外的夏峰公社,安置插在伊川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现伊川村外景)</span></p><p class="ql-block"> 伊川村与郑家村差不多大,一下子增加成倍人口,不到半年便引发吃饭问题。水库形成时,郑家村部分耕地未被水淹,已搬至伊川村的移民,强烈要求迁回老家。后经夏峰公社与枫树岭公社协商,同意20户移民留在伊川村,其余30户于1960年春节后搬回老家郑家村。</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新安江水库水位不断上升,郑家村的房屋与大片农田淹没。村民们只好搬到2公里的半山腰零时搭建茅棚,赶早泥墙屋,搬至上山居住。此后,吃饭问题基本上依靠上级政府供应解决。1969年12月,郑家村35户162人,启程离开浙江淳安,向江西的红土地出发,扎根落户于南丰。其中:郑家搬至半山腰的19户93人;迁入伊川村13户58人(含祖居遂安县城北姜家村的移民1户8人);祖籍地四川省涪陵县落户在遂安县武泉乡李家村的移民2户8人;投亲靠友至夏峰公社山头与铜山公社黄坛村3户8人。</p> <p class="ql-block">  刚移民南丰,插队安置在洽村(后分设尧家)大队丰江上生产队。该村原有的10户老社员,得知浙江移民安家落户村子里,腾出部分民房让给移民居住,剩余部分移民自己架设居住在茅棚内。初来到此时,村庄不平坦,又是小块的梯田,荒地与农田不多,生产习惯差异大,于是10户原住老社员分别迁往到附近的罗家、尧家、溪东村。至1974年,移民们通过自己的艰苦创业,先后建起了每户人家的泥墙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村庄外景)</span></p><p class="ql-block"> 丰江上村移民十分重视教育。刚到时,就在茅棚里办起完全小学,设有低年级、高年级,安排两位移民教1-5年级。1975年至1993年,撤销高年级、低年级并入紫霄镇中心完小。该村移民,大力提倡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与培养孩子成才,从移来至今,50余年里,共培养大中专学历达20余人。留住方言留住根。记住乡愁,语音是根,子孙后代要既会江西话,更能讲家乡淳安(遂安)话。</p> <p class="ql-block">  人口与基础建设大有所改变,至2022年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口拥有110余户300余人。从移民来时的</span>茅棚到泥墙屋,又从砖混结构楼房到现在的两三层的小洋楼,许多村民还在县城或镇上购买商品房,不少村民南下北上经商创业,并在大中城市购房安居乐业。从移来时的煤油灯到现在用起了网电的电器,并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村民安装了饮用水、进村的路灯,修建了进村的水泥路面硬化、村民的议事厅楼房,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特别是生于70-80年代的年轻村民,大部分人开上价值十几万以上的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名叫王春华的移民,今年40岁出头,家里所种植的南丰蜜桔与蜜广,在2020年第十五届江西南丰蜜桔文化旅游节“金恪杯”擂台赛上获得精品桔园优胜奖,引来无数游客青睐有加。</p> <p class="ql-block">  移来至今,共 53年了,村民从艰苦奋斗做起,并在此地扎根重建家园,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为南丰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贡献。遥想移来时的憧憬,父辈生活困苦、少衣短吃,靠勤劳的双手创造根基,后代应当倍加珍惜。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农业产业调整后,党委政府关怀与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家家户户种上了蜜桔、香菇、莲子、芋头等农业副产品。下一步,该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与互联网为题,大力提升农产品与旅游相结合,着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将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推进。</p> <h5>——————</h5><h5>作者:王恒</h5><h5>图片:刘连军 王春华 网络</h5><h5>编辑:王恒</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