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陈独秀墓

夹竹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安庆了。穿行在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商业气息,而历史文化的氛围却依稀淡薄了许多。好在这次终于寻到机会,去拜谒了位于古城北郊的陈独秀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子从平坦的安合路拐入一条窄窄的砂石路的时候,我的心情开始复杂起来。复杂的心情一半是缘于陈独秀复杂的人生,另一半恐怕是后人对他的更复杂的评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段砂石路并不远。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我们乘坐的车子就悄无声息地停在一片小空地上。下了车,我并不急于往上赶,只是站在车前,抬眼望去,在形如“几”字的半圈灰白的水泥围墙内,已有先我们而来的一群参观者,在慢慢地转圈。哦,那里大约就是墓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拨参观者,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的看上去还未脱稚气。虽然年轻,并不见往日的嘻嘻哈哈,也没有大声喧哗,有几个偶尔凑在一起,低声几句,一脸上都写满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庄严肃穆。如此谦恭,是怕惊醒了这位沉睡的巨人,抑或是想再听一听先生当年在北京街头慷慨激昂的演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修在一座碎石嶙峋的荒山脚下,这是那种在江淮地区随处可见的小山丘。虽然整个山头几乎寸草不生,但从山脚到环绕墓地四周,却是一大片茂密高大的杉树林,从墓前的空地拾阶而上,见到半人高的球形墓冢,有几丛衰草,随风摇曳,透出些许寂寥和冷清。这就是陈独秀墓。墓前立一石碑,约大半人高。碑正中有一行大字:“陈独秀之墓”。无任何头衔或特殊的称谓。我转到墓碑的背面,凑近仔细地看,整个碑文也十分简单: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庆,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1947年6月迁回安庆与高夫人合葬于此。这样的碑文,于陈独秀来说,未免显得过于简陋和随意!我忽然想起历史上武则天的“无字碑”,历史是一面镜子,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真的伟人,一字不着不掩其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踩着湿漉漉的黄土地,穿过一段杉树林间的小道,就来到了陈独秀故居陈列室,裱在墙上的一幅幅写真的图片,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组成了陈独秀生于平凡、死于平凡却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昭示着巨大的成功,也包含着令人惋惜的曲折,但无论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和革命者,抑或是一个普通人,自始自终都充盈着对国家、对民族深沉执着的挚爱之情,这大约是近八十年来,陈独秀一直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所景仰的原因之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了解,有关方面曾多次动议,要重修陈独秀墓,但时至今日,终未动土。其实墓重修与否,并不重要,再雄伟、壮观的墓穴,在历史的风尘之下终将化作一抔黄土,而只有让人永远铭记的不死之精神才能与山河共存。</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