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用金书法馆一览有余》之五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战国时期,七个分封国对毛笔的称谓大相径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秦朝一统天下之后才统一称为“笔”。</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陶器上所描绘的花纹,是用什么工具画上去的?据考古学家分析,就是毛笔。</p><p class="ql-block"> 1954年,在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发掘出一支毛笔,系用兔毛作笔毫,细木杆作笔杆,用蚕丝绑扎,外面封漆固定,这可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毛笔实物。</p><p class="ql-block"> 今人所知,发明毛笔的“笔祖”,是秦代的大将蒙恬。</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领军南下,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兔毛为毫,制成毛笔,用以书写军情战报。但做出来的毛笔既不吸墨,又不聚毫,一气之下,将毛笔扔进了水坑里。几天之后,他把毛笔捞起来,以为就急备用。没想到再次使用这支毛笔时,效果绝然不同,不但吸墨也能聚毫。原来,这水坑周围是石灰岩,兔毛在石灰水中浸泡之后,毛发上的油脂去掉了,变得又柔软又吸墨。后来蒙恬又做了一些毛笔,离开营地时,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从此以后,这里成为毛笔的产地,在笔莊的神龛上,供奉着蒙恬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大臣韦诞,改良制笔技术,他以坚硬的毫毛为笔芯,以柔软的毫毛为外表。所制毛笔齐备四德:尖、齐、圆、健。</p><p class="ql-block"> 唐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氏改变旧制,不用柱毫,而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兽毫均匀混合,散杂扎成,这种毛笔称为诸葛笔、无心笔、散卓笔。</p> <p class="ql-block"> 为了准确地展示毛笔制作流程,馆主专程考察了号称“当代笔都”的南昌文港镇。在周用金书法馆第三展厅,展现了毛笔制作的全过程:取毛、理毛、脱脂、褪绒、齐作、轧毛、剔杂、掌桌、梳藽、卷芯、披毛、上灰、晒笔、装杆、修笔、刻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