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守望是为梦想而坚持,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的等待。郑国文也许做梦都料不到,自己退休后会成为汉科甲的守望者。汉科甲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新平县平甸乡白鹤村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原名哈科甲,由于谐音书写错误而更名,“哈科”彝语为蒿芝,“甲”为有,意为长满蒿芝的地方。汉科甲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村共有9户35人,均为彝族支系中的山苏特少数民族。全村耕地10亩,其中,水田2亩,旱地8亩,人均耕地0.25亩,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烤烟,并兼顾养殖山羊等来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我和郑国文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作为兄长,他对我戚戚具尔,情同手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与他相识是在九十年代初,那时大家都已工作了,因同在一个乡镇,偶尔遇见相互间会礼貌性地打打招呼,并无过多交集。但我认识他要比他认识我早得多,他比我年长几岁,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始终是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从小便是我们村学子的榜样。与他熟络起来是他娶了我一个朋友的姐姐以后,周末或节假日的小聚,大家都乐于听他侃侃而谈,正是在他不经意的敦敦教诲中让我懂得了活到老学到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此后,他便成了我们的姐夫,成为我们步入社会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作为领导,他为人谦虚,做事低调,见微知著,身体力行。九十年代末,他担任腰街镇党委书记,我有幸与他共事,任党政办专职副主任,从教师转变为公务员可谓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上管天文地理,下管吃喝拉撒,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恨不能长个三头六臂。他教导我,要干好办公室工作必须眼到、手到、心到,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一定要养成凡事记录的习惯;做事要谨小慎微,胆大心细,手勤腿快,一方面要搞好干部职工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建议我借周末领导放假的机会,到全镇各村寨多跑跑,尽快熟悉情况;他常向我讲,人的相遇、相识、相知是一种缘,要注重珍惜这种缘分,用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作为一个好领导,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适应你,而是你要主动融入这个新环境中,看人之短,用人之长……这些苦口良药让我在以后的行政工作中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在腰街办公室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多,公务用车少,有时他就带着我徒步下乡,不管是炎热的夏天或是寒冷的冬天,哪里有事,他便出现在哪里;领导班子分工联系村委会时,他选择条件最艰苦的小坝多,一到雨季,泥滑烂路,车辆无法通行,要徒步两个多小时才能爬上位于哀牢山顶上的小坝多村委会,他的实干精神令我永生难忘。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不顾阻力对腰街中小学校长职位进行公开招聘;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他在腰街南碱打造出新平第一个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发挥热区资源优势,他派农科部门从广东、海南首次引种台湾青枣获得成功;为营造招商引资环境,他倡导建立政企联谊机制……说他是个改革家,一点都不过分,后来他到县扶贫办、县卫生局任职时便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系统的老职工至今对他念念不忘。由于领导分工AB角的关系,有次我代表通海县政府到澄江参加全市卫生系统观摩会,谈起郑国文,市政府分管领导称赞他是时任卫生局长中最有想法,最有能力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慢慢地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但逢年过节大家都不忘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问候下,这种友情、上下级关系心照不宣、天长地久。后来,听说他提前退休了,众人无不为他感到惋惜,像他这种精明强干的人,五十岁还可以干多少事啊!退休后,听别人讲,他计划用自己多年的藏书开个免费图书馆,为新平中小学生及阅读爱好者服务,投入了不少资金后,不知什么原因终究没有开成。有年春节,我们又聚在一起,询问他的近况,才知道他已应聘到昆明职业技术学院教书,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惊愕,一个离开教育系统二十多年的行政领导又去大学教书?这反差也太大了吧!他微微一笑说,现在的大专院校聘任教师比较灵活,学生也很挑剔,既有教师资格又有从政经验的人员很受欢迎,从自己授课时堂堂爆满,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要找个体面点的工作多难啊,但从他的口里说出来,竟然会这样的简单。</p> <p class="ql-block">别人不一定了解郑国文,我能不了解吗?他因母亲去世得早,兄妹几个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为减轻家庭负担才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师校毕业后,便坚持自考,是水塘镇第一个自考专科、本科出来的人。他爱书爱学习的劲头和毅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与他共事时,见他每天除了工作便是学习。我曾到过他家,他的卧室除了书外再无其他摆设了,睡觉就打一地铺,可谓半床人睡半床书,据我所知,除了伟人毛泽东外,他是我目前亲眼所见的唯一一个了,整天手不释卷,如饥似渴。我相信,他要干的事,不干则已,干则一鸣惊人,这便是郑国文的与众不同之处。</p> <p class="ql-block">去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他电话邀约我吃餐便饭。见面一看,昔日斯文白净的郑书记已是满脸高原红,形象与村民无异。相约的人到齐后,他作开场白,说今天的聚会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好长时间没见面了,挺想念大家的,想借此机会聚一下;二是他已到一个叫汉科甲的纯山苏村寨落脚,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帮助村民达到新平人均收入的中等水平,就如何发展产业,改变汉科甲贫困落后的面貌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近年来,我抄录点校地方志书,对山苏这个特少数民族并不陌生,康熙《新平县志》云:“山苏,性多柔弱。住深箐中,不耕田,开山地种荞稗度日。编竹器生理,衣麻布。婚无媒妁。不论寒暑,晚则架柴火一炉,男妇围而卧之,苦极矣”;民国二十二年版《新平县志》载:“山苏,古爨蛮部落之别种,性古朴、居深山,治板覆瓦,种莜为食,麻为衣……男子披发跣足,妇人挽髻蒙头……诸夷为此种最苦,邑四里多有之”,当地人还有:“韭菜不是菜,山苏不是人”的说法。可想而知,解放前新平山苏兄弟民族的悲惨命运。</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政府从资金政策各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动员山苏子女上学,架通水电互联网,免费为他们建盖了新房,修通了连接寨子的水泥路,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山苏人长期与世隔绝,村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仍令人堪忧。听他讲,汉科甲全村35人中,现有8个光棍,村里已十三年未办过喜事了,人口负增长,人均受教育程度极低。有的开玩笑说,老领导:“庄蹻入滇不是庄蹻改变滇人,而是滇人同化庄蹻,你这一出该不会成为庄蹻入滇的翻版吧?”对此,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要想让汉科甲村民达到全县人均收入的中等水平,谈何容易!我原以为凭他的个性应该是找到个半亩鱼塘半亩花的世外桃源去写书或搞课题研究了,想不到是为了去拯救一个贫困落后的特少数民族,这确实出乎我的意外。</p> <p class="ql-block">既然要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众人亦争先恐后建言献策。搞农业的说,汉科甲人均耕地少,地处高寒山区,在种养殖业上应着重打造生态环保品牌,走特、专、精之路,迎合部分追求养生人群的需要;搞旅游的说,汉科甲山川秀美,距离县城仅32公里,应利用这里的高山草甸、文笔塔遗址、千年等一回等景点把汉科甲建设成为新平县民的后花园;搞文化的说,山苏是新平的特少数民族,要从文化传承方面作文章,搞个山苏文化传习馆,打造亲子教育基地;搞教育的说,扶贫先扶智,山苏民族之所以落后,核心是教育的问题,出门打工没文化、没技术,到哪里都站不住脚……郑国文洗耳恭听,频频点头,说到共鸣处,又停下来讨论一番,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滑走,众人还意犹未尽,高淡阔论,畅所欲言。</p> <p class="ql-block">春节一过,应该是汉科甲景色最美的时候了吧?抖音、美篇、火山小视频满是亲临汉科甲游人的图片、视频和宣传资料。他们带着家人,带着朋友,带着春天温暖的风来到汉科甲。众人无不为郑国文老师的默默付出而感动,听他讲开办山苏学堂教村民识字、老婆利用周末休息日走进汉科甲教山苏妇女折衣叠被、收拾摆放家什,自己则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部分资助山苏孩子上学。郑国文的远大抱负及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汉科甲,其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大家到此一游,都是冲着他来的,都以能与他合张影引以为傲。无可厚非,郑国文已然成为汉科甲一道最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行者永远在路上,谈者永远在口上,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动。郑国文几年如一日的守望,感动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走进汉科甲,他们源源不断为汉科甲带来资金、项目和爱心,为山苏群众送来温暖、关爱和希望。常言说的好:“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亩林,为人有德天常佑,行善无求福自来”。衷心祝愿郑国文的梦想指日可待,不用再痛苦的煎熬、孤独而漫长地等待。</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为把温暖送入汉科甲的爱心人士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