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明朝以来,在彭家庄几百年历史与传说中,李姓先祖为彭家庄建设与发展既添砖加瓦又锦上添花,同时也创造了家族的灿烂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多方面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氏族谱不幸遗失,致其家族已无法追根溯源。也使得本来就具传奇色彩的李姓始祖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李姓始祖迁居彭家庄时,庄中心大街已初具规模,短工市以南、以北及以西区域,周氏家族第十世六兄弟的居住院落都已形成规模。在那个位置安身立命、落地生根?李姓先祖非常精明,请专门的风水先生勘察后选择了周姓家族居住区北面,并紧挨庄西夥巷依次向北这一地段。据说,这是彭家庄的一片风水宝地。李姓家族仅用了几代人的努力便发家致富、人丁兴旺,光宗耀祖,生机勃勃。在庄内曾一度领先于其他姓氏的发展,其义举、财富、声望在周围村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后来彭姓家族文脉支十三世彭怀立,受其启发、步其后尘,率子孙移居此地,紧挨李姓家族院落置地建宅、大兴土木,连续建起了近十几个院落,尤以次子彭思镇发展的最快最红火。庄内曾流传:彭思镇,真不善(意即不简单),一下子就盖起了七个院(七个孙子一家一院)的赞美之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李姓先祖的神奇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之一是这样流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姓先祖最早在南方城市帮人做丝绸生意。由于精明能干,善良厚道且勤奋吃苦、任劳任怨,更是对东家忠心耿耿、全心全意。被东家看重并视为心腹,委以重任、成为大管家。为东家成为当地富豪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与东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返乡之时,东家一再挽留,并以重金相赠。但李姓先祖坚辞未取,言东家大恩大德深情厚谊会永远铭记于心。东家见其态度坚决、诚恳,感动之下便随即将房内中堂悬挂的一幅花鸟古画取下,郑重说:此乃祖上留下的传世之宝,已历多世,既然你如此重情重义,我将宝贝送你珍藏,以表感激之情亦留做永久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故里,李姓先祖将古画挂于房中每日欣赏。一日三更时分,起夜,朦胧中见画上一对玉鸟飞到案几上像是寻找东西,心想:万物皆有灵,莫非小鸟是饿了在找吃的?第二天睡觉前便在中堂的案几上放了一茶碗新鲜谷子。天明时,令李姓先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碗中谷子竟变成了两粒金豆子,以后竟天天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神话般传说显然都是虚拟的、不可能的,无非是一种寄托或寓意而已,但在彭家庄却世代口耳相传用在李姓先祖身上,足见庄里乡亲对李姓先祖优秀人品及家族优良美德的充分肯定与颂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后来李姓先祖先后在济南周村等地做生意,买卖非常红火,干啥啥成功,时常有骡马驮着金银财宝送回家中藏于地下钱库。同时,也购置田地,大兴土木,十几个院落的青砖瓦房拔地而起,建成了全庄最宽最长的李家胡同,特别是连续建起了两座高大、宽厰,别致、独特的大厅房,传说这两座厅房,是继清朝初期周姓先祖建设第一座大厅房后,彭家庄又一大型建筑且在设计、规模、款式、质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前者。很长一段时间,李姓家族在彭家庄众多家族中独树一帜,艳冠群芳。还有传说,靠近西夥巷李家的院墙,当年都是双层,十分坚固,在战乱年代为保护家族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宣统《淄川县志》三续烈女,记载:“</span><b style="font-size:20px;">毕氏 李显业妻。于彭家庄本村内施田宅,设立义学,名“乐静园。”详载府志</b><span style="font-size:20px;">。”(指济南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氏,是明、清、民国三个朝代彭家庄唯一女性载入《淄川县志》,并详细载入《济南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氏,出身于王村万家庄淄西毕姓。毕家是名门望族、大户人家。李姓家族在彭家庄及周围村庄声名显赫,既富又贵。毕、李两家联姻联亲,是典型的门当户对。传说毕氏属大家闺秀,系出豪门,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接受良好教育。蕙质兰心,秀外慧中,知书达礼,深明大义,既贤良淑德又爱恨分明。李显业则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出类拔萃。俩人郎才女貌,天造一双、地配一对,传为美谈。但世事难料,祸福无常。遗憾的是婚后不久,李显业身染重疾,久治不愈,英年早逝。与毕氏亦未留下一儿半女。面对塌天之祸,毕氏悲痛欲绝。面对李显业家族的万贯资财,她深明大义,看破红尘,妻继夫志,传承李氏家族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积德行善,奉献乡里的优良家风,毅然决然,于道光年间建设了彭家庄有史以来第一家公益学堂一一乐静园(又称李家花园),将李显业全部遗产捐献社会、全庄民众。并立下遗嘱:乐静园全部财产永远归社会、归全村民众所有,任何人不得买卖、不得侵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静园,100余年间彭家庄各姓氏民众子弟在此接受教育无须任何费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静园,彭家庄后世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后来成为秀才、廪生、贡生、监生的优秀人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静园,以其独特的背景与模式成为晚清社会办学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静园,为穷苦人家孩子上学读书,接受文化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静园,成就了一代贞德烈女一一毕氏 李显业妻一世英名,万古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时任淄川知县龚廷煌为表彰弘扬毕氏 李显业妻义举,亲为乐静园赠匾“绩继宣文”。并率一众人亲临乐静园,为毕氏举行挂匾仪式,一时淄川县无人不知,没人不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乐静园落成后,曾吸引了周围附近一批优秀人才即私塾先生慕名到园内任教、传授知识。其中,彭家庄大名鼎鼎的岁贡生胡彥祚便在此执教多年。并培养出了光绪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毕道远这样一代名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毕道远是毕氏 李显业妻的娘家侄子,毕道远升任礼部尚书后,曾多次到乐静园看望姑母毕氏及恩师胡彥祚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姓家族,在彭家庄人口数量不算多也不属最少,但整体人口素质普遍较高,特别是历代年长者普遍受乡邻敬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有关史料、碑碣记载,几百年来在彭家庄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重大建设事项中几乎都有李氏先祖、先人带头、参与、奉献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彭家庄大集立集系由李氏祖先所为,全部立集费用皆出自李家。立集初始,赶集买卖者凡有青菜及食品类物资卖不出,散集时李家人会出资按市价全部收购,然后无偿分发村民食用,目的是吸引商贩、繁荣集市、促进交易、造福乡里,故彭家庄大集几百年来,远近闻名、红红火火。更有趣的是在大集中又衍生出了一些专业市场和地名(地段)如粮食市、猪市、鸡市胡同等,非常耐人寻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传说,每年进入腊月后,李姓先祖便在大街上晾晒麦子且故意无人看管。晒麦子是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是让家有困难,过年吃不上饺子的乡邻根据需要自由拿取,渡过年关,且无须偿还。这样做既帮助了穷困人家的难言之苦,又保护、尊重了需求者的自尊之心。有点像当今的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甘当无名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诚付出,雪里送炭。回报的是庄里乡亲热心拥护支持与爱戴。但凡李家遇有大事、喜事,民众也无不真诚相助、衷心祝贺。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是垂暮之年的李在桂、李在栏兄弟俩,每当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出现在大街上,庄里大人小孩都无不热情招手示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姓先祖这些义举莫说是发生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就是在当代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乾隆六十年农历四月,彭家庄举全村之力改造短工市以南的大街,全庄民众纷纷捐款捐物将此铺为石路,立名谓“铺道”并立碑纪念。此工程的第一领袖便是李姓先祖李茂林,其次是周宗任、亓秀先、宫世魁等先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光绪九年,彭家庄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公益工程“泰山行宫”在工程八个首事人中,其中李姓先人、监生李云庆名列第三,亦可见当初其家族的地位与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民国期间30年代初,淄川县在彭家庄设镇,成立镇公所,民国政府委任李姓先人李兴田担任镇长,办公场所就在李兴田家大院大厅房内。李兴田担任镇长期间,以人为本、与民为善、布施乡里,特别是为保护彭家庄老百姓生命、财产利益方面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虽身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基层政权要员,他一无民愤、二无恶行,被民众称为彭家庄的“善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 共产党员 李在桂</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彭家庄近代历史人物中,还有一位优秀李姓后人的名字当被永远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就是彭家庄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组织第一任负责人——李在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0年李在桂出生在清朝末期。儿童、少年时期正是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民国初建,整个国家、社会处在激烈的动荡和混乱之中。在家人的安排下,李在桂曾外地学徒经商,后去东北投奔兄弟打铁谋生。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东北沦陷后又回到家乡彭家庄。这期间他走南闯北,顛沛流离,饱尝艰辛;目睹了社会的悲惨,政府的无能,劳动人民的苦难及日本鬼子的惨无人道。当听说中国有了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为劳动人民谋幸福,此时的他攥紧拳头,下定决心,积极寻找机会跟着共产党救国救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艰难的熬过了人生的青壮年之后己经56岁的李在桂终于迎来了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胜利后, 1946年春天中共淄西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彭家庄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工作组培养了庄内一大批骨干积极分子,分别以各种身份和形式同国民党伪政权、反动地方武装及恶霸地主进行斗争。根据表现,工作组秘密发展了李在桂等三人为共产党员。李在桂是彭家庄也是淄西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秘密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成立彭家庄党小组,李在桂任党小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彭家庄、东阳夕、西阳夕三个村联合成立党小组,隶属彭阳乡党总支领导,李在桂担任党小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4月彭家庄成立党支部,李在桂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彭家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46年至1957年,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李在桂不论是在建国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土地革命斗争中,还是在动员组织村民组成担架队、小车运输队支援莱芜战役、淮海战役工作;建国后镇压反革命工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服兵役组织动员工作;农业合作化运动;统购统销工作;人民公社、大跃进工作。他都信仰坚定,义无反顾,忠心耿耿,听党话、跟党走。带领党员、群众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满腔热情的带领群众搞社会主义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在桂作为李姓家族优秀后人,传承家族优良传统。战争年代冒着全家被灭口,家族被灭门的巨大风险,坚定信仰,56岁一农民,义无反顾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跟党干革命,干社会主义。成为彭家庄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彭家庄的解放和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永载史册。也为李姓家族的辉煌历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4月于张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九四六年李在桂入党时的两位介绍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李在桂次子 李兴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 李在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李兴祯</b></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李在桂1890年出生,年轻时曽去临清酱园铺学徒多年,后又去东北老虎台我二叔(李在梅)处打铁,管外出要账。日本侵占东北后回家务农,日本投降后积极参加解放农村土地工作,在赵子平区长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共4人,我父亲,彭继昌、彭继学、王德普(大临池剃头匠))。区政府设在大临池村,当时是淄川县六区,他们在区领导的带领下发动成立农救会,村委会选举周元生为会长,彭绪中为村长,与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斗地主反动派,在李家花园公审了国民党伪村长王德刚、恶霸地主彭绪文,斗争果实分到了贫下中农手中。后来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还乡团返乡反攻倒算,我父亲与我大哥被用绳子绑至毛家庄庙池西墓田树上,周元生一家被逼外逃要饭流浪到济南,村长彭绪中被打的死去活来,积极分子彭绪东在村南场被迫害至死,身绑石头推入村南鸳鸯井中,直到1957年夏天才被发现,打捞上来追认为革命烈士,后同王光翠烈士(解放益都牺牲)立墓碑埋在村西埠顶下。 </p><p class="ql-block"> 1948年淄川地区先后解放,彭家庄在县、区的领导下,组织反奸诉苦清算地主伪顽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将他们的土地财产重新分给劳动人民。当年冬天区领导李指导员(李志胜)来我村指导工作,平时因工作关系常同我父亲了解些情况,晚上就住在我家。这次因有人(军属)托他给儿子写信,就一同去了王德章家,南屋是区干部驻地办公地点又是男宿舍,东屋是女宿舍,正好助理员冯传勤及他老乡袁长顺也在,指导员代人写好信把人送走后,回屋3人说了会儿话,天已不早,三人就上炕睡下了。下半夜,冯助理老乡袁长顺(原是他村内一个什么坏事都干过的坏分子,这次来是找冯助理员报仇的)等两人都睡着了,他借上茅房事先开了二门、大门,回屋先拿了冯助理挂在墙上的枪,又去拿李指导员枕头下的枪,李指导员发现后起身和他夺枪,结果被他一枪打死倒在炕炉台,之后他又对冯助理头部开了一枪,拿着两支枪逃跑了,一直逃到东北,后被从东北提回,在大临池北河滩枪决。</p><p class="ql-block"> 李指导员牺牲后,县、区领导非常重视,在彭家西大场搭台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会后由区长、村长彭继昌等近40人护送回老家,先是用马车拉,后由人轮流倒换抬,一直送到莱芜老家。</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地方各组织先后建立健全,在肃反镇反运动时,村中伪、顽恶霸地主、反动分子先后逃往东北及外地,外地外调人员来村了解他们的恶行,因我父亲从未离开家乡,所以外地来外调人员通过区、乡介绍,就找我父亲了解取证,对这些坏人先后捉拿归案判刑,恶霸地主王光照在大临池北河滩枪决,叛变投敌分子周梅奎枪决于大临池庄南薛家墓田。又组织带领民兵夜间去毛家庄抓捕国民党顽匪李海亭归案,在抓捕土匪李治仁时,区委得到消息,其藏匿在东台头村一村民家中,立即组织全区各乡民兵去包围东台头,彭阳乡及彭家庄民兵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先期到达并包围其藏匿住宅,喊话叫他投降,他叫同伙出来走大门,被民兵开枪打死,他却从藏在栏的房顶跳出,从村后顺河滩向西逃跑,逃跑中,不时开枪打追击的民兵,当他跑到白云山下蔡家庄北一条深沟时,被民兵包围,这时他已是跑不动了,就问民兵你们是要人还是要枪,回答是人、枪一起要,最后他自己开枪自决,死后尸体被民兵、群众用石头砸烂,一解民愤。在这次追捕顽匪李智仁中,彭家庄民兵的英勇表现受到了县委的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 自1949年冬至1950年初,彭家庄建立小学初,校址在王纪五家(王德瑞)后院北屋。土坯支木板当桌子,学生自带座位,课本有国语、常识、算术,学生用石板、石笔练字写作业。老师有彭延禄、常子文、翟希清,我父亲被选为村文委主任负责管理学校。1950年下半年学校搬到德源茂(彭绪贤)家的前后院,后院北屋又叫北台屋,教师彭绪颖,翟希清,常子文,翟希清,常子文二人因有历史问题先后被捕,后有刘子安,杜玉芬(女)、扈老师和李老师(系夫妻)、彭延禄。学生除本村外,外村也加入进来,班级扩大为一至四年级,课程国语、算术、音乐。国语增加毛笔字,写大仿,小字,刘子安主教。算术彭绪颖上课,增加了珠算加算盘,音乐由杜老师上课,校长刘子安。我父亲仍任村文教委员,负责学校的管理,经常到学校向老师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向村里反映解决。</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我父亲每年冬季积极组织文艺演出人员集中,在王光炳的指导下排练节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拾玉镯、双生赶船、天仙配等),初参与者有彭淑贞、李素珍、丁玉兰、陈桂英、彭明芝、解桂香、彭绪乾等,彭广彬掌鼓板,琴师彭延厚、彭少卿等人员,春节后先在本村演出,后亲自组织带领到外村演出,如王村、大临池等,得到群众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自入党后,一直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自彭阳乡建立后,从任乡、村党小组长(本村3人,东阳夕、西阳夕各一人)后到担任党支部书记,在这一时期先后培养介绍王德珠、彭绍汝、周英勋入党,同时积极参加区乡会议,每次自带行李步行四十多里去淄川开会,总之在这一时期对发展壮大彭阳地区党组织和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多次得到过曾经共事的老领导的慰问和关心。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0年淄博京剧团张鸿安、赵汝英亲临家中慰问我父亲。当年曾在六区工作过的后任淄博市武装部部长席常文老领导对我父亲也很关心,非常了解我家的情况,在我1961年8月应征入伍时,专门把我叫出来问我“你去当兵,两位老人同意吗?”我说都同意,席部长才同意批准我去当兵。</p><p class="ql-block"> 1987年春节期间,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苗凤林专程来看望我父亲,进村一问,得知老人已不在世,苗部长仍坚持要到我家看看,我大哥领着一进家大门口,苗部长便抚摸着家中的老枣树动情的说“老人不在了,老枣树还有,当年我曾吃过你结的枣呢”。文化大革命期间,苗部长曾从北京几次来信问候我父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晚年体弱多病,于1974年闰四月十九日病故,是村里第一个不用棺材而用小床入土的,村支部书记周英勋主持纪念追悼会。</span></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父亲去世46周年,谨以此文缅怀纪念。</p><p class="ql-block"> 父亲千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兴祯夫妇与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兴祯夫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在桂长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兴祯全家与大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寻根问祖“大槐树”</b></p> <p class="ql-block"><b>昔日的李家胡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仍遗留在李姓后人大门之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的门牌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壮观、气派的李家“大厅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