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半个世纪前的痕迹 撰文 摄影 范家后人

范家后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听着军号长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部队时,年年都过八一节,后来到了地方,每逢八一时,父亲都会叫我们加菜过八一节,都成了习惯。虽然我家离开部队几十年了,熟悉的军号余音一直还在我们耳畔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亲都是琼崖纵队的老战士,海南解放时,父亲在琼崖纵队一总队第七团,母亲在第九团。在大军解放海南时,父母亲和他们所在的部队第七团、第九团参与和接应了四野十五兵团四十军两批潜渡部队渡海先锋营和渡海加强团。之后,在大军大规模渡海登陆时,父母亲所在部队全部参加了配合作战,直至海南岛解放。</p><p class="ql-block"> 海南解放后,父母亲就结婚了。没几年母亲就生了我们三姐弟,在我半岁时,母亲就复员了。母亲说,她参加琼崖纵队后,还打了三年仗,一共当了七年兵,之后母亲一直在随军,其中也到地方工作了一段时间。父亲是1940年参军,在部队二十五年,转业前,父亲是海南军区132师后勤部政委、军衔是中校,我们姐弟几个都是听着军号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日 于海口</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6日 修改于海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区某部驻地旧址,也是我们童年时曾经生活过的部队营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原师部大礼堂旧址,于1964年下半年落成。我们小时候曾在里面观看过演出和玩耍,1964年大台风时,许多部队家属和孩子们都转移到礼堂内躲避台风。1965年元旦时,师部第一次在礼堂举办大型游园活动,部队学校组织我们师生都参加了游园活动。</p> <p class="ql-block">师部大礼堂已经落成半个世纪,估计后来应翻新修饰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我们举办了6925部队子女小学1967届小学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有11个同学参加了回部队学校和部队营房旧址参观活动,还有10多个同学未能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在原132师司令部大楼旧址前面留了影,照片是留守士兵帮我们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我们一行人陪同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儿子到原132师驻地旧址参观,132师的前身是新四军三师的2个团等部队组成,黄克诚大将是新四军三师首任师长,解放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军委总参谋长、中央纪委副书记。我们一行人在原132师驻地凤凰树下合影留念。照片是由广西桂林尹江红女士用手机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半个世纪前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1年初,父亲从那大153守备团调到132师,担任师后勤部政委职务。那时,132师驻扎在原文昌县南阳一带。不久,我们全家搬到南阳,住在师后勤部的宿舍区。开始住在一栋平房里,记得后勤部的勤务员小谭叔叔住在东面第一间,我们家住第二、第三间,还有好几户后勤部的军官家属同住这栋平房里。平房的前面是一座山坡,不很高,半山腰有一棵很大的野生荔枝树。我和俩个姐姐一块去摘过荔枝,当时还拿着一个长长的竹杆,在杆上还绑着一个铁钩。有时候,我还叫上勤务员小谭叔叔和我们一块去摘荔枝,摘下来的荔枝是酸甜酸甜的,马马虎虎可以吃。</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我们家搬到不远的一座独立别墅式样的房子里,内有4间大房,房子的四周都是走廊,估计是仿“苏”设计。因为五十年代时,我们国家和军队全面效仿学习前苏联,军官戴大盖帽,士兵戴船型帽就是那时的产物,部队营房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家的东面,北面不远都是部队营房。西面有条公路通往南阳镇,公路东面都是山坡,沿山坡截面有一排藏炮洞,类似延安窑洞那样,长长的沿一字排开。打开大门,就可以看见大炮,好象是榴弹炮,附近应是炮团驻地。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乘车外出时,曾看见大炮都拉出来操练和保养。</p><p class="ql-block"> 1961年时,我们家已经是一个班了。去看电影的时候,勤务员小谭叔叔总是叫我们排成一行,跟随他去电影场。当时我们姐弟正好是六人,其他的叔叔说,范政委家的孩子是一个班。最好笑的是,有一次去看电影时,弟弟竟然穿了一条花裙子,我们几个都笑他,他就是不肯脱下来,后来我们劝了好一会,他才脱下来,换了裤子才出门。那时,弟弟未滿3岁。</p><p class="ql-block"> 1961年秋季开学时,我和两个姐姐都去上学了,学校是部队自己创办的,学校名称是8913部队子女小学。我上一年级,二姐上二年级,大姐上四年级,学校就4个班级。学校距离家里约1公里半左右,我和两个姐姐都住校,周六下午才能回家。 在第一个学期里,我加入了少先队,是班里唯一的红领巾,后来还当了班长,期末时还评上一等好学生。那一年,我7岁多。</p><p class="ql-block">此段省略……。</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季开学不久,学校搬迁了。学校新址座落在师部礼堂前面西侧100米左右,是一座2层楼房,1楼是宿舍和食堂,2楼是教室和学校办公室及阅览室,整座楼房是新盖的。新学校地理位置有点特别,学校的周边一半是黑石板砌的球场看台,约有7~8级台阶,看台是在东面和南面,西面是平缓的坡地,北面200米左右是村庄。估计学校这块场地原先是43军128师的球场,已使用多年,黑石板砌的看台很陈旧了。 128师迁移后,132师进驻了南阳,就新建了灯光球场,还把原128师的球场改建为我们的新学校。 我还记得学校搬家时的情景,我们从旧校舍里各自拿上自己的行李铺盖和用品,平均每人都走了2~3趟才搬完。 印象最深的是,行走东面的黑石板看台有些困难,看台上的7~8级台阶是我们必经之路,每一级台阶落差较高。对于我们一年级6~7岁的小学生来说,行走有些困难,我们几乎是半爬半跳才能走到下面平地,当天上午完成搬家,下午就在新楼里上课了。晚上在教室里上自习时,亮着日光灯(灯管),还有吊扇吹着,感觉很惬意,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日光灯,感觉很明亮,之前的灯具都是灯泡。</p><p class="ql-block">此段省略……………。</p><p class="ql-block"> 1962年时,形势有些紧张,因为备战原因,132师要转移到通什文化市山区。命令下达后,部队陆续开拔了。父亲也去了通什一阵子才回来,我们得知部队、学校全部都要迁往通什文化市。通什当时是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府所在地,文化市距离通什大约有10公里左右,文化市是通什南圣镇的俗称。陆续开进的部队一部份暂住通什,一部份直接进入文化市了。</p><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季暑假时,我们后勤部的机关、学校、工作人员、家属都迁到了通什。从此,告别了南阳,告别了我们的新校舍, 南阳的部队营房就移交当地政府和农场接管了………。</p><p class="ql-block">此段省略………。</p><p class="ql-block"> 到了通什文化市后,部队原番号8913改为番号6925,下属各团番号也都改变了。 秋季开学前,我们都住在通什。 部队为了我们学校能按时开学,在师后勤部驻地东面先给我们学校搭建了7栋长长的茅草房,做为我们的教室和宿舍,也就是我们的茅草房临时学校。</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我们从通什乘坐部队卡车来到了文化市,来到我们的新学校。下车一看,一切都很新鲜, 教室和学校办公室都在驻地公路下边的一块平地上,三栋茅草房排成一个凹字形,学校办公室后面几十米处是食堂,食堂是一栋长长的茅草房。校舍在公路上边的山坡上,是3栋长长的茅草房,每一栋都有3到4间大房,还记得一栋一栋的排在山坡上。校舍的西边也盖了几栋草房,当师部幼儿园。我们教室附近的东面和南面是一条小河,水不深,在东面的小河有一座简易行人桥,过了桥,上一段小坡不远就是南圣镇,大家都习惯叫文化市。文化市的背后有一条河,叫南圣河,与通什的南圣河是相通的。文化市是一个小镇,都是一些旧式样的瓦房,房子不多,也没有多少人,假如我们部队和学校不迁来,文化市就不热闹了,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小村庄。当地人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是黎族。 我们是在茅草房的学校里开始上二年级的,那时我们学校开始有五年级了,也就是我大姐那个班级。我们学校名称也改为6925部队子女小学,校长是现役军人,军衔是上尉。老师都是军官家属,后来也有一些老师是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有些自治州府领导的孩子也到我们学校来上学,我是后来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我们在文化市就呆了快3年,我们在茅草房的部队学校里上了2年学。1964年秋季开学时,我们学校搬到文化市山坡上的新楼房了。那是我们的新学校,是一座二层楼房,是部队驻地里唯一的二层楼。那时,我们家也已经搬到师后勤部宿舍区一段时间了,住在茅草房里。后勤部办公室、会议室、食堂、宿舍全都是茅草房。我也从住校生改为走读生,放学后就可以回家,没有住校时的束缚,自由自在,很开心。还记得我们后勤部对面就是师部和警卫连,那时,师部和警卫连已经住进瓦房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解放军叔叔在出早操,上午有时也有队列操练………。我们北面不远也是部队驻地,每逢看电影时,部队排着长长队列走过来,很整齐。印象中,有很多回,部队都是全副武装,每人都携带武器,排着整齐的队伍来看电影。那个时候,形势有些紧张,还知道台湾空降了几批特务到海南五指山区等地,后来都被部队和民兵抓住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后勤部也把后勤军官家属们组成了民兵排,母亲担任民兵排长,每个星期都训练一次,训练时间半天。还搞了一次实弹射击,母亲打了优秀,很高兴,毕竟是老兵,是参加琼崖游击队出身的。还记得有一次是星期天时,师部拉响防空警报,我和后勤部的叔叔们都躲到草房后面的山坡小树林里,警报解除后,才敢走出来,原来是防空演习。那个时候,后勤部和学校都发了通知,要求我们大家抓紧时间挖防空洞。学校也组织学生在宿舍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我们在家后面山坡上也挖了自家的防空洞,可以躲藏2个人。我们在茅草房的学校里还经历了大台风和大洪水等等,故事也很多,不一一细说了。</p><p class="ql-block">此段省略………。</p><p class="ql-block"> 1965年3月,父亲从部队转业了,我们全家都跟随父亲到了地方。从此,告别了部队,告别了军营,小时候在部队营区生活的日子永远成为了我们抹不掉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从此,文昌南阳 、 通什文化市等部队营区住过的地方,就都成为了我们一家人永远的怀念和回忆。</p><p class="ql-block"> 此篇摘至本人童年回忆录《在部队的日子》选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5日 于海口</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3日 修改于海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解放军1955式制服,那时学习前苏联,军官戴大盖帽,士兵戴船形帽。图片摘至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海南军区某部幼儿园大班合影,照片摄于1964年六一节,拍摄者应是部队的。1962年秋季至1964年秋季,我们部队子女小学的草房校舍就在幼儿园背后不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8913部队子女小学一年级时获得的奖状,奖状落款日期是1962年1月19日,也是平生第一个奖状,奖状幸运的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因奖状上面有部队小学公章,图片被系统隐藏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6925部队子女小学二年级时获得的奖状,也幸运的保存了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因奖状上面有部队小学公章,图片被系统隐蔽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六十年代时、原6925部队司令部政治部家属民兵排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通什南圣河,位于南圣镇文化市与大山之间。六十年代时,我们曾在南圣河里玩水、洗澡、初学游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贵的通什老照片,图片摘至网络,估计摄于六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半个世纪前的通什(现五指山市)老照片,摘至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军区领导到132师检查工作,与132师团级以上干部合影。我父亲在后排倒数第2行左7。 图片摘至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营区老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半个世纪前营区老房子的故事,房子施工于1964年底至1965年上半年。那时132师后勤部正在统一兴建办公室、会议室、食堂、军官宿舍等,之前,师后勤部机关办公、住宅都是在茅草房里。1964年下半年时,部队开始平整土地,东面的山坡地都平整了一大片,接着就开始盖瓦房了。我家的旁边(东面)和前面不远都盖起了师后勤部首长房,其中有一栋房最靠近我们家,父亲告诉我们,那一栋房是分给我们住的。房子施工期间,我就进去参观了好几回。并知道这栋房共有3间大房和厨房,东面那间睡房还设有壁柜位置,因为,看到内墙面中间凹进一大块长方形位置,一看就知道是壁柜位置。眼看着房子就要盖好了,父亲接到转业通知,父亲要转业去地方工作。唉,新房子还没住上,我们又要搬家了。这种事情我们家遇上2次,上一次是在那大153守备团,我们家一直都住在团部旧房子里,153守备团好不容易盖了新房子,我们才搬进去住了没多久,就接到调动通知,我们又要搬家了。</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份,我们参加了部队小学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到了通什文化市部队驻地旧址,没想到师后勤部首长宿舍旧址那一片都围住了,不让进去,只能远远观望。透过杂树丛中隐隐约约看到几小块黄米色的墙面,知道了我们家大概位置。后来,知道部队同学前2年来过后勤部营房旧址,并拍了照片,我找到照片后,与同学确认了,下面的房子照片就是当年我们家未住上的后勤部首长房子。老房子屋顶上长滿了杂草,物是人非,星移斗转,半个世纪过去了,看着眼前的营区老房子照片,感概很深,有些许心酸,也了却一桩心愿。</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16日 于海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追寻半个世纪前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风风雨雨几十年…….。我们家和国家、军队都经历了“文革年代”与“改革开放年代”……,历经沧桑,大家与小家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现尘埃已经落定。当年军营里的小伙伴们现在都成了爷爷级奶奶级的人物了,或退休或待退休或还在忙忙碌碌………。</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也不容易,我们都是五零后,养大了孩子,还要带带外孙……,闲暇时,玩玩相机,玩玩电脑,上上网,抽空写写小文章回忆录……。回想过去的日子,回想在部队的日子,回想童年的时光,就想起了文昌南阳,想起了通什文化市……。我们曾在南圣河畔戏水捉鱼,初学游泳,与儿时伙伴天天玩耍,天天看见解放军叔叔操练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人生如梦、岁月流金,如今剩下的只是回忆,当年的激情已经不在。</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时光流逝,唯一割舍不断的就是部队情结。自打我们家离开部队营区以后,每逢看到当兵的都有一种亲切感,由其是在六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到了省城,当兵的见多了,久而久之这种感觉也淡薄了。 但是回老部队看看或回营房旧址看看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成行。离省城最近的是南阳营房旧址,距离海口也有八~九十公里左右。前些年,我曾出差文昌参加会议,也打听过那里的情况,会议接待的女士说:到那里有十多公里,情况不详,也没去成。 追寻半个世纪前的痕迹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一个念想。</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的运气好,遇上2个当过兵的网友,我的部队情结、想法和心愿得到他们大力支持。很快,我们一行5人就踏上了“南阳之旅”,到文昌南阳去寻找营房旧址,寻找半个世纪前的记忆,寻找半个世纪前的痕迹。我们在文昌南阳镇上打听到部队营房旧址在南阳农场2分场还存有几栋,在水古行村也有少许营房旧址。我们驱车数公里就是找不到2分场,七拐八拐总算找到水古行村。在进入水古行村路口不远处就看到了2栋略短小的米黄色营区老房子,周边杂草树丛太多,也不好靠近。我们又继续前行,到了村边才停车。在热心的村民帮助下,找到了当年的师部礼堂旧址,礼堂仅剩下一面门墙和两根粗大的柱子,从2根柱子的造型还可看出当年的“仿苏”设计或“仿欧” 设计。孤零零的2根柱子见证了当时的热闹与辉煌,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热心的村民还骑着摩托车给我们带路,带领我们在橡胶林中找到了当年的师部灯光球场和一栋残存的营房。师部灯光球场水泥看台还在,可以看见六分之一左右,其它看台位置都被杂草淹盖了。球场水泥地板还完整,中间大部分还可以看见,其余位置被杂草盖住了。听当地村民说:前些年,曾经有部队来人除草打扫了一下,估计是有部队老首长要来参观吧,或是需要拍照吧。那一栋残存的营房周围都长满了芭蕉树和种植了橡胶树,房子的门窗也被扒去,看着心酸。附近都是橡胶树还有槟榔林,还有乡间道路,还有一些零星的民房。 望着半个世纪前的营房旧址感慨很深,了却一桩心愿。因时间关系,匆匆结束了此次“南阳之行”。</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南阳之行”认识了道路。我也计划好了,下一次,家里兄弟姐妹在海口聚齐时,再来一次“南阳之行”,共同寻找残存的营房和学校旧址,最期望的是能找我们家曾经住过的房子,期待奇迹能发生,期待着下次成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8日 初稿于海口 </p><p class="ql-block"> 原文在2013年8月份时发在南海网阳光岛论坛。</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8日 修改于海口</p><p class="ql-block">附:几张经历半个世纪后的南阳驻地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师部礼堂仅剩下一面墙和2根粗大的柱子,从2根柱子的造型还可看出当年的“仿苏”或“仿欧”设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师部礼堂仅剩下一面墙和2根粗大的柱子,孤零零的2根柱子见证了当时的热闹与辉煌,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年师部的灯光球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球场看台大部分都被杂草淹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经半个世纪,球场看台大部分被杂草淹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球场南边入口杂草丛生,前面100多米应是部队小学瓦房旧址和防化连宿舍,现在都是橡胶林和杂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球场南边入口的外面都是杂草和树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球场地板大部分还可以看见,其它位置被杂草淹没了。印象中,球场北面也有7~8级看台,可能是被拆毁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从椰树、橡胶林里找到一栋残存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栋残存的部队营房周边都被杂树、芭蕉树、槟榔树围住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残存的营房周边都被杂树、芭蕉树、槟榔树围住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图片摄于2017年10月份,我们部队小学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时,拍摄的。那时不知为何,当地已经把这栋营区老房子前面打扫清洁了,可以看到房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阳营房旧址路边都是槟榔树、椰子树、橡胶林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我们举办部队小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时,专程来到南阳营房旧址参观,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这片槟榔林中间就是我们当年的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心是我们当年的部队学校旧址,还可以看见地面仅剩下一点墙砖。当地村民还告诉我们,上一年,来了2辆大巴车,约有1佰人左右来参观营房旧址。我估计可能是原43军128师的子弟,他们父辈在这里驻扎了许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分享!祝当年的同学们校友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祝各位网友们工作顺利!合家欢乐!祝各位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感谢原部队小学的学弟学妹提供的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分享!美篇发出不足24小时,阅读量已超过5仟人次。再次谢谢各位美篇读者!</p><p class="ql-block"> 范家后人 敬上</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9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美篇片头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