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浅谈关于低年级教学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摘要:通过将近3年的教学工作发现,解决问题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引起部分低年级教师讨论。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主要存在的难点与学生的读题能力,理解能力还有教师教学时的不肯适当放手有关。最后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p><p class="ql-block">在这三年的低年级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对于识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和他们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也有局限从而影响他们正确完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乏味,易走神。然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在低段学习中是除计算外占有重要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些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和老师的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一、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p><p class="ql-block">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第一步,需要学生能读题,读懂题目。而要想让学生自己能够读懂题目,首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缺乏认字能力。识字数量也比较少,有的小朋友刚进校什么字都不认识,这就需要一些方法让学生尽快认识这些简单的字,这些简单的字经过大家一起读题,注音练习后,学生可以较快认识和理解。教师课后也可以为学生整理一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字,让学生回家后再利用课余时间认一认。比如那些“大小,高低,多少,一共,比,贵,便宜……”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才可以学会读题,才能够读懂题目。</p><p class="ql-block">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做错解决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不认识字,觉得读题比较吃力后就会直接不读题目,选择看到数字就动笔计算,在他们仅有的认知里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用到的方法不是加法就是减法,从而进行猜谜做题,这题用加法那题用减法。那么学生在读题中遇到困难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不是每题的每个字每个学生都认识,这时候教师应该在每次练习中帮助学生整理关键字,从而不会因个别字的不认识而影响学生对整个题目的理解。关键词如“贵多了,多很多,同样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会发现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这时的大部分学生会读题目,但不一定能读懂题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会读题目却仍然做不对题目。</p><p class="ql-block">二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在一年级一开始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转化,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分析数学数量关系的过程。一开始会给学生一幅图,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河里原有12只鸭子,游走了4只,还剩多少只?”形成数学问题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数量关系:原有的鸭子数-游走的鸭子数=剩下的鸭子数,当学生了解其数量关系后,对题目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24个</p><p class="ql-block">低年级学生遇到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大部分是图文一起的,一开始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引导学生说三句话,有助于他们读懂题目。例如</p><p class="ql-block">梨</p><p class="ql-block">苹果</p><p class="ql-block">多14个</p><p class="ql-block">?个</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样的线段图题,要解决这样的题目,需要让学生看懂这样的题目,括线表示一共,让学生学会整理成三句话“梨24个,苹果比梨多去4个,问题是苹果有多少个?”说的同时也明确了条件和问题,知道了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就能根据问题找条件,分析已知条件,有序的进行梳理后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很容易出现多余条件,比如这样一题“树上原有48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8只,第二次飞走了16只,树上少了多少只?”问题是问树上少了多少只,而学生看到有这么多数字就会一股脑的全用上,列出48-8-16这样的算式,而根据问题实际上应该是求的是树上飞走了多少只小鸟。因为题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树上原有48只,部分学生只要看到数字就会都想去用,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题目意思。这题中没有出现较难以认识的字,学生对于这些字都可以正确读出,然而为什么学生会一次又一次犯这样的错误呢?不是不读题,是扫了一眼题目后直接拿起笔来完成,根本没有仔细读题和理解问题的意思,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三、教师要适当放手</p><p class="ql-block">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容易因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愿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教师还是要适当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学习为了使两个数同样多怎么办,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和相应的动手能力。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时,我们先让学生自己先摆一摆小棒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比较出谁多,多多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了解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和它要求的相应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要知道两个数之间相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减法来解决。</p><p class="ql-block">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将纷繁复杂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将知识变得更加简明生活化。我也更加注重一些离生活比较接近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人民币这一单元时,会遇到一些关于买东西找钱的实际问题,如“小红带了50元去商店,买了一个铅笔盒24元,收营员应找回多少元?”小朋友一开始不理解什么叫做找回,我就请小朋友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自己买东西付钱找钱,其实像找钱这样的动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在进入扮演角色时就明白了找回到底是什么意思,再让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解决问题中平均分的问题,多让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明白了平均分的含义。那么在解决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用除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平均分的题目中一定会有“平均”两字,所以得让学生明白怎样表示就算表示平均分,这时小朋友们就要用出发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而不是继续的加减乘除的瞎猜。当然有的小朋友算式列对了,可是计算结果却出现错误了,这既是另一种解决问题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p><p class="ql-block">计算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时也离不开计算。几乎所有的解决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计算,那么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率,除了让学生读懂条件和问题,列出一个正确的算式后,还需要学生在拥有了正确的算式后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如何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呢,我认为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加法对于他们来说加法计算更容易一些,所以可以多锻炼一些减法练习,进位加和退位减是大部分学生需要克服的,可以尽量多出一些这样的算式给学生练习,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可“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学生一般会列竖式计算,但是学生的“惰性”会让他们懒得列竖式计算,从而出现计算错误。要督促学生养成列竖式计算的习惯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从而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率。二年级除了加减计算,还有乘除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运用九九乘法表,不仅在计算时不会出错,而且对于在解决问题时,减少了因为计算而出错误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对于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率,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老师必要的紧和适当的松有着必不可少的关系。刚进入小学,一张白纸一样的小学生需要添上丰富的色彩,努力认字、能完整的读题。进而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读懂题目,明白解决实际问题里有条件和问题。特别要注意分清有用条件和“骗人”条件,知道了一定的解题方法后,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然而正确的算式还不能代表题目的解决,有了正确的答案才示意解题的成功。让低年级学生能完整并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对于一年级未识字的小朋友来说,识字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