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本书,四节课,两次线上研讨,八次线下推动,促进一个团队的成长,带动一个区域的共读研究,一次师生共同穿越的旅程,厚重了一本书,丰润了学生的当下生命。共读,连接了我们,我们因共读而成长。</p> <p class="ql-block">凡事预则立——</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寒假伊始,毛虫与蝴蝶工作室提早对新学期各相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新学期我们要共读一本科普类的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这对于我们来讲真是一次挑战,而越是困难,就越能激发团队的斗志,为我们这次活动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十万个为什么》一本科普类的图书,像这样的书我们该如何共读呢?结合我们已有的共读经验,遵循着由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任务推动学生深入共读,读后要有对整个共读过程的回顾和对整本书主题的探讨这样的路径,在团队首领弓晓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启程了。</p> <p class="ql-block"> 读科普书还应该有别于阅读文学类书籍,结合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还要教给学生边读边提问,并试着用方法解决自己问题的这一能力。</p><p class="ql-block"> 学生经历了共读过程之后,真正对科学产生兴趣,真正受到科学精神的鼓舞。</p><p class="ql-block"> 有了对整本书共读教学的初步的想法,老师们开始备课啦。</p> <p class="ql-block">人勤春来早——</p><p class="ql-block"> 打磨一节课需要反反复复的尝试,打磨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就更是如此了。这一次参与授课的四位老师,四节课,每个人,每节课都经历了三次的试讲磨课,而每一次试讲之后,团队里的老师共同研究讨论,对每一节课的流程,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以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推敲,直至这节课令我们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 鲁小菲老师这节导读课,通过三次试讲,我们最终确定了三大板块:感受科学的力量,走进这本书,怎样读这本书。尤其是怎样读这本书更是为后面的推进和主题探讨课埋下伏笔,打下基础,起到了草蛇灰线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洪序老师这节推进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师生共同体会《十万个为什么》其中的智趣。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回顾读书所获,进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共读兴趣。师生共同动手做一个实验的环节,体会做实验解决问题方式的趣味。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当下的生命,让学生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董丽琴老师这节推进课,和刘老师前后呼应,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读上去很有趣的呢?秘密就是它的语言很生动。这节课师生通过共读书中精彩片段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格,并学以致用,自己动手写一个小实验。从读到写,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吴海燕老师最后这节主题探讨课,既是一次师生共读的小庆典,又是将这一次整书共读推向高潮的主题探讨活动。课程始于颁奖,终于好书推荐,有人说对孩子读书最好的奖励就是再给他一本书吧。这节课吴老师和孩子们共享了这段时间大家共读的过程,展示了孩子们读书的成果,知识介绍,实验分享,思维导图等等。真是一次了不起的穿越呀!更难能可贵的是师生还共同提炼出科普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真是丰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次研究是一次拓展领域的研究,这次研究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这一次我们对科普书的共读有了自己的尝试和努力,相信在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下我们会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