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5日,我应征入伍到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第二航区测量站(番号训字106部队)服役。编入二站新兵三连,在二站三营所在地6号进行训练。1月20日,我作为新兵三连唯一一名代表,列席第一试验部一年一度的三代会(即五好战士、四好连队、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有幸到7号(试验站)参观我国即将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以及运载火箭—“东风四号”。在7号宽敞的测试大厅里,近距离站在即将发射的导弹和卫星旁边,如同梦幻一般,那种激动的心情常人是体会不到的。我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突然和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联系在一起,在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p> <p class="ql-block">7号试验站(技术阵地)测试大厅</p> <p class="ql-block">东风四号运载导弹</p> <p class="ql-block">即将发射的我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p> <p class="ql-block"> 3月3日吃过晚饭,我们在新兵连领导的指挥下,爬到6号对面的山上观看卫星发射。3月的西北大漠戈壁,气温在零下15度左右,滴水成冰。站在山顶,朔风劲吹,寒气袭人,但我们仍然心情激动,热血沸腾。这里向北距2号发射场大约15公里,白天能看到高大的发射架。遥望北方,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如同梦幻一般。大约八点多,发射场方向,火光闪耀,照亮发射场的夜空,随后传来震撼人心的轰鸣声,卫星发射升空。我们欢呼跳跃,目送导弹向东南方向飞去。</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6号,我们当时就爬到对面的山上观看我国第二颗卫星发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新兵就住在13中队的机房里,当时13中队的两台“154—2期”遥控发射机还没有进场区,我们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p> <p class="ql-block"> 按照惯例,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第二天就应该见诸报刊、电台。我们一直期盼电台播放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直到3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播报此消息。问其原因,老兵们告知,导弹发射点火后,喷出的火焰把发射架下导流槽内的巨大冰块,冲出数十米高,落在高压线上,电线短路跳闸,致使发射场以北大面积停电,地面设备无法工作。尽管卫星发射入轨,但卫星发射过程中的有关数据没有得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4月1号,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三营十二中队,驻地4号。4号是发射团司、政、后机关所在地,这里还驻有发射团一营的六个中队。4号向西一公里处,是敖包山,基地前线指挥所,也是我们吃过晚饭散步的最佳去处。向西三公里处是2号发射场,发射场向北三公里是我们的机房,介于1号和2号之间,我们称之为1号半。我们负责导弹起飞后0—60秒的安全测量任务,也叫“初始段”。我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工作生活了六年多,这是我一生最值得怀念的时段和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