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本路小学“红色之声”校园广播(第四期)

LHW

红色歌曲推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荐班级:五二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曲目一:《唱支山歌给党听》</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63年,是在中国掀起向雷锋学习的高潮中产生的歌曲,最早由任桂珍演唱,后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演唱,经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绎后广泛流传,其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曲目二:《在太行山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歌曲《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前往山西省陵川县工作。在陵川县,到处都是义愤填膺控诉日本侵略者的人民群众和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桂涛声远眺太行山王莽岭的“千山万壑”,深感抗日军民才是真正阻挡日寇的“铜墙铁壁”。他由此触景生情,酝酿多时的歌词从心底迸发出来,直接写在了香烟的包装纸上。之后桂涛声离开太行山回到武汉,并将歌词交给冼星海,冼星海连夜谱写出这首二部合唱曲。</p> 红色故事我来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抗日英雄白桐本系列故事(二)</span></p><p class="ql-block"> ——载《巩义英才》第一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述者:刘利平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国舍家 投笔从戎</span></p><p class="ql-block"> 1938年秋,白桐本在天津耀华中学读书时,父母连连写信,催他回家结婚。这时,他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迟迟不肯回老家,使得家里把婚期一推再推,直到寒假,爷爷也催他回家,他才在婚期的前两天匆匆赶回老家。举行完婚礼,家里人满以为他会在家度完“蜜月”,可白桐本心里老惦记着学校里抗日救亡活动的事,他多次向父母提出要回天津,屡受阻挠,可他执意要走,终于在结婚十八天后,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登上了回天津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白桐本离别了结婚十八天的妻子,回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不久,赵天麟校长因积极抗日遭日本宪兵队暗杀在上班的路上。这件事对白桐本震撼很大,他跑回家中痛哭着向四叔叔报告噩耗,还拉着表弟到赵校长遇害的地方默默哀悼。一连几天,他都积极投身到天津各界举行的各种抗议、声讨活动中。用传单、ロ号、演讲来抒发自己“爱我中华,反对侵略”的革命激情。</p><p class="ql-block"> 1939年,18岁的白桐本,再也按捺不住对帝国主义的满腔怒火,在地下党的支持下,决心奔赴抗日前线,拿起武器去消灭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有一天,他对表弟说:“我要走了,去的地方你不要问。我怕爷、奶为我担心,不告诉他们,向朋友借了路费,我走后,你向家里说明,按纸条上的地址把钱还给一位姑娘”。后来,家里收到他一张地址只写“江苏”的明信片,上边写着:“我现在很好,这里山清水秀。”爷爷奶奶心里明白,认为孙子路走得对,心情也平静下来。之后的日子里,三年、五年、十年,桐本的妻子、家人都盼望得到他的音信,可他为了革命的利益,严守秘密,始终不和家人联系,直到壮烈牺牲,家里也从未得到他的任何音信。他抛开亲人“小家”的温暖,为了民族“大家”的安危,心系抗日忍痛割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