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备课记录

刘卓

一、课标分析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要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div>由于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有简单购物的体验。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感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div> 二、教材 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已有了一些人民币的知识经验,并且已学过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编排上分为认识“1 元、1 角和 1 分”小面值人民币和大面值人民币两个层次,由分别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继而能用方法迁移认识大面值人民币,这样的安排,是学生能对我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有整体的了解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元角分”关系加深对 100 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一个红点是认识 1 元、1 角、1 分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从 1 元以下小面值人民币开始学习,难度小更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分的认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人民币的整体单位,能够认识点到为止。通过换钱游戏,“1 角可以换几个 1 分?1 元换几张 1 角?”从而得出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div>第二个红点是“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教材呈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在活动中,增强辨别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能力,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全面、整体的认识。</div>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辨别出部分人民币,认识较为零散,缺乏对人民币系统化、方法性的总结,对人民币的图案不认识、意义不理解,虽然学生知道“元角分”人民币的单位,会说进率但是对进率不理解。在购物环节,小面值较能理解兑换,但兑换时,欠灵活。<div><br></div><div>2、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人民币的观察还是生活经验数字为主,缺乏观察方法多样化,不同层次学生差别大。</div><div><br></div><div>3、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转账方式使用较多,并且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较小,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人民币,但在超市购物过程中,已有经验是知道根据物品的价格给出同等的人民币。</div> 四、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年龄认知特点,本课目标定位为:知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div>能力:经历购物活动,体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提高社会实践能力。</div><div>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br></div> 五、重难点分析<div><br></div>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 元=10 角,1 角=10 分。<div><br></div><div>难点是人民币的兑换,经历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在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div>

人民币

学生

认识

面值

元角分

经验

本节

生活

已有

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