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刚刚从“鬼门关”脱险而出的胖叔叔,给南院区综合ICU的医护人员送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他饱含深情地感谢医护人员对他的特别关照,感谢给予他的第二次生命……这封信要感谢的人员,是一群无畏的年轻医护人员,从患者病情危重住进南院区综合ICU那一刻起,他们陪他度过了无创、插管、脱机、拔管、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全过程,见证了他从意识模糊到清醒,到后来可以写字表述,再到语言流利交流。这张小小的A4纸写出了患者对他们的感谢和对生命的渴望,相信经历这次住院经历后,这位胖叔叔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发急症,患者生命险象重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让原本井然有序的南院区综合ICU病房内多了一分紧张的气氛,张晓娟主治医师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抢救室会诊,护理人员迅速将床位、呼吸机、所需抢救物品及药品备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患者是一位体型肥胖的中年男性,因呼吸困难并意识障碍到我院南院就诊。此时,患者病情危重,会诊后由急诊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综合ICU病房。入病房时患者神志模糊,呼吸窘迫,氧合持续下降。医护人员迅速给患者开放气道,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四人搬运法”协助其由平车顺利转移至病床并给予重症监护。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患者重度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情况危急。医护人员调整呼吸机模式,紧急给予激素及解痉、化痰药物静脉应用等抢救性治疗。但半小时后复查血气,发现二氧化碳分压持续升高且患者昏迷。医护人员紧急与家属沟通后迅速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随着生命支持通路的迅速完善,患者的氧合逐渐回升,复查动脉血气见二氧化碳潴留较前减轻。在医护默契配合、争分夺秒的救治中,患者闯过了第一关,虽前路依旧困难重重,但为继续治疗赢得了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 精准施治,患者转危为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虽然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解痉化痰等对症处理,但患者病情却未持续改善。呼吸机支持条件逐渐上调,即使给予纯氧也难以维持正常氧合,一边是波动的氧合,一边是持续痉挛的气道,危险警报始终不能解除。一个既往体健的中年人,为何会遭遇如此来势汹汹的肺部感染?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医护人员们获得以下重要信息:患者极度肥胖,有夜间呼吸睡眠暂停表现,有秋冬季咳嗽咳痰史;患者长期大量吸烟。段晓光副主任医师、韩冰主治医师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科室会诊,考虑患者存在结构性肺部损伤,此次感染后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2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医护人员们把重点放在下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给予患者深度镇静镇痛,必要时应用肌松,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二是给予患者翻身、叩背、排痰,行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同时,留取肺泡灌洗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尽快明确病原学结果,进行目标抗感染治疗;三是给予患者胸部CT检查了解肺部影像学改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虽然制定了治疗策略,执行过程中依然是关关难行。首先,患者气道痉挛严重,对镇静药物耐受性大,如果单纯增加药量可能出现明显的药物负作用,为此医护人员们反复调整用药方案,优化联合用药方案,最终真正打开气道。其次,患者体重在100公斤以上,翻身叩背困难,每次治疗需五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患者氧合极差,难以耐受吸痰特别是纤支镜治疗时造成的短暂缺氧。经过精心安排,在密闭条件下由最娴熟的医师给患者进行操作,使患者平安、顺利地经受了检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考虑到患者严重呼吸衰竭,外出检查风险极高,但医护人员们迫切需要肺部影像学检查印证判断,指导治疗。在做了周密的路线安排及物品准备,制定检查途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杜佳欣主治医师和两名男护士一起带患者外出行CT检查。大家齐心协力、认真负责,顺利完成了CT检查,也进一步证实了诊断,坚定了治疗方案的执行。</span></p><p class="ql-block"><b> 南丁格尔说过:“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的病情最初两天并没有迅速好转,就像拔河时僵持着的状态。医护人员们明白,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再加一把力,帮助患者度过“胶着期”。即使患者做不到俯卧位,但可以帮助他反复高侧卧位通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护人员们的不断努力下,患者的病情在第三天开始显著好转,呼吸机参数不断地往下调,意识状态由昏迷到模糊,后逐渐清醒。镇静镇痛方案也随着气道痉挛的改善、患者意识的恢复而不断调整:既保证患者在插管状态下处于舒适的状态,又不影响患者的意识,使其可以遵照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医生护士每天与他交流、鼓励,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及患者本人均对医护人员们表达了满满信任与支持。在医护和家属的鼓励下,患者每日可用书写方式与医护人员们进行交流。随着患者字迹越来越工整、清晰,大家明白,疾病这个怪兽已经变得奄奄一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呼吸机参数调下来了,患者可以在床边安坐,甚至可以在医护搀扶下下床活动,尝试撤机后氧合稳定……一个个胜利接踵而至。在10多天后,终于迎来了患者可以拔除气管插管的这一刻。阳光透过玻璃照进病房,温暖的阳光恰巧洒在他的床边,此刻,大家的心情都如这阳光一样温暖,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气管插管拔除后高流量吸氧,虽然有新的挑战,但是ICU的医护人员们就是要迎难而上。为了锻炼其肺功能,医生让其端坐位锻炼、吹气球,刚开始患者有点抵触,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端坐位,医生和护士不断为其讲解并鼓励,慢慢地可以连续坐两三个小时并配合地吹气球,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吃饭。患者的配合、医护的努力、家属的支持,这位胖叔叔恢复很快,已顺利地转到呼吸科继续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看着他转科前的微笑,医护人员们觉得这半个多月来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些时光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有当初紧张抢救的场景,有医生查房认真分析病情及时确定诊疗方案的场景,有护士齐心协力为其翻身、扣背、深度机械排痰的场景,一幕幕场景的回放,是又心疼,又骄傲:心疼的是患者所经历的苦难,骄傲的是经过我们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综合ICU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患者重新拥有了健康,可以重归社会,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收到患者手写的感谢信,让大家收获了被认可的快乐,同时也再次意识到作为医者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ICU全体医护人员依旧要团结协作,做好护士本职工作,为每一名患者负责,争取让每一位患者都早日康复,生活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b>资料来源:南院区综合ICU 骆少静 罗一欣 王紫玉</b><div><b>编辑:符臻臻</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