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城南片区语文组小古文教学教研活动

云鹰语文教研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活动缘起</b></h1><p class="ql-block"> 小古文教学对于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而言都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老师们普遍不敢上,不会上,困惑远远大于收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古文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建议?小古文有什么内涵和使命?各学段小古文教学分别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小古文?小古文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怎样才能“小中见大,博古通今,知文达礼”,关联文本与学生、关联课堂与生活,关联文化与人生?……正是这些共同的困惑与思考,让云鹰小学和岳化二小的同仁们走到了一起。毋庸置疑,我们会在片区教研中形成一套“先广后深、分块推进”的打法,共同解锁小古文的课堂教学新范式。</p> 经过有条不絮的紧张筹备,云鹰小学诚挚向片区各位小伙伴发出了邀请,并于2022年4月6日下午1.40,在云鹰小学综合楼开展了城南片区语文教研活动。参与人员有教科室领导刘拥军主任、云溪小语工作室主持人向朝霞校长、岳化二小语文组老师、云鹰小学语文组老师等。在有声有色、其乐融融的氛围里中,活动有序地进行。 <p class="ql-block">  在曹蹊老师的诗句分享中,城南片区语文组小古文教学教研正式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在去年的教研活动中,曹蹊老师分享了王维的诗句“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她希望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付出的一点点小小的努力,可以成为大家语文课堂上的活水源泉。</p><p class="ql-block"> 而今年,曹蹊老师分享了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提到“我们是一体的,是不分彼此的。我们要将智慧和力量真正融合在一起,要突破小古文教学难题。由不会到会,由一部分人会到大家都会,这才是教研活动该干的事,超越此时此地此人。”</p> <h1><b>教研课《囊萤夜读》+《匡衡勤学》</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学敏老师正细心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充分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课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愉快融洽。</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蔡老师与同学们的小古文之旅暂时告一段落啦!</p><p class="ql-block"> “好的评价”,这是老师们对蔡学敏老师这堂语文教研课《囊萤映雪》的评价。在这堂课中蔡老师通过美轮美奂的范读、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法、扩词法等方法疏通句子,理解文意,深化主题,感受文章的丰富内涵,以达到学习目标。蔡学敏老师在充分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扎实学识和坚定信念。这堂课也是一堂(丰富、高效)的小古文教研课。</p> <h1>  <b>岳化二小李阳辉老师现场评课</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学敏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课。课后,我们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了交流和沟通,我们认为蔡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教学能力非常强,这堂课亮点颇多。</p><p class="ql-block"> 1、在教程的设计上,整堂课,蔡老师注重小古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蔡老师 这堂课在读这一环节,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p><p class="ql-block"> 如“初读文章,感知课文”环节时,注重循序渐进,首先学生自由读,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由老师范读,读出节奏。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停顿、断句并无意识,不能很好地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蔡老师的范读,美仑美奂,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朗读小古文的语感。从效果上看,也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然后,在之前两步的朗读基础上,蔡老师趁热打铁,采用学生自读、同桌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将小古文读得古香古色,富有韵味,达到形似。</p><p class="ql-block"> 在“理解文本,探究交流”环节,蔡老师能抓住关键词,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注释法、扩词法、替代法、读音法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达到读懂文义的要求。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进行充分、自由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如果说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那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在本环节,蔡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也不仅读出了节奏韵律,更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意境。</p><p class="ql-block"> 2、蔡老师特别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导入后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在理解文本时采用扩词法注释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在学习《囊萤夜读》一文后,又扩展阅读《匡衡勤学》,将方法运用到《匡衡勤学》一文的学习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课外学习小古文提供了方法和途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这堂课无论是对于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在座的听课老师来说,都是收获多多。</p><p class="ql-block"> 商榷之处:</p><p class="ql-block"> 1、“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与课题互为解释,如能抓住课题理解语句,是否更能降低难度?</p><p class="ql-block"> 2、“数十”是否能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音?</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云鹰小学组织者、蔡学敏老师和全体云鹰的同仁们的辛苦付出!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云鹰小学四语组老师,以“中段小古文教学策略——以读为本,以趣为重,”为主题,分别从“读”、“用”、“背”、“拓”、“旨”五个方面,结合四年级课文案例展开了分析。</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李嘉欣,我负责说“读”。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篇目积淀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质兼美。王崧舟先生认为, 当代语境下,文言太难,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对于学习文 言文,于永正有一个简短有力的建议:“小古文怎么学? 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的前提是熟读。以下是文言文通读特征及形式。</p><p class="ql-block"> 就拿我们四年级上册课文《精卫填海》来说,我们可以描述场景读:</p><p class="ql-block"> 师: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酷夏严寒,不管刮风下雨......</p><p class="ql-block">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读中感受到精卫的决心与毅力,体会其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上册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时,我们可以图文参照读。</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下册课文《囊萤火夜读》我们可以文白对读。《铁杵成针》可以</p><p class="ql-block">梳理线索读,找出起因 、经过、结果。</p><p class="ql-block"> 由此推出去,读文言文固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做到形式丰富多样,以便让儿童喜闻乐见。朗读方法多元化,也意味着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读法。中段可尝试以下四种读法:描述场景读、图文参照读、文白对照读、梳理线索读。如教《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组织“辩读”;教《夸父逐日》,可以“演读”;《狐与葡萄》节奏鲜明,就和学生起打着节拍读:《为学》讲了贫富两个和尚的故事,就引导学生读出“讲故事”的感觉来:教《一人性缓》,可以利用孩子对故事结局的好奇,采取“猜读”的方法。面对小古文最难的字词理解和句意翻译,我们可以整体通读、借助文后的注释读或者带有白话的译文再读。总之熟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彭利群,我来说“用”的教学策略。我们常把小古文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解文意、把握主旨上,而忽略了小古文的语用价值。小古文的“用”字策略,可以理解为拓展练习,或者是“个性创编”。叫什么不重要,重点是教师要有意识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文言营造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span>把小古文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激活文言文的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策略常用方法:仿说、仿写。以下是我分享的几个案例:</p><p class="ql-block"> 例① 《王戎不取道旁李》例句:“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用于衬托人物:</p><p class="ql-block"> 套用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说:诸儿竞走呼之,唯光不动。</p><p class="ql-block"> 小明脚受伤,大课间跳绳:诸儿竞走跳之,唯明不动。</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时候放烟花,小丽不感兴趣,大家都出去看,而小丽不看:诸儿竞走观之,唯丽不动。</p><p class="ql-block"> 例②《精卫填海》例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可用于介绍人物出场:</p><p class="ql-block"> 余家之长子,名曰子晟。</p><p class="ql-block"> 王家之二女,名曰小丽。</p><p class="ql-block"> 例③:《铁杵成针》例句:“逢老媪方磨铁杵”,可用于描述眼中所见:</p><p class="ql-block"> 逢老师方改卷</p><p class="ql-block"> 逢班长方测体温</p><p class="ql-block"> 逢妈妈方炸薯条</p><p class="ql-block"> 例④《杨氏之子》例句:“杨氏之子,甚聪慧”,可用于赞美。</p><p class="ql-block"> 陈氏之女,甚秀丽</p><p class="ql-block"> 赵氏之子,甚高大</p><p class="ql-block"> 刘氏之子,甚好学</p><p class="ql-block"> 黄氏之女,甚文静</p><p class="ql-block"> “用”的策略能更好的让小古文进入学生生活。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仿说、仿写等活动,会感觉到原来小古文这么有趣,他们会喜欢上小古文,自然也会有意识地将文言文化入自己的习作中去。</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王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小古文中的“拓”,即“1+x”的教学模式。“1”相当于教学课题中的例题,它肩负着用范例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能力的重任,而“x”则是由“1”延伸出来的其他同类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精读课例的方法,自主学习多篇课文,从而达到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小古文的教学变得灵动鲜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那么,该如何进行小古文“1+x”类文的合理选择和运用呢?选择类文时,可以遵循两个标准:一、联读点相明确,可以是主题相同,也可以语用点相同,甚至是作者或主人公相同。二、类文的难度要相近,不可太难也不宜太易。</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主要结合四年级所学的小古文,结合语文主题丛书,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切合点运用“1+x”教学模式来学习小古文。</p><p class="ql-block"> 例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结合《灌水浮球》一文。一方面,本文篇幅不长,难度适中,句式和句数都与《王戎不取道旁李》相差不大,如第一句“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两句提取关键词都以王戎,文彦博为主语,提取为“与诸儿游”、“与群儿击球”。最后一句都是指向结果的四个字“取之,信然”、“球遂浮出”。另一方面,两文主题相似:文中的文彦博也是和王戎一样是一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智慧少年,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智慧少年们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蔡老师教学《囊萤夜读》时结合丛书上的《匡衡勤学》拓展阅读。这两篇小古文的的相似之处是囊萤和匡衡对待学习都心存敬意。将课内的学习方法迁移课外,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引导,启发。刚好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长故事,从中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对待什么事情,都要貌恭心敬,这样就能让自己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铁杵成针》和丛书上的《怀素写字》相结合。这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通过让学生对比阅读,更加让学生明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方成大器。 </p><p class="ql-block"> “1+X”教学模式在小古文中的运用其实是全方面的,从字、词、句到篇章,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从课前课中到课后,我们都可以进行拓展阅读,点虽多,我们也需要有所取舍,要拓得适度、拓得自然、拓得有效。</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把“1+X”拓展阅读在后续的古文教学中继续跟进和</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刘洵汝。每篇小古文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可是对于学生来说,背诵小古文是学习小古文的第一难关。那么,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背诵效率,强化文言文的记忆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①按文章线索背。文言文的写作线索一般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了解文章属于哪种写作方式,再进行背诵。比如《铁杵成针》这一课,就可以采用分成四部分来加强记忆,先是背景:“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再记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将课文肢解后,记忆自然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②填空支架背诵。 背诵支架是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最常见的方法。蔡老师在教学《囊萤夜读》时,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她出示了课文填空,并没有一次性就要求学生全文背诵,而是通过螺旋上升的背诵脚手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 “背诵全文” 这一相对较难的任务中,攀上各自不同的 “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能降低背诵难度,也激活了背诵兴趣,调动了背诵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③思维导图背诵</p><p class="ql-block">思维导图的核心原理是信息是输入和输出,输入是整理,输出是激发。在学完课文后,可以训练学生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情节。不仅是一个可以迁移的背诵策略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背诵教学更有思维含量。</p><p class="ql-block"> (如图)在学生学完文言文后,出示这张图。表面上看,这就是平平无奇一张图,实际上,它的中心,是文章描写的情景,它的周边,是按顺序排列的关键词图标,学生只要顺着这条路径,轻松走两遍,一篇文言文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④设情景背诵。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老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小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另一种则是结合插图。现在的语文书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且一般都是和课文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注意并记住这些插画,当他们需要背诵这篇课文的时候,插图就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学习《铁杵成针》一课时,可以按照课文插图制作 PPT,让小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便抽象为具体直观图像识记背诵。学习《囊萤夜读》时,就可采取插图法。</p><p class="ql-block"> ⑤文白对照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或段落拗口又难度读,更难记,此时,就可以把文章翻译过来,先把译文记住,再根据译文背诵课文。</p><p class="ql-block"> ⑥有趣文学史。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读小古文,我们所积累的,难道仅是文言词汇和语言吗?当然不是,因为读、因为诵、因为熟、因为化,随同小古文一起生长为我们精神血肉的,是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那便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中国灵魂。”因此,在教学小古文时,可以多科普像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详细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活动,比如在学习四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就可以科普下王戎的生平轶事:识鉴过人、王戎死孝、邈若山河等等。学生兴趣起来了,背诵古诗文自然兴趣高涨,就像追剧一样,有趣又有料。</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古诗文的背诵六点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背诵才能拜托死记硬背,从而事半功半。</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王源远。我汇报的教学策略,一字记之曰“旨”。旨即主旨,是作者在发表文章时,想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最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古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和建议:“重点考察他们能否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在教中年级小古文时,可以采用粗知大意加扣字酌词的方法。粗知大意,不逐字逐句译出白话文的意思,而是只需大概理解文章的意思。扣字酌词,通过一个能担当得起“文眼”的关键字,梳理故事线索,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一字定乾坤,其此之谓也。接下来,我们依文解文,教文循道。</p><p class="ql-block"> 例如,蔡老师在教学《囊萤夜读》和《匡衡勤学》这两篇小古文时,抓住了“恭”这个字。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为什么车胤能够“以夜继日”,匡衡能“以书映光而读之”?勤奋的内驱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是对学习心存敬意。这两则故事旨在告诉我们,只有像车胤、匡衡一样,貌恭心敬地对待学习,才会一生受益。</p><p class="ql-block"> 《铁杵成针》一课中,我们可以抓住“磨”字。逃学的李白,到底在老婆婆这里“感其意”,感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他,为什么他不觉得老婆婆的做法傻,反倒触及了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生才华横溢,智力过人。“读书山中,未成”。“未成”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心性。要被打磨的不是那根铁杵,而是他浮躁狂傲的心性。坚持不懈的人,靠的就是恒定不变的心性。《铁杵成针》旨在告诉大家,只要磨掉浮躁的心性,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所以《铁杵成针》结语可以这样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打磨心性,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小古文《精卫填海》,我们可以扣住“常”字,“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不论发生什么情况,精卫都不改其志。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精卫这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p><p class="ql-block"> 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问,我们可以扣住“唯”这个字。“唯”的意思是“只有”,“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小朋友们都跑去摘李子,为什么只有王戎不跟风、不盲从?因为他善于观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个“唯”表面的行为表现不简单,“唯”背后的思维心理更不简单。这就是这篇小古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望表知里,唯善察尔;沉着冷静,唯善思尔”。</p><p class="ql-block"> 找文眼,明主旨的教学策略,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拿到一篇小古文,能逐步学会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才是我们最终要教给学生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  在五位老师的精彩汇报后,曹蹊老师进行了深刻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曹老师发言:“四语组延续了我们语文组一以贯之的教研心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无论是讲“至诚无息”,还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做语文主题学习,还是做集体备课,还是主题汇报。都是在心上努力。只有端正了我们的心念、内心充满敬意,把“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放在第一位”,然后你才可以深入研究,输出内容。</p><p class="ql-block"> 这八个字放在小古文教学教研来说,也意义非凡——我们只有做到正心诚意,我们才能真正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的文字相通,与古人的智慧相通。”</p> <p class="ql-block">  研讨的最后,向朝霞校长对云鹰教研活动做出了真诚的评价,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总体评价“收获非常大”。云鹰的语文教研令她感受很深,主要有三点:</p><p class="ql-block"> 1.在曹蹊老师的带领下,云鹰的教研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我们要以曹蹊老师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素养,讲台才站得更有高度。</p><p class="ql-block"> 2.云鹰的教研团队是一个精干、充满活力的团队,特别是四语组的精神风貌,各个老师都自信大方,并对文本研究透彻,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云溪教育蒸蒸日上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3.云鹰的教研开展有三个特点:切之准。对小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切入点和方向把握得非常准确;思之深。四年级组从读、用、拓、背、旨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很有实效;行之稳,教研团队围绕一个专题,分学段展开研究,分学段攻坚克难,教研之路稳健。</p><p class="ql-block"> 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向校长的思考。向校长认为在小古文教学中应当遵循三个原则:1.教得简单再简单;2.读得充分再充分;3.学得好玩再好玩。</p><p class="ql-block"> 并对三点分别进行了论述,强调了必须要教得简单再简单,不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觉得学习文言文很为难。</p><p class="ql-block"> 最后向校长对小古文基本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1.以读为本,熟读积累;2.借助插图,理解文意;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4.扩词法;5.查阅资料;6.联系上下文。</p>

古文

学生

老师

教研

背诵

教学

文言文

语文

课文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