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u>古代门楣之谜</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门楣的构成。一般常见分为砖雕和木制结构,很讲究,各朝各代都不尽相同。开始的官制门楣多以木制多见,也有等级之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分。门楣上有两个门档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门档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门档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就是说即便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门档。到了清朝,不仅门房可建高, 门前也有要求,官道门要高于巷道路面,所以门前要有台阶,但台阶可不能随便修,也要按照级品制度来限制。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随着官员晋升,门前的台阶数目会慢慢增加,所谓“进身之阶”,其中的“阶”就是从这儿来的,三品以上官员门前是五级台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树德第</b>(181)</p><p class="ql-block">该楣在韩城不多见,官宦人家门额。意为树立美德 。解释为施行德政,立德。 汉 刘向《说苑·至公》:“ 孔子 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古代官员大都一生修德,时刻都保持自已在朝中的威信。胥吏是县级以下的基层差吏,要求永远都不失自已在民众中的形象,即使是致政归里朝廷官员休息了,也都要思考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余热,施善行德。一个家庭家长正气了,子孙也就跟着行正道;一个国家干部队伍作风正派了,民众也就不会有怨气,民族就会兴旺,国家就会强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好行其德</b>(182)</p><p class="ql-block">此门牌在韩城仅见一处,一般是客堂上中央悬挂,官宦门宅。司马迁《货殖列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意思是: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因此,只有品质高尚的人富有了,就会做到惠及平民百姓的事情。所谓“好行”,就是说他们不求图报,兼济天下。贡献智慧,奉献才能。急公好义,保持形象。</p> <p class="ql-block"><b>言物行恒</b>(183)</p><p class="ql-block">“言物行恒”,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君子说的话要以事实为依据,做事要有规矩、原则和恒心。思其艰以图其易,言有物而行有恒。做人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四,半途而废。</p> <p class="ql-block"><b>世德发祥</b>(184)</p><p class="ql-block">该门楣是对祖辈世代美德名气的肯定和概括,又对晚辈寄以厚望,希望继承发扬。祖德泽长春,万古诗书铭美。家庭幸福和睦的日子来自一门好名声,走到那里都能遇到好人,人生不会遇到什么事情能把人难住,亊业会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b>安仁屋</b>(185)</p><p class="ql-block">此门楣乃古代儒学士之家,是一幅朴素寻常而富有哲学意义的高雅之额匾。一个家庭要世代平安,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具备仁义之心。“仁”,亲也。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旌惟我子</b>(186)</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款民国二十一年的近代初期门楣,距今已百年之久。院主人是清代末年最后一次科考乡试举人高士龙,该人参加了清末全国举人举行的“公车上书”运动,韩城县当时入举的4人也参加了这次轰动全国的新思维运动。高士龙是清末的思想家,支持新兴的共产主义运动,指导儿子参加共产党。儿子高德辉(1909~1932)原名高增蕴,韩城市高家坡人。1925年就学于西安敬业中学,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学校至1932年,一直从亊党在隐蔽战线上的工作。1932年11月,受党的委派返回韩城,恢复游击队活动,由于本村地主的告密,于12月8日被敌清乡团逮捕。在狱中受尽非人般的摧残和折磨,无论敌营长怎样软硬兼施,逼供诱降,他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国民党韩城县地方当局与驻军营长潘禹九组织军事法庭会审,其诱降目的终未得逞。敌人技俩用尽也无法征服高德辉,遂于1932年农历11月12日将高德辉杀害,时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儿子牺牲后,高士龙先生为自家庭院家门亲书“旌惟我儿”四个大字,今该院已列为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旌(jīng)字本义为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引申泛指旗帜,又引申为表彰。惟,思念。高士龙先生以有如此英雄儿子而感到骄傲,引以为自豪,充分反映了烈士父亲的高风亮节之高贵人格。在白色恐怖的当时的中国,这种大气大节、爱憎分明的立场,可谓是旧中国儒家大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的态度。</p><p class="ql-block">以如此方式祭奠革命先烈者并不多见,韩城唯一。此门额弥足珍贵,对于研究中国革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中正和平</b>(187)</p><p class="ql-block">“于己能中正平和,于人可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中正和平”,字面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泰然自若,就是一碗水端平,现在则是表述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清澈空灵,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如清水般的清澈、灵动。该楣在古城古街古宅门上额。</p> <p class="ql-block"><b>孝弟忠信</b>(188)</p><p class="ql-block">此门楣四个字,史亦称“四德”,儒家伦理观念。《大戴礼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厚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朝廷、取信于朋友应具备的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古城宅门中,尚此一款存世,对于研究古代民居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儒林第</b>(189)</p><p class="ql-block">儒林第就是儒林郎府第,儒林郎是古代一个官名,文散官,从六品之秩,有俸禄但无实质官职。到了清代基本是钦赠给岁贡(雅称:岁进士)一个官位。韩城此类门楣在古时候较多,今存无几。</p> <p class="ql-block"><b>三世同职</b>(190)</p><p class="ql-block">该楣是东王村一古庭院的门额牌,一目了然,路人过往,肃然起敬。不在官职大小,三辈人都能登此大雅之堂,荣任相同一级品衔的职务,实属不易,非常难能。我们没有机会再去东王村问这一门人在历史上任过什么职务,但是,应该相信他们都是科举出身。这个村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村,村东南方至今还有一尊古塔矗立在盘河的梁山之根。该塔建于明末清初,是韩城现存古代科举文化塔之一。此塔五层六面,颇为讲究。塔名文星塔,塔体一三五层皆有题词,一层额上题书为“文章司命”,即掌管功名禄位之神;三层书“青云路”,喻谋求高位;五层书“拱辰”,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喻指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与文曲星司职东南之意,祈求文运昌盛,保持祖先之楷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同框前排是山西太原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鸿泰</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先生;后排是渭北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洁</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