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增强排查整治、巩固提升常态长效监管能力,制定“排查—监管—整改—验收—巩固—问责”“六步式”闭环管理机制。 <b>一、“地毯式”排查</b> 1.属地行业同排查。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严格乡镇属地、行业监管“两个责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覆盖、零容忍、无遗漏排查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不放过一寸土地、一块水域、一个主体,逐一摸清底数,逐项建立清单,分类制定措施,全力构建乡镇部门“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的问题排查长效机制。<br><br> 2.网格管理全覆盖。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健全生态环境“四级”网格排查体系,全面排查各类环境要素和污染源,坚决做到问题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县一盘棋、镇村一张网”,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br><br> 3.社会公众齐参与。科学研判来信来访、两微一端、环境热线等信访投诉,精准分析各类环保督察交办问题,聚焦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畅通监督渠道,完善奖惩制度,广泛收集线索,分类梳理突出问题,全面及时推进整改,适时公开进展成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爱护生态、参与生态的浓厚氛围。<br><br> <b>二、“联动式”监管</b><br> 4.线索联动互通。由县环委会办公室牵头,推进乡镇部门线索互通、信息共享,理清问题线索责任单位、监管主体、移交单位,实行全链条跟踪、全过程监管,构建“事前管来源、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多级联动监管机制。<br> 5.问题联动研判。严格分析研判会商制度,县环委会定期不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研判,分析成因、查找不足、提出建议,摸清问题底数、明确问题定性,制定具体措施,全力推进问题整改。 <b> 三、“清单式”整改</b><div> 6.分级分类整改。坚持“排查之日就是整改之时”的原则,按照“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个专班”的要求,实行清单化管理、扁平式推进,分级分类推动问题整改清零。立行立改类:对“三尘、三气、三烧”等面源污染类,企业自动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排污类,城镇污水管网破损等设施维护类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巩固成效;限期整改类:对废水废气固废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等工程类问题,生态区域违法排污、违规开发等生态破坏类问题,科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措施,持续发力整改到位。长期整改类:对危废处置、化工、渣库、尾矿库等行业风险隐患类问题,全过程、全流程排查应急预案、物资保障、培训教育、实战演练、隐患处置,坚决防止苗头性、潜在性风险演变为生态环境突发事件。<br><br></div> 7.动态跟踪管理。按照“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技术精准、经济可行”的原则,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逐项梳理问题清单,明确问题类型、来源、层级,全链条跟踪管理、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或环境影响较大的,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措施执行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整治效果到位。<br><br> 8.日常调度推进。加强统筹协调、督查督导、任务调度,对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县委县政府批转交办问题、县级层面自查发现问题,严格实行“问题交办、动态报告、专项调度、督办核查”四项调度制度,常态开展监管巡查,严把时间进度关、整改质量关,及时掌握整改情况,对可能影响整改进度的因素,迅速提醒、立即交办,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 <b> 四、“销号式”验收 </b><div> 9.全面自查。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对措施落实、工作成效、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认真总结,完善整改台账、影像材料、佐证材料等资料,形成整改报告,提请县环委会办公室复核验收。<br> 10.联合复核。县环委会办公室、县督考办、相关行业部门组成联合复核小组,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对问题整改情况逐一复查、逐项核对,精准分析、及时反馈。<br> 11.验收销号。对联合复核合格的,由县环委会办公室登记备案,经县环委会审核通过后予以销号,并将相关资料备案存档;对整改不彻底的,反馈责任部门,严格按既定措施推进整改、上报销号,确保问题不留死角。<br><br></div> <b>五、“回溯式”巩固</b><br> 12.严格开展“回头看”。按照“查进度、查责任、查成效”的要求,坚持新老问题同查,由县环委会办公室适时组织“回头看”,重点排查问题是否整改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是否反复投诉,坚决防止问题死灰复燃、反弹回潮。<br> 13.深入推进“实地察”。由县环委会组织相关成员单位,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政策落实、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及时发现问题、严格惩治措施。 <b>六、“倒查式”问责</b> 14.强化考核。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全面加强领导、属地、监管、主体“四方责任”考核,推动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地生根。<br> 15.严肃问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对整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严格倒查责任,严肃问责处理;对屡查屡犯、拒不整改的企业,实施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坚决遏制新问题发生;对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坚决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