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竹子的解读

笃行

<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总觉得我与竹子有着深深的情缘,总会发自内心地喜欢竹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让故土的人们,祖祖辈辈为一日三餐的温饱担忧。原野里的庄稼也总是长得细脚伶仃的,收获不多。能种好的庄稼的种类也不多,收成也很少,大多是玉米粒,大米少得可怜,口粮不够时,要用红薯、木薯,芭蕉芋补充,勉强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  然而,同样的土地上,那些竹子却能够很茂盛的生长着。或田间,或地头,河岸上,它们那么高大,那么翠绿,直挺挺地高耸着,稳稳的扎着根,任凭风吹雨打。那一片片土地上,一丛丛高耸入云青翠欲滴的竹子尤其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而且,竹子,在乡村里用途很广泛。农人们用它们做扁担、泥箕、簸箕、箩筐,做椅子、席子,捆绑作物的藤条,围院子的篱笆,等等。</p> <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应该是它那一种精神令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它的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人崇敬。</p><p class="ql-block"> 它那纯粹、执着的不凡气度,令人折服,让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它那碧绿明朗的色调,清新淡雅的姿态,让人心生欢喜,令人怜爱。</p> <p class="ql-block">  长大后,读了书,才知道,古时候,文人墨客也都很热爱竹,一直赞颂竹。 </p><p class="ql-block"> 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他酷爱竹子的清雅。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但是我想,他爱竹,也许也不只是因竹的清雅而不俗。应该是他从竹子的身上看到许多珍贵的精神内蕴。</p><p class="ql-block"> 因而,每每读着他在黄州想通过耕作东坡谋生不巧遇雨道中,1082年3月所写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总觉得他拄着那根支撑着他的竹杖前行时,一定会想到那稳稳扎根的竹子,那傲立风雨中的竹子,也会受竹子的精神所激励。此后他在黄州潜心著述,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100篇诸多名篇,开创豪放词派先河的成就。最后历经惠州,儋州等多次贬谪蛮荒之地的磨难和挫折都豁达从容,坦然自若地面对。我想大多都和竹子的精神有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郑板桥也很喜欢竹子。他认为竹子是一种特别专情的植物,写下诗歌“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聊蜂与蝶。”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六十年才开花,一旦开了花,便死去了不再复活,除非种子再生。所以竹子的开花,其实是生命终结的告白,是生命最后无悔的绽放和诀别。如此悲壮而宁静,厚重而深沉,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这似乎人生一段凄美的爱情和等待;人生一辈子执着的追求和赤诚的献身。</p><p class="ql-block"> 我无从知道在郑板桥70多年的一生中是否见过一棵竹子由生到死的过程。但他毕生只画兰、竹、石,成就了诗书画三绝。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我也无从知道他的人生成就,最初是不是源自于竹子的执着精神。</p><p class="ql-block"> 但是,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他有着竹子一样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竹子一样一直执着地用毕生对诗书画努力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其实,如今细想起来,我喜欢竹子还有许多原因:</p><p class="ql-block"> 比如,竹子躯干挺拔、根深叶茂,傲立风雨,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 竹子节骨分明、内在虚心,立场坚定、光明磊落又谦逊豁达;</p><p class="ql-block"> 竹子色彩明丽、纯粹单一,枝繁叶茂、婆娑多姿又妖娆明媚;</p><p class="ql-block"> 竹子的笋子蓄能内敛、深沉执着,最终破土而出,一举勃发,充满扎实的钻劲和厚积薄发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哪一点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奔赴前程,所需要拥有的珍贵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