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 】上帝刻意抹去的是婴幼儿的一段记忆空白,但希望留下的却是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

工具先生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导读小引 】记忆,是人类大脑最精妙的功能之一,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独特难忘的回忆。我还清楚记得有一年高考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曾让当年多少考生瞠目结舌,又让多少人脑洞大开,打开了思考人类自身意识现象的魔盒。尤其认为童年时期的记忆,可能会影响一生,有句名言“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对 3 岁以前,甚至 5 岁以前的事情似乎毫无印象?就好像是上帝刻意给人抹去了这一段记忆,成了一片空白。反过来说,如果早年的经历没有给任何人留下痕迹,那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又有没有什么影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身体,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如果要想让身体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破译人类自身的密码。前段时间快满两岁的小孙子,被疫情隔在老家两个多月,无时无刻地粘着我“爷爷出去玩”。为了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阳光和温暖,我还试着学习探索了一下婴幼儿记忆缺失这个至今未解的人体之迷,想看看孩子的记忆里究竟有没有老家的生活的痕迹?有,又会持续多久的记忆?下面分享给大家以期共同探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研究发现99%的人对自己3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无所知,最多也是通过别人的口中得知。而且这种情况跟年纪多大没有关系,甚至连4、5岁的孩子,对自己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也会忘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针对上述这种成人普遍无法有意识地回忆童年早期与个人相关事件的现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1910年)提出了婴幼儿期记忆缺失这一概念,但</span>这里必须声明一点,所谓婴幼儿时期记忆缺失,<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并不是说婴幼儿没有记忆力(实际上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而是说成人之后,我们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到3岁以前的记忆。</span>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科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有这样几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大脑发育的原因:</span>婴儿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在一周岁的时候,婴儿的卤门才会慢慢闭合;3岁的时候,婴儿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额前叶才会发育成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任何事物想要被储存,一定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载体。记忆也不例外,它通常被存贮在我们大脑中的海马体、前颞叶中间。这</span>就像没有储存空间的手机一样,只能浏览信息却无法永久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又因为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无时不刻都在进行更替,新的突触会代替旧的突触。<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储存这些记忆的神经元被大脑自我剪切掉,储存记忆的载体消失了,记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2)语言匮乏的原因。</span>语言,是我们提取记忆的密码,当我们在描述一段记忆时,我们通常会说“那天阳光很好,我和朋友来到了一间咖啡厅,窗外几个弹着吉他的孩子走过,我们安静的坐了一个下午”。在这段回忆里,我们可以准确的说出当时所处空间的名称,以及看到的所有事物。</p><p class="ql-block"> 而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尚未完全习得语言,同样是这段情境,婴幼儿却无法根据“咖啡厅”、“吉他”这些词汇来陈述记忆。<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但3岁以前的孩子说话断断续续,词汇量少得可怜,哪怕碰到了什么东西,都不解其意,就是存到了脑子里,也没有去开启的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早期并不是没有记忆,而是存进了大脑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潜意识,尤其是3岁前的记忆阻断在了成人的意识之外。</span>打个比方,大脑就好比一间仓库,不同的记忆片段就是里面不同的箱子,语言文字就是我们去开启不同箱子的钥匙。3岁以前的大脑记忆,都属于没有钥匙的箱子,说不定哪天科学发展会破译这个密码箱,让我们回归初心时代畅游一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不记得,那么这段记忆有用吗?我们须知不记得并不等于不存在,只是被锁进了小黑屋,成了内隐记忆。<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一个人来说,三四岁以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但他的感觉却是清晰的,体验却是深刻的。当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感觉有可能被激活,甚至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因此,虽然幼儿时期的记忆或许消失了,但是对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影响确实存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的内隐记忆会成为他的本能,打个比方说,就好像虽然他不记得学走路时到底经历了什么样跌倒摔伤,但他不会忘记怎么走路。孩子虽然不记得三岁前的记忆,却能保留当时强烈的感觉,比如快乐、恐惧、悲伤等。尤其负面情绪比如恐惧、悲伤等会保留得更长久。</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也就是说,当时的记忆虽然消失了,但情感却会一直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span>所以说,虽然孩子对于三岁前的记忆是没有印象的,但对他的心理影响可是终生的。而且除了成年后的失忆症患者、老年性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记忆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外。记忆会伴随我们终生,甚至弥留之际,你脑海中或许会闪耀着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 - - - - - - - - - - - - - - - - -</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2022· 04· 06 编撰整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