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年相伴弥水情”征文活动</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2年9月10日,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经潍坊市民政局批准成立,至今已走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昌潍大地,尤其弥水流域颇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社团组织。为庆祝十年发展历程暨《弥水》杂志十周年庆典,推出“十年相伴弥水情”征文活动,面向全国文友、新老会员征稿,具体说明如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本次征文体裁不限,包括小说、故事、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报道、心得体会、诗歌、曲艺等,<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二、投稿信箱(《弥水》杂志信箱)<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dwfms@126.com<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征文起止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7月31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征文处理方式:<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入围作品先在《弥水》杂志微刊刊登。<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组织专家进行评比。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优秀奖十名及入围奖若干。<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2022年9月10日,将召开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弥水》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大会,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奖励。</span></h5> <h5></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美文】<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刘文安丨樱花时节<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小说】<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州冯伟山丨范仲淹和他的兰<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文化长廊】<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朐张 远丨贾探春骂了谁?</span></h5><h5>有令峻丨我写“烽火少年”系列小说<span style="font-size:15px;"><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寿光隋顺令丨奇特楹联拾趣<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诗词】<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存亮 左希旺 杨玉芳 王秀峰<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钟耕玺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李汝建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范克国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王蜚声<br></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徐炳学 张允宾 宋金来 赵传勤<br></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包美荣 王修娟 王慕君 </span>韦志华<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br></span>刘正齐 <b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特稿丨高树贞词赏析 <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诗歌】<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州傅荣常丨难忘的童年时光<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淄博孙 波丨又见杏花雨<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散文】<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州庄兰香丨杏花村的春天<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徐一波丨古槐的春天<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王效民丨远去的豆腐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寿光王晓庆丨端午<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王宏伟丨父亲的星空<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春秋】<br></span><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泰安屈学敏丨</span>寻找伯父屈宝森<br></font><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肖金光丨古韵悠悠岳辛村<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寿光隋顺令丨关于寿光的一些顺口溜<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弥水书画】<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州风信子丨状元坊<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朐杜崇友丨山水画<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孙桂玉丨字画<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昌乐刘太胜丨毛体书法</span></h5><p><br></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樱花时节</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昌乐 刘文安</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春天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迷人的画卷,坡草离离,花儿也尽情开放,惠风和畅,春光如此撩人。穿过春天的花廊,走在繁花密蕊,璎珞纷呈的时光里,转眼到了樱花时节,从萧疏的红红绿绿,直至花叶扶疏,一下浓密了的斑斓的春情,樱花如此绚烂多情,把春天渲染得更加亮丽多姿。</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风吹绿丹河岸,多彩绚丽的影象,却让樱花占尽了芳华,尤其在丹河那边拥挤开来,美得一塌糊涂。宛若是天女散花,散得都是樱花,一蓝子一蓝子的,倾洒在丹河水岸,蔓延出一片火红欲燃,把水面都点燃啦。</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樱花树岸植成林,千枝万蕊,远远望去,婉约着红粉静伫的顾盼,阿娜出丽人临水的丰姿,荣雍华贵的樱花切换在繁花两岸,融入青翠的河滨,倒映在清澈的柔波里,宛若油画涂抹,浓墨重彩,仿佛有人把最明艳的朱砂染料,不断地添加,不停地搅拌,用如椽巨笔在丹河岸不断地层叠,疯狂般地层叠……只听,咣得一声,把酒杯摔得粉碎,再把剩余的颜料,泼了上去。河水澹澹,层林尽染,惟有樱花树迸发出最耀眼最热烈的华彩。……光芒万丈的明快色调,淋漓尽致的直抒心臆,把整个春天漂染成粉红的盛典。</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美的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樱花开在温煦的四月,花叶婆娑,参差斑斓,倾怀于缤纷的影象,忘形于天地间浓郁繁华的气象,我一定会沿着丹河岸仰望春天,看花儿开放,听鸟儿欢唱,在一棵棵树下,倾心仰望,仰望一树树花开,为心所感受的那份美好,那份热烈的情愫,都是由心而生的爱恋。独恋一树树樱花,是春天最深情的感念,盘桓树下,享受着浪漫的樱花时光,心便一下子融化掉了,沉醉于无边的绀黛春华。</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樱花儿熙熙攘攘地开着,花开花落至暮春。春风殆荡,落红成阵,在飞舞的旋落中,如同一场樱花雨,飘落一地樱花碎瓣,总是那么厚厚的一层。如此花落成蹊,该是一场多么祟尚的盛典。落红成阵,也顿生一份倾慕的心怀,芳心如许,缠绵在怀,相爱就是走向热恋的枝头相拥,相爱就是一同走向缤纷的零落。</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倾听一树,一树的樱花开,那花开的声音就是不惊不扰的盛开,走过长长的河岸,心也在浪漫中漂泊……,在红唇烈焰的枝头,在柔情蜜意的丹河。留连在樱花小径,留连在花雨路上,那浓郁的芳香宜人,以及落英缤纷的喧哗,和着啼转的鸟鸣,飘入丹河的吟唱,充盈在天地间,绚烂在心头。</span></h5> <h5><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left;"></p></h5><h5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范仲淹和他的兰</b></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冯伟山</span></div></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范仲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养了多年的一盆兰花丢了。这让他茶饭不思,丢了魂一样。<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细细算来,这盆兰花跟随他十几个年头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小时候,曾在苏州待过一段时间。他依稀记得,有一年母亲带他去太平山下父亲的墓前磕头,趁母亲嘤嘤啜泣的时候,他追着一只蝴蝶进了山脚的一片林子。就在山泉旁的一块硬石边,他发现了一株兰花。这兰花叶片不多,但精神饱满,顶上有一花,放肆且优雅地开着。那模样,还有那淡淡的清香,竟让他无法割舍。后来,他带着这株兰花随母亲又到了山东的博山,就连在荆山寺苦读的数年间,这兰花也从未离开过他。<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此后,他离家到外地求学苦读,发誓考取功名,造福黎民。走时,他啥也没带,就带了这株兰花。这兰花真是神奇,本是生在江南温润的气候中,可跟着自己在干燥寒冷的北方竟也长的清爽墨绿,并且从未枯过一叶。这株兰花经过多年时光的淘洗,根部硕大,但株型紧凑,依然三五叶片,色如墨玉,神采飘逸。此兰一年开两次花,皆在春秋两季,每次都是一支花箭,三两朵花。花瓣微翘,花蕊溢香,挺拔孤傲,卓尔不群,见到的人都连声叫好。如此奇花,通过众多学子的口传,让数不清的人垂涎三尺。有不少富人愿出重金买走,但都被他摇头拒绝。<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眨眼,兰花丢失一个月了。范仲淹魂不守舍,接连几天水米难咽。一日深夜,冥冥中他觉得有种特殊的气息在口鼻间萦绕,睁眼时,兰花竟在床头,但几近枯萎。他喜极而泣,把兰花紧紧抱在怀中。不几日,他听一要好同学说,兰花是被另一位同学偷走送给了本地的县令,那县令应诺在乡试时会照顾他。可不知为啥,这兰花自进了知县家中就萎靡不振,日渐枯萎。知县大怒,骂那同学给他送了一株将死之兰,分明是诅咒自己的前程,要把他送进大牢。他父亲闻知赶紧打点知县,他才得以抱着枯萎的兰花滚了回来。兰花失而复得,大概是同学觉得良心不安吧?<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范仲淹一声长叹,久而无语。<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看着眼前的兰花,心想:你一定是受不了狗官家的贪腐之气,不愿与贼子为伍。<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范仲淹把兰花轻轻抱在怀中,离开书院,来到不远处的一座大山里。在清澈的山泉边,他把兰花盆脱下,把土壤抖掉,用泉水一遍遍清洗着兰花的根茎。最后,他把兰花的枯叶去掉,让硕大的根茎赤裸裸躺在野草丛中,与大自然相拥而眠。趁这空挡,他去林间捧回了一些落叶和干树皮当花土,把兰花重新栽进了清洗过的花盆中。说来也怪,不久兰花根茎的顶端就生出一点鹅黄,渐渐泛绿,竟重新焕发了生机。秋天时,兰花又长全了叶片,还顶了一支花箭。也许经了岁月的磨难抑或凤凰涅槃后的重生,整株兰花愈发清雅飘逸,让人陡生敬意。<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后来,范仲淹步入仕途。他为官清廉,尽职尽责,曾调任京师为官。但总看不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腐败现象,直言上谏,但终究人轻言微,被人反诬,闹得贬任异地。升升贬贬,起起落落,他也记不清多少次了。好在有兰花相伴,日子倒也清爽。<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年,青州大旱,整个春天几乎滴雨未下,城里城外的河道沟渠早就干涸了。范仲淹站在城西南外的田边,望着几近枯萎的秧苗,满腔的愁闷涌上心头。一群百姓跪在路边祈雨,近前询问,才知跪了三天三夜了。范仲淹心一紧,也跟着跪了下去。他双手作揖,高过头顶,其虔诚之态哪像一身的病痛。说来也怪,不多时竟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而至。<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数日,雨过天晴,青州境内一片生机,绿色盈人。可好景不长,一场大的瘟疫席卷而来,很多百姓患上了红眼病。此病虽不至死,但双眼红肿模糊,重者溃烂发痒,又极易传染,一时人心惶惶。范仲淹心急如焚,遍访青州名医,并用自己多年对疫病的了解和经验,和医生们夜以继日配制药方,以解百姓的眼病之苦。药方极其繁琐,更奇妙的竟需要极其纯净的水来调制。可青州刚下过数天大雨,河水、井水暴涨,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浑黄污浊。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药物的疗效,这让范仲淹再次陷入了烦闷之中。睡梦中,他看到城外他跪地祈雨的地方,竟有一口水井,汩汩地冒着清泉,自己养了五十年的兰花居然长在了光滑的井壁上。他惊得想喊,双手在被窝外到处乱摸,一下就醒了。天明,有人报说他跪地祈雨的地方有细流渗出。他惊讶不已,令人在流水处掘井。掘至两米,一股水一下涨上来,水花轻轻翻腾,似是一处泉眼。范仲淹觉得有神灵相助,想起梦中的情景,赶忙让人取来自己的兰花,小心地栽植在离井口不远的井壁上。这时,井里的水一下涨到了兰花处,伸手即可汲水,且清澈的能照出人的模样。范仲淹大喜,急忙令人汲水制药,并给此泉取名“醴泉”。不几日,凡患眼疾的百姓全部痊愈。<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冬天很快就到了,可醴泉里的水不多不少,总是保持在兰花的根部,并且清澈如初,也不冻结。此时的兰花却已子孙满堂,长满了井的四壁,姿态依然清雅。<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范仲淹大惑不解。<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二年,即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任颍州知州,途至徐州一病不起。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苏州的太平山下,又一次追着蝴蝶跑进了树林,又看到了那株放肆而优雅的兰花。<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不久,范仲淹驾鹤西游。说来也怪,青州醴泉里的水一下降了好几米,四壁上的兰花也渐渐枯萎了。</span></h5><p></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杏花村的春天</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青州 庄兰香</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杏花村的春天与别处不同,他有一股野性的美,原始的美。不在乎山多高,水多清。“桃花春,杏花春,桃杏妖娆如个人”。在乎地是上天赐予这里的一幅画、一首诗!</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我与杏花村的初识是在一个秋天,杏花的盛放和飞舞已经与我擦肩,不过我能想象它有多美,是十里杏花红,烟雨为它痴;是月下乘风来,一醉不忍归;是“杏花孤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我是爱花人,也能懂花心。我想,花开的时候,它应是和我一样吧,心里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踏月而来与之邂逅,为了这份心期它不忍谢却红尘,因为情未了。而我,却迟迟未曾应约而来,误了花期!</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初见是懵懂的喜欢,再见便是沦陷。我最喜欢杏花村的风花、山水和奇石,在梦里曾数度相许,只为与它再续旧约。</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杏花村的山,层峦叠嶂,翠黛相拥,是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如同深闺女的帷幕,“春日凝妆上翠楼”,山水的灵秀养育了杏花女的淳朴和甜美。牛头山,二龙山等,这些山都不高,但朝夕云雾缭绕,仙气十足。每一座山的背后,都有一个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代代相传。</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杏花村的风是轻柔的,带着野花香的味道,如甘如怡,清新沁人。听说这里的人是长寿的,因为大山的灵气、山花的香气,使得此处烟火鼎盛,生生不息。杏花山上那无尽的杏花,红红白白,轻如纱,柔似锦。那是春风为杏花女织就的一件件锦衣罗裙。杏花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清溪为镜,柳枝作梳,秀发轻拂倒影在水里。眸里透着清纯,心里充满了向往,向往杏花山永不老,沉睡的砚河水早醒来。</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砚河水,那是几千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此修身养性、书写绘画而砚墨的地方,因日日研磨,时间久了水便汇成了河,河水带着墨香,一路穿梭流出了大山。相传,只要饮过砚河的水,就会文采飞扬,过目不忘,落笔成章。可惜我没有喝过砚河水,所以至今这七窍才开通了六窍。</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我喜欢杏花村的石头,当地人都叫它玲珑石。形态各异,奇葩无比。有的似野牛,有的似神龟,有的似裸露的动物脊背,像极了一群沉睡在地球上的生灵。据说几千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漫无边际,成群结队的动物在这片流域里繁衍生息。突然有一天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导致大山崩塌,河水干涸,日月无光,四周漆黑一片。顿时天地一片混乱,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无从躲避,最后化作了一座座山石、土岭等。而这山石似乎一直都有着灵性,有的像在沉睡,有的像半睡半醒中。它们在风雨变迁中纵观日月江湖,淡看四季轮回。悟道人性的真善美和变化无常。世间万物,浮沉多变,这一切皆出于人性、生物性和神性。天地一朵莲,无为天地间,睡石心知肚明,却从来没有开过口。</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一直以来,喜欢天然造就的生态美,没有人为的造作和涂鸦,这是天地造化赐予人间的幽境,是天地神笔勾勒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如果仔细观察,你会感受到作画者的初心和寄语、希望和未来。当然,也有留白和需要添笔的地方,这需要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洞穿这个神奇的地方,揭开这千年妙曼的玄机。</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我喜欢的杏花村,不就是神笔作就的一副山水图画吗?</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古槐的春天</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昌乐 徐一波</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南风吹醉了玉兰,春雨打湿了古槐的枝丫,苏醒的大地,渐次呈现玲珑的曲线,渲染着生命磅礴的大气。2022年4月的一天,我站在桂河公园西岸,虔诚地凝视着这株栉过风沐过雨的古槐,以600多年不变的姿态,将自己站成了永恒,义无反顾地向人间散发着生机盎然。</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古槐,植根于东圈村革命先烈张适的故居。沐浴在春阳的余晖里,宛若一位沧桑的智者在沉思。我想读懂这位槐烟径里睿智的长者,岂非一朝一夕?微风吹过,一串串槐叶随风起舞,伴着红绸带的节奏,摇曳,低吟,浅唱。</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树身不算高大,但树冠硕阔,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远远望去,仿佛大团的绿云漂浮在半空之中,看上去像翠鸟一样嗡嗡嘤嘤,彰显着生命的活力。古槐用伟岸挺拔的身躯演绎着对信仰的执著,与山村的沉重历史早已融为一体,追慕着烈士豪迈的气息,默默地见证着东圈变迁的历史。</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东圈村其实是朱刘街道圈子庄的一个自然村。它位于首阳山北麓,桂河两岸,可谓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明代初叶,张姓自河北枣强县(原属山西省)迁来立村,因依山傍水,山水环绕,泉涌不断,吐泡成圈,故曰圈子,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古槐原来没有名字,但却留下不少的传说。</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记得昌乐著名作家郭建华写过一篇《山东无死槐》的文章,里面故事扣人心弦,那棵被称为“老槐爷”的国槐,为父老乡亲挡过灾,遮过难,同呼吸,共命运,无怨无悔繁衍生息在这块热土上。</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近日又读到奎文作协李万瑞主席的《老槐树》,不禁又勾起我儿时的无限遐思,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图腾,一个人终生背负的共同记忆,还有作者永远回不去的童年……正如南朝梁元帝《长安道》诗云:“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此刻,但见桂河两岸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鸭群在水中自由嬉戏,水草于微风中飘荡摇曳。无奈时光易老,人情易逝,我只好惺惺相惜,依依作别,对见证历史的这棵明初古槐投以深情的一瞥。我知道,清凉的桂水河畔,春天的古槐,已在诗人的笔下,成为春天的媚眼。</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想当初,它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承载着祖先的寄托和厚望,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熬过了轮回的碾压,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孑然一身挺了下来,于是才拥有了深刻的内涵,无穷的外延。可是,这棵古槐在民国初年,却让一张姓青年热血沸腾,肃然起敬。也许,就是那一场披着晨曦的北方的春雨,叩开了张适的心扉。他面对古槐倾诉着“少年强,则国强”的家国情怀:“此时,我正如你一样,生在乱世,长在僻野,虽然绿意满天,怎奈国碎家寒,好男儿志在出关,慷慨赴国难,而今,你不屈不挠捱过危机,盼来了春天的绿意。如我在济南育英求学一比,多少追梦的人啊,瞩目您的壮举怎不令人心旌荡漾?”确然,它躯体上的疤痕见证了昨日的辉煌,风干的枯枝则是岁月留下的创伤,但它仍然顽强,遮天蔽日的枝叶,昂扬着向上的力量。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洗礼,早已脱胎换骨,从一棵平凡的树升华为一种灵魂,一种坚定的信仰。</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在古槐的南面,是西汉淄川王陵群,已存二千余年,出土了不少文物,其价值不菲,已被县文物所收藏。足以说明,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文历史厚重,英贤辈出,彪炳史册。</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从这里走出去参加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奉天特委书记张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张仁忠、总参通信部处长(正师级)张永亮、空军学院副院长(大校级)张希望、武汉工程大学院务部政委(正师级)张同嘉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东圈村的骄傲。</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古槐的北面,是一座振兴乡村文明、传承红色基因的凉亭,它以崭新的雄姿静静伫立着,和故居东北侧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石磨遥相呼应。石磨仿佛是当年革命烈士钢铁硬汉的倔强形象,贫贱不移,不向岁月低头,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更让我们心动的,是那拴在古槐身上的一块块红绸布。这绚烂艳丽的一抹红,静默中似乎向人们展示着什么。是展示人们的祈盼吗?祈盼家人的平安康宁,祈盼年景的风调雨顺,祈盼开门红似的事遂人愿,祈盼人生的和和美美,祈盼家国的繁荣富强......时间久了,那祈盼的东西,也就沉淀为思念,沉淀为一种信仰,沉淀为一种依恋,沉淀为思维与行动的步调一致,沉淀为“我的家在哪里,山西洪洞槐树底”的民族集体记忆。</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 古槐在春天,总是比其它树木晚几天发芽、长叶。就像一位稳重、威严的老人,它的迟缓总给人一种神圣、权威的感觉。微风吹来,暮春的夕阳下,仰视苍翠的绿叶,细数流年,脑海闪过一首咏槐诗:“繁柯密叶耸村前,荫庇儿孙不记年。谁念暮风催老泪,千年梦断情难断。历尽沧桑神益壮,久经风雨干尤坚。清明迎来天下客,灵鸟朝歌仰先贤。”祖先留下了多少话 ,古槐的故事又发芽,这郁郁葱葱的古槐啊,已化为一种象征、一种怀念,一种寄托与文化。</span></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远去的豆腐坊</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昌乐 王效民</span></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明节早晨,天刚蒙蒙亮,朦胧中耳畔传来一阵清脆的卖豆腐的梆子声。“梆、梆、梆”的声音时远时近,并伴有清晰的节奏感,不由地勾起了对童年豆腐坊的回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初冬,坡里的秋庄稼都收完了,冬小麦的种子也都下了地,村里为了让劳累了一年的牛、驴等大牲口上膘攒劲儿,几乎年年都要开一家豆腐坊,一是作为村里的一项副业,二是将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豆腐浆(泔水),给集体的大牲口拌草料。村里开豆腐坊的人,基本都是固定的。青壮年劳力是捞不着干的,干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和身体有残疾的人。那些年俺村开豆腐坊的,一般都是远房的瘸子五叔,他是抗美援朝回来的伤残军人,左腿在第五次战役中负过伤,他开豆腐坊全靠五婶帮忙。每年初冬,瘸子五叔就会找到村里的保管员,从仓库里拿出做豆腐的工具洗刷干净,再将饲养院里的两间土坯草房打扫好,支上一口十二印的大铁锅,从集体赊来二十斤黄豆,五叔的豆腐坊就算开张了。他和五婶将黄豆拿到村里的石碾上碾碎,然后用水泡在水缸里,浸泡几个小时后再到石磨上推豆腐糊子。因为是村里开的豆腐坊,所以不用人工推磨,直接用村里的毛驴拉磨。那个拉磨的毛驴,五叔做完豆腐后,趁着豆腐渣还没上缴,总是先舀上半舀子豆腐渣,犒劳犒劳那头驴。磨完豆腐糊糊后就要揉豆腐,五叔腿脚不方便,这活儿都是五婶干(将生豆汁和豆渣分离出来)。揉出生豆汁后,就开始在大锅里烧豆汁了,这是项技术活儿,五婶烧火,五叔看锅。天渐渐黑了,土坯房内炕台上,亮起了玻璃罩子煤油灯。这时候村里的老少爷们们大都吃了饭,没别的地方去,都聚在村里的豆腐坊里,他们有的挤在土炕上,有的蹲在角落里,抽着旱烟“大把拧”,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眼睛却盯着大铁锅里冒着热气的豆汁,嗅着那香喷喷的清香,简直是一种无言的享受。豆汁烧好后,五叔总是问上几遍:有没有人喝豆汁,五分钱一碗。但很少有人应声,因为那时人们衣袋里的钱都非常羞涩。见没人撘腔,五叔便将热气腾腾飘着浓浓豆香的熟豆汁,舀进早已准备好的大缸里,然后点上卤水,盖上盖垫闷着。几十分钟后,五叔五婶便在锅上放上罗床和竹筛子,再在筛子里铺上薄纱包袱,然后就开始压豆腐了。压过几十分钟后,豆腐压好了,五叔便搬下压在筛子上的豆腐渣盆,再拿下压在豆腐包上的盖垫,敞开包袱。顿时清香四溢,烟雾水雾弥漫的土坯屋里,人们的眼睛都盯着那白嫩的被香气缠绕的热豆腐,嘴角上都不由地流下了口水。但却很少有人会称上半斤热豆腐解解馋。有的人实在靠不住了,就走上前去,摸起舀子舀上半舀子豆腐浆,喝上一通过过瘾。因为豆腐浆是不收费的。每当五叔五婶将做好的豆腐抬到院子里晾着时,天也就到了夜里十一、二点了,在豆腐坊里玩耍的人们,也陆陆续续回家困觉了,豆腐坊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第二天天蒙蒙亮,街上便准时传来五叔那熟悉的梆子声,天天如此,年年如此。<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五叔五婶已经作古。当时的豆腐坊也变成了村里的文体广场,但每每听到街上偶尔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时,总免不了对那时豆腐坊的回忆回味。</span></h5></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端阳祭</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寿光 王晓庆</span></div></h5><h5><br> 五月五日是端阳,<br> 每逢端阳思亲娘。<br> 慈母逝去三十四,<br> 叫儿怎能不悲伤。<br>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忧国忧民忧君而不能自拔投汩罗冮自尽的伟大诗人屈原。而今端阳节已成为人们吃粽子,玩花船,赛龙舟的喜庆节日,绝无悲怆、祭思的气氛。屈原逝去已远,天须我祭,我所祭思的是我已逝去三十四年的母亲。母亲离去时我尚九岁,三十四年魂牵梦绕,忧思难忘。<br> 父亲比母亲大九岁,大夫少妇,相处和谐,甚为和乐。父母结婚当年就添了我哥哥,三年以后生下了我。父亲是民办教师,家中虽不富裕,但家中经常笑语喧哗,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母结婚六年,于1982年母亲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久亲背着母亲四处求医,到公社医院,上口,道口,南河,大家洼,到寿光医院,去潍坊最多,每次远行都是父亲背着母亲上车、下车、进医院。1988年春,我大姨从东北回来,自已掏钱为母亲去青州中心医院治病。青州是我二姥爷家,二姨是医院的医生。<br> 母亲求医无数,终不知何病,后来病情越来越重,渐渐地站立不稳,生活不能自理。<br> 父亲在广陵中学教书,距家七里路。父亲每天来回四趟,做饭,理家务,种庄稼,照顾病重的母亲。<br> 时至1988年农历五月五日,正是麦熟时节。连续几天,父亲拉着地排,与我兄弟俩割那六亩麦子。父亲割麦,哥哥捆个,我拾麦穗。割到响天,装上地排车,爷三拉着回家。一到家不等卸车,父亲就先跑封屋里看望母亲。其时母亲面色蜡黄,两眼直视,哑哑失语。父亲连忙叫我去叫四个叔父,叫哥哥去南广叫我舅舅姥爷。母亲已医治无效。过了不久,我两个姑姑、姑父也来了。姑姑婶婶忙里忙外,为母亲准备葬品,两个姑父到庄前去割还未收割的麦田。姥爷、舅舅来了后,异常悲痛,父亲建议送上口医院,姥爷说:“事已至此,算了吧!”一家人忙乱到傍晚,母亲安祥地闭上了眼,一家人大放悲声。哥哥为母亲支路的那尖刺三声:“娘,上西南大路......”我终生难忘。<br> 1988年的端阳节,是我心中一生的内伤。每至端阳节,心中就难过一场,三十四年过去,难忘亲娘。<br> 今逢端阳重思伤。设以小馔祭亲娘:烤鸡一个,香粽六枚,素菜双碟,酒一壶,香三柱......<br> 我跪母亲坟前,长伏不起,大声喊娘:祝母亲平安于九泉之下,告诉母亲,我哥俩业已成家立业,二孙安康。叩三首至地,鞠俩躬曲身,虔诚之心,生于心底。<br> 祭毕,提食盒回家。边走边回望那一丘绿草臻臻的坟头,两眼之泪似涌泉汹汹而出。</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父亲的星空</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昌乐 王宏伟</span></div></h5><h5><br> 阿爸阿妈<br> 我心中的菩萨<br> 月亮一样<br> 一样的爱啊<br> 伴我走天涯……<br>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父亲是在1987年7月一个炎热的夏日,因心梗猝然撒手人寰,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给我的遗产是一辆五成新的大金鹿自行车和一块上海手表,还有三十五年梦萦神牵的思念、满满的人生回忆。<br> 我记得,父亲去世的第二天早上,乔官镇贾陶村一个近60岁的老农民,知道了我父亲去世的消息,带着自己养的一只大鹅,徒步走了18公里,清早就敲我家大门,他泪流满面地说:“那个时候老王就在我家驻村啊,小时候你爸常带着你去我家,你最喜欢的就是大鹅……,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啊!”说着,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泣不成声。<br> 父亲是1945年前参加工作的,属于抗日战争干部,干过公社副书记、县招待所所长、县建设银行副行长,也算是个芝麻官。我小时候搬家是寻常事,父亲工作调动到哪里,全家就迁徙到哪里,通常一个马车便装载了全部家当。我出生的地方是马宋公社,小学先后在乔官、五图、平原公社就读,跟随我们屡次搬家的还有一只小狗,我称呼它“老黑”。这个狗东西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不少人生的法宝,譬如我父亲经常开会到10点多,老黑每到晚上10点,准时到公社大院门口接散会的父亲,然后作十八般欢喜呆萌之状,对着父亲前腿弓后腿蹬一阵撕咬猛扑,尾巴摇得像货郎鼓,这套戏码老黑玩得极其娴熟。父亲到家后赏它点残羹剩饭,老黑便心满意足回到自己的小窝。怕就怕认真二字,老黑迎着风、迎着雨天天如此。它看不懂我家那台老式烟台座钟,却把时间拿捏得那么准,到现在也是未解之谜。<br> 上学时,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填表,填家庭成分一栏最难堪,看到别的同学填贫农就羡慕,因为我家是富农。<br> 我老家是沂蒙山腹地,到处是连绵不断的山丘,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一脚能踩好几块石头蛋子。前些年我回家的时候,当地人还穿着花花绿绿的原始服装用瓦罐到村头挑水,就是这样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父亲家庭成分竟然是富农。后来父亲告诉我,老爷爷是方圆百里很有名的中医,来就诊的很多,还雇上了抓药的小伙计。那个时候为了到外地进药材方便,买了辆德国造的自行车,那阵势,不亚于现在买辆奥迪,所以经济条件相比来说有些优越,划成富农也就情理之中了。<br> 为家庭成分,我每次填档案都能在同学不屑的目光中汪出两眼泪来。父亲受的苦更多,但是父亲坦然,一切一切,都深深埋在心里。文革时期,父亲刚穿上新做的棉袄,就被造反派糊上了大字报,然后被别人架着胳膊上了批斗台,那个时候我还没上小学,只记得小朋友一脸惊诧地告诉我:“快看、快看,那个批斗的人是你爸爸。”<br> 父亲工资六十四元五角,在猪肉柒角一斤的时代,属于高工资,但是父亲很节俭,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那个时候当公社书记不容易,建大寨田、兴修水利、贯彻八字宪法、防修反修,阶级斗争年年讲、天天讲,斗天斗地压力大,能排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吸烟。二毛钱的丰收烟父亲也舍不得抽,自己买来卷烟纸、烟丝,自己卷烟抽,如果我有时间,父亲也会抓壮丁让我帮他卷烟。<br> 空闲的时候,父亲领着我和姐姐在我家三间土房前面开垦了一块荒地,自己捡来树枝围上栅栏,种上了甜椒、黄瓜、西红柿、土豆、扁豆、韭菜等蔬菜,还种上了经济作物蓖麻。每天放学,我都要和父亲莳弄着这三分地:栽培、除草、上肥、抹叉;晚上还要和父亲搓蓖麻籽,搓完到收购站卖了,挣个三元五角。父亲无言的行动,却是我人生最直观的再教育。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我体味着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劳动让我除掉了身上的燥气和惰气,让我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让我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到收获的季节,一圈栅栏结满了串串芸豆,西红柿、黄瓜压弯了枝头,小菜园赤橙黄绿青蓝紫、硕果累累,周围的邻居也纷纷来分享我们的劳动果实。<br> 父亲也常赶集,但是每次赶集都要带上一个大口罩,儿时的我想不明白,父亲到底是怕什么?我现在想明白了,父亲用脚和自行车走遍了平原公社的角角落落,他熟悉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很多卖菜的都是老熟人,父亲知道种地的艰辛和生活和困苦,他不想白拿熟人的菜。<br> 平原公社第一书记秦玉生调任胶县县委书记,他给老搭档父亲来信,要把平原公社种植黄烟、西瓜、花生等农作物的成熟经验带到胶县。父亲千挑万选,从当地选派了经验丰富的老农去了胶县,再后来,秦玉生给我父亲亲笔回信:“平原的经验已经在胶县落地开花了。”信中一再对我父亲表示感谢。父亲读信的时候沉默不语,但是眼角却有异样的泪光。我知道父亲动情了,尽管父亲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但是父亲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br> 父亲是公社干部,驻村指导农业生产是第一要务,父亲曾对我自诩他是当地的农业专家。当年驻的村是埠南头和平原村,生活上父亲不搞特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的是一样的饭食。一个村干部告诉我,有一次父亲吃了住户手擀的面条后上吐下泻,幸亏抢救得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后来调查得知,那次是错把拌了农药的麦种磨成了面。<br> 在父亲悉心指导下,埠南头村的黄烟种植成了全县的模范。日本和阿尔巴尼亚友人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参观,为了迎宾,父亲从箱底找出那身新衣服,洗干净了穿在身上。这些书信以及外宾合影照片至今还藏在我的箱底,每次看到,我都泪眼婆娑。<br> 有次我到平原村访友,有个当地的企业家自豪地说起了当年建渡槽、建大寨田的壮举,多次说起了总指挥我父亲的名字。当他知道我们是父子关系后,竟然当着我们许多银行同事的面,失声痛哭起来,那场面使我永远难以忘怀。<br> 我记得,当年万人上阵修建平原肥猪岭大寨田,父亲是总指挥,一连多日吃住在肥猪岭不回家。适逢连日暴雨,家里土坯房被暴雨淋得山墙塌陷了一大块,摇摇欲坠,我吓得都不敢在家里睡觉;后来学校组织到肥猪岭参加大寨田劳动时,我才见到混到劳动队伍中的父亲。即便如此,父亲也没能赶回来,只是电话托人在山墙上顶上了一根木头,直到肥猪岭大寨田工程结束,父亲才回家修缮了危房。<br> 父亲不会打扑克,也不会下棋,普通人的娱乐项目他都不会,或者说他也没有时间学。母亲从年轻时候身体就不好,我和姐姐年幼,所以炒菜做饭家务活都让父亲包揽了。在昌乐七中读书时,经常有同学去我家吃饭,父亲每每扎起了围裙,当起了大厨和服务员。<br> 我待业在家,父亲没有动用关系帮忙,是我通过朋友打听到银行即将招干考试,自己去报了名,通过正式考试进入了农业银行。此后我仅有的一次工作调动,也是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我参加工作后,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不混账,账不混人”。<br> 父亲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给我留下了一座精神丰碑。<br> 父亲的廉洁自律、父亲的谆谆教诲,是我一生的至宝。<br> 在恒河沙数、滚滚红尘中,父亲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干部,但是在我心中,父亲是我人生的一座丰碑,是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一座闪亮的灯塔,是我人生的标杆。这些精神法宝,给了我勇往直前的信心和直面生活的勇气,我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我人生征途没有迷航。无论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困苦,无论面对灯红酒绿抑或纸醉金迷,儿子都守住了人生的底线,成了一名合格的党员和银行员工。<br> 而今我已经到了父亲的年龄,岁月的脚步没有停歇,只有这首歌,永远在我心里吟唱:<br> 我的阿爸<br> 孩儿有说不完的心里话<br> 就像满天的星星啊<br> 闪耀着我对您爱的光华……</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贾探春骂了谁?</b></font></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文/张远</span></div></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红楼梦》里的贾探春,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很阳光、很鲜明的。因为曹雪芹给定她的舞台形象是“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是个很不俗气的女孩子;给她的定语就是一个“敏”字:性灵敏锐,做事敏捷,心地敏慧。戚序本上的评价则是:明于事理,腹有阳秋,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真有才干者,故赠一“敏”字。<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整个《红楼梦》里面,探春的戏份虽然不是很多,但分量却不算很轻。在“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一回中,探春怒打王善保家的那一巴掌,痛斥吴新登家的那一席话,特别让人感到畅快和解气,不由地对这位庶岀的三姑娘顿生敬佩之心,赞叹之慨!在代替王熙凤理家的那段日子里,人们送她一个外号叫“镇山太岁”,亦足见探春是一位精明能干、格局宽广又极有担当和本领的人。<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本来应当和谐相处的生活圈里,偏偏就有一些争风吃醋、挑拨离间、颠倒黑白(是谓“谗”)和隔岸观火、阳奉阴违、落井下石(是谓“奸”),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在那里兴风作浪;因抄检大观园而酿成的风波,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在这场风波中,先是存有险恶用心的“刁奴”吴新登家的那个婆子,欺负初次理家的探春,一心想看探春出丑;再就是调拨赵姨娘去闹怡红院的夏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有那个“没造化,轻狂人”王善保家的,伺机进谗,公报私仇,狐假虎威。这些人次第登场,一个个都作了丑恶的表演。聪明透顶的王熙凤,因久掌荣府家政而熟知人性险恶,曾深有感触地形容这群下人:“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真是一语道破,说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面对纷纭复杂的府内事务和这群各怀心思、不易驾驭的下人,那位客居贾府、心机颇深而又能“识大体”的薛宝钗悄然退出,撇清关系;平生胆小懦弱、万般闲事不关己身的“二木头”迎春不知所措,委曲求全;性情孤僻的四丫头惜春则冷漠避世,明哲保身。诸姊妹中,唯有贾探春敢于挺身而出,勇于任事;并毫不留情,直面怒怼:“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之怒骂,既骂得痛快、尖锐,又见得这位贵族女子面对贾府这个尔虞我诈、败象丛生的末世贵族之家的强烈危机意识和痛心疾首之情。要之,她的怒骂,其直接原因固然是由于下人侵犯了自己作为主子的尊严,但从深处看却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正气凛然,斥恶压邪,痛责那些颠倒黑白、詈夷为跖,每逢危机之时必要出来作奸的“妖孽”。骂,是她的感情表露,慨然所为;怒,又升华了探春生命的意义,焕发了她自身的夺目光彩!敢怒敢骂,正是体现了三姑娘的本色。<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无独有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不时看到一些惯于窥测时机、煽风点火,妖言惑众、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即如最近,在上海市全力抗击疫情之际,有些所谓的公知和文人騷客,不是响应中央号召齐心助力抗疫,而是抓住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和不足添油加醋,刻薄苛责,甚至制造和传播谣言,肆意进行丑化抹黑。本来,抗疫期间不免会出现一些因操作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工作被动的个例,对此可以进行善意的批评,以期改进工作,但是决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更不能借题发挥,另作文章。近日在某诗词网页上就刊登了这样一首诗作,题目竟然是“惊闻魔都…”云云;观其内容,更是“不忍卒读”。<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里姑且不详论诗作的具体内容和意旨所在,最可注意者,是作者竟然称上海为“魔都”!这真是咄咄怪事。请先别讥讽批评者孤陋寡闻,人们知道解放前的上海,的确曾被称为魔都。那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曾数次造访上海。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霓虹灯下的污秽,彻夜喧阗的舞会与恐怖诡异的刺杀;旧上海的光怪陆离和市井百态让他惊叹不已。回到日本后他写出了《魔都》一书,以记录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从此,“魔都”就成了上海的别名。然而现在的上海,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上海,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上海,也是早已脱胎换骨、地复天翻的新上海!上海是一座既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又创造了辉煌发展奇迹的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是拥有强大集聚力、辐射力、牵引力、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超大国际都市。不是说上海抗疫工作的不足不能批评,但这种批评至少也该出于善意吧!然而作者竟煞有介事地翻出陈旧而灰暗的“魔都”一词,硬生生地套在今日上海头上,这到底是要来恶心谁!<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海抗疫,全党奋勇拼战,全国慷慨支援,全市尽锐出击,所有国人都应凝心聚力,和衷共济,与上海人民一道,为早日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而同向同行,务求必胜,而不是做冷眼的旁观者,更不能做那种寒人心、乱人心的恶意攻击者,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造谣蛊惑者。否则,也必会自取其辱,遭到像贾探春一样的正义人们的唾骂和斥责!</span></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我写“烽火少年”系列小说</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令峻</span></div></h5><h5><br> 2021年6月,我的抗日战争“烽火少年”系列小说《潜伏岳家村》《假小子侦察记》《冲出柳林城》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爆发90周年之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入选由山东省语言文字委员会推荐的山东省“百年征程传薪火、红色经典润乡土”主题活动阅读书目、入选山东省重点主题出版物。<br> 2020年11 月,济南出版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读物出版了我的抗日战争“烽火少年”长篇小说《神弹弓》、中短篇小说集《冲锋号》。<br> 这五部作品出版后,出版社都加印了。<br> 《潜伏岳家村》:八路军小侦察员愣子在夜间执行任务时摔伤了左脚,他骑上一头无主毛驴,躲进了岳家村的岳王庙,靠身上穿的伪保安兵军装和一个敌特务证,机智地与伪保长、伪保安兵、日军中队长周旋,并打死了三个抢劫祸害村民的山贼,救了一位被伪保安兵抓走的农村大嫂,在看庙大爷和老乡医的帮助下返回了部队。<br> 《假小子侦察记》:八路军小女侦察员眉子为了执行侦察任务打扮成了个男孩模样,在去县城侦察日军兵营的路上,被伪保安兵抓去参加了伪少年培训班。她冷静大胆地应付敌人,借机侦察到了日军兵营内部的情况。她逃脱后,第二天晚上带连队来炸毁了鬼子兵营。<br> 《冲出柳林城》:八路军修械兵小穆接受任务去柳林城取几根气门芯,好带回来修连队的自行车,但到了城门,却被汉奸翻译官抓去日军的修车所,给修车的陈师傅当了帮手。小穆胆大心细,取得了陈师傅的信任,跟他悄悄地学会了开车。他瞅个机会,偷了一辆日军卡车,带上病重的陈师傅和男孩小柱子闯出柳林城,开到了八路军控制区。<br> 这三本书稿是我从2019年12 月到2020年5月写成的,平均两个月写一个。<br> 山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这套书非常重视,收到书稿后,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审读、申报、编辑、校对、设计等工作,将这套书列入“红色基因传承系列读物、红色少年成长小说”,使之尽快与小读者见了面。<br> 《神弹弓》最早写于1986年12月,那时我在《山东工人报》当文艺副刊编辑,还是个35岁的年轻人。小说开始叫《神弹弓小眉子》,在1987 年第4 期《小说林》发表后,被河南《传奇文学选刊》转载,天津美术出版社改编为连环画,获当年《小说林》中篇小说二等奖。编辑赵润华老师(至今没见过面)来信问我还有没有这类稿子。到1987年9月我又完成了一个6万字的《小眉子三进济南府》,《小说林》在 1988 年第1 期发表。1989年7月,明天出版社出版《神弹弓》,印数2 万册。2015年6月,我改编的电影剧本《神弹弓》获福建省文联举办的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影视剧本“入围项目”(相当于二等奖),请我去参加了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的颁奖和新闻发布会。这次是由我修改后,济南出版社重新出版。<br> 《神弹弓》写了一个为躲避日伪军和流氓的伤害,剪了个男孩头,穿男孩衣服,在济南街头卖香烟、瓜子、五香花生米的小女孩小眉子,为报父母被日伪杀害之仇,在夜间用弹弓神出鬼没地袭击日伪军。后被我地下党收留,担任了小交通员、小侦察员,先是侦察到了一个叛徒的住处,配合地下党除掉了叛徒。后到根据地八路军驻地受训,又接受任务,三进济南府,协助大胡子叔叔救出了被汉奸骗入日本军火商别墅的八路军兵工厂工程师的夫人。<br> 我写的是《神弹弓》,但决不是“神剧”。我写《神弹弓》时,还没有抗日“神剧”。我写的神弹弓和神枪手、神炮手是一个概念。在写《神弹弓》时,我还有意识地写了济南的风土人情,此书也是我的“泉城系列”作品中的一本。<br> 《冲锋号》中收录中篇小说《冲锋号》《第一枪》《柱子和小八路女兵》、短篇小说《蒙山娘和八路儿子》。这四个小说在《青岛文学》《前卫文学》《传奇故事》等刊物上发表于2010年之后。<br> 《冲锋号》写了一个小司号员牛子在艰苦卓绝、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顽强成长的故事。在一次行动中,他被日伪军抓进了兵营,但他坚贞不屈,坚决不给日军当军号手,后机智地逃脱,返回了连队。2021年12月,我改编的电影剧本《冲锋号》获首届长三角电影剧本高级研修班入围作品奖(202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电影家协会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主办)。12月获2021中国·郑州“金童象”儿童电影周电影剧本“十佳作品”(第二名)(河南省电影局、河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征文)<br> 《第一枪》写了一个卫生队的小护理员石娃,在送信途中被日军抓去,和十二位农民一起被押上山顶修工事。一天晚上,农民大叔砸死日军哨兵,带他和农民们逃出工事。他用缴获的日兵三八大盖枪中唯一的一发子弹击毙了日军大佐,由此粉碎了日军的这次山区“扫荡”。(小说的一部分素材来自红嫂明德英的丈夫救一位小八路的英雄事迹)<br> 《柱子和小八路女兵》写了一个农村哑巴男孩柱子在早上去河谷中割草时,救了一个腿部受伤的八路军小女兵文化教员小桂,和母亲一起照料她养伤。柱子又去给八路军送信,班长牵毛驴来接走了小桂,但柱子半夜里也投奔八路军去了。<br> 我写的这些小八路军战士,都是有生活原型的。<br> 一位老八路军战士对我说,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的小战士有数万人,可能有10万多人。他们从八九岁、十几岁就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与成人战士一起去和日伪军作斗争,在战斗中成长,有许多献出了稚嫩的宝贵的生命。如《八女投江》中最小的抗联女战士只有13 岁。<br> 自抗战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反映抗日战争的中长篇小说,有许多成了红色经典。但这些作品中写成人抗战的居多,写少儿抗战的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鸡毛信》,数量不是太多。有许多抗日小战士、小英雄的事迹没有变为文学作品。所以,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多写一些烽火少年小说,让少年儿童小朋友通过文学作品走近小八路,去了解抗日战争,去感受当年的小战士是怎样为了赶走凶残的侵略者去战斗去生活的。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前辈的红色传统。<br> 在写《潜伏岳家村》时我就连连责备自己,如果从1987年起主要写“烽火少年”小说,至今起码能写出 20 部来了。在中青年时期,老想去写现实的重大题材,出版了如146万字的都市工业长篇小说三部曲《夜风》《夜雨》《夜雾》。一位诗人朋友说,你现在写也不晚。<br> 我之所以写了这些“烽火少年”小说,一是从小就读了许多如《万水千山》《苦菜花》《铁道游击队》《长城烟尘》《林海雪原》等反映革命历程的小说、纪实文学作品,看了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红色娘子军》《雷锋》等红色电影,还听和学了许多如《松花江上》《南泥湾》《八路军军歌》《游击队歌》等红色歌曲。看了好多反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美术作品。受到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的影响,从小就想去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二是1968年我17岁时如愿到装甲兵部队,当了一名坦克修理兵。在部队接受了更多人民军队的传统教育,参加过多次抢修坦克的会战。1971年20 岁时,在济南军区装甲兵宣传队还参加演出了一年抗日战争题材京剧《沙家浜》(江南老百姓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戏)和部队题材的文艺节目。培养了自己的部队情结,军人情结,红色情结。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军事常识。三是这些年我采访了十几位老八路军、老解放军、老志愿军战士,为他们写作出版了“英雄老兵”纪实文学三部曲之一《我和战友黄继光》(先在《当代》2017年第4 期发表。此书201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已再版三次。之二《最美老兵吴洪甫》(再版一次),之三《赵顺合:我参加了奇袭白虎团》也与出版社签了出版合同,将于2022年出版。发表了《九死一生》《永远闪光的军功章》《风雨沧桑近百年》(写一位98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等,积累了许多第一手创作素材。我比这些老兵小十几岁、20多岁,但在感情上心灵上是相通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都曾在一个大部队穿过军装、扛过枪。这种情感,没当过兵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四是尊重历史,在情节细节上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写的故事和人物要独特、新颖,独树一帜。在写《冲锋号》时,为了了解战争年代的司号员是怎样练号吹号的,我去采访了一位在解放战争中当过司号员的老将军。在写作和修改《冲出柳林城》时,为弄清日本鬼子三轮摩托车的挎斗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真实的是在左边),我去了济南战役纪念馆,又查了许多资料,还找了多位朋友咨询。<br> 为写好这些作品,我还读了几百万字的《长征》《抗日战争》《义勇军抗战》《1933—长城抗战》《新四军抗战》《朝鲜战争》等,对这几段战争的进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br> 2022年1月,我还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少年成长长篇小说《胡闹学戏》(我的东湾村少年系列之四)。<br>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 周年,202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烽火少年”系列等军事题材小说我将继续写下去。用《八路军军歌》最后的一句歌词来说,是:“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奇特楹联拾趣</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寿光 隋顺令</span></div></h5><h5><br> 中国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br> 楹联是利用汉字的寓意和结构特点的一种应用文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大批优秀之作。有人喜爱天上的比翼鸟,有人喜欢水中的并蒂莲,人们的喜好各有不同,我却十分喜好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奇特楹联。这些联语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讲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人读后感到有用、有趣,增长知识,开发智力。<br> 下面辑几联,并加以分析,与读者朋友共享共赏。<br> 一、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br>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br> 这幅楹联上下联是完全相同的,但“好”字的读音却不同,是写老少两代人对待学习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和态度。年轻人眼力好,有精力,却不愿学习;而老年人愿意学习,却眼力和精力都不行了。<br> 二、长长长长长长长<br> 长长长长长长长<br> 这是一副上下联只用了一个“长”字而撰写成的妙联。相传有一户生豆芽的人家,请一秀才写了这幅楹联,上联读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读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这十四个“长”字反反复复,即取豆芽生长旺盛之意。<br> 三、上联:死 下联:上 。 。这副上下联只有一字的楹联,且下联生字倒着写。1931年9.18事件后,有人为悼念死难同胞而作此联,意为宁愿站着死,绝不倒下生,歌颂了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br> 四、上联1234567 下联ABCDEFG<br> 这副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楹联是沈阳科技学院教工宿舍一间新房门口贴的婚联。该校一个数学老师和一个英语老师结婚,校教导处为这对新人撰写并张贴在新房门口的贺联,读后使人忍俊不禁。<br> 五、上联:十月十日 下联:一鱼一羊(打一国名)<br> 这是一副合字谜联,十月十日组成朝,一鱼一羊组成鲜,(谜底:朝鲜),谜面无一多余字,简洁至极。这副谜联,十分技巧,谜面紧扣谜底,明而不显,隐而不晦,使人可以猜着而又不容易中的,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青州风信子 状元坊</font></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送春(古风)<br> 青州 李存亮<br> 缤纷花落莺戏柳,白云飞上西山头。<br> 轻弹琴音送花事,独有闲心品老酒。<br>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农家陋居(新韵)<br> 青州 左希旺<br> 细雨和风破晓天,梁巢新客正呢喃。<br> 含羞榴蕾枝头露,恰见蔷薇正笑颜。<br> -<br> 七绝 恋春<br> 青州 杨玉芳<br> 绿柳成阴万象新,独怜红雨化灰尘。<br> 奈何花落随风去,四季轮回不等人。<br> -<br> 立夏抒怀<br> 青州 王秀峰<br> 节期立夏生华景,万物皆融发育中。<br> 但愿日和风雨顺,金秋到植收成隆。<br> -<br> 夏初月季(新韵)<br> 青州 钟耕玺<br> 四时轮替浴朝晖,尽去芳菲让绿肥。<br> 惟有此花从未老,向来夏日胜春归。<br> -<br> 同窗相聚有寄<br> 临朐 李汝建<br> 相聚琼筵笑语频,凝眸难忘少年春。<br> 师兄英俊韶光远,学姐娇娆旧貌真。<br> 对景吟哦多雅趣,开怀畅饮有高人。<br> 容颜虽改留清梦,果硕同欢倍觉亲。<br>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井塘古村<br>青州 范克国<br>泉塘高筑明景泰,风雨沧桑六百载。<br>好友相邀游古村,乡愁记忆抒情怀。<br>游客拾阶左右拐,孙吴张家夫妻槐。<br>棚内老媪推石碾,山里味道扑面来。</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小村诗翁<br> 王蜚声<br> 花香蝶舞百灵鸣,野老挥毫颂晚情。<br> 斗室低吟唐宋韵,蔬园默念古今英。<br> 山川绿景风梳就,街巷红联梦织成。<br> 锅碗盆瓢交响曲,琴音瑟瑟作和声。<br> -<br> 浅夏(新韵)<br> 韦志华(北京)<br> 温馨浅夏丽京城,鸟语花香墨客行。<br> 一水静连天际碧,群山秀向雨中青。<br> 花园处处游无尽,盛景源源旅不穷。<br> 寅虎神州焚疫冠,中华众志誓清零。</h5> <h3><p></p><p style="text-align:center;"></p><div style="text-align: left;"><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好时光·咏偶园腊梅<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徐炳学<br></span> 次第凌梅开放,黄素带,雪中仙。梅朵暗香生俏丽,横斜疏影妍。<br> 但得颜色好,定品贵,傲冬寒。早把春来报,又盼好丰年。</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水龙吟·手机<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宋金来<br></span> 神仙法器千般巧,难胜手中方寸。君来翼歇,差离鳞隐,墨羞书逊。<br> 乍起乡思,天涯寂寂,一声无闷。纵千里之眼,顺风之耳,雕虫技、何相论。<br> 梁上计穷因恨。 到如今、 山穷水尽。心中梦幻,指间游戏,途迷路引。<br> 绿女红男,白翁黄子,尽成忠粉。叹悲生乐极,犹如双刃,更容颜损。</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丛花·咏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赵传勤<br></span> 东风细雨盥田园,阡陌草儿萱。迎春绽蕾姿娇艳,一枝梅、陇上人怜。黄河九曲,大江南北,无处不春天。<br> 陂塘鹅柳袅枝翩,垂钓水云间。游人闲步萌诗意,水淡淡、薄暮如烟。驻足留连,唐风宋韵,信口赋词篇。</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临江仙·敬赠郭笃学前辈<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滨海 包美荣<br></span> 已惯雪霜常逐梦,春秋眉上匆匆。眼中已是鬓如蓬。意为云外客,身比石边松。<br> 老酒新知谈笑里,一壶明月清风。坦然世事最从容,吟章似少府,落笔若游鸿。</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虞美人·古街<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王修娟<br></span> 青砖碧瓦文风院,移步云桥畔。昔时王府有新风,盛景更添雅意,古城中。<br> 小城旧事从来美,情趣终无悔。宋朝槐树又逢春,广聚五湖朋友,赞乾坤。</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沁园春· 归来情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张允斌<br></span> 花落花开,草绿草黄,逝水流年。望雨来雨去,云舒云卷;悠听林鸟,斜倚楼栏。北岭行吟,南坡信履,似此清平几等闲。犹嗟叹,忆红尘滚滚,往事千端。 且将生旅辛艰,诗词赋、结成三百篇。那志高气盛,青春勃发,披星戴月,露宿风餐。绩业平平,功名远远,万丈豪情化缕烟。今身退,问得失取舍,无愧苍天。</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喝火令·遣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望海潮 请寄翡翠城(通韵)<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王慕君<br></span> 榴红桐绿,波光云影,参差湖岸闲鸭。鱼戏水中,蛙鸣苇下,环湖千户人家。黄雀闹枝丫。老夫邀同伴,进院喝茶。恬静生活,妇孺老幼乐开花。<br> 风清齐爽绝佳。有高邻乐聚,晒艺堪夸。歌舞炫姿,纹枰竞技,相逢自是缘达。小菜冒青芽,大蒜薹正秀,栅外芳华。政通人和顺畅,翡翠暖翁娃。</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黄钟宫 人月圆】知青梦<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青州 王秀峰</span></h5><p style="text-align: left;"></p><h5> 遥遥千里常同梦,彻夜尽言衷。结婚兄嫂,欣移对烛,住上知童。糊浆面饼,油条菜饺,辣酱香葱。偶生疾病,时时守护,直至康丰。</h5><div><br></div><h5> 小年游 庭院小景<br> 刘正齐 青州<br> 蔷薇多蒂赴花期。香气逐风移。娇颜酌露,叶枝含翠,双燕复回低。<br> 晨阳欲探花消息。放彩泛涟漪。香入书房,短歌催笔,浅醉赋新词。</h5><p></p></div><p></p><p></p></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喝火令 流苏</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高树贞</span></div> 忘却桃花雨,回旋布谷声。碧枝繁蕊月云横。珠玉雪凝芳馥,犹艳在青城。<br> 览胜增诗意,寻幽动客情。撷来翰墨绘冰清。不管风寒,不管雾霾生,不管雨狂来去,独自绽春荣。</h5><h5><br> 范德忠点评:<br> 词牌《喝火令》看似简单,实则结构复杂,处处迷宫,不识其中奥妙者,往往自以为得其所哉,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词人在各个环节跳出陷阱,实现巧妙突围。两仗:上下阕起句对仗,且对偶和节奏不同。上阕的“忘却桃花雨,回旋布谷声”,是221节奏的对偶句。下阕的“览胜增诗意,寻幽动客情”,是212结构的对偶句。三枪:第一叠“风”,第二叠 “雾”,第三叠为“雨”,层层有递进关系。一衬一应:上阕结句是衬应手法,即“珠玉雪凝芳馥,犹艳在青城”。下阕结句衬句是由“不管风寒,不管雾霾生,不管雨狂来去“三个叠句产生一个六言律句”风雾雨狂来去,和“独自绽春荣”构成下阙的一衬一应: 衬句第一字词性相对,平仄相同。对应句第一字词性相对,平仄相反,衬应句上下工整对应实在难得。一破:将“风雾雨狂来去”,破为:风○,雾○○,雨狂来去。此词无“流苏”二字,却在人们面前活龙活现地描绘了它的意象。上阙写流苏凝聚一片春景。桃花雨是美丽的,但忘却了,什么东西有如此吸引力?当然是没有来到台前的流苏。没有直言春天,但布谷鸟的叫声却是春天的信息,什么东西有如此生动,还是那没有出面的流苏。至于“碧枝繁蕊月云横”,那春天的气息更是浓烈了。这是在哪里呢,不是在天上,不是在远处,而是在流苏仍然艳丽的古城青州。是此处没有说青州美,生长美花之地能不美吗?下阕进而挖掘流苏深层意蕴。青州作为文化古城,天下游客慕名而来,“览胜”“ 寻幽”,在流苏中去发现诗意,产生流连忘返的情感。此词运用多种意象,多个层面,展示流苏之美,特别是“不管”三枪递进,把流苏之美推向极致,给人丰富的艺术享受。</h5> <h3><p></p><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h3><h5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难忘的童年时光</b></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傅荣常</span></div></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那美丽的香山脚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我可爱的故乡,<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里有我憨厚的老爹,<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还有我的白发亲娘。<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我童年的伙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还有亲爱的兄弟姐妹,<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忘不了你啊,可爱的故乡。<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忘不了村前的小河流淌,<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更忘不了我们上学的小学堂,<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荡漾,<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和蔼的老师,亲爱的同学,<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就像一家人一样。<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给了我们童年的乐趣,<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读书、看报、游戏,有时还写写文章。<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放学后回到家里,打猪草,拾柴,放牛放羊,<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喂喂鸡鸭,扫扫庭院,烧饭煮汤,<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的是帮帮负担太重的爹娘。<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忘不了你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苦涩但又欢乐贫穷但却无忧的童年时光。<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夏天小河里游泳,<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冬天滑冰打陀螺,<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时还来麦子黄,<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直玩到深夜。<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吵吵闹闹,蹦蹦跳跳,<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时还玩“捉迷藏”。<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吵闹声惊醒了正在纳凉的家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吆喝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进入梦乡。<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时邻里和睦,像一家人一样,<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没有争执,有事互相帮忙。<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没有吵闹,没有你争我抢,<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不会忘记这珍贵的童年时光。<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不知不觉已是花甲之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岁月不饶人,<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时间在一天天流淌,<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掐指算算还有多少快乐时光。<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不要你争我抢。<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好好生活,好好劳作,<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保持童心、身体健康比啥都强。<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夜里睡不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提笔记下,难忘童年时光感慨一章。</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又见杏花雨</b></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文/孙波</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积攒了太多的热望<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才如此醉人心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见杏花雨<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把久渴的心田灌溉<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总想把你的名字<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镌刻在脑海<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无情的岁月<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却早把曾经的激情深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总想把对你的思念<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镶嵌在心海<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些时常泛起的涟漪<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已把它变成了深深的无奈<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驿动的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在久寂后澎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怪只怪这撩人的春风<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把那扇斑驳的心门吹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故乡的那座石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牵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孝妇河的水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诉说着曾经的甜蜜和悲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多想变成那只蝴蝶<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飘落你梦中的窗台<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告诉你那些桥头的杏花<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在这个多情的季节盛开</span><br></h5><p></p><p></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临朐杜崇友书画</font></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寻找伯父屈宝森</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我的大伯父屈宝森,曾用化名屈岱侠、屈伸,出生于1914年。<br> 据父亲讲,1937年冬天,在博平工作的大伯父忽然舍弃工作返回到老家,位于泰山东麓的山口镇吴家庄村。那段时间,家里突然就热闹起来,而且大都在夜里。十一岁的父亲陪我的爷爷睡在门房,每次都是刚进入梦乡就被敲门声惊醒,然后就在朦胧间看见爷爷悄声问询后打开大门,七八个人鱼贯而入。这些来客都喜欢披着大袄,走路蹑手蹑脚,说话时的声音也是压低了的,大伯父与他们聊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br> 临近腊月,家里照例来了七八个人,也可能还多,其中一人还抗着据说是冯玉祥兵专用的大刀片,很威武的样子。这次因为听到了我奶奶的哭声,所以我父亲从被窝里钻出,探个究竟。我家的南屋门房是兼客厅的,只见满屋的人,个个神情严肃,大伯父对爷爷、和已成年的二伯嘱咐了些什么,见我的父亲走过来了,又叮咛道:“四弟啊,我走后要听咱大的话,学不能上了自己可以在家多读些书,真不愿读书就在家学着干农活,这样才能有饭吃”,大伯父知道我父亲喜欢读书,就戏称我父亲为“书篓子”,兄弟相差12岁,却是莫逆之交。父亲只觉着场面严肃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直到大伯父与赶来家里会面的那些人于夜间悄悄离开了村庄,才预感他的大哥要干大事去了,可能要一去不归,否则他的母亲我的奶奶不可能哭的那么厉害。<br> 时间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的春天,离家后的大伯父有了音讯。<br> 距我村三四里路的东北方向隔着石汶河有一个小村庄,叫西北石汶村,有人在那里见到了我的伯父以及他追随的洪涛等人。<br> 我爷爷闻讯立即赶赴西北石汶,想与大儿子见一面,结果扑了个空,当地人说洪涛的抗日队伍去了莱芜方向。<br> 不久又有人捎信来说,见日本鬼子绑了一个八路,像是我大伯父,也不知真假,难过得一家人哭了好久。<br> 真正收到我大伯父的平安信时,人已在青州。伯父来信称,胶东抗日武装缺骨干,自己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不久就被派往胶东了,现在已练就了飞毛腿,神枪手,鬼子被赶走之日就是我们的团圆聚日,让家人放心。爷爷得了我大伯父的平安信乐得合不拢嘴,见人就啦大儿的本事,大儿已是八路军干部,在潍县打鬼子,骄傲的很。而我的奶奶、大伯母整日提心吊胆,以泪洗面。<br> 日军全面占领泰莱平原后,是最疯狂的时期,汉奸猖獗,伯父借枪的人家趁机敲诈。祝阳镇东吴家庄的赵姓大户人家的匣枪当年被我大伯父借走了,见日本人得势了,他们天天來闹,“说打走日本人就归还,要等到何年何月,再不赔钱就报告日本人”,吓得我爷爷赶紧拿二百元平息。同村有位康姓人在泰城给日本人当差,也捎话,皇军要追究我家里有人干八路,是他请客摆平了此事,我爷爷又派我父亲给他送上二百元了结。那时我的二伯父也在一位叫张烈的热血青年的鼓动下去莱芜加入了八路军。 三伯父则追随一位叫赵王荣的去了北山抗日,只不过时间较短,赵王荣在历城黄草庄牺牲后三伯父就回到了村里,但作为担架队员继续为八路军服务,所以还是在外的时间居多。<br> 家里有两个正式八路,还有一人与八路频繁来往,家里也不断有八路的人进进出出,村里的人发现了我家的软肋,就三番五次找茬欺负我们。我爷爷敢怒不敢言,因为稍有反抗,对方就以报告日本人相威胁。从此我的爷爷也变得低调起来,只盼着早日赶走日本鬼子,全家人早日团聚,为此还为我三伯父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团聚”。<br> 1945年8月,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全家人觉得大伯父回家团聚的日子不远了!<br> 然而从年前盼到年尾,战乱没有任何停歇的苗头,日本人走了,国共又打了起来,爷爷四处打听大伯父的消息,却又没有结果。<br> 1946秋天,一位叫吴玉的八路军政委来我村养伤,顺便给我爷爷捎来一封信。终于有信了,信却不是我大伯父的笔迹,爷爷预感到了不妙。<br> 信的大意是我大伯父所在部队攻打潍县时一攻未成,部队便拉到巨淀湖畔的邢姚庄休整,消息走漏,遭国民党张景月的部队偷袭围攻,突围时脑部中弹,不治身亡。<br> 来信者是同大伯父一块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汪瑜,此时她已是廖容标司令的夫人。随后在北海银行的山口老乡同时也是大伯父的同学,叫王由山的捎来同样的消息,我伯父已经牺牲是事实了。<br> 此时的爷爷,已于1941年痛失二儿、1943年大儿媳妇孤苦忧闷而终,如今大儿熬过了抗战却没能熬过国共内战,他心如刀绞,悲痛欲绝。<br> 爷爷痛定之后就是在期盼中承受更大的煎熬,期盼战乱停息,我大伯父能魂归故里!<br> 然而战乱继续,1947年,爷爷的小儿子,我的五叔,年仅十六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br> 1948年,爷爷的四儿子,我的父亲为躲避战乱,一去无返。<br> 爷爷奶奶坚强的支撑着,谁也不敢倒下,否则,有一天大儿子的遗骨回来了,哪里去找爹娘?<br> 我父亲死里逃生,于1950年底奇迹生还,这时已经建国,社会趋于稳定,让我的爷爷又看到了寻找大儿子遗骨的希望。打听的大伯父牺牲的知情人,就是山口老乡大伯父的同学王由山已做了济南财政所的所长,爷爷在我父亲的陪伴下,于1951年去济南找寻王,想探讨个结果,以告慰我伯父的在天之灵。谁知事不凑巧,王由山出发不在,等了几天,盘缠用尽,无功而返。看不到希望的爷爷,心情糟到了极点,大儿子到底如何死的,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公家正式的通知,这就是死得不明不白啊,莫不是同二儿子一样遭坏人陷害至死而不得名分?如今解放了,被抓壮丁的五儿子杳无音信,就凭小五子十五六岁毛孩子的处事能力估计也早已命丧黄泉。<br> 爷爷兄弟三人,老大没有后代,老三没有儿子,唯爷爷人气最旺,有五个儿子,于是爷爷大方的将大儿子过继给了他的大哥,四儿子过继给了他的三弟。<br> 没成想,国未破家将亡,本想一脉支起三脉的香火,现在一脉的香火也岌岌可危了。<br> 从济南返程途中,老天如同爷爷的心情,阴得黑沉沉的,来到距家二十里地的省庄附近时大雨倾盆而下,爷爷任凭大雨浇在身上。<br> 遭受一波又一波的精神打击,再经雨淋,绝望的爷爷轰然到下,再也没有醒来,带着深深的遗憾,于1951年阴历八月初五离逝,享年60岁。<br> 爷爷出丧后的第三天,王由山来信说,“屈伸(可能是我大伯父的曾用花名)英勇牺牲,应享烈士待遇”,但这仍不是官方结论。<br> 奶奶是最坚强的,失去了二儿子、大儿子,她坚信能等到五儿子的消息,就如同四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有一天会忽然回来一样。结果五儿子的音信未到,好好坚守在家的三儿子却又遭人诬陷蹲了大狱,虽然年底澄清被释放回家,经此打击,奶奶的身体也彻底跨了,1956年正月十三,奶奶离开了这个让她揪心放不下的世界。<br> 后来三伯父陪同大伯父的二女儿等人曾三下潍坊找寻大伯父的遗骨均未果。<br> 1979年阴历七月十六,年仅五十五岁的三伯父也病逝,自此,这个兄弟五人的大家庭仅剩父亲一人。<br> 我的父亲是兄弟五个中命最大的人,但也是感情最脆弱的人,虽经三年解放战争的磨砺,最终回归家庭还是接受不了社会战乱、动荡所给于的家庭重创。<br> 整日以泪洗面的结果是在53岁就已患下严重的眼疾,55岁早早因眼疾病退。<br> 父亲病退后的三十多年,就一个爱好,整日在那里写、写、写。<br> 打发退休的日子方法很多,写写日记很正常。<br> 今年是父亲离世的第六个年头,我终于有勇气整理父亲的遗物,一堆参差不齐的记录本。<br> 早期他的日记很简单,是日常消费流水,后来逐渐敢写早年间的回忆录了,经历过文革的人,写以前的遭遇是需要勇气的,尤其遭遇过不测的人。<br> 但有一些内容是一以贯之的,反复写,每年的本上都重复,那就是对大伯父的思念以及对大伯父牺牲定论的疑惑。<br> 最了解大伯父底细的人当属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洪涛司令,可惜洪涛司令于1938年5月就牺牲了,汪瑜、吴玉、廖容标、王由山、张烈都是大伯父参加八路军抗日武装的知情人或领导者,解放后都成了高干,在那个人人自保的年代,我的父亲草民一个,哪里还敢去找这些人探听问询,所以只能是整日自责无能,直至抱憾而终!<br> 如今我想我该为父亲做点什么。<br> 我生于1963年,临近退休,工作轻松了许多,精力尚可,如果能够探寻一下大伯父的过往,解开父亲一生的疑惑,或许能告慰大伯父的在天之灵,完成我父亲甚或我爷爷的遗愿。<br>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现在再探寻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和事,除了挖掘文史资料,别无他法,见证人中即使有幸存者我也不忍心打搅了。<br> 大伯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br> 父亲生前有过片言只语的介绍,但兄弟俩相差12岁,所以也很难有深入细致的了解。<br> 大伯父求学时就说志在西北,奶奶不理解,就问爷爷,咱房子西北角就是院墙,也没什么呀,为什么老大老提西北西北的。<br> 爷爷的十五六亩地是几代人积累下的,没有铺子,没有生意,殷实的日子是从牙缝里省下的,在村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非常节俭,求学时候的大伯父,回家脱下长衫撸起袖子就干农活,没有一点殷实人家子弟的样子。<br> 大伯父学业结束后就真的去了西北,但这个西北只是我家乡的西北,地处鲁西北的博平县,职业法医,老人们沿用旧称“仵作”。<br> 1937年10月后,日军占领德州及黄河以北地区,伺机南渡黄河,不久大伯父就冒着日军的枪弹渡船返回黄河以南,回到老家,这个时间段与省委提出的“所有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号召同步。<br> 以此推断,大伯父早在求学期间已经被发展为中共党员或积极分子。<br> 史料记载,1937年10月,洪涛受党中央指派,也在鲁西北开展党的工作,与大伯父是否有来联络无从考证。<br> 1937年阴历年底前伯父他们离开家时口称是上徂徕山投奔洪涛抗日,与徂徕山武装起义的日子相吻合。1938年春,伯父随洪涛去往胶东方向,当时胶东许多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缺乏党的骨干力量,而我的伯父能成为合适的人选,更能说明我伯父已是较成熟的共产党员。<br> 大伯父的大智大勇则表现在他刚回家不久。<br> 我家老宅屋后就是大路,一天由西往东有一支溃退的队伍路过,大伯父一眼就认出是吴化文的手枪旅。日军渡过黄河后,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不放一枪一炮,退出了领地,乡亲们都藏了,伯父一点也不害怕,这不是一般人的胆识。<br> 又一天,村里有韩复榘的骑兵队路过,村里人大都去村外躲避去了,大伯父不怕,同我父亲留在家里守家,有当兵的拍门而入,要我伯父给他们带路东去祝阳镇,年仅十一岁的父亲怕的要命,伯父却从容的对我父亲说,“四弟,别怕,我去去就来”,果然机智的伯父一会儿就摆脱了骑兵返回家里。<br> 这些,仅限大伯父在家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伯父借枪离家上山后的事请就成了谜。<br> 我遍查徂徕山武装抗日起义名录及史料,没有我大伯父的片言只语。史料记载,1938年1月1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时160余人,收集枪支五六十支。我大伯父收集了五支枪四长一短,占比很大,为什么没有任何文字记录?<br> 2021年元月4日,我在网上搜到了单洪的回忆录,新泰方向拉队伍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者之一,还与我大伯父同龄(1914年生人),令我兴奋的是,他的回忆录里出现了我父亲反复提到过的张烈,1940年7月时已任泰安地委宣传部长。<br> 父亲印象中,张烈经常来我家,有几次还是我父亲领着他去村南农田扮作农人躲避鬼子的搜查。是他在我大伯父抗日离家后又发动我的二伯父去莱芜参加了八路军特务营。<br> 然而遗憾的是,单洪的回忆录中有关张烈的记录,只有一句话,张烈时任地委部长,就再也没了我需要的信息了。<br> 我在搜阅胶东抗日历史时,以廖容标的黑铁山起义为主,同时也有牛头镇、临淄学生团起义等。<br> 最大的收获有二,一是更正了汪瑜与我大伯父的关系,汪瑜比我大伯父小五岁,且汪瑜是济南女中毕业,她毕业于1937年7月,此时我的大伯父已在鲁北博平县工作。但他们只是同时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所以是同志关系非同学。<br> 第二就是我大伯父牺牲的地点。我父亲记录的,也是汪瑜信中提供的“巨靛湖”“杏要庄”,我在地图上查不到,但在《潍坊史学大典》的一片文章里,看到了“1945年5月7日八路军攻下巨淀湖畔的邢姚庄”“1946年张景月组织还乡团反扑邢姚庄”字样。<br> “靛”与“淀”,“杏要”与“邢姚”,1946,这些信息非常接近我大伯父的牺牲信息地。令人遗憾的事,文献中这些信息都是一句话带过。<br> <br> 泰山实验中学 屈学敏 sdtaqxm@163.com <br> 2021年元月11日</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古韵悠悠“岳氏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肖金光</span></div></h5><h5><br> 在山东省昌乐县北部地区,流淌着一条当地人民的母亲河——小丹河,它发源于一邑名山——方山的西南脚下,绕山而流,蜿蜒北上。丹水河域宽阔,水草丰盈,两岸土崖悄立,沟岔纵横;沟坡之间林木挤挤,春夏秋季郁郁葱葱。散落两岸的村庄彼此鸡犬相闻,相互守望而居,是一个风光自然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br> 去方山西北脚下五里之地,丹水东畔相邻而立着三个古老的村庄:岳家庄,任家庄和岳辛庄,村里居民以岳姓最多,是三个名符其实的“岳氏庄园”。据<岳氏族谱>记载:丹水岳氏族人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二子岳雷后裔,传至明代第十三世于永乐年间由河南省汤阴县孝弟社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br>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经岁月的流逝和沧桑,勤劳朴实的岳氏子孙于平凡的岁月里,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留传下了以古庙,古楼,古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它们那古朴苍老的容颜里,散发着缕缕抚人心灵的淡淡乡愁,氤藴成了一抹动人心扉的悠悠古韵——--</h5><h5><br> <b>岳家庄:育化后人的岳飞祖庙</b><br> 岳家庄是三个“岳氏庄园”中最北边的一个村庄,村民全是岳氏子孙,也是丹水岳氏先祖迁徙至此最先落脚的地方。它南望方山横卧,北靠孤山耸立,东依山岭逶迤,西临丹水潺潺;村子前后各有一条深沟拱卫,沟中绿树茂密,枝叶摇曳掩映村庄。村中岳家老庄依在,低矮厚实的土坯老房,青石铺就的曲折小巷,街头直立的耄耋古槐,孤寂静矗的青砖旧楼,在彼此相互的抚慰间,默默地展示着乡村旧时曾拥有过的繁华和兴旺。村庄中央,与老村紧邻的地方,有一块空闲之地,那儿就是岳氏族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岳飞祖庙”的旧址。<br> 岳飞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当时的岳氏族人为了供奉祖先,教化后代子孙而捐资修建起的一座家族宗祠祖庙。它虽没有杭州城里那座闻名中外的“岳飞庙”之名气,但在丹水两岸十里八乡的百姓心目里,独具一份人人敬仰的厚重之份量。岳家庄里曾有的那座岳飞庙的大门两旁,书写着一副醒悟后人的祖庙楹联:“此处就是忠王府,何必远寻孝弟乡”,横批是:“精忠报国”。庙院东西宽三十米,南北长四十余米;院内植有古柏树八棵,高大挺拔,青翠昂立;院落中间建有一座供族人参拜时焚纸燃香的香灰炉,造型奇异,优美典雅,炉体两旁刻有对联:“不断千年火,长烧万年香”。一条南北走向的青砖甬道直达祖庙正殿,殿门前侧,秦桧和王氏的石像跪于地上;庙院西侧植古槐一株,古槐下立有<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一座。庙殿正中上方塑有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岳飞神像,神像两侧撰有对联:“孝尽家庭忠尽国,明封大帝宋封王”,横批:南宋一人;张保,王横护立两旁;东侧雕立张宪,岳云,岳雷神像,西侧对面塑有岳霆,岳霖,岳震兄弟三人;东南角处牛皋执锏挺立,西南角里杨再兴扙枪护卫。岳飞神像前方设一供桌,桌上供奉岳氏族祖牌位:“敕封少保鄂王靖魔大帝岳讳武穆之灵位”。<br> 庙殿之内装饰金碧辉煌,四周墙壁绘有十六幅栩栩如生的彩画,描述了岳飞的一生功绩:从沥泉神枪到王佐回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藤牌手大破拐子马,画面精彩生动,令人心生欢畅。<br> 只可惜这些精美的画面,现在只有在老人们的回忆诉说中才能感悟它的风采。岳飞祖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大部分毁坏,庙宇残部因无人维护,于七十年代被彻底拆除。祖庙虽去,可留存在岳氏族人心目中的敬仰却依然没灭,祖庙原址一直被村民们原样保存。<br> 改革开放之后,岳氏族人们又将那块保存完好的<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隆重地竖立于祖庙旧址。随着乡村族祖文化地大力兴起,岳氏族人敬拜先祖之灵的殷切愿望由然而生。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正值岳飞先祖的生日之际,当春风又绿丹河岸的时候,岳氏族人便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岳家庄内,于岳飞庙旧址之处,高挂起岳飞先祖的画像,在奏响着的悲壮激昂的《满江红》的乐曲中,虔诚地奉上三牲供品和香烛,在袅袅升腾着的缕缕青烟里整衣肃立,在颂读祭文的郞诵声中,按支派跪拜先祖的英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岳飞身上的那种“静忠报国,忠孝传家”的高尚情操,如同那川流不息的丹河之水,滋润着每个后代子孙的心田。</h5><h5><br> <b>任家庄:乱世里走来的清代古楼</b><br> 岳家庄南去二里之地,隔沟相望着一个居住在山坡上的古老村庄-------任家庄村。该村任姓家族于清朝初期从河南省驻马河迁此立村,岳氏先祖在清朝中期自岳家庄分迁居此后,秉承着先祖“忠孝持家”的传家理念,勤俭持家,勤劳能干,很快成为了村里的名门望族。<br> 走进任家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矗立村子中央的清代古楼。<br> 古楼座北朝南,面阔三间,楼高二层;楼基由条石筑成,楼体皆为外表磨光的青砖垒彻,白灰喂缝,青石勾墙,使整座楼显得结实光洁,美观大方;楼房下层前墙中置大门,两侧各开一格棂子窗,大门前用青石垒就三级台阶;二楼东,西,后墙各置一窗,前墙开设三窗。门窗底部全部用青方石块铺底,上端用青砖起拱彻顶,门板窗扇全部用结实木料制成;下层正中大门为对开的黑色木扇门板,门板两旁墙体中间各嵌有一方青石,左右对称,十分飘亮。<br> 古楼房顶用灰色小瓦覆盖,屋脊东西两端各垒有精美的龙头雕件,龙头南北两翼为弯曲翘起的檐梢,宛如一对飞展着的凤翅,造型优美精练,令人叹为观之。<br> 提起古楼主人岳秀山,那可是清末民国初期,在昌乐县一带很有名望的一位乡绅人物,也是一位优秀的岳氏后代子孙。他少年丧父,与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长大之后,依靠着他那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和勤俭持家的实干精神,很快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财主之家,家中拥有了大批良田,还开设起了钱庄和当铺。富裕起来的岳秀山热爱自己的家乡,与人为善,曾多次出资捐助乡村教育,受到了当时国民党县政府的褒奖和表扬。<br> 清朝末年,乡间土匪横行,社会动荡不安,为了防御土匪,保护家庭财产安全,他出资兴建起了那座古楼。当时建成的楼院规模很大,有东楼,西楼,南楼三部分。解放后,由于古楼年久失修,现仅剩存下了这座东楼孤寂静立着,在那春夏秋冬的岁月轮回中,默默地向世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发生在乱世里的乡村往事。<br>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无情的岁月将一片片黯淡无光的时光痕迹肆无忌惮涂抹在它那苍老疲惫的楼身之上时,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快速发展,却使它欣逢盛世,乡村振兴发展的春风,给它注入了一片新的生机。<br> 如今,当地的五图街道政府出资修复了岳氏古楼,并依靠其古宅旧址兴建起了方山书院,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百姓。方山书院于2016年10月份正式开工修建,计划投资12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按照“一亩田园,六分闲田”的格局设计,依托岳氏古楼,建设方山书院,鹿鸣谷,禅院,民宿,通幽胡同等景观,建成后将成为一处以国学教育,文化交流,田园生活居住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一张乡村振兴发展的靓丽旅游名片。<br> 时下的任家庄村,蓝天白云相映,绿树摇曳顾盼,街道干净整洁,村宅井然美观。修缮一新的清代古楼下,新建成的方山书院中,粉墙黛瓦连绵成片,寻常巷陌曲径通幽;漫步鹿鸣谷畔,坐停谷畔亭间,远望青山如黛,近看绿树相依,享缕缕清风拂面,听涧底泉水潺潺。透过绿树枝隙,遥看对面田野,一座座塑料蔬菜瓜果大棚,排列有序,阡陌相连,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泛动成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勤劳朴实的村民们,正惬意地劳作在大棚之间,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都荡漾着一首溢满丰收喜悦的幸福诗篇。</h5><h5><br> <b>岳辛庄:古树街上曾有口“衡王井”</b><br> 任家庄西南二里地处,便是依山傍水的岳辛庄。两村间有一苇子沟相隔,虽鸡犬相闻,彼此相望,但相互来往需绕道村南的大沂路。清清的丹河水绕过岳辛庄村西头,汩汩地往东北方向流淌,如同一条飘逸着的丝带,把岳氏三村紧紧地联在了一起。<br> 岳辛庄原名东流河村,因村东山顶上有一泉水顺村南土沟流入村西小丹河而得名。村中原有刘,姜,段氏等人家在此安家。岳氏先祖在明朝末年自岳家庄迁居该村西首后,为了让家族后代子孙更加繁衍兴旺,在村中先后办起了私塾,建起了武校,教导子孙勤勉学习,练武强身,使岳氏后代子孙中陆续考中了一大批文武痒生,监生,为此名扬四邻八乡,附近乡村的人家纷纷把孩子送到村中的私塾和武校里学习,时间一久,乡人们纷纷称谓其村为岳辛庄村,而原有的东流河村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br> 村子中间有一条三百米长的东西大街,两旁原有古槐九棵,年久日深,至今只存留下了三棵,村人叫作古树街。那三棵屹立街边的老槐树,虽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霜雪雨,可依然是枝繁叶茂,旺盛地生长;悠悠逝去的岁月时光,在它那粗硕古拙的树身之上,刻留下了片片沧桑记忆,记录着古村人们的喜悦和哀伤,老槐树是古老村庄里繁衍延续着的信仰和灵魂,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心中那对往昔岁月的思恋以及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每当农家闲暇之时,村人们总爱聚集到老槐树下,或自带马扎,或借坐树下石板之上,谈古论今,趣话桑麻,邻里乡亲,情义深深。<br> 沿古槐大街西去,在村庄西头,丹河岸上,耸立着一棵八百余年的古老柏树。柏树高大挺拔,枝干粗壮,柏叶青翠,气势轩昂,三根分岔开的枝叶树头齐刷刷地朝西探伸,神秘兮兮里张扬着一片昂然,恰似一个尽职尽责的站岗哨兵,在忠诚地守卫着这个古老的村庄。据岳辛庄村史记载,村西头原有一座土地庙,庙院里栽植着两棵古柏树,现仅剩下了这一棵,已被村民们用水泥基盘妥善地保护起来。<br> 关于岳辛庄的古槐,村子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明朝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亲率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攻下了青州城,坐鎮青州府的末代衡王仓慌撤离东逃,途经岳辛庄村,见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竣,于是在村中扎营下寨,操练兵马。为了解决村里百姓和士兵们的吃水问题,衡王派人在村中的大街上开挖了一眼泉井,村里人称“衡王井”,并在泉井的两旁栽植下了九棵国槐树。衡王带兵离去之后,因“衡王井”中水质清纯甘冽,随被乡亲们一直所饮用。<br> 民国年间,村里在青岛经商的岳氏二十九世孙岳宣武,报效乡梓,出资购置了一套当时最为先进的提水设备“鸳鸯罐”,回村按装在“衡王井”上,据说那“鸳鸯罐”两端各系有一水桶,分左右一上一下连续提水,十分得快捷方便,在当时被传为了一段佳话,至今还被附近村庄里的人们传诵着。<br> 当今的岳辛庄村,村容整洁秀美,村民安居乐业。宽敞平整的省道大沂路从村南穿伸而过;村北临崖之下的丹河滩上,一座沿河湿地公园已初建成型;离村西去不远,修缮一新的丹河水库弯曲铺展依恋村边,湾中碧水涟漪荡漾,阳光洒下,波光闪闪,绿树相偎堤岸,倩影倒映波间,水鸟追逐嘻飞,鸣声响彻水面,好一个潋滟水清风光美,在水一方醉乡间,也醉美了岳辛庄的秋天。</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上口镇志 一方惇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读新编《上口镇志》有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林长青</span></div></h5><h5><br> 上口镇地处山东寿光东北隅,弥河东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上口镇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人民奋力拼搏,荣获“省级文明镇”“中国窗饰之乡”“2017山东特色产业镇动能转换二十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省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盛世修志,文脉薪传。内容浩繁、信而有征的《上口镇志》已正式出版,可喜可贺。新编《上口镇志》对于存史、资政、教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上口镇与寿光市的文化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br> 新编《上口镇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料认真鉴别、考证,务求观点正确,材料翔实,客观地记载了上口镇地域范围内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该书体例完备,以记为主,图、表、传、录并用,全书十六编,每编中又分若干章,章以下再设若干节。可谓是条分缕析,经纬分明。以时系事,列《大事记》,从公元前148年(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北海郡开始,至2021年12月,扼要地记述了从古至今的要事梗概。《地理建置》,记述了上口镇地域的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河流、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人口》《党政群团》《政法军事》《民政与保障》《农业》《工业》《经济管理》《科教文卫》《乡风民俗》《名胜古迹特产》《人物》等诸编,皆梳理妥当,按实录载,层次分明,清晰明了。该志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竖排纵述,客观全面地记录。通过对各类资料分门别类,竖不断线,横不缺项,统篇合理的编辑,使志书内容承前启后,结构严谨。该志又增加《村庄》《附录》。对辖区内的65个村庄的基本情况、村庄来历、村庄姓氏、村庄名人、大事记、产业结构及人民生活和历届负责人等,均有详细记载,使每一个阅读该志的人,对镇属村庄明了于心,需要查找村庄资料信手拈来。《附录》对于编外事件、资料进行了编辑、考核,分类入志。<br> 《上口镇志》利用各种照片、图片、地图以辅助记载表述史事。如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视察调研、指导工作的影像图片,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广场等,人物表中所载人物的照片以及村庄航拍图等,使志书图文并茂,增添了更好的记实效果。《上口镇志》运用表格载录土地规划情况表、计划生育统计表、方言声调表、烈士名录等,表述清晰,使人一目了然。<br> 《上口镇志》编写的名胜、古迹、特产、文艺创作、乡风民俗、附录,挖掘有深度,记录了上口镇历史文化的厚重,趣味盎然,很有可读性,是该志的一大看点。“古来方志半人物”,是说人物编写在方志中的重要性。该志在编写人物的时候“寓褒贬于记述中”,尊重历史,靠史料事件说话,征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在实事求是地记述中自然地表露出来,正确运用了志书“述而不论”的写作方法。人物资料准确,简历事迹详明,并且尽量配以照片,起到了“记一方人物,激千秋之爱憎”的作用,真正成为今人和后人做人的镜鉴。<br> 上口镇崇尚学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上口镇志》对清代、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如实记载,展示了从古代只有少数人能够读书,到现在实行全民教育的社会发展历程。其它如交通、供电,该志亦是实录其事:“上口镇地区以前多为自然流向的人行小路和可行走木轮牛车的大道,到现在四通八达的柏油公路村村通。便利的交通给上口镇的商贸流通、经济腾飞提供了的条件。”“上口镇的供电是从1975年开始,到现在供电对镇区、65个行政村的农业、工业、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覆盖。”该志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遵循“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记录了历史,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又见证了社会发展。<br> 上口镇地处平原,以农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勤劳的上口镇人民在这里世代辛勤耕耘,锦绣阡陌,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庶祥和。造就了今天的百业兴旺,素有“窗帘窗饰江北第一镇”之称,取得了辉煌成绩。志书是地情的载体,主要功能是存史和由此派生的资治与教育作用。史重在鉴,志重在用,新编《上口镇志》的编辑出版,将发挥其资政作用,为今后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使后来者在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也激励社会各界在今后的工作事争一流,积极进取,再创上口镇辉煌。<br> 新编《上口镇志》编纂人员严格按照志书体例,精益求精,潜心求索,以严谨的态度查阅了上口镇的档案、历代志书及文献,走访群众,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政村征集梳理第一手资料,立足当代,详今明古,用规范的词汇,严格的志书语言,编辑成1173千字的宏篇巨制。<br> 新编《上口镇志》保持了志书的严肃性、真实性,记述详略得当,朴实简明,文字严谨,考据准确,编章节目排列有序,分类科学,眉目清晰,内容突出了上口镇地域的特点,是记载上口镇自然、社会、人文的百科全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认识熟悉上口镇的重要平台,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乡镇志。<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昌乐刘太胜书法</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弥水征文选登</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回眸《弥水》</b></font></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滨海 袁荣爱</span></div></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弥水》迎来了十周年的生日,这个跨越是亮人眼目的。它的创刊凭的是部分文学前辈对文学、文史的一片热爱和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那一股热情。它的主旨是以弥河文化为立足点,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不拘篇幅,唯求美文”的纯文学刊物。从此,根植大地的弥水文化学会在弥水两岸绵延开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弥水》创刊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成果来看,它的路线是对的,在弥河两岸的这片净土上,它的出版影响了一代文学艺术爱好者,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艺术群体,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型、乡情型、创新活力的文学艺术人才,同时在文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十年来,在学会前辈们的带领下,积极组织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学会的知名度。更欣喜的是活动办到哪里,哪里就洒下了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种子,使弥水两岸纸墨飘香,游走于山水之间,村庄小路,都洒下一路欢歌。<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结缘弥水文化学会始于二零一八年的秋天,如今已是四个年头。四年来,我见证了弥水文化学会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艰辛,见证了五个县市的几百名文友相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大家都对我像亲人一样关心,指教。正因为有众多良师益友的鼓励和鞭策,才使我对文学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踏实。老师们的热情,犹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植入我的心灵沃土,生根发芽,绽放出一朵朵瑰丽的友情花朵,灿烂了我的心灵世界,在心扉上刻印了永恒的美丽与感动。<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每次手捧着飘着墨香的《弥水》杂志,我仿佛捧着一轮暖阳,暖意盈怀,心情非常愉悦。篇篇文章犹如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暖流涌动,舒爽惬意。拾起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空间,温暖了整个季节。每读完一本期刊,我都觉得,这是熟悉而又亲切的弥水两岸原风景的画卷,寄托着作者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那绵长的乡愁,真挚的大爱,自然流露,动人心弦。优美的文字均来自老师们内心朴素的语言,通过细微的描写,情理融合的笔触,巧妙的升华了作者们的心声。这些文字也是他们对美好时光的定格和回眸,更是在岁月深处的心灵倾诉和浓情独白。做到了根植于心,内化于心,在心与心的文字中,我真切地窥视到《弥水》杂志的老师们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灵魂。<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掩卷深思,《弥水》杂志的老师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老师文化程度并不高,而且还干着非常劳累的工作。但是他们靠着多年的勤奋写作和努力拼搏,才使得在《弥水》的文学路上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们脚下的路,笔下的文,与任何名利无关,他们的写作和他们的人一样朴实、平凡。能让人们读到对过往岁月“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的眷恋情怀,也能感受到各位老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和惬意。<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弥水》有太多值得回忆,值得存念的东西,都展现在每位老师的笔下。深情回望,仍历历在目,清晰如作,倍感亲切。就像《弥水悠悠》栏目里的文章,融汇着真挚的情感,宣泄着浓郁的乡情。乡情,是人类溯源追根的文化现象,是游子思乡时精心构筑的心灵圣地。乡音,从遥远的过往一路飘来,吟唱千年。成为游子永恒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的版图。是跳动的心灵和悸动的情感融合,铸就的是永恒不变的乡魂,形成一股跌宕起伏的弥水两岸文字激流。<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弥水》根植大地,亲近烟火,经过十年的打磨,一本本带着泥土气息的杂志,手手相传,走到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鲜花感恩雨露,是因为雨露滋润成长;苍鹰感恩长空,是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弥水》杂志的老师们,让我在笔耕的道路上感受到的温暖,体会到文字带来的愉悦。相信《弥水》杂志因弥水丰厚的历史底蕴应运而生,绽放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亮丽风景,如流淌千年的弥河汤汤不绝。</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旗袍展示</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主办</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顾问</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葛怀圣 李龙岗 曹光炬 樊光湘</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树贞 闫玉新 风信子 郭笃学</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名誉主编</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冯伟山 高传广 房永江</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统筹策划</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肖希华</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主 编</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文安</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副主编</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庄兰香 郭麟书 时会来 李瑞成</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燕汝泮 杨 杰 吕绳端 孙祥亭</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编 委</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按姓氏笔画为序)</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洪明 王晓庆 王效民 刘 芳 刘丙学</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洪森 刘福秋 孙桂玉 杜崇友 李守忠</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焕来 肖金光 吴洪斌 邹国庆 张世义</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永贵 张全胜 张素臻 范冬云 林长青</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居思兴 赵 云 田 源 赵传法 侯伟烈</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袁荣爱 柴翠香 高传岗 高梓洲 傅荣常</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曾庆波 冀秀芬 冀恒春 </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地址: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编辑:《鲁风弥水》杂志编辑部</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邮箱:sdwfms@126.com</span></h5>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