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山东工学院燃七二的回忆”的朗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 山东工学院燃七二班的回忆</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u></b></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九七二年的春天,距今已经半个世纪整整五十年。</p><p class="ql-block">那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政治气候非常敏感。</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三届(山东省是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入学,我们来到山东工学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上大学就是最大的福音,我们都是幸运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山东工学院内燃机七二就是我们班,十名女生三十二名男。</p><p class="ql-block">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年龄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p><p class="ql-block">身份有工人农民干部和解放军,文化有初中高中和中专。</p><p class="ql-block">学校在美丽的千佛山脚下,西北方向就是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上学先要讲政治,背起背包去拉练。</p><p class="ql-block">爬山涉水三百里,一举来到宁阳县。</p><p class="ql-block">拔草插秧在农田,汗流浃背湿衣衫。</p><p class="ql-block">火热太阳肤晒黑,辛苦劳动八九天。</p> <p class="ql-block">返校之后就上课,文化水平有深浅。</p><p class="ql-block">一边补习文化课,专业基础有点难。</p><p class="ql-block">老师耐心做辅导,深入浅出不怕难。</p><p class="ql-block">同学互帮又互教,共同进步向前赶。</p><p class="ql-block">学校上课工厂实习交替进行,文化专业提高不断。</p><p class="ql-block">到处可见同学们认真学习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经常出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学校要求我们要参战。</p><p class="ql-block">济南地下人防工程纵横交错,同学们轮流挖洞流大汗。</p><p class="ql-block">半月劳动很辛苦,已为备战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的初冬,我们到上海杭州参观。</p><p class="ql-block">上海杭州大多数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去,心中激动连连。</p><p class="ql-block">乘坐火车来到了上海,虽是初冬这里还是绿油油的一片。</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住在同济大学,名校的确不一般,彩色电视节目第一次见。</p><p class="ql-block">12月26日参观上海内燃机厂,享用了毛主席的生日面。</p><p class="ql-block">在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山东老乡厂长招待了全班免费的午餐。</p><p class="ql-block">黄浦江上木船摇荡,汽笛声声,美丽繁华的南京路霓虹灯频闪。</p><p class="ql-block">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的雨,断桥的雪,白堤的浪,钱塘的潮,虎跑的泉。</p><p class="ql-block">半个月的参观学习和游览,同学们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一九七五年,这是我们的毕业年。</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学期是毕业实习和设计,同学们分组到了实习单位生产第一线。</p><p class="ql-block">四个月的实习同学们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满载收获回到校园。</p><p class="ql-block">实习报告、学习总结、毕业分配,还有同学们恋恋不舍的交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毕业照是同学们最好的纪念。我时常拿出来翻看。</p> <p class="ql-block">张峰是女同学的大姐大来自水泊梁山,时而严肃时而笑脸。</p><p class="ql-block">门君从黄河农场来济南,一颗秀痣镶嘴边。</p><p class="ql-block">姜洪梅深受莱阳梨的滋润,身宽体壮不简单。</p><p class="ql-block">辛玉兰唱着沂蒙山小调,走进山工的校园。</p><p class="ql-block">刘剑萍带着青岛的海风,甜蜜蜜的笑容来相见。</p><p class="ql-block">鲁再焕是大师鲁班的后裔,一颗虎牙长得甜。</p><p class="ql-block">郑丽琴喝着黄河水还有趵突泉,意气风发笑两边。</p><p class="ql-block">王慧享受高密的红高粱,孕育着高挑身材气质不凡。</p><p class="ql-block">宫兆敏咀嚼着香甜的阿胶,造就聪明伶俐智慧显。</p><p class="ql-block">高雪梅沐浴沂山的景老龙湾的泉,活泼大方有人缘。</p><p class="ql-block">十名女同学都相聚,微信里面常交谈,可惜缺了鲁再焕。</p> <p class="ql-block">宋书庆、高承文我们班的大哥大,各项工作走在前。</p><p class="ql-block">常玉琪、李思玉、周希庆、于长军是燃七二的领导核心,为同学辛勤工作不怕难。</p><p class="ql-block">孙胜德、赵兰海、陈宁和、李大陆革命熔炉得锻炼,处事说话不一般。</p><p class="ql-block">刘龙和、冯承华、赵本立、张俊明、李茂智、庞空军、徐志敏、施建生长在“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泉城,朴实豪爽有时有点腚眼。</p><p class="ql-block">李尚孟、董良平、张庆来来自从“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青岛,青岛小哥的性格比较涨典。</p><p class="ql-block">周秉凯、秦吉升、张永昌来自胜利油田,石油工人的风采得以彰显。</p><p class="ql-block">宋绍顺、郭新民像那五岳独尊一样,踏踏实实的做着奉献。</p><p class="ql-block">杨玉铭、梁成玉、白清俊遵循着孔孟之道,和谐相处自然共勉。</p><p class="ql-block">郑培桥、朱仁来、唐增江分别是胶东、德州和淄博的家乡,信奉谦虚厚道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三年多的学校生活很充实,同学的友谊不断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当毕业照上老师和同学们那一张一张的笑脸,我感慨无限。</p><p class="ql-block">高承文、梁成玉、张庆来、唐增江、鲁再焕、庞空军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不停的闪现。</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老师大多也已经作古,只有于学芳老师一直在群里和燃七二陪伴。</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五十年前的相遇而兴奋,这是我们一生永结的缘。</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对我们的人生很长很长,对历史的长河很短很短。</p><p class="ql-block">五十年我们的人生变化太大太大,从姑娘小伙蜕变成老太太和老汉。</p><p class="ql-block">五十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碗。</p><p class="ql-block">工农兵学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我们重理想、讲信义、任劳任怨、忠实肯干。</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时时闪现着我们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们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努力、拼搏和勇敢。</p><p class="ql-block">山东工学院燃七二的同学们,让我们荡起健康快乐的双桨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12日前后这几天是我们同学入学50周年的日子,因为疫情不能相聚,非常遗憾。我写了这样一个稿子做了这个美篇。因为手头图片有限,文字也是随意写的。请同学们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全部联系上的同学合影,我们已经经历了建党一百年,我们还要争取经历建国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9年同学们参加山东工业大学50周年校庆活动的纪念照。也是同学们毕业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加聚会后,李思玉邀请同学们到淄博活动。</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22—25日这是我们毕业40年退休后在威海的第一次聚会,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开创了我们燃七二班聚会春天。</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19—22日第二次聚会来到了胜利油田,参加这次聚会的有19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16—19日我们的第三次聚会来到了济南,我们到母校山东大学(南校区)的前身山东工学院参观,这一次有25名同学和于学芳老师参加了聚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我们原机械系的教学楼西侧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原机械系教学楼正门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我们原燃七二班教室门口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10月9—11日在青岛的聚会。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暂时终止聚会。我们力争疫情结束后今年再相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以尽量保持生活原型的创作态度讲述了毕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具中国时代特色的一代大学生的青春、奋斗,讲述了50后的青春记忆。这一批大学生恰逢“推荐上大学”的时代,最终赶上改革开放,时代赋予他们特殊的使命与命运。这部书便记录了他们在此后三十多年间的艰难跋涉、成功转型。</p><p class="ql-block"> 王金昌也曾是工农兵大学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创作本书时的</p><p class="ql-block">使命感,和三十余年萦绕心头的特殊情结:“当我拿起笔后,多年前的那一群人的面孔就渐渐浮现在眼前,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他们的经历、磨难,他们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他们极力要从外在的羁绊与内心的深渊中挣脱而作出的种种选择,常常让我心潮激荡,甚至夜不能寐。”</p><p class="ql-block"> 唯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春与脉搏。王金昌这样</p><p class="ql-block">描述创作《工农兵大学生》的初衷:“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刻画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那样一群人。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气馁,而是不断地努力、抗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