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长沙市一中月考八作文题</p><p class="ql-block">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 <p class="ql-block">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题目解析</p><p class="ql-block"> 漫画原作中,提示语是:“窗子和镜子的区别是:一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一个只能看到自己。”漫画寓意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而命题者做了改动,提示语变更为:“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看到自己。”这一提示语对窗子与镜子都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因而题目具有了“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的开放性。题目能引导考生突破单一思维定势,多视角、多维度、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从而使写作思维更主动、更活跃、更有新意、更具创造力。相对一些考查线性思维甚至不需要思维能力的作文题,这道题是难得的考查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题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窗子和镜子的内涵,也有其丰富性。窗子的作用是“看世界”,是一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沟通的渠道。“外面的世界”可以包括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人通过“窗子”,了解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景、物、情、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心灵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给人带来心灵感悟和境界提升。“镜子”的作用是“照”人,是一个人由表及里认识自己的工具,既通过镜子看自己的外表美丑,也进一步观照、认识、反思、省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勇于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 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一书中,也有过对窗子和镜子的阐释:“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注意题目中“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的身份意识,应谈出青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立意角度</p><p class="ql-block"> 综上,此题的立意可以是开放的。</p><p class="ql-block">①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有“窗子”也要有“镜子”,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正确认识、反思自己。 </p><p class="ql-block">②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拥有“窗子”而不只是“镜子”,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顾着看自己,封闭自己。</p><p class="ql-block">③还可以谈当代青年不要只看到“窗子”而忽略“镜子”,不能只看到并轻信、盲从于外面的世界,而忽略自我,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关注。</p><p class="ql-block">(参考命题者提供的解题指导)</p><p class="ql-block">拟题示例</p><p class="ql-block">1.以窗观世,以镜照“我”</p><p class="ql-block">2.窗子镜子,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3.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p><p class="ql-block">4.观览世界,读懂“自己”</p><p class="ql-block">5.了解自我,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6.开窗与照镜,学习和反省</p><p class="ql-block">7.向外开“窗”,向内照“镜”</p><p class="ql-block">8.以窗联通世界,以镜观照自己</p><p class="ql-block">9.开窗看世界,对镜照心灵</p><p class="ql-block">10.在窗和镜中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11.少照镜,多开窗</p><p class="ql-block">12.比开窗更重要的是照镜</p><p class="ql-block">13.开窗看人,对镜观己</p><p class="ql-block">14.莫重窗子以外,莫轻镜子之内</p> <p class="ql-block">三、学生佳作</p><p class="ql-block"> 打开窗子,擦亮镜子</p><p class="ql-block">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918班一考生</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人之一生,当向外求,向内修。若要转述为更形象的比喻,就是:人需要透过窗子,远眺外面的世界,需要擦亮镜子,观照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可能看似对立,却并非割裂的,而往往矛盾统一。少了窗子,人触摸的世界就局促,人就活成了信息茧房里的蚕;少了镜子,人会慢慢失去自我,又成了四处乱窜的苍蝇。</p><p class="ql-block"> 有窗又有镜,人的外和内,才能联通,不至阻滞,人生才是充实的,也才可能是完满的。所以,打开窗子看世界,擦亮镜子照自己,都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你会发现,能抵达一定业界高度的人士,往往能在窗和镜之间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就拿文学创作来说,文学陕军的三驾马车之一陈忠实也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罢,他们都善于“开窗”,把视野打开,充分汲取好的创作理念,比如借鉴《百年孤独》,学习模仿,而不是墨守成规,沿袭老一套。他们也不断对“镜”反思,自己之前的作品成功吗?我真的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吗?我坚持了自己的文学初衷吗?他们的《白鹿原》《蛙》都一洗文坛积习,又承继优良传统,成为了足以载入中国文学史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往大一点说,治理社会和国家,也要悟透有关窗子和镜子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中国,不会也不能再怀着“天朝上国”的观念,闭关自守。全球化的进程,其势汹汹,不可阻遏,坚持对外开放,就如打开一扇大窗,打开了我们开眼看世界的通道。通过“窗子”,我们惊诧于强国的科技实力,瞠目于芯片时代的精深玄妙。与此同时,我们不是目迷五色,而是退回国内,也照照镜子,反躬自省,既拷问也质询“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然后我们引进来,又不失去自我。</p><p class="ql-block"> 当然,经常打开窗子,不是要你每天思绪翻飞,魂不守舍,不是只羡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而不忘照照镜子,也不是躲在角落里,避开阳光,孤芳自赏。找到窗子和镜子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一种智者的眼光,是一种强者的法则。</p><p class="ql-block"> 愿年轻的你,有一扇开阔通亮的窗子,也有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愿你开窗远眺有山重水复,照镜观心能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 愿你一生,能向外走,也向内收,愿你去得了远方,也回得到原乡。</p> <p class="ql-block"> 湘语文逐段点评</p><p class="ql-block"> 标题:标题化用苏轼诗句,标题融入材料关键词——“窗”和“镜”,也表明观点,“两相宜”即二者都需要,适宜适度就好。</p><p class="ql-block"> 第①段:开门见山,引出话题,两句话简明扼要,概述窗和镜的用处。“妍媸”和“盈虚”,用词简练精致。</p><p class="ql-block"> 第②段:先从辩证法角度阐释两者关联,再从“少了”的反面角度切入,点明两者均不可缺失。</p><p class="ql-block"> 第③段:窗和镜,外与内,两相统一,照应标题。</p> <p class="ql-block"> 第④段:从个人角度提出分论点一。注意过渡衔接,以“而且”开篇,承接上文,自然而然引出相关观点。</p><p class="ql-block"> 第⑤段:列举陈忠实和莫言的例子,融合窗和镜的功用,佐证观点。</p><p class="ql-block"> 第⑥段:从社会和国家角度提出分论点二。注意过渡,以“再往大一点说”引起,不刻意追求分论点的整饬对仗,避免文章结构的板滞。</p> <p class="ql-block"> 第⑦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如何开窗、如何照镜,不分割两者,而是融合来谈。</p><p class="ql-block"> 第⑧段:一分为二,辩证思考,指出开窗和照镜的适度原则,引用流行歌曲《外面的世界》歌词,语言生动活泼,比较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第⑨段:承接上文,做个小结。</p><p class="ql-block"> 第⑩⑪段:末两段不刻意拔高主题,而是以赠言寄语的形式,语言精致,收束全文,回扣材料。</p><p class="ql-block">鲜素材总评:</p><p class="ql-block"> 写这个题目,很多考生缺乏统领材料的意识,要么单写“窗子”或“镜子”,要么平分篇幅,先写一部分“窗子”,再写一部分“镜子”,中间过渡一下,结构比较单一。而本文能将“窗子”和“镜子”的功能融合,无论是阐释道理还是列举实例,都能兼顾两者。且贴近生活,取譬设喻,而不失理性,没有动辄心怀苍生、家国情怀的学生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