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桥村

阿米起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妈妈离开我们60周年,谨以此篇纪念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塘栖李家桥村是原本与我决不会交集的两条地平线,因为历史原因,一场一场的政治运动,我的母亲于六十年代下放在这个小水乡劳动生活至少两年。在这里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是一处伤心地,时隔60年还是难以释怀。妈妈走的那年我7周岁,市级机关幼儿大班。李家桥村我来过3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还是幼儿园小朋友,清楚的记得早上起来,父亲笨拙费力的给我梳好两条小辫子,带着我坐船去李家桥村看妈妈。妈妈烧好老南瓜给我吃,然而我却撒娇不肯吃,这事一直内疚至今。</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2000年10月,和妈妈一起下放的杜叔叔与我们全家去李家桥村寻访妈妈的足迹,那一次得知了好多关于妈妈的事情,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不过份,太想知道妈妈的点点滴滴。妈妈曾经在这里哭瞎了双眼又复明,内心是何等的煎熬啊!坚强的妈妈凭着信仰,对党的忠诚,顽强的活着,坚信总有一天会搞清楚!遗憾的是妈妈生前没有等到那一天……</p><p class="ql-block">不止一次的想过妈妈临终时的场景。那是从李家桥通往杭州的路上,妈妈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想什么,说什么?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8日,时隔22年第三次来到李家桥村。</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头</p> <p class="ql-block">为了寻找第二次去李家桥的信息,我翻阅了家中相册,并翻拍了那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00年10月第二次走进李家桥。</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李家桥上</p> <p class="ql-block">李家桥是塘栖枇杷重点产地,有1400年的历史。隋代时开始种植,唐代被列为贡品,明末清初塘栖枇杷更是到了极盛时期,有塘栖枇杷出李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上了年纪记性不好,但记得这里出产枇杷。</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00年10月在枇杷树下</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种植桑园,养蚕,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清水丝棉是他们的品牌之一。</p> <p class="ql-block">杜叔叔是妈妈的老朋友,一个好人。他的经历尤如当年电影《牧马人》,有一本书好写。</p><p class="ql-block">杜叔叔给我们讲了许多当年妈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杜叔叔和我们三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我身后的河埠头,当年妈妈经常在这里洗涤……</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在李家桥。左起父亲,二姐,我,大姐,杜叔叔。</p><p class="ql-block">身后那墙体是妈妈曾经住过的老屋原址。</p> <p class="ql-block">和二姐站在田边。身后的稻田,妈妈、杜叔叔曾经在这里劳动。</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我们三姐妹和父亲在塘栖古镇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李家桥大变样了。已经划入余杭经济开发区。这里盛产枇杷,桑叶。水乡,毗邻运河。走在村道上,内心难以平复,看似陌生,却又亲切,难以表达……</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今年拍的河埠头,当年妈妈洗过菜的河埠头已经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周边的高楼渐渐的在向这片土地靠拢。</p> <p class="ql-block">村养老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垃圾分类</p> <p class="ql-block">休闲钓鱼🐠</p> <p class="ql-block">村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城市发展是很快的,若干年后,这片经济开发区内的村镇会消失殆尽。</p><p class="ql-block">别了,李家桥!别了,这片伤心地!有生之年恐怕不会再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寻找2000年10月第二次来李家桥照片时,看到了两本我编写的《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一)(二)》美篇书。时隔四年阅读起来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2018是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六月我提议照张全家福,没想到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突然领悟到学摄影的意义,这么多年为父亲为家人拍了许多照片,整理编揖后留存下来,弥足珍贵!更让我欣慰的是这两本美篇书在父亲住院期间,送到父亲手中闲暇时翻阅。这一年的九月,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二姨说:“我姐的阳寿都给了姐夫”。二姨说的没错,母亲走时35岁,父亲走时93岁。</p><p class="ql-block">二姨又说:“我姐终于等到了”(指合葬)!</p><p class="ql-block">我的心碎了……</p><p class="ql-block">2022.4.6写于乡居</p>